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变密度显示: 辉光管代替检流计 代替检流计, 变密度显示 : 用 辉光管 代替检流计 , 随模拟地震信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 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 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 密度” 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 学特征。 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 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数据采集 →计算机处理 ( 动 、 静校叠加等 )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静校叠加等) 显示成水平叠加 计算机处理 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 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 如下图)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如下图)。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1、资料准备在解释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搜集和熟悉前人在本区或邻区做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
2、解释工作(1)、层位标定用VSP资料或利用AC、SP等制作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使钻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
(2)、层位追踪根据标定的结果在全区进行追踪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要参考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从邻区引层进行对比解释,从而做到全区的层位闭合。
解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为了追踪而追踪。
(3)、断层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标志(1)、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
(2)、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3)、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4)、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5)、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等,这是小断层的反映。
(6)、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各条剖面上解释断层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出断裂系统图,这是断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构造图的精度。
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1)、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简介: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一、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是指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勘探地区的地球物理场,根据探测对象同周围介质的物性差异,发现地下可能存在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并推断它的位置、大小及属性。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则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由于同地质体有关的地球物理场存在的空间范围比地质体本身大得多,故可在远离地质体的地面、水面、坑道或空中来探测,因而物探能够提高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果。
但它毕竟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不能完全取代钻探等直接的地质勘探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是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和理论。
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较广泛的运用。
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
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作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经典集合

井 非电法测井
声波测井
声波速度测井 声波幅度测井
声波全波列测井等
生产测井
其它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 成像测井等
二十世纪: 30年代初,模拟测井技术出现; 70年代初,数字测井技术出现; 80年代初,数控测井技术出现; 90年代初,成像测井技术出现;
二十一世纪:将出现信息测井技术
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
碳酸岩剖面:自然伽马曲线读值在纯石灰 岩、白云岩最低,泥岩、页岩段最高。泥 灰岩、泥质石灰岩、泥质白云岩介于前二 者之间,也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膏岩剖面:岩盐、石膏岩读值最低,泥岩 最高,砂岩介于二者之间。读值靠近泥岩 高数值的砂岩其泥质含量较高,是储集性 较差的砂岩,而读值靠近石膏低数值的砂 岩则是储集性较好的砂岩。因此,利用自 然伽马曲线可以在膏岩剖面中划分岩性, 并找出砂岩储集层。
按照预定的地质任务,用计算机对测井 资料进行处理,并综合地质、录井和开 发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解释,以解决地层 划分、油气储集层和有用矿藏的评价及 其勘探开发中的其它地质与工程技术问 题,并将解释成果以图形或数据表的形 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
最基本的应 用
1、单井裸眼井地层评价:划分岩性与
储集层,确定油、气、水层,计算地层泥 质含量和主要矿物成分,计算储集层参数 (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水淹 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油 气层有效厚度等等,综合评价油、气层及 其产能,为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基础 数据。
4、钻井采油工程
钻井工程中
测量井眼的井斜、方位和井径等几 何形态的变化,估算地层的孔隙流 体压力和岩石的破裂压力、压裂梯 度,确定下套管的深度和水泥上返 高度,检查固井质量、确定井下落 物位置、钻具切割等。
下扬子北部YF地区MT资料综合解释研究

0 Om。 释来提高精度 , 在Y F地 区 MT勘 探 2
应用 取得 了不 错效 果 。
1 MT 勘 探 基 础
Y F 地 区 已实施 3 1 条线 、 1 8 6 7 个 相邻 的黄 桥地 区 N 4 、 s u 1 7 4 等揭示 层 、 上古 P — c 高阻层 、 下古 D — s 次低 物理点, 组成了M T面 积勘探 区。电 电阻 率为 6 2~1 2 6  ̄m。该 低 阻层的 阻 层 、 奥陶一 震 旦 系上 统 。 一 z 2 高 阻 性 资料主要 通过 电阻率测井 以及 M T 底 面 基 本 上 与前 志 留面 一 致 , 浅变质基底 Z 1 低阻层 , 组 成 了 即奥 层 、
Ya n g t z e a r e a
( 上接 P 2 1 3 页)
略有 上 升 , 当A B / 2>3 5 0 m时 呈剧 烈 视 电阻率 异 常较 可控 源音 频 大地 电 值 几 率 大 于 高 频 组 , 这种 现象 与 电
上升趋势 , 指示 出下部有高极化地 磁 法 明显 , 且 与 地 质 勘 探 资 料 的吻 磁 耦 合 强 度 与 频 率 的关 系 相 反 , 需 合程度较高。 进 一步研 究 、 探讨 。 质体 的存在 。
( I n s t i t u w o fGe o s c i e n c e s o fJ i a n g s u O i l ie f l dBr a n c h , Y a n g z h o u J J i a n g s u2 2 5 0 0 9 , c h i n a )
Ab s t me t : MT i s a ge o p h y s i c a l s u r v e y me t h o d .Ba s e d o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MT d a t a o n he t YF a r e a , t h i s pa p e r s ys t e ma t i - c a l l y s u mma iz r e d t h r e e v e r t i c a l c o mb i n a t i o n t y p e s f o r a c o n d u c t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 i . e . , “ t h r e e l o ws a n d t wo hi g h s ”I , “ wo t
地质辞典-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总论【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又称勘查地球物理学(exploration g~e~o~p~h~y~s~i~c~s)、地球物理勘查(~g~e~o~physics survey),简称物探。
它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等)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异所引起的某些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通过对上述变化的分析、研究,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及人为因素在地下所产生的各种情况(古墓、管线、污染范围等)。
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下物探等。
人造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为地球物理勘探增加了获取地球物理信息的手段。
【地面地球物理勘探】ground geophysical prospecting简称地面物探。
是相对地下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而言的。
它是在地球陆地表面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目的是推断、解释大陆内部从浅至深的地质构造信息、矿产分布信息及人文因素(古墓、管线、污染范围等)所产生的各种异常。
在地表可以进行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热勘探等。
【地下地球物理勘探】underground geophysical prospecting简称地下物探。
在坑道中和井中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总称。
它包括各种坑道物探和测井方法,如坑道无线电波透视法、坑道地质雷达测量、坑道重力测量、电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重力测井、井中磁测、井中无线电波透视法等。
地下物探在石油、煤田、金属与非金属勘探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应用广泛。
在油、气田和煤田勘探中,测井是不可缺少的勘探手段。
在金属矿床勘探中,井中磁测的目的在于寻找井底及井旁盲矿体,确定矿体产状、延伸、连接和研究矿层构造,以及验证地面磁异常,指导钻探施工等。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第一节:概述地球物理测井的分类:分为电法测井和非电法测井两种。
1、电法测井:a:视电阻率、b:微电极、c:自然电位、d:微球型聚焦、e:感应测井。
2、非电法测井:a:声速测井、b:自然伽玛测井、c:中子测井、d:密度测井,e:井径、f:井斜、g:井温、h:地层倾角(HDT)、I:地层压力(RFT)、j:垂直地震测井(VSP)第二节:电法测井一、视电阻率曲线:测井时将电极系放入井下,在上提过程中测量记录一条△Vmn(电位差)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称为视电阻率曲线。
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底部梯度电极系在高阻层测井曲线的形状特点如下:(1)对着高阻层视电阻率升高,但曲线不对称于地层中点,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分别在极小值、极大值的1/2mn处。
(2)对于厚层、地层中部附近曲线出现平直或变化平缓,随地层减薄平直段缩短直至消失,该处视电阻率值接近地层真电阻率。
(3)对于薄层,在高阻层底界面以下一个电极处,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出现一个“假极大”,极小也比原层上移。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1、划分岩层界面:利用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划分岩层界面的原理是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位于视电阻率曲线极小值(极大值以下1/2MN处。
2、判断岩性:在砂泥岩剖面中,当地层水含盐浓度不是很大时,砂岩电阻率大于泥岩的电阻率,粉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介于它们之间。
但视电阻率曲线无法区分灰岩和拉拉扯扯云岩,它们的电阻都非常大。
3、地层对比和定性判断油水层:对于同一储层,如果0.45m底部梯度幅度高于4m底部梯度梯度测井曲线幅度该层可能为水层,反之则为水层。
二:微电极测井微电极测井:利用特制的短电极系帖附井壁,测量井壁附近的岩层电阻率的一种测井方法叫微电极测井。
微电极测井曲线的应用:1、详细划分地层:地层界面一般在曲线的转折点或半幅点2、划分渗透层,判断岩性:微电极曲线在渗层上显示正幅度差,数值中等,地层渗透率越好,二者的幅度差越大,因此可以根据微电极曲线的幅度差判断地层的渗透性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