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态势分析

我 国是海 洋资源大国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保持 ,对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中国 的海洋资源 ,促 进 中国现代海洋产业健康 、迅速发展 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 的( 徐质斌 ,20 ) 00。 用态势分析法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剖析中国海洋产业具备的优势和存在 的问题。态势分析法 ,是
摘
要 : 海 洋资 源的 开发 和利 用是 以海 洋产 业 的合 理布 局 和海 洋产 业 的有 效 管理 为 支
撑 的 ,海 洋资 源 的 可持 续发 展 是 建 立在 海 洋 资 源的 有 效管 理和 合 理 开发 基 础上 的 。 指 导
和扶 持 海 洋 产 业在 持 续发 展 的轨 道 运行 ,必须 建 立在 自然 资 源和 环 境 可持 续利 用 的基 础
析 的思 想把 各 种 因素相 互 匹 配起 来 加 以分析 ,从 中 得 出一 系 列相 应 的结 论 ,而结 论 通 常带 有 一定
的决 策性 ( 休斯 ,2 0 ) 0 1。
一
、
优
势
海 洋 资 源 是 自然 资源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可 理 解 为 :分 布在 海 洋 地 理 区 域 内的 ,在 现 在 和 未
旧金 山大学 的 管理 学 教授 于 2 世 纪 8 年代 初 提 出来 的 ,并 用 S T四个 英 文 简写 字母 分 别代 表优 0 0 WO
势(t nt) S eg 、劣势( ans) r h Wek es 、机会 ( p o u i ) O pr n y 和威胁 (het, 并将与研究 对象密切相关的 t t Tr ) a 各种主要内部优势 、劣势 、机会 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 出来 ,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用系统分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对策

1 我国现行海洋资源法律 法规体 系
1 . 1 宪 法
甚至相互冲突现象 2 . 3 执法体 制存在 弊端 我 国海洋执法体 制是新中 国成立初 期在 国家行政 管理体制基础 上建立 的 , 已不适应发展 海洋 资源的需要 . 表现为执法主体不 明. 存在 职能交叉 、 冲突和模糊 的问题 : 执法模式落后 , 传统的调查取证在海洋 行政执 法中在 费时 、 取 证难 、 效 率低等 问题 ; 执法人 员法律 素质偏 低, 服务 意识不强 , 严重影 响海上执法 的效率与形象。
3 促进我 国海 洋资源开发的法律对策
3 . 1 制定 海洋基本 法 随着海洋资源开 发进程的逐步加 快和国际海洋 事务交流 日益 活 跃. 海洋资源 的发展和管理 已经大大超 出单一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 的
宪法主要 规定国家在合 理开发 、 利用 、 保护、 改善环境和 自然资源 方面( 包括海洋资源 ) 的基本职责( 即基本权利和义务 ) 、 基本政策 以及 单 位和公 民在 这方面的权利 和义务 等基本 问题 宪法是 国家 的根本大 法, 宪法中有关海洋资源保 护的规定具有 指导性 、 原则性 和政策性 , 它 构成我 国海洋 资源法体 系的宪法基础 1 . 2 海洋资源法律 海 洋资源法律是 指由全 国人 民代表大会及 其常务委员制 定的有 关 合理 开发 、 利用 、 保 护和改 善海洋 资源方 面的法律 。 我 国目前上没有 以直接保 护海 洋资源为名义 的法律 . 但是很 多资源方 面的法律都涉及 到海洋 资源 , 如《 中华 人民共 和国渔 业法》 、 《 中华 人民共 和国矿产资源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野生动物保 护法》 、 《 中华 人民共 和国土地管理 法》 。 l - 3 海洋资源行政 法规 海 洋资源行政法规是指 由国务 院制定 的有关合理开 发 、 利用、 保 护 和改善海洋资源方 面的行政法规 . 如《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渔业 法实施 细则 》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陆生野生动物 保护实施条 例》 、 《 中华 人民共 和国水 生野生 动物保护 实施 条例》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野生植 物保护条 例》 等。 1 . 4 地方海洋 资源法规 地方 海洋 资源法规 , 是 指由各省 、 自 治 区、 直辖市 和其他依法有地 方法规 制定权的地方 人民代表大会 及其常务委 员会制定 的有 关合理 开发、 利用 、 保护 和改 善海洋资源 的地 方法规 , 如《 江苏省海岸 带管理 条例》 、 《 青 岛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 、 《 广东省渔港管理条例》 等。 1 . 5 海 洋资源行政规 章 海洋 资源行政规章 . 是 指 国务 院所 属各部 、 委和其他依法 有行政 规章制定 权的国家行政部 门制定 的有关 合理开发 、 利用 、 保护 和改善 海洋资源方面 的行政规章 , 如《 渔业作业避让暂行条例》 、 《 长 江渔业 资 源管理规定》 、 《 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 区使用费 的规定》 等。 1 . 6 地方海洋资源行政规章 地方海洋资源行政规章 , 是指 由各省 、 自治 区、 直辖市 和其 他依 法 有地方行政规章制定权 的地方人 民政府制定 的有关合理 开发、利用 、 保护和改善海 洋资源方面 的地 方行政规 章 . 如《 天 津市海域环境保 护
中国海权的现状、挑战、对策

中国海权的现状、挑战、对策一、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的生存、发展利益紧密相关,该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首先,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西太平洋地区各行为体之间地缘经济相互依赖和地缘安全困境均有所发展,海洋安全竞争日趋激烈。
第三,西太平洋地区虽然存在着各类海洋安全合作机制,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互信,除了美国主导的海上军事联盟和安全联盟之外,其他的海洋合作机制发展缓慢。
二、关于中美海权冲突中国发展海权不可避免地要与现存的美国海上霸权发生矛盾与冲突,中国要从自身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要进一步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规避或减少冲突;应谨慎有序地推动包括海空军力量在内的海权力量的发展,实现以实力求和平。
三、关于中日海权争端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以及冲之鸟岛定性等问题上存在着纠纷。
要想推动中日关系良性发展,妥善解决中日海权争端,日本政府必须迈出积极的一步。
只有日本政府在制定本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也考虑并尊重他国利益,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才能避免争端;只有日本政府为解决争端营造宽松的国内氛围,才能不激化争端;最终,中日两国才能通过谈判的方式,找到双方都满意的互惠解决方法。
解决中日海权争端的“四条原则”:必须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坚持协商原则;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在海权争议中应冷静对待,寻求合理的解决之策;切实加强经济合作,以经济促政治。
四、关于南海的现状与对策(一)、南海现状1、岛礁被侵占。
目前,我国南海中的南沙群岛,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多个岛礁。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

2022.3辽宁、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的建设研究。
鱼、贝类等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开展了30多年,放流品种为各种鱼、虾、贝类,包括海参、鲍、海胆、海蜇、中国对虾等高值海珍品近百种,形成的增殖渔业对修复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15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建设海洋牧场200多个,面积近900平方千米,人工鱼礁区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总空方量6000多万米3。
从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即对以往建设的人工鱼礁达到一定规模且产生明显效果的海洋牧场,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对获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的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以及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的建设,以提高海洋牧场生态效应和信息化监测能力。
截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已批复建设7批共15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型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与管理的公益性海洋牧场,增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企业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的经营性海洋牧场。
我国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数以企业建设、管理运营为主,主要是增殖刺参、鲍、海胆等高值海珍品的增殖型海洋牧场,其中一些海洋牧场兼有休闲垂钓及观光功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如山东、青岛、辽宁、大连、河北等地的海洋牧场;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以政府建设的公益性海洋牧场为主,生态效益明显,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的海洋牧场。
海南省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主要以政府建设、管理为主,多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一些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效果明显,在海洋休闲观光和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2.现代化海洋牧场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起始于2008年启动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立项。
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权益争端为甚。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政府声明不奏效、外交谈判谈不拢、军事打击打不得的尴尬局面。
本文分析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提出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海洋权益形势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海上岛礁被侵占,领土主权难以实现我国岛礁被侵占的情形严重,领土主权受到持续性的损害。
其中尤其以东海的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主权归属争议和管辖海域的矛盾为焦点,频繁引发渔业纠纷及海上冲突,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对被占岛礁的主权大有随着时间的拖延而丧失的危险。
作为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重要性在于其战略位置和军事、资源价值,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所享有海域的管辖权及其在划界中的地位和效力。
控制在日本人手中的钓鱼岛,犹如插入我国腹地一把尖刀,对我国的海上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010年以来中日间围绕钓鱼岛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等一度使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也使日本加紧了对钓鱼岛从“实际控制”上升到“法理控制”的脚步,对钓鱼岛最终的归属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2012年以来,日本政府与极右翼分子公然挑衅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包括1月3日日本冲绳县石垣市的4位议员的强行登岛;3月2日日本内阁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公开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划归入日本39个无人岛之列;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的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使国际舆论更加聚焦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形势及走向。
南海的岛礁归属争端以南沙群岛最为严峻和复杂。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不仅侵占和分割我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及海域,还大规模开采其中的资源,在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的对峙局面。
这些国家从宣示主权,到抢占岛礁、瓜分海域、掠夺资源,再到法律支撑、设立行政机构、军事保障、甚至借助外力,以达到其占领--占有--经营的目的。
中国海洋资源为何频遭掠夺性开发

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权益争端为甚。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政府声明不奏效、外交谈判谈不拢、军事打击打不得的困难局面。
我们有必要分析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思考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
从我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形成的原因看,由于多元力量的介入和多方利益格局的形成,我国的海洋权益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系统性的难题。
21世纪的领土与主权博弈主要将在海上展开,海洋权益争端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和平发展和发挥全球影响力无法回避的门槛,我国无可退避,也别无选择,只能全力以赴。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挑战海上岛礁被侵占情形严重我国岛礁被侵占的情形严重,领土主权受到持续性的损害。
其中尤其以东海的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主权归属争议和管辖海域的矛盾为焦点,频繁引发渔业纠纷及海上冲突,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作为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重要性在于其战略位置和军事、资源价值,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所享有海域的管辖权及其在划界中的地位和效力。
2010年以来中日间围绕钓鱼岛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等一度使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也使日本加紧了对钓鱼岛从“实际控制”上升到“法理控制”的脚步,对钓鱼岛最终的归属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2012年以来,日本政府与极右翼分子更是屡屡公然挑衅我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1月3日,日本冲绳县石垣市的4位议员强行登岛;3月2日,日本内阁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公开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划归入日本39个无人岛之列;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
南海的岛礁归属争端以南沙群岛最为严峻和复杂。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不仅侵占和分割我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及海域,还大规模开采其中的资源,在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的对峙局面。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王志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5期[摘要]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海洋产业体系也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快如此,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洋经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078 — 03一、引言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
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3年的9.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战略步伐的推进。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
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分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问题复杂多变。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
这300 万平方公里的宽广海域为我国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海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开发大陆架自然资源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更使海域划界问题变得复杂。
除了渤海是我国内海外,其它海域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都与相邻、相向的周边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主权的争端。
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是在尊重“历史性水域”的基础上,根据新出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对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合理、公正、公平的适当调整,以此来解决同周边国家在海洋划界问题上出现的争端,进而维护新海洋法所赋予我国的海洋权益,并最终保持亚太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中国周边强大海上军事力量的存在及其军备竞赛,一方面增加了相关国家的危机感,并增大了相关国家爆发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对地区整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对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弧形区域形成了战略挤压,从而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防安全。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 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 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
现在世界范围中有很多中国军事威胁论,“强大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会转化为国防实力”,现在所有人都在享受现实的“中国股”飞涨的利益,没有强大的海防,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洋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的迅速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2009中国海洋资源及其开发现状1 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1.1 在我国管辖海域里已记录到了20 200 多种海洋生物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10 。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主要可以利用于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饲料等领域年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为12007 1 400 多万t 。
年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22007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全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加速研发利用海洋生物各种特性3和能力合成和生产其他新材料如利用蓝藻生产天然橡胶等。
国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4明每平方米水面的海藻每年可提取燃油150 L 以上我国目前还没有投入开发。
我国用海5洋植物作畜禽动物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始于世20纪年代至今尚未形成相应的海洋植物饲料加50工业。
珍贵的海洋矿产资源1.2 中国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发现的石油资源量估计有200 多亿t 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 万亿m3 。
年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2007气开采能力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福建省但总体来讲开发程度不高。
年经联合国批准我国1991在太平洋获得面积达15 万km2 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我国在大洋调查中还发现了富含锌、金、铜、铁、铝、锰、银等元素的海底热液矿藏但开发利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可燃冰在我国管辖海域里广泛存在据测算仅我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 亿t 油当量但由于可燃冰生成环境复杂、特殊、开采难度大我国直到年才开始可燃冰的利用和1990开采技术研究。
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 1.3 我国有宜盐土地及滩涂84 万。
世纪ha2090年代以来海盐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年2007中国海盐产量为3 000 多万t 。
海水中也含有80多种元素和多种溶解的矿物质。
目前我国直接提取钾、溴、镁等技术方面已经突破万吨。
海水中还含有重水其是核聚变原料和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开发程度不高。
截至年底中国已建2007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 万多t 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 亿m3 。
辽阔的海洋空间资源1.4 中国海岸线长达18 000 多km 岛屿海岸线长约14 000 km 管辖海域300 多万km2 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
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生产、通信和电力输送、储藏收稿日期年月日2009 15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孙悦民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524088摘要对中国海洋资源的概况和开发现状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中国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在观念上、技术上、效益上以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海洋意识、树立海洋科学发展观、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依法治海、科技兴海、进行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等各项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开发与管理第期孙悦民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3 21及交通、娱乐设施等方面。
截至年全国亿2007吨级港口增至14 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 5 年居世界首位。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呈现逐年扩张趋势滨海旅游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年滨海旅游增加值2007 3 242 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
潜在的海洋能资源1.5 我国海洋能资源经调查和估算蕴藏量约4.31 亿kw 。
从目前国内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潮汐能技术最为成熟并进行了有限的开发利用对90 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再生能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国内已经建立了潮汐能、风能电站及潮流能装置波浪能发电装置正在研发盐差能、温差能的利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2 观念滞后2.1 对内海洋资源资产观念不强没有形2.1.1 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海洋资源属国家全民所有。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自身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观念。
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执行的是资源无价和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
对外海洋资源权益之争持久没有有2.1.2 效的解决办法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与周边8 个国家存在约120 万km2 的海洋权益争议由此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与多数国家就空间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存在矛盾冲突。
目前只完成了长约506 km 的中越北部湾海洋界线还有6 800 多km 的海上界线需要划定。
综合管理缺失2.2 缺乏总体规划和总体方针政策2.2.1 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长期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往往是开发在前管理滞后。
虽然年国家编制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1993年发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但是2002由于时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能得到贯彻执行需要不断持续编制新规划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缺乏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2.2.2 我国海洋资源管理一直遵循传统的行业部门的计划管理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形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互不协调的复杂局面。
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开发利用极容易影响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开发利用从而影响海洋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造成综合效益低下。
海洋资源综合管理的不到位使海洋资源优化配置不合理限制了资源的利用效益。
如沿岸陆地建设不合理征用海岸线、地方港口与水产养殖之间的利益突出等。
法律法规不健全2.3 在立法上不仅缺少综合性的法律而2.3.1 且单项资源管理的法规也不够完善。
已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单项法规基本上是陆上法规向海上的延伸。
我国亟需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同时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
在执法上由于现有的海洋法规未形成2.3.2 系统配套的海洋法律制度贯彻实施难度大。
有些法规缺乏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和具体技术规定可操作性较差。
有的地方性法规实际上是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在监督上由于法规体系的不健全造2.3.3 成对海洋资源开发监管的缺失。
海洋资源权属不清以行政权、经营权管理代替所有权管理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迭起国家对海洋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
粗放型模式2.4 开发技术落后利用水平低2.4.1 由于长期实行“重陆轻海”政策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规模较小。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0724 929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 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未形成规模优势。
如海洋盐业至今仍未完全脱离手工扒盐的方式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外世纪年代中后期水平海洋潮汐发电2080技术相当于国外世纪年代末期水平等。
技术2070的落后致使利用率极低。
如15 m 内水深浅海利海洋开发与管理22 海洋信息年2009用率不到2 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 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 等。
开发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2.4.2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导致我国形成了一个由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和海岛旅游业、海洋盐业、沿海造船业等构成的海洋产业体系。
但这个体系很不完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尚未形成海洋经济的贡献率难以提高。
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007 ∶∶54649结构虽明显改善但第三产业比值仍然较低不够合理。
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不充分。
开发强度过大发展不科学2.4.3 由于我国海洋捕捞业的盲目发展近海捕捞失控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致使生物资源结构严重失调资源量衰减优质鱼类比例下降。
中国海域渔业资源每年最佳的可捕量应维持在295 万357 万t 的规模其中东海为140万170 万t 南海为100 万122 万t 黄海渤海为55 万t 65 万t 。
而实际的捕获量却远远超出这一数字。
同时海水养殖也不容乐观超容量的海水养殖造成可养殖资源基础的破坏致使养殖区环境污染病害多发水产品品质下降等。
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2.5 海岸侵蚀严重2.5.1 海洋资源开发致使我国海岸线不同程度地受到海岸侵蚀破坏开阔海岸的海滩和三角洲尤为严重岸线后退、堤坝萎缩、海滩淤蚀。
此外滩涂和浅海生物捕捉、滩涂围垦等也使海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5.2 目前我国近岸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损事件频发溢油事故时有发生。
船舶排污、生活垃圾、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海港及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排污或事故、矿床开发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5.3 过度捕获、拦河筑坝、围海造田、修筑海岸工程、排污等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度锐减。
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减少量更加明显几乎濒临灭绝的危险。
一些海洋植物如红树林等的生存受到威胁。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3 增强海洋国土意识3.1 海洋与陆地同样是人类生命的重要支持系统。
在未来的时间内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国家要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政治保证。
在海洋资源问题上我国政府历来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政策。
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周边国家已经开始纷纷染指中国的海洋资源中国政府需要给予强有力的回击。
树立科学发展观3.2 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要树立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联合国通过的《世纪议程》把海洋作为有助于实现人21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
我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之一。
因此要牢固确立海洋对人类发展起重要基础作用的意识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理念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
一是要对海洋资源的集约化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防治与修复为海洋资源再生提供基本的条件。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3.3 明确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要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科学规范管理确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
避免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加强海洋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
以国家海洋管理部门为主建立协调、控制、监督和引导综合管理体制以确立主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协调、平衡各涉海产业部门利益。
转变海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强化海洋机构的功能和职能加强我国海洋主管机构与其他涉海部门的联系。
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海洋开发的需求持续修订海洋开发的总体规海洋开发与管理第期孙悦民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3 23划同时对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划进行监督和检查。
健全海洋法规政策3.4 海洋资源法律、法规是海洋资源管理中最具权威的手段。
积极向日本、美国等国学习制定我国的《海洋基本法》确立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的法律地位将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提升为国家意志保全和维护我国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