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铜文化史
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市有关情况汇报一、铜陵市基本情况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也是规划中的长三角城镇群成员之一,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3万人。
主要特点是:铜陵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冶铜史的历史文化城市。
铜陵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铜史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遗址中非常少见。
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
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的缩影。
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曾吸引了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的注目,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古名句。
铜陵是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园林和旅游城市。
铜陵位于北纬30度附近,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美。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凤丹、苎麻、生姜、蒜子等农副产品。
长江铜陵段是最适合白鳍豚生存的区域,建有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八宝之地”。
境内不仅有天井湖、螺丝山、相思树、滴水崖等秀美的山水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大通古镇、大明寺、葛仙洞、白鳍豚养护场等,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
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省卫生城市”等称号,铜陵是一座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开放城市。
铜陵处于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两山一湖”风景旅游区的北大门,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分别约1小时、2小时车程。
特别是南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已经建成通车,东西向的沿江高速、连接铜陵至杭州、上海方向的铜宣高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铁路经芜湖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沪铜铁路的延伸段铜陵至江西九江的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未来几年内,我们还将陆续兴建公铁两用的长江二桥、庐铜铁路、无铜高速、沿江城市城际轻轨等。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五)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五)41.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代晚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该遗址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
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
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
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
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
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42.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器物坑(距今5000年)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11公里处的三星村,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
遗址分为遗址保护区、生态博物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三大部分。
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神秘性和惟一性的特点,使三星堆古遗址成为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
三星堆遗址出土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而以流光溢彩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为人们重新认识巴蜀文化源流提供了依据。
铜都变迁

铜都变迁作者:李佳蔚来源:《中国周刊》2013年第09期佘小凤来到铜陵是在1950年。
这一年,对于佘小凤来说,有两个深刻记忆:一个是举家搬迁,从大同镇来到铜官山矿区,发现这座当时被当地人称为“铜陵特区”的城市,除了铜矿几乎什么也没有;第二个则是她在军队上的姑父,是驻地部队军人。
某种程度上,佘小凤的个人记忆契合了这座城市的诞生历史:一个是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成为大军渡江后第一个解放的城市;另一个则是1950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召开计划会议,鉴于铜官山矿产资源丰富,决定在铜陵增建一座年产2000吨的粗铜冶炼厂。
这就是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当时叫铜官山冶炼厂。
从那一刻起,这座城市的命运或已注定:为祖国炼铜。
铜陵炼铜,自古有之。
根据文献记录和遗址发掘,铜陵古代铜矿发展史延续3000多年,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堪称奇迹。
因此,铜陵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铜都”。
自汉代开始,朝庭在铜陵设置了铜官,设铜官镇,铜官山由是得名。
汉镜有铭文曰:“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且明”。
至此,铜一就深深地嵌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里,铜也让这座城市逐步走向兴盛。
建国后的铜官山冶炼厂,无疑让这座千年古铜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建厂后第二年,铜官山矿老庙基山坑下采矿正式投产。
转过年5月1日,铜陵为新中国炼出了第一炉铜。
佘小凤也参与其中。
她成为了铜官山露天矿区的一名选矿工,对开采上来的铜矿石进行初选,再码起来,按照立方算钱。
“含铜多的石头,颜色不一样,含一些绿色。
”佘小凤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3毛6。
选矿的活儿,佘小凤一直干到1984年。
实际上,在当初的铜陵,几乎所有人都和铜有关系。
1963年,佘小凤结婚了,新郎是“高级人才”,从技校毕业,在铜官山宝山矿区负责设计工作。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的婚房就在矿区边上,单位分的平房,只有一间半,7口人住。
可就是这36平米的房子,仍让佘小凤“满足得不得了”:“这可是从草房到瓦房啊!”婚后,佘小凤买居家用品,只能到小街上的小百货公司。
铜陵青铜文化探源

第30卷第6期20 1 6年11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Vol.30 No. 6Nov. 2 0 16铜陵青铜文化探源胡海梅(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不断进步的结果,是人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铜陵地 区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光彩夺目。
对铜陵青铜文化进行探源,探讨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 化,梳理铜陵青铜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旨在丰富青铜文化研究,并为铜陵青铜文化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 力。
关键词:铜陵;青铜文化;历史发展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681(2016)06 -0065 -03铜陵以铜矿著称于世,被称赞为中国古铜都。
据文献资 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其矿冶活动发端于商代早中期,迄 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1]。
铜陵地区的矿冶历史可说是源远 流长,光彩夺目。
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不 断进步的结果,是人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而铜陵作为中国 青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其青铜文化是在什么时间以及在什 么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在历史发 展的长河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问题,也 是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
一铜陵青铜文化探源(一) 中国青铜文化溯源红铜器和青铜器是最早的铜制工具,但红铜器因其质地 较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不明显,而遭到历史的遗弃。
到商代早期,青铜器无论是作为生产工具还是生活用具,在 使用数量和范围方面来说,都远不及传统的木石工具。
直到 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器才开始大量出现,使用地区和使用领 域开始扩大,这与这一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铜矿的发现和采冶 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这一时期青铜采冶技术有了新的 进步密不可分。
青铜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大范围使用,表 明中国在商代中后期已进人青铜时代。
(二) 铜陵采冶铜溯源铜陵,是一座以铜命名的城市,其铜矿采冶早已进人专 家学者们的视线。
铜陵铜文化漫谈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98Vol.138铜陵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铜的采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三千余年,久盛不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
先秦时期,荆、扬两州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铜陵属古扬州。
经过文物普查,在铜陵境内发现大量古代炼渣,初步估计现存总量约有200万吨,若按1∶15的铜、渣之比推算,至少已生产了10万吨以上铜料,铜陵古铜矿采冶规模可见一斑,当之无愧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铜产地之一[1]。
铜陵师姑墩遗址的发现是一次皖南青铜历史的揭秘之旅。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铜陵师姑墩遗址被意外发现。
师姑墩遗址位于铜陵县钟鸣镇东部,遗址四周丘陵环绕,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分四处,每个区域相邻700米。
该遗址群相对独立于周边遗址,发现有陶器及一批与青铜有关的器物和铜冶炼原料等。
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铜料、燃料、铜渣、铜器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痕迹。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显示,该遗址冶炼与铸造活动共存,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开始,西周中晚期最为兴盛,持续到春秋早中期。
据此,铜陵地区先人铜采冶铸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2]。
在铜陵近郊的竹丝墩遗址上曾出土过饕餮纹爵、饕餮纹斝,时代为商代前期。
从器物含铁量较高的特征判断,当为铜陵本地所铸。
铜陵木鱼山冶炼遗址出土的冰铜锭,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校正年代3015年,相当于西周早期,这将冰铜锭采冶历史文献记载的宋代提前到西周早期[3]。
铜陵青铜兵器的艺术鉴赏和研究

铜陵青铜兵器的艺术鉴赏和研究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0期摘要:青铜兵器是我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门类,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也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安徽铜陵的铜资源十分丰富,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采矿和冶炼历史,曾发现数座冶炼铜等金属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和青铜兵器,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因此,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美誉。
笔者以青铜兵器的艺术鉴赏和研究为题,分析我国青铜兵器的发展演变,并选取了部分国内代表性出土文物及铜陵市博物馆数件青铜兵器精品文物,进行相关艺术分析和鉴赏。
关键词:铜陵;青铜;兵器;艺术鉴赏;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0.0061 我国青铜文化与青铜兵器的发展历史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青铜冶炼技术可以追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马家窑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出土过青铜器物,体现了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是我国劳动人民宝贵的智力财富。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日益成熟,古代社会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也显著提升,与石器时代相比,青铜的制造和使用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冶铜工艺得到了长足发展,日趋成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
随着青铜采矿和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器具的造型和种类也不断丰富,既有大量生产所需的青铜器,也有社会生活需要的青铜器物,其中,青铜复合兵器是青铜器的重要门类,它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提升国家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工具,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
我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人类社会使用石器、木器等作为兵器,进行部落之间的战争,随着青铜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升,古代社会的人们认识到青铜材质的兵器要远远优于石质和木质的兵器。
安徽铜陵导游词-导游词

安徽铜陵导游词-导游词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
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安徽铜陵导游词”,希望能帮助到您。
安徽铜陵导游词(1)铜陵有很多美丽的风景。
有如诗如画的凤凰山;有美景如画的滴水崖;有景色宜人的天井湖。
其中,我最喜欢天井湖。
走进天井湖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旁栽着几排垂柳,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吹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一阵风吹过,叶子随风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呢!再往里走,九曲桥展现在眼前。
九曲桥呈“Z”字形,架在约有100多米长的河面上,桥两面是白色的,桥墩用水泥砌成,非常坚固。
两岸,绿油油的草坪就像一张地毯,铺在路边,颇有锦上添花的感觉。
再往里走,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矗立在路旁,有钓鱼、碰碰车、海盗船…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走进花园,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争先恐后地簇拥在林荫路旁,有玫瑰花、有菊花、有月季花、有……它们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就像一个个活泼的脸颊。
有的还没开花,有的只开出两三片,有的还是花骨朵。
他们虽然长的不好看,可是开花时发出的香味,实在迷人。
如果你把鼻子凑上去闻一闻,保证你到现在还陶醉在花香。
走在柏油路上,看!湖水就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铜镜,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生机勃勃的身影;映出了路旁高大挺拔的大树的形态。
蔚蓝的天和碧绿的湖水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我爱铜陵,更爱铜陵美丽的天井湖!安徽铜陵导游词(2)欢迎大家来到安徽铜陵!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铜陵是千年胜游之地。
据史料考查,仅唐至清代的文人墨客就有200多位来此游山玩水,并写下了吟咏铜陵的诗词400余首。
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于天宝、至德、上元年间三次漫游铜陵,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及“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铜陵

大通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古名澜溪,扼九华、望黄山、临皖江、依铜都,建 镇已有千年。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 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莺歌燕舞,有着“小上 海”的美誉。随着岁月流逝,大通镇繁华不再。澜溪、和悦老街已被正式列入省 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16年大通获批中国首批特色小镇,2017年大通古镇风景
龙泉古井
• 位于澜溪老街后巷, 开凿于清嘉庆年间, 距今约200年。井口 上面砌着青石凿成外 方内圆的镂空大石井 圈一块,井圈西侧石 壁上刻有“龙泉井”、 “嘉庆丁丑年”(即 1817年)、“佘以雨 开”等字样,该井井 深约5米,常年水深 距井口2米,井口内 直径约0.4米,水质清 凉,且特大干旱年井 水也不干涸,现仍可 使用。
安徽铜陵
•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 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 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 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 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 股票发自铜陵
• 地名由来
•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即今铜陵县治所在地 城关镇。至此,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 “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 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 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 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 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
凤凰山位于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南部,属国家AAAA级风景区,凤凰山形胜凤凰, 由横山、面山、灵风山、潭山、金山等构成。早在明朝“景泰”年间,诗人周铎 就书写“庐外山高插半天,石边孤井聚甘泉,凤凰一饮千年后,尚有遗迹万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