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1、了解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国原始社会

一、要求

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

1.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址;2.丁村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3.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1.母系氏族的繁荣;2.父系氏族的遗址及其特点;3.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三章远古神话和传说

1.神话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集团;2.传说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生活;3.教育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一、要求

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

2.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2.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3.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天文历法和医学;2.甲骨文和金文;3.灿烂夺目的青铜器;4.《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6.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一、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甘德和石申的天文学成就、《内经》、扁鹊、《诗经》和《楚辞》、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世界地位。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 春秋争霸

1.王室衰微;2.齐桓公首霸中原;3.晋与楚、秦争霸及弭兵会议;4.吴、越争霸。

(二) 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2.李悝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3.齐秦的兴起及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4.合纵与连横;5.秦的统一及其意义。

(三)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1.铁器、牛耕的推广与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3.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 学术思想

1.孔子和儒家学派;2.老子和道家学派;3.墨子和墨家学派;4.法家学派和韩非;5.孙武和孙膑。

(二) 科学、文学和社会生活

1.科学技术;2.《诗经》和《楚辞》;3.教育、艺术和社会生活;4.春秋战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四单元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首次出现的大一统

一、要求

1.了解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七国之乱、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张骞通西域、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了解秦汉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史记》和《汉书》、两汉的学校教育。

3.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概况。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秦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秦朝的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2.秦朝疆域的扩大;3.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4.楚汉战争。

第二章两汉的盛衰

(一) 西汉前期统治的巩固

1.西汉前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2.汉初的政局和平定七国之乱;3.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西汉中、后期的统治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2.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

(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3.西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四) 东汉的统治

1.东汉前期的中兴气象; 2.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其势力的发展;3.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4.羌人的反抗和黄巾起义。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

(一) 科学技术

1.纸的发明;2.天文历法的成就和张衡的创造发明;3.数学和化学的发展;4.医学的发展。

(二) 学术思想和宗教

.董仲舒的思想和经学的谶纬化;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三)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1.司马迁和班固的成就;2.文学和艺术;3.教育和社会生活。

(四)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1.秦汉与亚洲国家的往来; 2.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3.秦汉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五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一、要求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赤壁之战、孙吴开发江南、九品中正制、八王之乱;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刘徽与祖冲之的科学成就,《水经注》与《齐民要术》,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盛行,范缜与《神灭论》。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3.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 三国和西晋

1.蜀国政治家诸葛亮;2.孙吴开发江南;3.曹魏的政治与经济;4.西晋的短期统一。

(三)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的统治;2.十六国前期的形势;3.淝水之战的经过和双方胜负原因;4.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形势。

(四)南朝和北朝

1.南朝政权的更迭;2.士族的衰落与江南经济的发展;3.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4.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第二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1.刘徽与祖冲之的科学成就;2.马钧的发明创造;3.医学的发展;4.《水经注》与《齐民要术》;5.文学;6.书法、绘画与石窟艺术。

(二)哲学、宗教、教育和社会生活

1.哲学与宗教;2.范缜与《神灭论》;3.教育与社会生活;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六单元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一、要求

1.了解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瓦岗军、开元盛世、《唐律疏议》;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隋朝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举措和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唐朝两税法颁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这一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隋唐宗教、《史通》和《通典》、唐诗和“古文运动”、隋唐的学校教育;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隋朝的统治

(一)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改革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2.隋朝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运河的开凿。

(二) 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2.隋末农民大起义;3.唐朝的建立。

第二章唐朝前期的昌盛

(一)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制与府兵制;2.贞观之治及其出现的原因;3.武则天的统治;4.开元盛世。

(二) 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

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危机的潜伏。

第三章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

(一) 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1.唐朝时期的北方各族;2.吐蕃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3.南诏政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4.革末革曷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5.唐代的疆域。

(二) 唐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唐朝的对外交往

1.唐朝时期的世界形势;2.唐朝的对外交通;3.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往来;4.唐朝和天竺、中亚、西亚等地的往来。

第四章唐朝后期的统治和唐末农民战争

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2.两税法颁行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经过、特点和作用。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 科学技术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2.天文历法;3.医学的发展;4.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进步。

(二) 宗教和学术思想

1.宗教的兴盛;2.韩愈的“道统说”;3.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 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1.史学与文学;2.艺术与体育;3.教育与社会生活;4.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七单元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一、要求

了解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这一时期朝代的更迭);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后周世宗改革、澶渊之盟、庆历新政、主户与客户、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绍兴和议、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宋金对峙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宋元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程朱理学、宋词和元曲、《资治通鉴》、书院的兴起。

3.了解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宋元的对外交往概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国“三大发明”西传的意义和宋元文化的世界地位。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1.五代的更迭和契丹的兴起;2.十国和南方经济的发展;3.后周世宗的改革;4.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第二章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一) 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辽朝社会的发展;2.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3.西夏的建立与宋夏关系。

(二) 北宋的政治与经济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2.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3.北宋中期政府的困境;4.庆历新政;5.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章金和南宋的对峙

(一) 女真的兴起和辽、北宋的灭亡

1.女真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2.宋金联合攻辽与西辽的建立;3.东京保卫战与靖康之变。

(二) 金和南宋对峙时期的中国

1.南宋的建立与华北义军的抗金;2.南宋军民抗金与绍兴和议;3.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四章元朝的统一

(一)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1.蒙古的兴起;2.蒙古灭西夏和金及其向外扩张;3.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4.民族融合与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二) 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1.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2.朝的手工业、商业和交通;3.元末农民大起义。

第五章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 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2.科学家沈括与郭守敬;3.农学与医学;4.建筑。

(二) 学术思想、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1.两宋的理学;2.宋元时期的史学;3.文学;4.艺术与教育;5.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三) 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和宋元的对外交往

1.宋元时期的世界形势;2.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3.“三大发明”的西传及其意义;4.宋元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八单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一、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东林党、摊丁入亩;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影响、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清朝前期同内部分裂势力及外部侵略势力进行斗争的经过和意义。2.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成就,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的主要科学成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了解这一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清王朝的对外交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明朝的建立和强盛

1.明朝的建立与靖难之役;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3.明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章明朝的边疆各族和对外交往

(一) 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明朝的关系

1.西藏、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瓦刺与鞑靼及其与明朝的关系;3.后金的兴起;4.清朝的建立。

(二) 明朝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朝的对外交往

1.明朝时期的世界形势和明朝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3.华侨与南洋的开发;4.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5.援朝战争;6.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第三章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1.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2.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3.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2.明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和意义;3.清军入关;4.江南的抗清斗争。

第四章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1.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发展;2.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第五章清朝前期疆域的巩固

1.平定三藩之乱;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4.西北边疆的巩固;5.加强对西藏、云贵地区的管辖;6.清朝的疆域。

第六章清朝前期的世界形势和清朝的衰落1.清朝前期的世界形势;2.清朝的衰落;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七章明、清前期的文化

(一) 科学技术

1.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2.明清建筑;3.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二) 学术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

1.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丛书和类书的编纂;3.文学与艺术;4.明清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要求

1.了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2.了解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后期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3.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掌握19世纪中后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近代中国科学家的成就;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指导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两次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鸦片战争前国内外形势;2,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3.林则徐主持禁烟。

(二)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经过;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炮火震撼下的中国社会;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一) 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1.洪秀全的反清起义准备;2.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3.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二)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

1.天京事变及影响;2.重振朝纲和力挽危局;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 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指导思想;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3.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4.洋务派编练洋枪队和筹建新式海军。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出现;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派;3.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与早期斗争。

(三) 19世纪中、后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外国传教士与西学东渐;2.洋务运动与西学传播;3.虚心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科学家。

第二单元第四章至第八章

一、要求

1.了解中国边疆危机概况、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中国军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英勇事迹;掌握边疆危机发生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和概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掌握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了解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掌握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反清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态度和袁世凯的篡权经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政策法令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4.了解中国社会的巨变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以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5.了解近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的近代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掌握新史学、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与科技成就、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二、内容要点

第四章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一)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边疆地区危机四起;3.中法战争。

(二) 中日甲午战争

1.日本蓄谋侵略朝鲜和中国;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三)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五章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

(一) 戊戌维新运动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维新运动的兴起和高涨;3.“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二)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八国联军;3.《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第六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1.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和清政府的“新政”;2.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3.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4.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团体的成立。

(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和革命形势高涨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3.革命派的反清武装起义;4.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三)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1.民众自发斗争与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清朝灭亡与袁世凯窃国;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第七章中国社会的巨变与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政党林立与国会召开;2.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3.风俗习惯的除旧布新。

(二)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袁世凯独裁统治与“二次革命”;2.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3.列强操纵下的军阀纷争和护法运动。

第八章清末民初的文化

(一)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推陈出新

1.为御侮、变法和革命大造舆论的新史学;2.为救亡图存和革故鼎新而呐喊的近代文学;3.推陈出新的艺术。

(二) 新闻出版、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改革

1.新闻出版的近代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3.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

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第一章至第二章

一、要求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孙中山第二次护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2.了解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两湖地区农民运动;掌握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斗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四一二”与“七一五”政变;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国民党“一大”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说明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与北洋军阀统治的衰落

(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十月革命的影响;2.五四爱国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及活动;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 华盛顿会议和军阀混战

1.华盛顿会议和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2.军阀混战和割据;3.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

(四) 工人运动的高潮与国共合作的酝酿

1.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失败与开始转变;3.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第二章国民革命运动

(一)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3.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

(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与革命运动迅猛发展

1.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3.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

(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1.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斗争;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二单元第三章至第六章

一、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927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发展,八七会议和工农武装起义;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掌握国民党政策的倒退、皖南事变和国民党“六大”,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意义,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和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共产党的三大政治口号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国统区的危机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崩溃;掌握政治协商会议和解放战争的经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重庆谈判的内容与意义,共产党争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方针、纲领和政策,全国解放前夕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4.了解民国时期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掌握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教育家的改革尝试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二、内容要点

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内政外交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2.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3.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4.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

(二) 1927年至1937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措施;2.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曲折发展;3.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和证券物品交易的曲折发展。

(三) 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2.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工农红军的扩大;3.土地革命的开展和红军反“围剿”战争。

(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红军长征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2.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四章抗日战争

(一)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十年内战的结束

1.“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2.华北事变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3.国共两党政策的开始转变;4.西安事变和十年内战的结束。

(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上海抗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3.各党派的政治主张和国民参政会;4.海内外各种力量对中国抗战的不同态度。

(三) 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1.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和华北抗战;2.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华中抗战;3.八路军出师华北与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4.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和统一战线方针策略。

(四) 日本改变方针与正面战场继续抗战

1.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与汪伪政权的建立;2.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和日军对各地的进攻;3.国民党对内政策的倒退和国统区每况愈下;4.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与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五)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1.敌后军民的英勇抗战;2.皖南事变和中共对顽固派的反击;3.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4.根据地的恢复发展和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

(六)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英美苏联合抗击日本侵略扩张;2.国民党“六大”和共产党“七大”;3.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和敌后军民大反攻;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一) 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激烈斗争

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

(二) 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1.全面内战的爆发与粉碎国民政府军的进攻;2.国统区的社会危机;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4.共产党争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严重危机;2.战略决战和共产党转移工作重心的决策;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文化

(一) 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事业

1.传统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2.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和进步的艺术;3.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二) 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卫生

1.多样化的教育;2.科学技术的发展;3.近代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国当代史

第一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要求

1.了解和平解放西藏、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接收改造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掌握土地改革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2.了解“一五”计划、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和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和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及其意义。

3.了解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掌握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全面调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3.镇压反革命运动。

(二) 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1.接收改造官僚资本与限制外国资本;2.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社会改革;3.“三反”、“五反”运动。

(三) 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抗美援朝运动;2.建国初期严重的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2.第一届全国人大和第一部宪法;3.“一五”计划的制定。

(二)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初步发展

1.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经验教训;4.国民经济的初步发展。

(三) 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和国防建设的伟大成就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2.出席国际会议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和整风反右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综合平衡稳步前进和“二五”计划的制定;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反右。

(二) 政治上的“左”倾和经济上的冒进

1.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严重失误;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三)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左”倾政治错误的发展

1.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八字”方针的制定;2.“七千人大会”和国民经济全面调整;3.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4.中苏、中印关系的恶化。

第二单元第四章至第七章

一、要求

1.了解《五一六通知》、《十六条》和二月抗争,“九·一三”事件,邓小平全面整顿和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成就;掌握中共“九大”和“十大”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四人帮”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大”,“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拨乱反正;掌握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纲领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基本路线。

3.了解台、港、澳地区的概况,了解民主党派的曲折发展;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与振兴;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4.了解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公共文化设施概况,科技事业的成就和体育卫生事业的进步;掌握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风俗的除旧布新。

二、内容要点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序幕;2.“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3.从全国动乱到全面“内战”。

(二) 从中共“九大”到中共“十大”

1.刘少奇蒙冤与中共“九大”;2.全国斗、批、改运动的开展;3.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4.转机的出现与反复。

(三)“四人帮”的覆灭与十年动乱的结束

1.“四人帮”篡权阴谋的破产;2.全面整顿与“四人帮”的反扑;3.“四·五”运动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4.70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伟大成就。

第五章历史性的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 历史性的转折和全面的拨乱反正

1.揭批“四人帮”和国民经济的恢复;2.“左”倾错误的继续存在及其影响;3.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全面的拨乱反正。

(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宏伟纲领的提出和新宪法的颁布;2.对内改革的展开;3.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中华民族为祖国统一、民主、富强而奋斗

(一) 四十年来台、港、澳地区的概况与“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1.四十年来的台湾;2.四十年来的香港与澳门;3.“一国两制”的方针;4.中英、中葡关于港、澳问题的谈判及其协议。

(二) 民主党派的曲折发展

1.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2.在“左”倾思潮泛滥时期民主党派活动遭受挫折;3.多党合作新局面的出现。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与振兴

1.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平定西藏叛乱与成立自治区政府;3.少数民族地区的振兴。

第七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

(一)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与公共文化设施;2.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3.社会科学研究和语言文字改革。

(二) 科技、体育、卫生事业的成就和社会风俗的除旧布新

四、主要参考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06年4月编写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 ——(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 一、秦朝时期 1、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 时间:公元前221年。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一?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 P7页。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用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文字。 ②思想上,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何历史的进步性? 起源时间:春秋后期。如何: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二、汉朝时期: 1、材料创业的工作一旦完成,创业者们就面临组成一个帝国的问题。他们或是把大片土地委托给他们的支持者并给予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把全部领土、官署和权力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用后一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立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行的原因、后果?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后果: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 政治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秩序。 经济措施: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盐铁专卖)。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评价:积极: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3、为什么说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仁”“礼”“仁政”“民本”“教化”。 发展:①来源:以先秦儒学为基础,融和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②内容:形成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强调“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③地位:从不受重视的民间学说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说。 3、汉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同时期的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文化:书法:秦篆、汉隶文学:汉赋。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_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李庆西《最后的儒者》(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6分)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1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1 (总分:2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山顶洞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1930年发现,1933~l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解析: 3.周朝的封建制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解析: 4.《削藩策》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奏的以削弱诸侯王势力为内容的策论。晁错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之时,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解析: 5.《轮台罪己诏》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白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解析: 6.淝水之战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1 古代史部分 (1)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 (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 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 “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 (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

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 (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 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 (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 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2 近代史部分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 (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 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 (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民族危机的加剧

【内部资料】华中师范大学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注:07~11为统考 1999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牛李党争、容闳、靖难之役、投下、改土归流、《胜之书》 二、论述 论述明朝嘉靖时期政治的腐败与张居正整顿政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论述清朝前期(康熙至乾隆)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手段 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简论九品中正制 2000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卿大夫、约法三章、厂卫、乾嘉学派、《瀛寰志略》、《筹办夷务始末》 二、论述 简述元朝的对外关系 试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试析张居正改革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 2001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长平之战、党锢之祸、魏晋玄学、《元和郡县图表》、张格尔、五族共和 二、论述 试述宋代商业的发展(经济史必答题) 简述鸦片战争前清代西方传教士的活动 试述北宋中期(庆历至熙宁)变法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简述康熙帝 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通典》、五均六筦、葵丘之盟、萨尔浒之战、《天朝田亩制度》 二、论述 简述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试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 简述清末新政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历史学考研真题【经济史】 以汉唐或者宋元的食盐专卖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转卖制度的“全部专卖法”与“局部专卖法”在内容、作用等方面的区别2、请说明唐代赋役制度由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社会经济原因3、请分析比较宋元市镇发展与明清市镇发展的不同特点4、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有何异同?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历史学考研真题【经济史】 1、请比较说明汉代口赋制度、魏晋户调制、唐租庸调制、唐两税法等四项赋役制度之间的变化 2、简述宋元明清官私对外贸易及官方政策的演变 3、请结合史实,阐述中国近代机器工业产生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其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学考研真题【经济专门史】 1、试论汉唐之间货币流通制度的主要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衰的关系 2、略论宋明间中国海外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2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2 (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1,分数:22.00) 1.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良渚文化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花生、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 解析: 3.光武度田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汉光武帝时期因度田而引发的地方豪强与中央对抗的事变。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东汊光武帝于建武十五年下令核查土地,引发了地方豪强叛变。光武帝采取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平息了叛乱。度田事件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 解析: 4.八王之乱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 解析: 5.北府兵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的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屡捷。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 解析: 6.宇文泰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魏大臣。代郡武川鲜卑人。参加过鲜于惰礼起义,后投贺拔岳,镇压关陇人民起义。贺拔岳死后被拥立为主帅,迎魏孝武帝,定都长安,建立西魏。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以丞相、尚书令、大冢宰专朝政。重用汉族士人整顿吏治,兴办屯田,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又攻取了益州、江陵等地,扶植后梁,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了基础。) 解析: 7.《史通》 (分数:2.00)

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2019年中国史(060200)702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语句通顺。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60%,中国近现代史约40%。 4.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问答题6小题,每小题20分,共12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三)考查内容 全部考察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84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两大部分。 1.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及主要文化遗存、氏族公社的阶段及特征、古史传说中的人物。 夏商周时期:早期华夏文明的争论、夏文化遗存、商朝的遗存、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秦朝——东汉:秦朝的历史人物评价、秦朝的历史遗存(考古发掘)、秦朝统一的历史评价、楚汉战争、西汉一代的同姓诸侯王问题、异姓诸侯王问题、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治策略、昭宣中兴、汉朝的民族关系、王莽代汉的历史评价、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鸿都门学、太学、东汉的田庄经济、汉朝的统治思想及变化脉络。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局面的成因及评价、三国重点历史人物的评价、西晋的政治情况、东晋南迁后的统治政策内容及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评价、北魏的改革及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社会思想(玄学)。 隋唐:三省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关陇集团与山东豪杰;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均田制与租庸调法;两税法的实行及其意义;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五代的更替。

各高校2010年近代史考博试题

大学2010年近代史考博试题 中国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 军机处谭嗣同东南互保杂志废两改元中东路事件 三面红旗经济特区 二、论述题(四选三) 1.简论中国同盟会 2.列举并点评戊戌变法史料 3.结合研究动态,论述抗战期间中国外援情况及意义 4.结合研究动态,分析建国前中国土地政策演变的原因、概况及意义 16—19世纪中外关系史 1.简论鸿章 2.清政府前期、后期天主教会政策演变 3.在鸦片战争围选取一选题,分析研究成果、资料及研究思路 大学2010年近代史博士试题 中国近代史 1.论述近代城乡关系 2.简论清末新式学堂 3.谈谈近代史研究现状及问题 中国现代史 1.民国军阀政治论析 2.简论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 3.论述二、三十年代外国在华投资 2010年南开大学考博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六题为必做题,前四题选两题。 一、材料题(25’) 1894年-1895年,薛福成到欧洲诸国,就政体和君主政体做了一番比较,请你结合清末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下文的看法 二、材料题(25’) 材料引自《史学略论》,共有三个题目: 1、标点。 2、就划线的人和事进行简单的名词解释(叶德辉、康有为、梁启超、?、皇朝三编、 九通)。 3、结合你所掌握的史实,谈一下划线人物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简述晚清“重商主义”思潮(25’) 四、近二十年来介石研究(25’) 五、简评蔡元培与大学的教育理念(25’) 六、图表题(25’) 自1750年—1950年中国GDP趋势图 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自1750年以来中西重要国家的GDP变化趋势,发现清帝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GDP占世界的23%,并不想我们原来所说的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清 王朝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一败涂地。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中国通史(2)答案重点

试卷代号:5132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国通史(2)》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 2011.07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林则徐《四洲志》 2、《北京条约》 3、曾国藩、内军械所 4、军用、民用 5、蒸汽、化学鉴原 6、左宗棠、伊犁 7、京师大学堂 8、东南互保 9、科举制10、《青年杂志〉11、国民党一大12、中央13、整风运动14、15、定息16、七千人大会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 2、B 3、C 4、B 5、D 6、D 7 、B 8、B 9、B 10、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冬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革设想。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希望摆脱封建剥削压迫,平等与温饱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因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2、1861年,由清政府设立,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管理向外国购买军火、船舰、机器,以及海关税收、聘用洋员、派遣留学生等一切活动。它实际上成了位于六部之上的行政机构,地位和作用不在军机处之下。此后清政府通过总理衙门加紧了与西方列强的联系,而西方列强通过这一机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明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登基。其行径遭全国人民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武装反袁,恒影响不大。年底,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护国战争爆发。在人民支持下,护国军节节胜利,各省纷纷独立。日本等国为维护其在华权益,劝袁暂缓称帝。袁的亲信也对袁离心离德。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袁被迫取消帝制,仍为大总统。1916年6月,袁病死。护国运动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但粉碎了袁的复辟帝制,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4、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赴西安,他强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北前线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反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蒋介石拒绝。12月12日,张、杨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郊外的华清池拘捕了蒋介石。接着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政治形势及其错综复杂。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应张、杨的请求,派周恩来率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斗争以及宋子文等人劝说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25日,张学良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作用。 5、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其主要骨干大都是同盟会员,柳亚子是其中杰出代表。1923年解体。 6、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星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土改运动高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1874年日本出兵进攻台湾,中日签订《北京专约》; 1875年马加莉率英国武装探路队入侵云南;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 1886年英军进攻西藏隆吐山; 1865年阿古柏进攻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入新疆,到1878年受复兴将大部分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1884年清政府间新疆省。 2、《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五)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运销内地时,只纳进口税,免征各项杂税。 《马关条约》为日本吞并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大大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2亿两白银的赔款,是清政府极为沉重的负担。为了偿付巨额赔款,清政府除了加紧压榨百姓外,还开始大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从而在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列强。4个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直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允许日本在化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序大大加深了,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提议,制定了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的错误。” 五、论述题(共16分) 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交通运输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和汉阳铁厂。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都采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购买新式机器,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劳动,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而,它们与军事工业不同,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由洋务派倡办,由他们所委派的代表以总办、会办等名义把持经营管理大权,产品往往首先满足官府或军事工业的需要,因而,它们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内部充满着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微薄的基础,对中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们在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面,也收到了某些积极的效果。

2014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真题解析,复试真题,真题笔记

考博详解与指导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博士入学考试题目 中国通史: 1五经及其意义 2夏商周断代工程 3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特点 4五代以前的王位更替大多是以禅让的形式完成的,而五代以后则主要是以武力争夺实现的,试分析其原因。 5一条鞭法。 先秦社会历史文化 1郭店竹简的概况及对先秦史的意义,为什么一出土就成为热点? 2,谈谈你对文明起源的看法 3,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4。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 1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2《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 3科举制与唐代文学

1.What’s your name? 2.Does your name have any special meaning? 3.Where were you come from? 4.What kind of landscape surrounds your hometown? 5.What is the climate like in your hometown? 6.What is people’s favorite food in your region? 7.What do you do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8.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 main festivals celebrated? 9.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customs of your hometown. 10.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XXX? 11.What place in XXX do you like best?Why? 12.Which is the best place you’ve been to China? 13.What is the biggest problem you will face? 14.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15.When will you get married? 16.What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a post-graduate take? 17.What difficulties do your parents have concerning their old age? 18.Which kind of professor do you like best? 19.What does friendship mean to you?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make friend with? 20.What is your major? 21.How do you like your major? 22.When and where did you graduate?What qualifications have you obtained? 23.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you were at university? 24.What is the best university in your opinion? 25.Could you sum up your own study habits in a few points? 26.Do you think the subjects you are studying today are relevant to present-day society?Why? 27.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28.What are your job prospects? 29.If you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your subject,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 30.What are your spare time interests? 31.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32.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What are the rules? 33.What kind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34.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enjoy? 35.Where have you been traveling to?Which place interested you most? 36.Do you enjoy traveling?If yes.Where and why?

四川大学650中国通史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四川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650中国通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Hongxiu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9914271265.html,

【资料说明】 《中国通史专业历年真题解析(专业课)》系四川大学优秀历史学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列资料”之一。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首先说明一下,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近十几年来的情况如下:2007年以前是学校自主命题,2007年至2012年属于全国统考,2013年又重新开始学校自主命题。本资料节选2000年—2006年、2013年的考研真题并加以相关详细解析。由于统考部分试题及解析在网上便于查找,本资料就不再赘述。想了解的同学可自行在网上查阅。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大家都知道,2013年四川大学历史学开始统考后的第一年自主命题,看过今年试题的同学一开始都会感觉题量比较大并且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认真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川大试题还是很侧重于基础的,70%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部分答案,而且部分题目还可以找到07年统考前,川大自主命题的一些影子。这不同于一些学校的试题,比如北京大学,理论性很强,说不会答,一点也答不上来。川大的试题,不管你复习的怎么样,一般都能答上一点,至于能答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 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根本不是一回事。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容易吗?大家不要被试题表象所迷惑。很多学生考完,感觉超好,可成绩出来却很低,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把考的基础当成考的简单。其实这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全真教,招式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剑走偏锋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内功是不会成为大师的。我们只能说命题的风格是侧重考察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答出亮点,让老师给你高分,这并不容易。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从今年试题来看,川大的题目基本都是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图5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 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新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模拟【新课标Ⅱ卷】 文科综合·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26.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27.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B.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 28.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饰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

2010,2012北师大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真题 第一场中国古代文学史 1、结合实例论述《诗经》对汉赋的影响。 2、试说明宋代科举对宋代散文的影响。 3、结合20世纪最新材料谈谈古代小说研究。(好像是,因为小弟是先秦方向的,最后一题我没选,所以印象不那么深刻了,呵呵) 第二场古典文献解读 一、阅读周必大《皇朝文鉴》序,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一题是给出《皇朝文鉴》序的影印版,然后让你用繁体字抄写一段,并加上新式标点。 2,结合唐宋以来的文学思想,谈谈周必大所定的“气全而理正”的观点。 3,结合周必大说明的《皇朝文鉴》序的编选标准和编选范围,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阮元《四六丛话后序》,回答下面问题。 昔考工有言,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良以言必齐偕,事归镂绘,天经错以地纬,阴偶继夫阳奇。故虞廷采色,臣邻施其璪火,文王寿考,诗人美其追琢,以质杂文,尚曰彬彬,以文被质,乃称戫戫,文之与质,从可分矣。懿夫人文大着,肇始六经,典坟丘索,无非体耍之辞,礼乐诗书,悉着立诚之训,商瞿观象于文言,丘明振藻于简策,莫不训辞尔雅,音韵相谐。至于命成润色,礼举多文,仰止尼山,益知宗旨,使其文章正体,质实无华,是犬羊虎豹,翻追棘子之谈,黼黻青黄,见斥庄生之论也。周末诸子奋兴,百家并骛,老庄传清净之旨,孟荀析善恶之端,商韩刑名,吕刘杂体,若斯之类,派别子家,所谓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至于纵横极于战国,春秋纪于楚汉,马班创体,陈范希踪,是为史家,重于序事,所谓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者也。夫以子若彼,以史若此,方之篇翰,实有不同。是惟楚国多才,灵均特起,赋继孙卿之后,词开宋玉之先,隐耀深华,惊采绝艳。故圣经贤传,六艺于此分途,文苑词林,万世咸归范围矣。洎夫贾生枚叔,并辔汉初,相如子云,联镳西蜀;中兴以后,文雅尤多,孟坚季长之伦,平子敬通之辈;综两京文赋诸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采腾文,骈音丽字。故雕虫绣帨,拟经者虽改修涂,月露风云,变本者妄执笑柄也。建安七子,才调辈兴,二祖陈王,亦储盛藻,握径寸之灵珠,享千金于荆玉。至于三张二陆太冲景纯之徒,派虽弱于当涂,音尚闻夫正始焉。 文通希范,并具才思,彦升休文,肇开声韵。轻重之和,拟诸金石,短长之节,杂以咸韶,盖时会使然,故元音尽泄也。孝穆振采于江南,子山迁声于河北,昭明勒选,六代范此规模,彦和着书,千古传此科律。迄于陈隋,极伤靡敝,天监大业之间,亦斯文升降之会哉。唐初四杰,并驾一时,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笔。若夫燕许之宏裁,常杨之巨制,会昌一品之集,元白长庆之编,莫不并掞龙文,联登凤阁。至于宣公翰苑之集,笃挚曲畅,国事赖之,又加一等矣。义山飞卿以繁缛相高,柯古昭谏以新博领异,骈俪之文,斯称极致。赵宋初造,鼎臣大年,犹沿唐旧,欧苏王宋,始脱恒蹊。以气行则机杼大变,驱成语则光景一新。然而衣辞锦绣,布帛伤其无华,工谢雕几,□业呈其朴凿。南渡以还,浮溪首倡。野处西山,亦称名集,渭南北海,并号高文,虽新格别成,而古意寖失。元之袁揭,冕弁一世,则又扬南宋余波,非复三唐雅调也。 载稽往古,统论斯文,日月以对待曜采,草木以错比成华,玉十□而皆双,锦百两而名匹,明堂斧藻,视画绩以成文,阶戺笙筛,听铿鋐而应节。自周以来,体格有殊,文章无异。若夫昌黎肇作,皇李从风,欧阳自兴,苏王继轨,体既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