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铁路交通中高速转向架动力学分析研究

铁路交通中高速转向架动力学分析研究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交通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
高速列车的运行离不开转向架的支持,而转向架的动力学行为对高速列车的运行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铁路交通中高速转向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转向架的基本结构转向架是构成铁路车辆内部部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零部件。
它通常由车轮、轴箱、弹簧、支承架和止动器等零部件组成。
转向架在直线运动时,车轮受到重力和轨道的支持,而在曲线行驶时,车轮需要在弯道上发生偏移。
轮对的偏移由转向架来控制,保证高速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平稳运行。
因此,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对高速列车的行驶和安全至关重要。
2. 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主要包括横向摆动和纵向振荡两个方面。
(1)横向摆动:高速列车在进入曲线时,车轴会发生横向摆动。
这种摆动受到车体和转向架的约束,因此,转向架的结构和刚度特性对横向摆动的影响很大。
横向摆动会影响列车的稳定性和行驶速度,因此要求转向架具有较高的刚度和抗扭性能。
(2)纵向振荡: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纵向振动,这种振动受到车体和轮对的作用。
转向架的弹性特性会影响车轴和车体之间的振荡能量传递,因此,转向架的刚度和弹性特性对于减小纵向振动很重要。
3. 转向架的动力学分析方法转向架动力学分析是研究铁路车辆运动规律和相应的动力学特性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解析方法、数值方法和试验方法。
(1)解析方法:解析方法通过数学方程式描述转向架的运动和变形,通过解析解求得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结构和较小变形情况下的转向架分析。
(2)数值方法:数值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对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数值方法适用于更复杂的结构和大变形情况下的转向架分析。
(3)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在实际高速列车上进行,通过安装传感器并测量车辆的运动和变形数据,来分析转向架的动力学特性。
4. 转向架动力学分析的应用转向架动力学分析在高速列车设计和运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超高速列车的轨道动力学分析

超高速列车的轨道动力学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速列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高速列车的发展中,超高速列车更是被视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超高速列车通过发展创新技术和新型材料,以及实施轨道动力学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列车的速度和运行效率,达到更高的交通运输效果。
二、超高速列车的定义与发展现状1. 超高速列车的定义超高速列车是指以高速磁浮列车为代表的高速列车,其平均运行速度超过500km/h,又称为“磁浮列车”或“超导磁浮列车”。
其运行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普通高速列车,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00km/h以上。
2. 超高速列车的发展现状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技术路线的超高速列车。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磁浮列车的研发工作,日本也在1980年代开始将高速列车作为商业化运行,中国也在21世纪成立了磁浮列车研究所,着手研发高速列车项目。
此外,欧洲也正在积极推进磁浮列车的研发工作。
三、超高速列车的轨道动力学分析超高速列车的轨道动力学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对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运动和力学作用进行分析,为设计和研制列车提供依据和指导。
1. 磁浮列车的基本原理磁浮列车采用磁悬浮技术和磁力推进技术,在轨道上悬浮和运行的列车。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超导材料,使得材料发生超导现象,当磁场通过材料时,材料滞后磁场的变化而产生反向的磁场,使得磁浮体和轨道之间发生排斥作用,从而达到悬浮效果。
2. 超高速列车的力学特性分析超高速列车运行的速度非常快,往返运动所受到的惯性力非常大,对列车和轨道的力学特性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对列车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机械力和流场力进行分析,以确保列车和轨道的稳定性。
3. 轨道设计与运行超高速列车的轨道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学作用和气动力学效应。
在轨道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轨道的纵向和横向坡度,弯道半径和超高速列车的速度进行计算和优化。
高速列车振动问题的分析与控制

高速列车振动问题的分析与控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列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
但是,高速列车振动问题一直是影响乘客舒适度和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高速列车振动问题的成因、振动分析和控制措施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速列车振动问题的成因1.列车自身结构原因列车自身结构原因是高速列车振动问题的主要成因。
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空气动力学、地面阻力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会对列车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列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体的形变、受力会引发振动,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列车越快,振动越明显。
2.轨道问题轨道不平整也是造成高速列车振动的另一主要原因。
轨道的不规则形状、损坏以及安装质量的问题会影响列车的行驶,造成排挡、颠簸等问题。
3.地面问题除轨道问题以外,地面问题也会对列车造成影响,比如在车站进站出站时,车轮与轨道接触面积变小,对车辆的振动产生影响,同样车辆行经桥梁、隧道等地段时,地质的变化对车辆也会产生振动问题。
二、高速列车振动分析1.振动形式高速列车振动形式主要分为侧向、纵向、横向振动三种。
侧向振动是指列车在行驶中产生的侧向舞动,纵向振动是指列车在行驶过程中,车头和车尾的上下振动,横向振动是指列车在行驶过程中横向的摆动。
2.振动频率与振动幅值当列车沿轨道行驶时,由于轮轨间的摩擦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导致列车出现振动。
振动的频率与振动幅值是影响高速列车振动的重要因素。
当列车行驶速度较快时,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都会增加,振动对车辆本身结构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也会造成乘客的不适和安全隐患。
三、高速列车振动控制措施1.列车结构改进通过改善列车结构,增加车辆刚度,改进车身平衡性能,减少不同部位的质心变化,都可以减轻列车振动问题。
同时,可以采用减震材料,加装减震器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2.轨道维护保养轨道的状态会对列车振动产生影响,轨道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列车行驶的稳定性。
因此,加强轨道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轨道的状态,保证轨道的平整度,减少轮轨间的磨擦,就能够减轻列车振动问题。
铁道车辆动力学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铁道车辆动力学概述 • 铁道车辆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铁道车辆动力学分析方法 •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 • 铁道车辆动力学优化设计 • 铁道车辆动力学未来展望
CHAPTER 01
铁道车辆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铁道车辆动力学是研究铁道车辆 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力及其对车 辆运动性能的影响的学科。
新技术的应用
磁悬浮技术
利用磁悬浮技术,实现列车与轨道的无接触运行,大幅提高运行 速度和稳定性。
无人驾驶技术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列车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 ,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 断,提高车辆维护和检修效率。
智能化的发展
振动分析
研究弹性体的振动特性和稳定性,包括模态分析和响应计算。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动力学
研究车辆在轨道上的运动规律和性能,包括稳定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曲线通过 性能等。
车辆系统分析
综合考虑车辆、轨道、牵引供电、信号与控制等多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系 统分析和优化设计。
CHAPTER 03
铁道车辆动力学分析方法
特点
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如车辆-轨道 耦合、悬挂系统、气动效应等, 需要综合考虑动力学、机械、材 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铁道车辆动力学的重要性
1 2 3
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优化车辆动力学性能,可以减少车辆运行过 程中的颠簸和振动,提高乘客舒适度,同时降低 事故风险。
提高运输效率
良好的车辆动力学性能可以提高列车的加速、减 速和曲线通过能力,缩短旅行时间,提高运输效 率。
《2024年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范文

《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速列车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工具,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运行速度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技术问题。
这其中,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稳定和舒适性。
本文旨在探讨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力学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高速列车运行中的关键力学问题1. 空气动力学问题高速列车在高速行驶时,会受到空气动力学的影响。
由于列车外形、流线型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复杂的气流变化。
这可能带来气流紊乱、列车运行不稳等不良影响,进而威胁到列车运行的稳定性。
(1)风洞实验和仿真技术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可以运用风洞实验和仿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模拟。
通过分析不同速度下的气流变化,找出最佳的列车外形设计,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行稳定性。
2. 动力学性能问题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由于列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如轨道不平顺、车轮磨损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列车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1)列车动力学模型研究建立精确的列车动力学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找出影响列车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
(2)振动控制和噪声控制技术对于动力学问题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需要采用振动控制和噪声控制技术来加以解决。
这包括改进列车的悬挂系统、加强车身结构的密封性等措施,以降低列车的振动和噪声水平。
3. 轨道力学问题高速列车的运行离不开轨道的支持。
轨道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舒适性。
由于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高,对轨道的平顺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轨道平顺性维护技术为保证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采取有效的轨道平顺性维护技术。
这包括定期对轨道进行检查、维修和调整,确保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满足高速列车的运行要求。
(2)轨道材料和结构优化技术针对轨道的耐久性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轨道材料和结构来加以解决。
高速列车运行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高速列车运行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一、前言高速列车是一种创新型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而且能够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速列车的运行规律,掌握高速列车的运行状态,本文将从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两方面对高速列车进行研究。
二、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高速列车研究的核心,它是通过对列车运动规律的定量分析,提取列车运动系统的特征,去定量描述列车运动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高速列车研究中,动力学建模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机车牵引力建模机车的牵引力是高速列车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列车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运动状态。
机车的牵引力建模需要考虑到列车质量、高速列车的曲率半径、高速列车的制动装置、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描述机车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研究高速列车的运行状态。
2.列车运动方程建模列车的运动方程是高速列车研究的重要基石,它决定了列车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列车的运动方程建模需要同时考虑到机车牵引力、摩擦力、地形变化、弯道半径、气动力等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多种数学模型来描述列车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研究高速列车的运行规律。
三、仿真分析仿真分析是高速列车研究的实践性环节,通过对高速列车模型的仿真分析,可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且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仿真分析中,我们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列车运行仿真分析列车的运行仿真分析主要是指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模拟,并且将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在列车运行仿真分析中,需要考虑到列车的加速度、速度、位置等多个因素,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如SIMULINK、ADAMS等)来模拟列车的运动状态。
2.弯道通过仿真分析弯道通过仿真分析主要是指对高速列车在弯道通过时的运动状态进行仿真模拟,并且将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在弯道通过仿真中,需要考虑到列车速度、弯道曲率、弯道半径等多个因素,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列车的运动状态。
列车坡道救援时车钩作用力分析

列车坡道救援时车钩作用力分析1计算原理和模型本文研究在地铁列车处于坡道上救援情况下进行紧急制动时车钩作用力的变化情况。
计算采用列车纵向动力学计算程序,按照纵向动力学理论,将整列车视为由钩缓装置连接的若干单自由度质点,通过对质点系运动微分方程组的逐步求解计算整个碰撞过程各个车位的加速度、车钩力、速度历程曲线,研究不同工况下钩缓装置的受力情况。
2列车编组基本编组方式:+A-BD- C D- C C-DB-A+其中:(1)Tc车:有司机室的拖车;(2)Mp车:无司机室带受电弓的动车;(3)M车:无司机室的动车;(4)+:头车半自动车钩;(5)A:半永久车钩A、B:半永久车钩B、C:半永久车钩C、D:半永久车钩D车钩参数表车辆重量:AW0重量:Tc:35t;Mp:35.5t;M:35.5t。
AW3重量:Tc:52.4 t;Mp:55t;M:55t。
牵引力:AW0最大列车牵引力: 249.13kN/列车,响应时间:1.3925s。
紧急制动力见表1所示。
表1 紧急制动力(kN)3 推动救援启动过程中实施紧急制动3.1 AW0救援AW3平直道转下坡6辆编组AW0列车推送救援同编组的AW3故障列车,在启动过程中实施紧急制动。
平直道下坡35‰图1 6辆AW0推送救援另外6辆AW3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列出了救援过程中1.5s实施紧急制动,各断面最大车钩力。
其中正数代表压钩力(压缩行程),负数代表拉钩力(拉伸行程)。
从表2可以看出,各断面最大车钩力均为拉钩力,最大力出现在中间断面为252kN。
表2 列车各断面最大车钩力和缓冲器最大行程3.2 AW0推送救援AW3下坡6辆编组AW0列车推送救援同样编组的AW3故障列车,在启动过程中实施紧急制动。
下坡35‰下坡35‰图2 6辆AW0救援另外6辆AW3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列出了救援过程中1.5s实施紧急制动,各断面缓冲器的最大行程和最大车钩力。
铁道车辆动力学PPT培训课件

培训内容概述
介绍铁道车辆动力学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探讨如何解决铁道车辆动 力学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 巧
分析铁道车辆动力学在铁 路运输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铁 道车辆动力学的理解和应 用
02
铁道车辆动力学基础知识
车辆动力学简介
车辆动力学定义
车辆动力学是一门研究车辆在行 驶过程中受到的力和力矩、运动 状态及性能变化的学科。
未来,铁道车辆动力学将会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更多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加完善 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同时,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铁道车辆动力学也将会在节能减排、降 低噪音和振动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为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5
铁道车辆动力学未来展望
车辆动力学新技术发展
01
02
03
主动悬挂系统
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 时监测和调整车辆悬挂参 数,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 性和舒适性。
空气动力学优化
研究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 空气动力学特性,通过优 化列车外形和结构,降低 风阻和噪音。
多态耦合动力学
考虑列车在不同运行状态 下的耦合效应,建立更加 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提高 列车控制和安全性能。
01
车辆动力学优化方 法概述
通过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优化, 提高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降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
02
车辆动力学优化方 法分类
包括参数优化、结构优化和控制 策略优化等。
03
车辆动力学优化方 法应用
在轨道线路设计、车辆设计、运 营管理和维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
04
铁道车辆动力学实际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第一部分 开行重载列车,就机车车辆本身来讲,重载列车技术涵盖牵引性能、制动系统性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及其零部件强度以及合理操纵方法等众多方面。而重载列车的通信、纵向冲击力和长大下坡道的循环制动问题是开行重载列车的三大关键技术。而这三大技术其实就是制动系统的三大难题。下面就以制动系统来分析。 1.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
制动系统对列车运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铁道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了多种制动方式,但对货物列车而言,空气制动仍是最基本的制动作用方式。众所周知,货物列车空气制动作用的制约因素甚多,列车长度就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重载列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列车编组重量已由5 000t级提高到2万t以上,编组辆数从62辆增加到210辆之多,列车最大长度已达2·6 km以上,导致空气制动作用条件严重恶化。 1.1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 影响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除制动初速、线路条件(坡道)、列车制动率(每百吨重量换算闸压瓦力)和闸瓦性能以外,还有影响空走距离的空走时间,后者主要与列车长度或编组辆数有关。笔者在根据上述因素编制我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制动限速表时,对货物列车考虑的列车编组条件为5000t级以下,由于重载列车编组辆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制动空走时间和距离相应增加,加上长大列车压力梯度对后部车辆制动力的影响,因此该限速表不适用于重载列车。对于重载列车,其制动力应比普通列车高,以保持和普通列车同等的制动距离。 1.2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
列车空气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随编组辆数的增加而呈非线性的增加。重载列车需要有比普通列车长得多的再充气时间,因此,在长大下坡道多次循环制动作用时对司机操纵方法特别是再充气时间的要求更高。 1.3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 货物列车在纵向非稳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纵向动力作用不仅是导致断钩、脱轨等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货物完整性和加速机车车辆装置疲劳破坏的重要因素。该纵向动力作用以空气制动时为甚,并基本上与列车的总制动力或辆数成正比。在同样装置、线路和操纵工况等作用条件下,重载列车的纵向力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通常比普通列车成倍增加,因此,如何减轻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上是提高列车重载的主要障碍。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在制动系统方案的设计中详细分析解决。下面主要对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单独做一详细介绍。 2.重载列车制动的纵向动力作用
2.1纵向动力作用的产生 对于空气制动机,在施行制动或缓解时所产生的空气波(列车管减压波或增压波)有一个沿列车管由前向后扩散或传播的过程;列车越长其前后部开始制动或缓 解的时间差就越大。这种“沿列车长度的制动或缓解作用的不同时性”是列车制动或缓解时发生强烈纵向冲动的主要原因。对于重载(扩编)列车,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由于上述原因,在列车制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各个机车车辆具有不同的单位制动力。如果没有车钩的连接,各个机车车辆都要按各自的减速度运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机车车辆之间全部是刚性连接(车钩与车钩间没有自由间隙,也没有缓冲装置),则上述不同的单位制动力只能导致各个连接件中产生内应力,而不会引起各个机车车辆之间纵向冲动。但是,为了使列车各机车车辆之间上下左右都具有一定的可折曲性,以适应坡道起伏和通过曲线的需要,车钩与车钩之间都有一定的自由间隙(每对车钩约为40 mm),所以,如果列车施行制动时是在拉伸状态,则制动之初首先要消除这些自由间隙,这就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纵向冲动,或者说,发生强烈的纵向动力作用。 下面利用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测得的一些实验数据,来分析单编万吨列车(机车+100车辆)的冲动机理。以此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列车的冲动原理。进而,掌握其影响因素,以利于优化重载列车的系统参数,更好的解决重载列车的纵向冲动问题。 制动特性对于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制动特性是采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制动仿真系统获得,图1为单编万吨列车,列车管定压 600 kPa ,常用制动最大减压量170 kPa时3个典型位置车辆的制动缸压力曲线 。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图1 前、中、后车制动缸压力曲线 由图 1 的制动缸压力曲线可以看出,第1车制动缸压力上升曲线的斜率明显比第 5 0 辆车和第 1 0 0辆车的,说明不同位置车辆的制动缸压力上升速度不同,这是因为制动缸充气速度受列车管减压速度的影响,列车管减压速度越快,制动缸升压速度越快。由于处于不同位置的车辆上的列车管减压速度不同,越靠近机车,减压速度越快,所以,第1车制动缸压力上升速度最快,第1 0 0辆车制动缸升压速度最慢,第5 0辆车位于列车中问位置,其制动缸升压速度与尾车相近。这便是“沿列车长度的制动或缓解作用的不同时性”。也是导致列车纵向冲动的主要原因。具体以制动初速80km/h,平道常用去制动工况,分析列车第30、50、100辆这三个典型车位的车钩力。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图2 单编万吨列车车钩力仿真曲线 由图 2可知, 在常用全制动过程中,车钩力曲线在初始阶段出现一个小尖峰( 3 0辆车约在1 0 s处,5 0辆车在约 1 2 .5 s ,1 0 0辆车在约 1 7.4 S ) ,车钩力瞬间增大后减小, 尖峰过后,车钩力缓慢增大,在约 2 0 s 几乎所有车辆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 , 如此反复震荡,直到车钩力为零。 经过分析发现,车钩力短时尖峰是由于后部车辆不受阻力的走完间隙行程后撞击前部车辆而形成,为了区分,此处称为冲击力。冲击力过后,前方车辆制动作用较强,车速明显降低,后部车辆涌向前部车辆,造成后部车辆挤压前部车辆, 这种挤压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对应的车钩力峰值持续时间也较长,此处称这种车钩力称为挤压车钩力。列车最大压钩力就是由上述最大冲击力或最大挤压力构成。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图3 单编万吨列车冲击力和挤压力曲线 图 3为列车中每个车辆的最大冲击力和最大挤压力沿车长分布曲线。由图 3可知,冲击力随着车位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最大值发生在列车尾部,而最大挤压力发生在列车中部附近;每个车辆的最大车钩力由该车辆承受的最大冲击力或最大挤压力决定,最大车钩力就是两者中较大的一个。 2.2系统参数对列车冲动的影响 影响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很多,而各因素对于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又不尽相同, 因而研究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是优化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必要条件。下面将分析车钩间隙、闸瓦摩擦系数对于制动过程中列车的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继而得出最大车钩力的变化规律,以便寻求改善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 2.2.1车钩间隙的影响
图4 不同车钩间隙的最大冲击力曲线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图5 不同车钩间隙的最大挤压力曲线 车钩间隙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列车通过曲线和牵引时逐步启动的需要。车钩间隙的大小对于列车纵向冲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图 4和图 5分别为单编万吨列车制动初速为8 0 km /h,平道常用全制动,车钩间隙由1 0 mm增大到6 0mm 时对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曲线。 由图4和图 5可知,随着车钩间隙的增大,冲击力和挤压力都明显增大,但是由图 6可以看到,当车钩间隙由1 0 m m增大到 6 0 m m时,最大冲击力由3 40 kN增大到 1 1 2 3 kN增加了2 3 0 %, 最大挤压力由5 3 5 kN增大到 7 4 5 kN ,增加了3 9 %,由此可知,车钩间隙对于冲击力的影响远大于对挤压力的影响;由图 4和图 5中前半部曲线密度大于后半部曲线可知,车钩间隙对于后部车辆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前部车辆的影响。在小车钩间隙范围内( 小于3 0 m m ),车钩间隙增大,冲击力和挤压力明显增大;当车钩间隙增大 到3 0 m m以后,车钩间隙影响略有减弱。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0 图6 不同车钩间隙最大冲击力与最大挤压力比较图 综合图4、图 5和图 6可知,当车钩间隙小于 3 0 m m时,最大车钩力为最大挤压力,发生在中部车位。随着车钩间隙的增大,最大车钩力发生车位不断后移。 当车钩间隙大于或等于 3 0 m m 时,最大车钩力是最大冲击力,发生在列车尾部。 由此可知,如果最大车钩力发生在列车尾部,即最大车钩力由冲击产生,则通过减小车钩间隙可明显减小最大车钩力。
2.2.2闸瓦摩擦系数的影响 在闸瓦压强、列车运行速度和制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类型闸瓦的摩擦系数有很大的差别,而制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闸瓦摩擦系数,因此不同类型闸瓦会引起制动力大小不同,继而影响列车纵向冲动的大小。 图 7和图 8是单编万吨列,平道常用全制动,制动初速度为 8 0 k m / h,不同闸瓦类型的列车冲击力和挤压力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