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冷区之一。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加之地势辽阔,气温变化大,呼伦贝尔地区的天气情况时常变化万千,气候严寒。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一次寒潮天气对当地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天气情况。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是指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伴随着冷空气的侵袭和作用,引起气温骤降,雨雪天气增多的一种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冷空气源地广阔:寒潮天气通常是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或蒙古国北部等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这些地区冷空气资源十分丰富,冷空气质量极高,南下后在中国北方地区引发寒潮天气。

2. 地形地势的作用:呼伦贝尔地区地势辽阔,地形起伏较大,对冷空气南下有一定的加强和传导作用。

当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会加剧冷空气的侵袭程度,使得呼伦贝尔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

3. 大气环流的影响:寒潮天气的形成还与大气环流状况有关。

当冷空气南下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环流趋向加强,形成大范围、多日持续的寒潮天气。

二、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1. 持续时间较长:一次典型的寒潮天气通常会持续3-7天不等,其中最冷的一两天气温较低,风力较大,对当地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

2. 降水形式多样:寒潮天气过程中,呼伦贝尔地区常伴有降雪、冻雨等降水形式,对地面交通、电力通讯等造成困难。

3. 大风天气明显:寒潮天气常常伴随有明显的大风天气,风力较大,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建筑物、电力设施等造成一定危害。

4. 低温天气频发: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骤降迅速,最低气温通常在-30℃以下,极端情况下可达-40℃以下,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影响明显。

三、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措施考虑到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当地的不利影响。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寒冷的地区。

每年冬季,呼伦贝尔地区都会经历严寒的天气,尤其是寒潮天气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寒潮天气给呼伦贝尔地区带来了严寒、降雪等极端天气条件,对当地的农牧业、交通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寒潮天气带来的挑战,需要做好技术分析,提前预警,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是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通常在冬季出现,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冷空气影响。

当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移动时,就会形成寒潮。

在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东北部的冷空气向东南移动,往往会影响到呼伦贝尔地区,导致气温骤降、降雪等极端天气条件。

寒潮还会引发强风、冰雹、霜冻等极端天气现象,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二、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加强预警和监测,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条件。

要密切关注冷空气活动情况,包括俄罗斯东北部的气团活动情况、移动路径等。

要加强对气温、降雪、风力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观测,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

需要利用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气象观测手段,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监测和分析。

要根据技术分析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和民众,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措施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要建设健全气象监测网,完善气象观测设施,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时效性。

要加强气象监测技术培训,提高气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需要加强气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民众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要加强国际气象合作,积极分享气象信息和技术成果,提高呼伦贝尔地区对寒潮天气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不可小觑,需要做好技术分析,提前预警,及时应对,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摘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事件进行了技术分析。

首先从气象背景入手,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寒潮天气形成的原因。

然后详细讨论了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寒潮天气对当地气象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压系统等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预警与应对措施,指出了如何有效地面对寒潮天气的应对方法。

最后探讨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包括气象预报、气象雷达等在处理寒潮天气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

最后给出了技术改进建议,为未来应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及应对技术。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技术、气象背景、天气形势、影响因素、预警、应对措施、技术手段、总结、未来趋势、技术改进建议1. 引言1.1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由于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气温极低,一次寒潮天气往往会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探讨其气象背景、天气形势演变、影响因素、预警与应对措施以及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分析,结合当前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揭示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气象机制。

通过本次技术分析,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呼伦贝尔地区应对寒潮天气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保障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气象背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常年寒冷,是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遭遇了一次异常寒冷的天气,降温幅度高达10℃以上,最低气温达到了-35℃,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和生产生活。

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气象部门必须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下面将对这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

一、寒潮的原因冬季寒潮是由于强冷空气南下影响而引起的,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天气系统的活跃度增强,从而增强了极地大气中的“极涡”而产生了冷空气,这些冷空气往往从我国内蒙古、黑龙江等北部省份进入。

二、预报理论支持在寒潮天气预报中,常常利用寒潮前面的暖湿气流与寒潮本身的冷干气流之间的对比分析,通过测定相邻两个天气预报时段之间的压度差变化,以及表面气压的高低变化,来推算未来几天的气温变化趋势。

同时根据对近期海区风力、海表温度的分析,结合天气形势的分析判断,可以更好地把握寒潮天气的出现时间和强度等要素。

三、案例分析在此次寒潮天气中,首次影响内蒙古的最大压力中心于12月2日凌晨进入,其中包括了雨水、小雪等降水形态,但是造成的影响还不明显。

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逼近,12月3日晚间开始,新一轮寒潮天气到来,全区平均降温在5℃以上,达到了-15℃左右,同时吸湿能力很高,形成了城市轻雪和大雪的天气形势,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四、预报措施为了做好对寒潮天气的预报工作,气象部门通过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气象部门还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天气预警和提醒,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防御建议,加强对易受寒潮天气影响的地区和人员的监测和预防,减轻灾害损失。

同时,人们需关注天气信息,注意保暖避寒,减少外出活动,确保生命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寒潮天气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经常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

在寒潮天气来临之际,气象部门尤为重视,及时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寒潮的动态特征对于做好抗寒潮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通常是由极地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当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陆地上空部分滞留时,就形成了寒潮天气。

寒潮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冷空气源地的积冻冷空气;2. 冷空气源地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地区的气压差较大;3. 冷空气活动时,我国北方地面高压系统和低空急流的位置与层次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会引发寒潮天气。

二、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寒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

在寒潮来临时,该地区的气温骤降,风力加大,风吹雪扬,天气寒冷刺骨。

寒潮带来的风雪天气还会对交通、农牧业、能源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三、寒潮天气的成因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成因经过气象部门详细分析,主要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低压偏弱造成。

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会导致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而东亚低压偏弱则使得冷空气南下后不易东移。

这两者的结合导致冷空气南下后很难转移,使得呼伦贝尔地区长时间处于强冷空气影响之下。

四、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气象部门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预测。

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寒潮的迹象,为预测提供依据。

借助数值模式对冷空气的路径、强度进行模拟预测,为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的预警信息。

对气压场、天气图、风场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预测判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观测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更新预报信息,为防范寒潮提供及时支持。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大陆,在冬季往往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

而2019年11月中旬,该地区再次遭遇寒潮天气袭击,给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此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进行探讨。

一、气象背景2019年11月17日,正在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寒潮天气来袭。

此次寒潮影响的范围涉及到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华北地区南部。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此次冷空气的影响将会导致大面积气温下降、局地出现大雪和暴雪等恶劣天气,给当地居民和交通等带来一定影响。

二、影响特点1. 据气象部门解释,此次寒潮天气来袭是由于北极锋面位置偏南,造成了冷空气向南的偏移。

2. 从气温方面看,此次寒潮天气中,部分地区的气温下降了10-15℃,其中内蒙古、东北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了-40℃以下。

空气干燥,且风吹得比较强劲,使得寒冷感更加强烈。

3. 大面积降雪,积雪深度较大,其中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30cm以上。

这对当地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都造成一定影响。

4. 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多个省区市。

不仅内蒙古、东北地区受到影响,豫、汉等地区降雪量也较大,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预报预警此次寒潮天气来袭,在前期就引起了气象部门的高度关注。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该寒潮天气将持续数天时间,对当地交通和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此次寒潮天气的影响,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一系列的预警信息,包括降温预警、大雪预警、道路结冰预警等。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动清雪设备、加强路况信息发布等,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总结此次寒潮天气的杀伤力极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充分利用气象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的预报预警,以及保护措施的应对,是有效减轻和避免灾害影响的关键。

2007年阿尔山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2007年阿尔山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2007年阿尔山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杨忠云;范洪刚
【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阿尔山地区2007年发生的主要极端天气事件(1)2007年冬季,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冬季风偏弱,阿尔山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平均气温只有-18.8℃。

【总页数】1页(P40)
【作者】杨忠云;范洪刚
【作者单位】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7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J], 陈洪滨;范学花
2.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J], 梁潇云;郭艳君
3.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答好汛期防汛救灾考卷 [J], 《中国减灾》编辑部
4.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特点及影响 [J], 孙劭
5.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治理能力 [J], 李明;陈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是我国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严寒,常年低温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在寒冽的冬季,呼伦贝尔地区经常受到寒潮侵袭,寒潮带来的冰冻天气、大风雪和低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人员生活和交通运输。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也越发严重,因此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技术分析,探讨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加强应对寒潮天气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保障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探讨针对寒潮天气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未来应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为加强对寒潮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对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气象灾害防护、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气象预警的精准化、智能化,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抵御能力。

1.3 研究意义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气候条件独特,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较为显著。

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寒潮天气的形成机制,为未来的气象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也是防范寒潮天气的关键,通过本次技术分析,可以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利用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阿尔山地区2011年3月14-15日一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寻找寒潮预报的指标,为今后预报寒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寒潮环流形势预报指标
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8(b)-0254-01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寒潮天气发生频繁,总结寒潮天气特点,建立预报指标,对今后寒潮预报有重要参考作用。

阿尔山地区受到地形阻挡因素的影响,风速一般较兴安盟其他地区偏小,寒潮天气
以降温为主。

1 天气实况
2011年3月13-15日阿尔山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寒潮天气,与13日相比,24h最低气温下降12℃,48h下降14℃。

平均风力5级以上,达到寒潮天气标准。

2 高空形势分析
2.1 500hpa形势场分析
2.1.1 高度场
从500hpa高度场上分析,环流背景为两槽一脊形势,12日20时在贝湖以西,形成一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脊前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在贝湖一带堆积。

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的槽,我
市处于横槽前部,13日08时东亚大槽彻底崩溃,此槽旋转南下,并快速东移划过,之后在贝湖形成新的横槽(图略),迅速旋转南下补
充,14日08时我市处于槽前部位置,此槽缓慢旋转东移,16日20时东移入海,完成一次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

2.1.2 温度场
在11日08时图上(图略)分析,在西西伯利亚有-40℃的冷空气的堆积,其后冷空气开始爆发南下,在东移的过程中有冷空气不断南
下补充,形成很强的锋区,14日08时在蒙古一带有中心为-44℃的冷空气,南下补充,使冷锋加强,致使14日温度剧降,24h内温度下降12℃。

2.2 700hpa形势场分析
高低空形势配合较好,基本一致,700hpa高度场略超前于500hpa 高度场;700hpa温度场有-28℃冷空气堆积,冷中心位置基本与
500hpa一致,有很强的锋区。

从700hpa高度场与温度场的叠加分析,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在长波脊前偏北气流的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形成较强的冷平流,13日20时交角接近90°,槽前冷平流很强,有利于槽的发展加深,移速减慢,15日08时高度场与温度场基本重合,槽将逐渐减弱,移速加快[1]。

2.3 850hpa形势场分析
与高空形势基本一致,13日冷空气前沿已入境,有明显的锋区,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致使我市上空一直被冷空气控制,15日20时移出。

3 地面形势分析
12日20时我市处于地面低压顶前部,中心1005hpa,处于冷锋前,后续高压位置位于80-90°n,50°e一带,范围较大,中心值1047.5hpa,气压梯度较大,过渡区等压线密集。

13日20时地面锋面过境,我市位于高低压过渡区,高压中心强度加强,中心值
1057.5hpa。

15日14时高压开始减弱,逐渐分裂,最后崩溃。

4 物理量场分析
4.1 温度平流分析
暖平流使局地气温上升,冷平流使局地温度下降,气温的变化程度取决于温度平流的强度[1]。

从温度平流场上可以看出,13日08时至14日08时700hpa和850hpa我市处于负温度平流影响,中心值达-40℃/d, 有很强的冷平流,15日08时以后温度平流值增加到0℃/d,降温结束[2]。

降温强度与冷平流强弱基本一致,略有滞后性。

冷平流最强处,风力最大。

4.2 垂直速度场分析
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温,下沉运动有利于升温[1]。

分析700hpa垂直速度场得出,13日08时,垂直速度为负,中心值-40m·s-1,有强烈上升运动,对应风速较大,有利于降温[2]。

13日20时垂直速度场表现为较弱的下沉气流,在0到20m·s-1之间,下沉作用有利于升温,但其强度较弱,对温度平流的消减较小,500hpa、850hpa与700hpa 形势基本一致[2]。

5 预报指标
阿尔山地区850hpa温度较接近地面气温,850hpa降温强度基本能反映地面降温程度。

此次寒潮过程850hpa24h降温14℃,48h16℃,降温强度较地面大2℃。

850hpa温度可作为地面温度预报的指标,而ec850hpa温度场预报的温度与实况较吻合,一般考虑地面温度降温强度比ec850hpa温度场降温强度小2℃。

6 结语
(1)关注在贝湖以西有长波脊稳定存在,脊前存在横槽的形
势,500hpa有-40℃冷空气在贝湖一带堆积,考虑未来我市将有寒潮天气发生,东亚大槽崩溃则为冷空气迅速南下的标志,考虑未来有降温天气。

(2)特别关注脊前引导气流的作用,脊前西北气流将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补充,冷平流加强,有利于槽的发展加强,将减缓系统的移动,造成过程降温强度大的特点。

(3)ec 850hpa温度预报场对地面温度有一定指示意义,850hpa 降温10℃,地面可考虑降温8℃,850hpa降温12~14℃,地面考虑10℃以上降温。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 陶祖钰,谢安.天气过程诊断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