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中风后,很多患者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来帮助他们重获健康。
在中国,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针灸的原理、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以及临床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进行探讨。
一、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是由于脑脉络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等引起的。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脏腑功能,从而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
针刺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达到调整气血的目的。
灸疗则是通过在穴位上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使热量和药效渗入人体,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理脏腑功能。
这两种疗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二、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策略康复治疗是中风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功能训练、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中,针灸疗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
在康复治疗中,针灸疗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二是缓解患者的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肌肉的痉挛和疼痛,通过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三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风患者常常会因为疾病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针灸疗法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
三、临床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疗效及临床价值研究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疗效及临床价值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3T03:53:45.58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1期作者:郑钦菘[导读] 目的:本文对于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进行研究。
郑钦菘乐山市中医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本文对于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将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选取60例,并随机均分为KN组与FZ组。
KN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FZ组进行针灸与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FZ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优于KN组(p<0.05);治疗后,FZ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分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要优于KN组(p<0.05)。
结论: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开展针灸与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提升患者的提倡生活能力,优化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后遗症引言脑中风是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性危害的心脑血管疾病,具备相对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
伴随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脑中风发病机率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脑中风疾病本身便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同时在发病过程中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是以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意识障碍为主,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脑中风患者常常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情况,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本文对于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进行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KN组与FZ组。
1.2治疗方法1.2.1 KN组对于KN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患者每次的训练时间需要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具体训练时间与内容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病例来源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1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随机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是传统的干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手段基础上给予的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中风功能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8%,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改善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效果,安全有效。
标签: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神经功能缺血性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脑梗死的范畴,脑梗死急性期往往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
缺血性中风往往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大家公认的时间是从发病后3周至3个月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往往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2]。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科学评价两组的疗效,验证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可行性、有效性,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为开展确有疗效的中药院内制剂提供参考。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72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30/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1%(22/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其预后,临床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针灸;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脑中风属于脑血管疾病,会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脑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存在言语、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属生活上带来很大负担。
目前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常用治疗手段有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
本文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1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72.21±5.60)岁;病程4~16个月,平均病程(11.64±1.46)个月。
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70.50±5.83)岁;病程3~17个月,平均病程(12.07±1.65)个月。
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1] 患者均经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并符合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①年龄49~90岁;②意识清醒且表达能力良好;③颅腔内无出血情况。
探讨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探讨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刘晓艳【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8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针灸治疗,试验组使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30/40),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01【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康复运动;针灸;脑中风后遗症【作者】刘晓艳【作者单位】111000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脑中风患者后期会有各种后遗症, 导致了患者的生活受到非常大的影响[1]。
脑中风患者接受针灸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现在针灸治疗也比较规范[2-4]。
康复运动医学和患者的康复有关, 脑中风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能改善预后效果[5]。
此次本院研究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
试验组男30例, 女10例, 年龄35~66岁, 平均年龄(49.8±16.2)岁;对照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0.1±16.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穴位,上肢瘫痪可加肩髃、肩井、肩贞、曲池、手三里等;下肢瘫痪取阳陵泉、阴陵泉、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解溪等;口眼歪斜可取承浆、地仓、颊车、鱼腰、迎香、攒竹、阳白等;语言障碍可取上廉泉、丰隆、哑门等。
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评价

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评价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康复锻炼治疗,10 d/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好,优于单纯康复锻炼治疗。
标签:针灸;早期康复锻炼;中风后遗症;疗效中风亦称脑卒中,临床表现为猝然昏仆,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病死率逐渐降低,但常遗留有半身不遂等并发症,导致患者自理能力显著下降,生活质量降低。
如何尽快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是广大中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2008年5月—2012年4月,该院针灸科采取针灸联合康复锻炼的方法治疗4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与同期仅采取康复锻炼的4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对照研究,旨在评价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96例,均为在该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均经颅脑CT 或MRI检查确诊为中风,均辨证为中经络。
急性期均经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所有患者均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介于47~74岁之间,中风病史14 d~1个月,包括脑梗死64例,脑出血32例。
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
排除病情不稳定、意识障碍者,严重糖尿病及癌症患者。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
1.2.1.1 针灸疗法①上肢不遂:可取穴肩髃、肩井、肩贞、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关、合谷。
②下肢不遂: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仰卧或俯卧位交替针刺,患者仰卧,可取风市、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膝眼、悬钟、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患者俯卧,可取环跳、委中、承山、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比,如经过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显示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后遗症情况基本消失则为康复;如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开始慢慢好转,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则为有效;如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无任何明显变化,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无任何差别则为无效[3]。
[5]章显宝,孔红兵,郭晓利.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BDNF、NGF以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2): 181-184.
[6]李岗,谢福恒,闫咏梅.醒脑解郁胶囊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评价[J].光明中医,2014,29(01):36-37.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中风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43-02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脑中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脑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当前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其恢复的程度较慢,时间较长[1]。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行动障碍等方面,对脑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针灸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新的神经元,有效缓解和治疗患者的后遗症[2]。本院对近年来收治的脑中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发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患者的脑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中医上脑中风称为脑卒中,是由阴阳失调、运化不畅与气血逆乱导致的,所以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需要以调节气血,顺气舒血,平衡阴阳,越早治疗效果会越好,一般在治疗2个月后患者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研究表明[4],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脑中风后遗症的不同程度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运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是现代医学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最有效地治疗方法。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9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治疗。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针灸;康复训练;应用效果脑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患者预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后遗症,严重伤害其身心健康[1]。
本文于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选取前来本院就诊的9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给予临床研究,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90例脑中风患者,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9.82±6.10)岁,病程20 d~8个月,平均病程(3.09±0.41)个月,疾病类型:脑出血29例、脑梗死61例。
将9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研究组,各4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例数、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两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仅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治疗,具体如下。
1. 2. 1 康复训练①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由卧至走,初始阶段应以被动训练为主,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为主动训练,运动功能训练顺序为床上卧位、卧位转坐位、坐位(平衡、耐力)、坐位转站位、站位(平衡、耐力)、步行、台阶等;②Schuell’s刺激疗法:可利用卡片、口令等方式指导患者完成动作(听理解)训练其认知功能,指导其描述卡片上文字内容加以语言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15T14:18:58.8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作者:朱彬
[导读] 分析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2016年2月到2018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0例不典型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
常规组采取康复运动,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朱彬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2016年2月到2018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0例不典型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
常规组采取康复运动,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借助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3.33%),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结论: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突出,疗效显著,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康复运动;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443-02
中风之后患者有较高可能性发生肢体痉挛,肢体痉挛会导致患者发生运动模式异常、关节畸形、关节僵硬,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肢体痉挛发生后患者会逐渐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如何有效的缓解肢体痉挛是提高临床中中风后的主要治疗任务[2]。
对此,为了更好的强化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我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康复运动联合针灸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2月到2018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0例不典型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
将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30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65.2±3.4)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64.8±1.0)岁。
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差异未达到统计学软件中的差异标准,对比对比研究的价值。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通过CT、MRI等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符合全国脑血病学术会议相关内容;病程1年以内且年龄未超过75岁;肢体痉挛属于中风所导致。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康复运动,具体措施如下。
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康复锻炼内容,鼓励患者尽可能主动锻炼,对于肢体障碍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康复运动必须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内容应当是以肢体、语言等训练为主,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添加心理康复,内容以床上起坐、翻身、手指灵活度等,每天1小时,以10天为一个疗程,总共干预4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到4天。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采取血海、梁丘、阴陵泉、足三里、手三里、内关、太溪、大钟穴等采取直刺进针,在得气之后留针20min,同时在针柄上套置一段2cm的艾卷,艾卷距离皮肤约2至3cm,从艾卷下段点燃让艾卷自然燃尽。
1.3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参考,按照我院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聊下评定标准,具体为:显效: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肌张力不增加,功能恢复情况理想;有效: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在前1/2关节活动范围中存在轻微的卡住感,后1/2关节活动范围内有轻微阻力但是仍然可以活动;无效;临床治疗效果未达到有效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均是方式表达,采用±的标准差形式描述,数据之间采用P值进行检验,在P值<0.05时说明数据差异突出。
2.结果
借助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3.33%),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
准(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中风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其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比较高,其中约有80%的患者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存质量[3]。
中医学中将肢体痉挛归属为痉病的范围,主要的病理机制在于阴虚血少、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筋脉失养、脉络闭阻。
当代医学中认为肢体痉挛是因为中风后运动神经元的损伤所导致,记住水平会影响中枢反射机构从而促使抑制转变为兴奋,促使肌张力不断的增强从而导致发病[4]。
随着康复医学的持续性发展,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也在随之提升[5]。
康复运动的锻炼不仅可以维持患者的功能肢体位,同时还可以适当提升肌肉力量,促使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并显著激发患者因疾病所损伤的肢体或功能。
康复运动联合针灸的治疗方式
对于中风之后肢体痉挛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针灸对于关节患者的治疗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消化系统的双向性调节方面,其可以对患者的胃粘膜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实现较强的消化功能改善作用。
同时,在针刺中腕、足三里等穴位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强化患者的胃部消化功能,让原本因为疾病而导致紧张、所受的胃部功能逐渐恢复,达到缓解痉挛的疗效。
康复运动结合针灸治疗可以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尤其是在肢体痉挛等方面的改善作用突出,可以促使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持续提升,特别是在上肢方面的功能锻炼,可以促使患者将患侧的上肢缓慢平举、抬高、上举,伸展手臂,并逐渐向着复杂化的上肢运动转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借助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3.33%)。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康复运动联合针灸具备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中风后的各类后遗症,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突出,疗效显著,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银太.针灸联合精神虚拟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恢复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四川中医,2017,33(4):170-173.
[2]张晓梅,曹庭江.针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10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31(b06):1805-1806.
[3]张宇,孔令博,王兰,等.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6):42-44.
[4]郭闫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6,21(2):174-177.
[5]申艳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