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

论文题目:传统民居与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8土木

学号:

姓名:

传统民居与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名目

一.生态建筑背景

1. 生态建筑背景

2.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二.传统民居对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1.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制造一个健康、舒服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3.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可连续进展,住宅建筑,传统民居,节能技术;

一.生态建筑背景

1,生态建筑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以及建筑耗能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可连续进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可连续进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于1980

年由自然爱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7年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同意并使用。

1987年出版的闻名报告《我们共同的以后》,将可连续进展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进展”,意在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进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l 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连续进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辩证的考察。

现在,可连续进展的观念正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方法。走可连续进展之路,必将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制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进展中国家,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社会财宝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有依靠加大科技力度,设计及建筑节能、环保、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建筑,走可连续进展的道路。

2,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可简单定义为:建筑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延长自然资源

的可获得性,同时爱护环境少受污染的建筑设计和建设方法。它包含的概念如绿色环境亲和生态等,爱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制造适合人类生存与进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正是为了探讨那个问题,而显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点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

可连续进展生态建筑差不多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建筑学界的流行语,如何样才能在设计中更好的考虑到可连续进展和建筑的生态性。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伙儿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传统民居对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伙儿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数量多分布

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出鲜亮的地点特色。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包蕴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从自然生态和建筑技术角度,了解与认识民居优秀特点和体会,并对事实上质加以提炼,对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传统民居在建筑布局上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统民居都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势地貌与自然和谐适宜。如陕北窑洞充分依靠黄土崖壁,江南水乡民居多与河道紧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南方山地地区民居,多顺势而建高低起伏错落幸免了大兴土木……这些都与生态建筑中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利用自然地势,不必平坦场地,减少土方量。这也是节能的一种形式。

其次在建筑技术与构造空间设计、平面布局等方面,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传统民居中的,许多自然空调通风措施,顺应自然,自动调剂,这专门值得总结与借鉴。南方民居房间进深,大厅宽且高,门与门尽可能对齐,形成穿堂风。使空气快速对流,带走热量。南方民居内部的房间之间,采纳活动式屏门和隔扇,使内部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民居一样采纳檐口挑出或遮阳处理,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因太阳直射而引起的热量上升。有的还设回廊,形成凉快区。

此外,南方民居,多采纳天井、厅堂、通廊与侧庭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组织通风天井。既是引风口又是出风口,风从天井吹向厅堂进入通道。从后天井或侧庭院吹回形

成循环,此外天井还有拔气作用以达到夏季自然降温作用。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既自然调剂了小气候,又不耗能,不产生污染。这是现代人工空调技术无法做到的。传统民居尽管都有相对简单的一面。但都专门重视将自然,引入狭小的空间平面的立体的手法,有的喜爱在庭院式天井中,开创花园果圃,培养自然植物而温顺地区则经常在墙上种植爬山虎等植物,形成立体绿化。这一方面美化了环境,出现出一种绿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改善环境及小气候是生态建筑的一种最简便的自然空调技术与表现形式。南方专门多民居在院内或周围辟水面,或在天井内设水池,也能起到降温、防止空气干燥的作用。东北华北地区的民居,多设火炕火墙墙内设回环盘绕的烟道,炊烟的烟道。第一流经火炕,然后通过空心火墙流至排烟口,把炊事余热作为采暖热源。二次利用同时利用得专门充分,这一生态思想及能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在能源危机的今天专门值得我们借鉴,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提高使用效率,北方民居墙体一样专门厚。新疆青海一带民居大量采纳厚实的土坯墙,而东南福建客家民居,则采纳极厚的生土墙其吸湿能力强。既可防潮隔热,又可保温御寒、冬暖夏凉。江南方民居的白垩墙,可反射阳光以隔热。北方民居一样进深不大,高度较低。以缩紧内部空间,多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防止冬季北风直截了当侵袭。南窗一样较大北窗较小,而少这些差不多上为了节约冬季采暖能耗。各地传统民居都有就地取材的特点。有明显的地域性,如傣族的竹楼利用当地盛产的竹资源。陕北窑洞利用当地自然形成的黄土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节约的形式。总之传统民居形式中有专门多与生态环境,相一致的思想技术及手法,能专门好地达到节能与爱护环境的目的。现代借鉴传统其目的,不应只停留在借鉴上,更为重要的是消化提高与进展,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对现代建筑专门在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所促进。

1 .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摘要:随着乡村住宅建筑的快速进展,建筑节能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阐述了目前乡村建筑能耗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技术措施等,以使乡村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实现乡村建筑健康、舒服、与自然和谐的连续进展。

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要紧表现在建筑物保温与供热系统状况差。如我国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55%,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国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

外窗为1.5—2.2倍,外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另外。我国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我国乡村目前的民用建筑面积为240亿m2,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60%。但由于城乡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庞大差异。乡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仅占我国建筑商品用量的20%。其单位面积的商品用能耗远

低于都市建筑在一些地点,由于乡村住宅建筑缺乏规划和设计,致使一些乡村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在房屋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条件和施工手段的限制,以及认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打算认识的不足,农民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比如说采纳已被禁用的粘土砖。另外,冬季采暖问题是北方乡村建筑用能最突出的问题。乡村住宅仍使用分散式采暖方式,热效率专门低。住宅外墙、屋面和门窗等仍采纳常规作法,房屋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外墙和屋面传热系数大大超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值,致使采暖能耗白费严峻。如何样在传统方式上,推陈出新,既改善采暖成效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又能充分从乡村的实际情形动身,满足乡村燃料构成、经济水平和建筑特点,进展新的住宅采暖方式.是解决北方乡村住宅采暖的关键。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受经济条件和能源供给能力的限制。我国乡村在以后~定时期内,仍以生物质燃料作为要紧的生活能源;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宽敞,各地区经济进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因此改善乡村室内环境的途径、方式和相适宜的技术也都不一样。因此,应因地制宜进展适用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具体措施包括:

(1)改进燃料类型,采纳新的燃烧方式,如煤炭型煤化、沼气、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成型等技术。提高燃料燃烧性能:

(2)改进燃料燃烧条件,采纳家用节能低污染新型炉灶和节能炕,如生物质气化炉和半气化炉、沼气供暖/炊事一体炉、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如“吊炕”技术)采暖等,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降低燃烧过程污染物生成:

(3)关于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进展太阳能供热技术进行炊事和采暖,如太阳灶、被动式太阳房等,有效提高冬季室内环境状况和降低常规能源消耗:

(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关于北方冰冷地区乡村建筑,冬季加强农村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5)关于南方地区,夏季要紧是采纳自然通风、有效遮阳措施等来降温:

(6)对乡村建筑进行通风设计,确保室内通风良好,不仅能够改善室内热环境。还能够稀释和排除因炊烟排放导致的室内污染物,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7)室内空气污染操纵技术,采纳乡村家用排油烟机或者排气扇、排烟系统、自然通风方式等,降低有害燃烧物散发及传播;

(8)能源综合生态利用模式技术,把乡村生活用能、生产用肥和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改善生活环境;

(9)改善乡村能源结构,采纳新能源利用方式,大力进展如沼气、天然气、小水电等无污染能源替代常规能源,从根源上改善农村室内环境。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制造一个健康、舒服的乡村居住环境

基于当地生产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辅以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能够找到一条可连续进展的乡村能源解决途径,从而促进我国乡村建设的进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大大缓解乡村生活水平和用能水平。减小能源供应的压力。近些年在进行乡村住宅建设时。差不多注意到房屋采光、通风、采暖、节能方面的问题。房屋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在改善乡村住宅建设方面的一大成果,但欣喜之余还要看到,目前乡村节能住宅方面还有专门大弊病,如夏季采光过大、通风不利,有些住宅采暖甚至显现安全隐患等。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再接再厉,从实际动身,针对技术力量不足等情形,改变不合理的平面布局,在继承当地农民的优良传统中要有所创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就地取材,节约能源,推动住宅产业健康连续进展,为农民制造一个健康、舒服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如前所述,传统民居有专门多在制造生态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等主客观条件所限,传统民居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天多潮湿,通风不行。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对环境造成严峻污染。

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我们应当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

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专门多绿化方法,在防备酷暑调剂小气候等方面能达到自然空调的成效。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方法,自动调剂室内气候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并加以借鉴。

太阳能,风能,土壤蓄能,生活废弃物焚化能和沼气能的利用技术能够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可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还可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发电板。北方传统民居有利于进展风能,如风车转化为电能的有用技术,对传统民居中的诸如火炕,火墙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现代除湿防潮技术,可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传统民居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体会,大力进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因此完善与提高也包括建筑的布局平面空间设计。

3 .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注意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与有用化是专门重要的。其次,注意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利用现代绿色建筑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完善时,切忌面目全非制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应将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和谐统一,保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再次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对民居的完善和提高的途径应是多样的最终目标是回来自然。最后我们在强调完善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的同时,注意培养生态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生态思想的宣传,提倡节能、爱护自然、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爱玲.节能:新世纪建筑的迫切需要.住宅产业.2008(5):50-52.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进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6-127.

【3】赵月,吕迁.对北方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些探讨.房材与应用2005(5):53.【4】牛明成,谷延霞,韩璐.新农村住宅节能研究.山西建筑,2007,33(22):238-239.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论文题目: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8土木 学号: 姓名: 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目录 一.生态建筑背景 1. 生态建筑背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1.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3.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传统民居,节能技术; 一.生态建筑背景 1,生态建筑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以及建筑耗能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7年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使用。

1987年出版的着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意在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l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辩证的考察。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办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社会财富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有依靠加大科技力度,设计及建造节能、环保、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可简单定义为:建筑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延长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同时保护环境少受污染的建筑设计和建设方法。它包含的概念如绿色环境亲和生态等,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正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建筑学界的流行语,怎样才能在设计中更好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的生态性。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从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出了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战略目标的确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同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2、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目的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出了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战略目标的确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同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精髓

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也是理性的经济体,在自身的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讨论社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 持 续 发展策略 论文题目:传统民居与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8土木 学号: 姓名:

传统民居与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名目 一.生态建筑背景 1. 生态建筑背景 2.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二.传统民居对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1.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制造一个健康、舒服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3.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可连续进展,住宅建筑,传统民居,节能技术; 一.生态建筑背景 1,生态建筑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以及建筑耗能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可连续进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可连续进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于1980 年由自然爱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7年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同意并使用。 1987年出版的闻名报告《我们共同的以后》,将可连续进展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进展”,意在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进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l 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连续进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辩证的考察。 现在,可连续进展的观念正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方法。走可连续进展之路,必将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制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进展中国家,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社会财宝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有依靠加大科技力度,设计及建筑节能、环保、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建筑,走可连续进展的道路。 2,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可连续性的生态建筑,可简单定义为:建筑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延长自然资源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

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3.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为中华民族重新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提出和确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ws us a bright road of bining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na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a healthy recycling way to b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saving.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

论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论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 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