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铜文化

合集下载

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市有关情况汇报一、铜陵市基本情况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也是规划中的长三角城镇群成员之一,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3万人。

主要特点是:铜陵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冶铜史的历史文化城市。

铜陵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铜史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遗址中非常少见。

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

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的缩影。

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曾吸引了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的注目,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古名句。

铜陵是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园林和旅游城市。

铜陵位于北纬30度附近,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美。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凤丹、苎麻、生姜、蒜子等农副产品。

长江铜陵段是最适合白鳍豚生存的区域,建有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八宝之地”。

境内不仅有天井湖、螺丝山、相思树、滴水崖等秀美的山水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大通古镇、大明寺、葛仙洞、白鳍豚养护场等,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

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省卫生城市”等称号,铜陵是一座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开放城市。

铜陵处于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两山一湖”风景旅游区的北大门,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分别约1小时、2小时车程。

特别是南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已经建成通车,东西向的沿江高速、连接铜陵至杭州、上海方向的铜宣高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铁路经芜湖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沪铜铁路的延伸段铜陵至江西九江的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未来几年内,我们还将陆续兴建公铁两用的长江二桥、庐铜铁路、无铜高速、沿江城市城际轻轨等。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五)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五)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五)41.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代晚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该遗址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

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

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

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

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

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42.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器物坑(距今5000年)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11公里处的三星村,南距成都38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

遗址分为遗址保护区、生态博物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三大部分。

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

三星堆古遗址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以及神秘性和惟一性的特点,使三星堆古遗址成为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

三星堆遗址出土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而以流光溢彩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为人们重新认识巴蜀文化源流提供了依据。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铜陵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铜政办[2008]19号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铜陵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铜政办[2008]19号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铜陵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铜陵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铜政办[2008]19号)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公布。

本次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大类14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铜陵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14 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计4项)1I-1民间故事铜陵县2I-2谚语铜陵县3I-3歌谣铜陵县4I-4口头文学(讲故事)郊区二、民间音乐(计2项)5II-1牛歌铜陵县省级名录6II-2铜陵民歌(17首):十字歌、帮歌、山歌、舂米号子、打硪号子、拖缆号子、我俩有心怕什么、条条丝线系妹心、放绵羊、恨小脚、苦媳妇歌、旱船调、鱼翁乐、摇宝宝、看灯、送春歌、送秋歌铜陵县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三、民间舞蹈(计1项)7Ⅲ-1竹马灯铜陵县省级名录四、传统手工技艺(计5项)8IV-1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郊区9IV-2铜陵凤丹制作技艺铜陵县10IV-3铜陵野雀舌茶制作技艺铜官山区11IV-4太平臭干制作技艺铜陵县12IV-5太平烧饼制作技艺铜陵县五、民俗(计2项)13V-1顺安三月三庙会铜陵县14V-2鹊江龙舟赛郊区——结束——。

我的家乡铜陵PPT课件

我的家乡铜陵PPT课件

千磨万琢出玲珑——金蜗牛铜工艺品厂 琳琅满目赛胜景——铜商品市场 艺术展示铜特色——城市铜雕 文明长廊喜迎宾——铜都景观大道
.
37
“三分天下自春色”——凤凰山牡丹 园
游客纷纷齐称道——钟鸣农家乐 科技创新更诱人——新桥农业示范园 一片清凉景自新——叶山林场 四季长青春意浓——大通蔬菜基地
.
38
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 中共铜陵特支遗址——钱家湾 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新屋里周家小 中共皖南地委机关驻地——钟鸣上山缪 抗日英雄垂千古——范家湾烈士墓 “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兴洲王家旭 凭吊先烈激后人——笠帽山烈士塔誉为“小九华山”佛教寺庙——上清凉寺 荆公赐匾声名赫——大明寺 竹篁木森闻禅声——云崖寺 蜘蛛救主获圣封——护国寺 “送子赐福”人气旺——西明寺
.
40
大通五里亭 大通钟楼 周氏古名居 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赵祠古戏楼 江村古民居 大通龙泉古井
.
41
.
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
11
盛度 陈翥 佘翘 黄进芳 章啸衡 陈尚和 巫希权 刘四姐
.
12
• 铜陵白姜
• 铜陵风丹
• 铜陵茶干
• 铜陵野雀舌
• 铜陵牡丹
• 铜陵泡桐
• 铜陵大豆
• 铜陵苎麻
• 铜陵大蒜
• 铜陵酥糖
.
13
• 城市中心旅游区 • 凤凰山旅游区 • 大通沿江景区 • 工业旅游景点 • 农业旅游景点 • 红色旅游景点 •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 历史古迹旅游景点
蒜、汀豆等久负盛名。
.
7
水产资源丰富,
凡长江中下游水
域及内河、湖泊

我的家乡--铜陵资料

我的家乡--铜陵资料
我的家乡——铜陵
铜陵名片
•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 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 九江的正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 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 的交叉点。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综合 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 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 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 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 城市。
•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 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 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铜陵文化
•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安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安徽的“古铜都”。
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 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 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 是安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 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 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省各类评比中获奖,市 内设有全省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铜陵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铜陵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群 众文化、专业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多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积累了很 多经验,所以我们将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放在铜陵市举办。我相信铜陵市一定能把 这个节日办得很好,而且能够逐渐地打造成品牌,宣传铜陵、服务铜陵。铜陵传统民 俗第一个特色就是“青铜色彩”。作为中国古铜都,三千年绵延不绝的铜采治史,使 铜陵不仅有丰厚的铜文化遗存,还传承出独特的铜工艺,如传统失蜡法工艺,现正在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是铜陵的特色产品。铜陵传统民俗第二个特色就 是“物产丰美”。

铜陵古冶炼及冶炼遗址

铜陵古冶炼及冶炼遗址

铜陵古冶炼及冶炼遗址皖南铜矿主要采取火法炼铜技术。

关于矿石焙烧设施,早期可能使用的是堆烧法,先秦起已采用鼓风炉,种类分竖炉和地炉两种。

炼铜燃料早期主要使用木炭,六朝至唐宋时期的炼铜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煤渣,用煤来焙烧,或是炼铜。

炼渣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

皖南各铜矿遗址内的炼渣大体有三种,早期的渣呈菌状,表面为铁锈色,滴痕明显,含铁量高,系采用铁矿石造渣所致,因而较稠。

战国至六朝的炼渣为扁块状,面平,组织结构致密,这是在炉前挖一浅坑,直接排渣的产物,反映当时的造渣技术已比较高。

此外在铜陵铜官山北麓的罗家村,有数块体积约0.5-0.7立方米的大块炼渣,厚达一二十层,系多次放渣所致。

六朝以后的炼渣为扁条形,呈灰黑色,表面有流动的皱褶纹,是在炉前开沟放渣流动时所致。

这反映当时炉体增大,使用了石英石、白云石等添加剂,造渣技术得到了改进。

铜陵近些年发现地一批菱形铜锭,时代都属先秦时期。

其中木鱼山遗址时代最早,相当于西周早期,这些铜锭经科研部门检测分析,属硫化铜冶炼的产物--冰铜。

这就把中国使用硫化铜的历史从文献记载的宋代推前到了西周,成为我国近年矿冶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最早的硫化铜采冶遗物--冰铜锭中国古代何时利用硫化铜矿石冶炼,是冶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备受科技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学界所关注。

由于硫化铜矿冶炼技术上需要在800度的温度下长时间焙烧脱硫,使铜的硫化物转化为氧化物,然后投入鼓风炉熔炼,产出含铁量较高的冰铜,再反复精炼才能得到纯铜,而氧化铜矿可以直接在熔点超过1083度的鼓风炉中炼出纯铜,所以说硫化铜冶炼工艺要比氧化铜矿复杂先进得多。

欧洲、西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就已开采硫化铜矿,我国硫化铜矿的采冶历史文献记载仅见于宋代,考古资料上看,也仅在山西运城的东汉时期采矿场发现硫化铜矿。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皖南的铜陵、贵池、繁昌、南陵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菱形铜锭,这对探索和研究中国硫化铜采冶历史和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了海内外有关学术部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铜陵朱氏龙灯的介绍

铜陵朱氏龙灯的介绍

铜陵朱氏龙灯的介绍
铜陵朱氏龙灯是安徽铜陵市的一种传统民俗灯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我将分步骤介绍铜陵朱氏龙灯。

第一步,制作铜陵朱氏龙灯的材料准备。

制作铜陵朱氏龙灯需要的材
料有竹篾、花鼓纸、灯心纸、烛芯、棕丝编成的灯绳和一些彩纸等。

其中灯心纸的品质尤为重要,好的灯心纸色泽均匀,质地柔软,可以
承受大风,不易碎裂。

第二步,制造龙灯的构架。

首先是将竹篾制成龙灯的骨架,然后用花
鼓纸细细的包裹在外面,最后再把灯心纸贴上就成了龙的各部分了。

第三步,绘制龙鳞的图案。

用彩笔或者颜料在灯心纸上绘制龙鳞的图案,这些图案彩艳夺目,细节真实,使龙灯更具有生动性。

第四步,上色。

绘制图案后,对整个龙灯进行上色。

黄色和红色为龙
身的主色调,其他颜色根据需求自行配合。

颜料采用油性颜料,色彩
鲜艳持久。

第五步,装灯心和灯绳。

在灯龙腹部打开缝口,将灯心和灯绳装进去。

灯心是指在灯笼里放的灯芯,可以照亮整个龙灯,让它更加动态。

经过以上五个步骤,铜陵朱氏龙灯便制作完成了。

它是以龙为形象,
饰以众多彩纸图案,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据说,龙灯在当地还有
消灾祈福的作用,人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庆典上点燃龙灯,以祈
求好运和平安。

铜陵朱氏龙灯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铜陵市民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它在历史中承载了铜陵人民的情感,经过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瑰宝。

我的家乡——铜陵

我的家乡——铜陵

铜陵特产
1.铜陵白姜 2.铜陵凤丹 3.铜陵茶干 4.铜陵野雀舌 5.铜陵牡丹 6.铜陵泡桐 7.铜陵苎麻 8.大通小磨麻油 9.铜陵酥糖 10.铜陵大蒜
铜陵经济状况
• • • • • • 坚持打造千百亿工程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认真谋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完善项目投资工作推进机制 加大资金争取和项目融资力度
我的家乡——铜陵
铜陵市简介
• 铜陵市中国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 岸,1956年10月12日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 市。铜陵襟江含湖环山,自然环境优美。 • 铜陵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 改革试点城市,也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入列全国第二批资 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的重要成员、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 是全国第一个撤销街道办事处的地级市。
著名人物图片
• 汪洋、周坚卫、杨振超、卢荣景、任克礼
文化教育
• 铜陵市第一中学:中科大授予基础教育理 科实验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 成 • 员、 安徽省重点中学、安徽省示范高中 • 铜陵市第三中学: 安徽省示范高中
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
•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因铜得名、 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的采冶始于商 周,盛于唐宋,绵延35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 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 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 史料记载甚详。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家集铜采冶炼于一体的大型 有色金属企业、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 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 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 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 • 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 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 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起舞》《铜陵之音》《丰收门》 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0——1040)、曾任应天知府奉旨同编《续通典》、 《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 集和制书二集。 • 2、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88—1992年时曾 任铜陵市市长) • 3、卢荣景:原安徽省委书记、省长(1953——1976年曾在铜陵工作) • 4、任克礼:原河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52——1988 年曾在铜陵工作任铜陵市市长) • 5、周坚卫:原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安徽铜陵人) • 6、杨振超:安徽省副省长(1977——2004年曾在铜陵工作任铜陵有 色公司总经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陵铜文化:挖掘铜文化内涵打造铜文化名片
2012-06-20 09:46 作者:admin 来源:鹰潭日报点击:141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导读]铜陵以铜得名,因铜兴市,自然而然地就以铜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

在挖掘铜文化内涵,打造铜文化名片的过程中,铜陵人是怎么做的呢?在记者眼中,铜陵的铜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
内涵挖掘:不断加强铜文化整理和研究
位于铜陵市区34公里的凤凰山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铜陵悠久铜文化的见证。

6月17日,正是周日,3块钱一趟的车票加上5块钱一张的门票,一场便宜而简单的铜文化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显然,如今已经看不见李白所描述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壮观冶炼场面,但通过遗址和现场的介绍,我们还是能够想象当年采冶铜矿的场景。

遗址内立着十余块名家名人的石刻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着对“中国古铜都”源远流长的铜文化的景仰和叹服。

铜陵作为一个城市,历史很短,而它的采冶铜历史则是
悠久而漫长的,或者说从古至今,数千年都不曾中断,因而积累、蕴藏了丰富厚重的铜文化。

如今,铜陵市不断加强铜文化整理和研究,挖掘铜文化内涵。

在制定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和罗家村大炼渣遗址保护公园规划的基础上,铜陵在对铜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该市建成了以铜文化和青铜藏品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博物馆,加强了传统铜铸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铜铸造“失蜡法”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与此同时,铜陵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铜文化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

据了解,该市成立了铜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专业研究青铜文化的学术期刊《青铜文化研究》,编撰了《铜都文物》、《青铜故里》等书籍,并着手建设“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先后创作了以铜文化为主线的大型音乐舞台剧《青铜魂》、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大型音舞诗画《青铜神圣》等弘扬铜文化的艺术作品;此外,该市积极组织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先后组织承办了5次高规格的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提高了铜文化研究的理论水平。

外在表现:百余铜雕让城市充满铜文化气息
铜陵拥有厚重的铜文化,但如何将铜文化表现出来,转
变成浓郁的铜气息,让当地百姓熟悉、认可,并引以为傲?城市雕塑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位拿着相机的外地人,在公交车上,当地的老太太会提醒你前面拐个弯就可以看见一座什么样的铜雕;在出租车上,几乎每一位出租车司机都会告诉你,哪个地方可以看到大型铜雕,哪个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铜鼎,甚至会主动给你设计出一条观看城市铜雕的线路。

这不仅仅是因为熟悉,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以此为荣。

徜徉在铜陵的街道、公园,100多座铜雕作品随时冲击着你的眼睛。

在“铜都大道”两侧,6幅巨大的铜浮雕带给你强烈的视觉震撼;市政府广场上,刻有“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16字“铜都精神”的长达数十米的大型铜制照壁气势磅礴,已经是当地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在国际铜雕艺术园,数十件来自国内外铜雕大师的作品被集中展现,让人叹为观止;在天井湖景区的铜文化园,《龙腾》、《凤鸣》等铜雕作品大气而不失精美,厚重而不失灵动。

无处不在的铜雕作品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铜文化的气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居民。

无论是在大酒店或者是小餐馆里,都可以看见墙上挂着精美的铜壁画或者铜饰品。


地一位同行告诉记者,即使是在最普通的百姓家中,也大都会摆上几件铜工艺品。

铜文化其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对外影响:以铜会友,扩大铜文化辐射力
在铜陵,铜文化的影响其实远不只存在于当地人中间,正是凭借着铜文化这条无形的纽带,近年来,铜陵的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铜陵,这为铜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铜陵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1届。

2010年,该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并专门建立了国际铜雕艺术园,将获奖作品全部在园内展示。

一座座铜雕塑展现着铜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着铜都城市特色,代表着铜都城市文化品位,细细览阅,每一座都是一部青铜文化的教科书。

今年10月,全国城雕建设指导委员会将与该市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铜雕艺术展。

届时,该市将向国内外征集35件铜雕作品,安放在国际铜雕艺术园,特邀大师级艺术展作品2至5件,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铜雕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

去年,“设计师眼中的铜文化及铜文化的建筑师走廊”国际论坛在铜陵举行,来自英国、意大利、日本、越南和中国的30余名著名建筑设计师参加论坛,对铜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系列有关铜文化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批铜文化研究者、艺术家和铜文化产业企业家的目光,铜文化正日益成为外地人了解铜陵、认知铜陵的重要媒介,成为铜陵的城市文化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