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合集下载

一把掷地有声的琵琶——阮咸

一把掷地有声的琵琶——阮咸

一处残破的古冢,一把锈蚀的琵琶,恍过阮咸的故影。

他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学作品,他没有任何可堪窥见的文采,然而,在形形色色,醉酒与啸歌中,他的音乐,他的仙姿,却不难窥见一缕神韵。

无法目睹他怀抱琵琶的风姿,无缘聆听他天籁之音,然而,在抗怀物外,不为人役中,那颗任达不勒的心,那段悠久旷远的曲,让世人久久地感怀。

阮咸如同他的琵琶,富有金属般的质地,掷地有声,那把长眠的琵琶,隐藏着他的生灵,无数的旷雅,无数的气息。

历史在行进中,有着偶然和必然,它犹如一条远古的河流,必然流淌。

然而,它不时地悲鸣和呼啸,不时地平静和清澄。

上古,中古,近代,历史在环环相系,因素萦绕中无声无息地走过,然而,里面却有着不可回避的沉重。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它承载着无数的生灵,呼吸,放任,济世,救国,荒诞和虚无,而这一切都有它的必然。

先秦是一个必然,魏晋是一个必然,隋唐是一个必然,明清是一个必然。

而在这样的必然中,老庄,三操,嵇阮,李白,苏轼,曹雪芹……也必然承载。

或无为自然,或通脱华丽,或放任不羁,或迈俗旷达,或性灵悲痛,其中的背后必然有着沉重。

而魏晋六朝却是沉重中沉重,跌荡与清醒,旷放与沉郁,它承载着无数的名士的个性,独立,自由和放纵。

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嵇康临当就命,顾影索琴;向秀酒酣起舞,任率无为;阮咸贞索寡欲,深识清浊……这一切都有它的沉重。

魏晋是一个沉重的时代,是时代的沉重,是学问的沉重,是生活的沉重,是名士的沉重。

同时,魏晋又是一个任达的时代,是时代的任达,是学问的任达,是生活的任达,是名士的任达。

因此,魏晋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时代。

它在任达的背后有沉重,在有无的背后有沉重,在言意的背后有沉重,在名教自然的背后有沉重。

当然,阮咸作为一个名士,其神韵、放任、音乐、仙姿必然少不得沉重,是时代的使然,是生活的使然,是阮咸成为阮咸的使然。

然而,这些究竟逃不出历史的行进,偶然和必然中。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官历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阮咸曝裈

阮咸曝裈

阮咸曝裈“阮咸曝裈”这个典故,有人又通俗地称之为“阮咸晒衣”。

阮咸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晋书〃阮咸传》记载:“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

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

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古时候穷人和富人是分开居住的。

例如秦朝就有“闾左”与“闾右”的说法,“闾左”是贫民区,“闾右”是富人区。

阮姓是个大家族,有富也有贫,于是一条大道的北面,就形成了高档住宅区,住的全是阮姓中的富豪,而道南是棚户区,贫民区,住的全是穷人,阮咸与叔父阮籍都住在道南,阮咸虽然也是穷哥们,可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

在阮咸看来,富贵不足夸耀,贫寒亦非耻辱。

当时有个风俗,就是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自家的箱子打开,把箱子中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晾晒。

据说这样衣服不会被虫子咬。

这一天,许多人家都在晒衣服,那些有钱人家把绫罗绸缎一一晾晒出来,一时间便花团锦绣,粲然耀眼。

这既是晒衣服,也是一种炫富。

面对“北阮”那边的高档、华丽的服装,“南阮”自卑的的穷人们都自惭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晒,因为他们感到那些破旧衣服很丢人,而阮咸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取了根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拿了一件挑了起来,也晒在路边。

人们看了,纷纷惊怪,阮咸却不以为然地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句话是说,“既然不能免俗,那就权当表示一下意思吧!”阮咸挑起来晾晒的衣服叫“大布犊鼻”裈,裈,读kūn,古代称裤子。

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破裤衩、烂短裤,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先生认为,“犊鼻裈”为一种干杂活时穿的短裤,类似后代的套裤,无裆,形状像犊鼻,故称犊鼻裈。

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的衣着,其实就是贫穷的代名词。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就是说,对于贫贱从不担心忧愁,对于富贵从不热烈追求。

五柳先生是这样的人,阮咸也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眼里,贫贱也罢,富贵也罢,无非就是一种过眼烟云。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分析

竹林七贤之——阮咸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琵琶之父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

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

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

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

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

未能免俗,魏晋名士阮咸

未能免俗,魏晋名士阮咸

未能免俗,魏晋名士阮咸《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阮咸的小故事叫“未能免俗”。

阮咸是魏晋名士,他的叔叔是当世才子阮籍。

在晋朝,有七月初七晒衣服的风俗。

阮咸家中贫寒,没有绫罗绸缎的高档衣服可晒,只能在院中晾晒一条围裙,权当应景。

有人嘲笑阮咸家贫,他没当作一回事,反而自嘲,未能免俗,也像大家那样完成时令风俗。

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放荡不羁的名士,也会走一下“寻常路”。

说阮咸未能免俗,颇有一点真名士自风流的味道,赞扬他不在意外界眼光。

阮咸这个人很有意思,史书上说他“好酒虚浮”。

魏晋时期的名士,竟然顶着这样一个头衔,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于是有人就产生了怀疑,阮咸怎么能够成为名士了呢?这是因为,阮咸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让人不敢小觑。

虽然有点不良嗜好“酗酒”,但是人们还是钦佩他的才能。

阮咸和他的叔叔阮籍同时入选“竹林七贤”,阮籍又是公认的“竹林七贤第一人”。

有这样的亲人指导,让阮咸从小就苦读诗书。

遗憾的是,阮咸的文学作品大多失传,存世的只有《律议》和《与姑书》两篇文章。

《律议》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阮咸在音乐方面的杰出才能。

当时有一个叫荀勖的官员,掌管“乐事”。

荀勖修订了朝廷宴会、祭祀活动的礼乐规范。

阮咸听了他修订后的礼乐,提出来反对意见。

阮咸是晋代著名的音乐家,他是礼乐方面的权威。

他告诉荀勖,按照你的标准演奏出来的曲子,音律过高。

这种曲子听上去会让人产生悲哀的感觉。

设想一下,如果在朝廷大典上演奏这些曲子,一片悲戚哀叹的声音,简直就是亡国的征兆。

荀勖这个人十分小心谨慎,按理说他不敢故意犯下这样的失误,只是他音乐方面的才能的确不如阮咸。

后来,荀勖听从了阮咸的建议,重现修订礼乐规范,天下人才知道,原来他们之前听到的礼乐竟然是哀乐。

喝酒误事,这是阮咸一生真实的写照。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出身名门,文坛才子,音乐天才,只要“正常”一点,都会有光明的前途,可偏偏却毁在了喝酒上。

他喝完酒之后还喜欢脱掉衣服,做出狂士的样子。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

关于他们的故事,如下:1、嵇康嵇康长的一表人才,为人处世也十分的逍遥。

他出众的才华与对朝廷的不屑为他招来了杀生之祸。

在一些嫉妒嵇康的小人的诽谤下,当权者司马昭下令杀死嵇康。

当时在刑场上出现一盛况,三千学生为嵇康求情。

但是朝廷黑暗,统治者下的命令不能违抗。

嵇康在刑场上不惧死,但他怕他的绝世乐曲《广陵散》后继无人。

他要了一架琴,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广陵散》被称为后世十大名曲之一,当嵇康面对三千学生,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之前有很多学生慕名去求学,希望嵇康能教《广陵散》,但是嵇康都有所保留。

在最后一次的时候,嵇康没有任何的技法和曲调的隐瞒,他希望后世对这首佳世之作能有留存。

后来嵇康的精神对我们后人有许多的警醒。

2、向秀向秀是贫苦农家的孩子,他从小受穷,受苦,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

所以后来就算做了官,也十分节约粮食。

每次吃饭就算有一粒米掉地上都会捡起来吃了,每次出门坐朝廷配的牛车。

当时奢侈之风盛行,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甚至讽刺他为“一国俭”。

但是向秀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向秀的家乡闹旱灾,农民们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向秀知道情况后,多方筹款,而且带领家人和下属去各个饭店收集丢了的馍馍和米饭,回到家后将能食用的馍馍和米饭,拍成饼子。

这些饼子有黄的,有白的,他雇了十几辆车将这些饼子送去家乡。

在这困难的年头,百姓吃上了“金银饼”,解决了百姓们一时的温饱。

3、山涛山涛在竹林七贤里算是个普通人。

但是如果没有他,竹林七贤可能还聚不到一起。

他是个十分朴素,十分大度的人。

他出于好心希望为嵇康谋得一官半职,三番四次的举荐嵇康。

但是当时雅士之风盛行,嵇康十分生气,就写了那篇举世闻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的言辞十分激烈。

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背负着无数骂名。

后来嵇康被杀,临终之时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山涛,山涛将他的孩子培养成才。

竹林七贤之一阮咸

竹林七贤之一阮咸

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在当时,阮咸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阮咸这个人性情比较放达不受拘束,因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块去外面游山玩水。

虽然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阮咸并没有广泛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在七贤中受到关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今保存下来的关于阮县生平的故事很少,主要分布在《世说新语》和《金书》中,而其他史书中关于阮县的故事也很少。

金朝的武帝也拒绝雇佣阮贤,理由是阮贤虚荣、虚伪、嗜酒如命。

阮贤非常荒谬和粗鲁,他不受礼法的严格约束。

他当时受到人们的嘲笑。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竹林七贤阮咸在私底下偷偷的和他姑母家的鲜卑婢女有了私情。

在后来阮咸的母亲去世了,阮咸在富桑,他的姑母也要回到自己的丈夫家。

当初一开始姑母是答应阮咸会把同阮咸有私情的婢女留下来的,但是在离开的时候却又把那个婢女带走了。

当时阮咸还在接待客人,当知道他的姑母走了还把那个婢女带走后,就借了客人的马去追姑母。

要回婢女后还是穿着丧服和婢女坐同一匹马回来的,还说:“人不能丢失啊。

”阮孚就是阮咸和这个婢女生的孩子。

阮县典故很多,如《阮县曝露》和《猪饮》都是关于阮县典故的。

《阮县曝光》讲述了阮县晒裤子的故事,表明他并不为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

所以《与猪共饮》是关于阮县的不羁。

阮咸这个人不喜欢同别人交朋友,只喜欢同自己的族人一起喝酒、弹乐器和唱歌。

而阮咸这个人呢,又自命是不拘泥于礼法的超脱人士。

所以阮咸在和族人一起喝酒的时候,不喜欢用小酒杯,一杯一杯的喝酒。

大家就围在酒缸边上,有的人还是用器具舀酒喝,有的人是直接用手掬起来便喝。

在魏晋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桌子和床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跪坐在席子上喝酒吃饭。

其中一个族人也把头伸进酒瓶,高兴地喝了起来。

当其他人看到这种饮酒方式时,每个人都以类似的方式学习。

结果,每个人的脸和头发上都装满了酒,许多人的污垢、头发和汗水都被染成了酒瓶,这也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_高考作文素材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_高考作文素材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一。

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竹林七贤”的阮咸面对炫富

“竹林七贤”的阮咸面对炫富

“竹林七贤”的阮咸面对炫富
“竹林七贤”的阮咸面对炫富
讲古
□赵固仁
炫富之人,古已有之,大多为人不齿。

《晋书·阮咸传》中,讲了一个“阮咸曝裈”,嘲笑炫富者的故事。

所谓“曝裈”,说白了,就是晒裤子的意思。

阮咸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生性洒脱不羁,文章写得也好,只不过不太会过日子,所以生活一直很贫寒。

当时,阮家是个大家族,有富也有贫。

于是,一条大道的北面,就形成了“豪宅区”,全是阮姓富人;而道南则成了“棚户区”,全是穷人。

阮咸就住在道南。

七月七日后,雨季过尽,道北富人纷纷晾晒衣服时,花团锦绣,粲然耀眼。

这既是晒衣服,也是一种变相的炫富,甚至暗地里有“拼爹”的味道。

面对道北富人的炫富阵仗,道南的穷人都自惭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晒。

而阮咸却不管那一套,拿了个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子一条一条地高挂起来,晒在路边,自己躺在路上悠然自得地看着。

过路者纷纷笑话他说,那都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情,你穷困成这样了,还好意思把这么破烂的裤子拿出来晾晒,不嫌丢人吗?阮咸却不以为然地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意思是说,我也不能免俗,这晾晒衣服是习俗,不过就是玩玩而已。

这话说出来,大家都佩服他,穷成这样,终日在书籍和竹林之间游走,可谓超然物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永昌一中张含光
六.阮咸:一把带着哭音的琵琶
琵琶是一种乐器。

这种乐器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阮咸”。

晋以后的一些朝代,干脆将琵琶称为“阮”。

其实,“阮咸”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阮籍的侄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为上的旷达不羁,二是音乐上的细致入微。

由于他对琵琶的制作和演奏都很在行,所以琵琶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可他这么一个情调高雅的人,竟也有“不光彩”的经历:与一头猪同在一个盆子里饮酒!那么,他作为当时很有名望的文人和音乐家,为什么与猪同饮呢?他的处境和心境,又是怎样的呢?

阮咸,晋初名士也。

他和他的叔父阮籍一样,都是旷达不羁的名士,人称他俩为“小阮”、“大阮”。

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蔑视封建礼教,宁可一人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超脱与旷达。

当时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但还是比较繁华的,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就很向往洛阳。

他的父亲名叫阮熙,是阮籍的哥哥,曾做过太守,但是不知为何,阮咸家非常贫穷。

少年阮咸相貌堂堂、谈吐不凡,但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这使他有了自卑心理,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愿与人交往。

晋初的社会风气非常不好,门第观念很重,谁若是贵族出身,就会受到尊重;若是家庭贫困,又没有贵族血统,大家就瞧不起他。

阮咸就常遭别人歧视。

当时有一种民俗,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就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把衣物拿出来晒一晒。

按说,七月的阳光很好,把衣服、
被褥什么的拿出来晒一晒,让紫外线把那些霉了的、潮了的衣物消消毒,是很有好处的,但当时人们晒衣物的目的,却是为了炫耀。

炫耀什么呢?大户人家,用绫罗绸缎缝制的衣服很多,拿出来晾晒,就像是举行时装展览,红白绿蓝,随风飘舞,煞是好看。

可是,那些贫苦人家,只好把旧衣服熨了又熨,把那些破了的和有补丁的地方都掩盖起来,才勉勉强强地挂出来,心里是非常沮丧的。

话说阮姓是个大家族,好几百号人住在一个区域。

住在北边的人都很富有,称为“北阮”,住在南边的人都很贫穷,称为“南阮”,阮籍、阮咸等就住在南边。

这南北的一穷一富,形成对峙,有了矛盾,也就有故事了。

这一年的农历七月七,家家户户又要晒衣物了。

一大早,“北阮”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把好衣服挂了出来,并互相打着招呼,炫耀着。

阮咸在这边看到了,觉得那些人很浅薄,令人厌恶。

他回到屋里,拿出一条粗布短裤,用一根长长的竹竿,高高地挑起来晒到外面。

那短裤皱皱巴巴的,样子很不雅,迎风放肆地招摇着。

这是他在示威。

“北阮”的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好衣服面对着一条破短裤,摆阔有啥意义呢?就不再张扬了。

有人过来问阮咸:“你怎么挂了一条短裤出来晒呢?”他回答:“既然这个节日到了,我也未能免俗,表示一下意思吧。


成语“未能免俗”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魏晋人饮酒、炼丹、服药等现象进行了剖析,说这些名士赤脚、袒腹、裸体,让自己的身体最大限度地接触大自然,真是各有特点。

在“竹林七贤”中,最懂音乐的是阮咸、嵇康和阮籍。

三人之中,阮籍喝酒很厉害,嵇康服药很厉害,而阮咸喝酒的方式很厉害。

阮咸喝酒,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兴致来了,有酒就喝,一不管酒的质量如何,二不管是谁的酒,三不管身处何种境地。

一次,他与族人聚饮,大家嫌用小杯子喝不过瘾,改用一个大盆子代替,正喝得酣畅淋漓时,忽然跑进来一群猪。

那时的酒,类似今天的米酒,有种酸酸甜甜的味道,怕是猪也爱喝。

只见一群猪拱着鼻子与大家争饮,众人连忙轰赶这群猪。

一群大猪被赶走了,这些人却惊呆了:好家伙,只见留下的一头小猪,正和阮咸头挨着头,一块儿扎在盆子里喝酒呢!阮咸喝得醉醺醺,小猪喝得美滋滋,竟不分彼此了!
众人都笑了,赶紧对阮咸说:快把猪赶跑!它正与你痛饮呢!阮咸却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那意思是说:天地造化万物,原无贵贱之分,为啥就不能让猪喝点酒呢?来来来!共饮,共饮!他热情地邀请小猪,又痛痛快快地喝起来。

阮咸的这种做法,不但无视封建礼教,也超越了人性的弱点。

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封建礼教每天都在“吃人”,他这样做,绝不是犯傻或者精神上出了问题,他这是在故意蔑视、反抗封建礼教。

阮咸的勇敢精神还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他不像那些封建士大夫,心里想着女人,嘴上却贬低女人,见了女人就躲开。

阮咸曾经喜欢一个婢女,这婢女是鲜卑族人,很漂亮。

阮咸的母亲去世后,这位婢女要远走他乡了,但阮咸只顾读书,竟浑然不知。

当他听说这位姑娘拿着行李走了,赶忙向别人借了一头驴,骑上就追。

这时候他还穿着孝服,人们见他拼命追赶那姑娘,觉得有点过分,就问他:你追一个婢女干啥?他竟回答:“人种不可失!”直听得人目瞪口呆,却不知他说的是啥意思。


阮咸还是当时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也无法通过文字窥见他的文采。

但是,人们在他的墓穴中发现了他的“影子”。

这个“影子”,是一把琵琶,殉葬品,铜制的。

这把琵琶伴随他长眠地下,经历了从西晋到唐朝400多年的岁月。

这把琵琶出土的时候,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歌舞升平,所以对乐器是非常重视的,唐玄宗让弘文馆学士元行冲对琵琶进行鉴定。

元行冲鉴定后指出:此物正是阮咸的遗物。

经过400多年的锈蚀,琵琶已经满身铜锈,不堪使用了,宫廷
乐匠只好照着样子仿制了一把,所用材料不再是铜,而是上等的木料。

琵琶仿制出来后,经过实验,人们发现其音调激越清雅,就称其为“月琴”。

唐德宗统治时期,著名学者杜估指出:既然“月琴”是依据阮咸的琵琶仿制的,大小、形状以及音色都与原来的琵琶差不多,为啥不将月琴命名为“阮咸”呢?从此,我国的琵琶有了“阮咸”这个别名,以纪念这位有着鲜明个性的音乐家。

现在想想,那把埋在墓穴里的琵琶,不知隐藏着多少风流故事。

我们虽然无法目睹阮咸怀抱琵琶的风姿,也无缘聆听他的演奏,但可以肯定他那颗心绝不会与琵琶同朽!阮咸本人也像他的琵琶一样,有着金属般的质地,掷地有声!
阮咸的音乐天分很高,很小的时候就通音律。

少年时代,他听音乐时的表现便与众不同,可以做到“神解”。

所谓“神解”,就是乐声只要钻到了他的耳朵里,是高,是低,是清,是浊,他都能分清楚,而且丝毫不差。

这样说,可能有人不相信,说他会恁神?其实,古人的本领,是万万不可低估的。

三国时期吴国的俊朗人物周瑜,就有这种本事,别人演奏时,他在一旁饮酒聊天,但只要有一个音符错了,就别想瞒过他的耳朵。

“曲有误,周郎顾”,当时流传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事儿。

这样一来,阮咸就要得罪人了!他得罪的,竟是执掌全国乐礼的最高长官荀勖。

据《世说新语》记载:荀勖主管乐礼,位高权重,对音乐也很精通,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已经是天下无双了,但实际上他的音乐才能不及阮咸。

一次,荀勖自造新律,请阮咸来欣赏,阮咸认为新律不合乎古韵雅乐,难以表现音乐里“中和”的境界,就实事求是地提出意见。

荀勖一听非常恼火,认为阮咸是对他妄加指责,是存心捣乱,就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当时的官职是“散骑侍郎”。

你看,当时的官衔里不知为啥有那么多“散”字,嵇康被称为“嵇中散”,最后弹了一曲《广陵散》,飘逝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而阮咸的这个官职,“散”字后面又加上了一个“骑”字,就更浪漫了!似乎可见阮咸骑马而来,轻弹
琵琶,无拘无束,一路高歌地行走在天地之间。

荀勖进了谗言,使阮咸遭贬之后,却发现自己错了--原来,有人在掘地时挖出了一把玉尺,是周代的,这种尺子号称“天下正尺”,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尺子。

荀勖如获至宝,马上用来校对新律。

他这才发现阮咸当初的指责一点儿不错,新律都比正尺稍微短一点!荀勖羞愧难当,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阮咸,深知阮咸的才能是被埋没了。

看来,阮咸遭受的不仅是政治上的压制,在乐坛上,他的才能也不能得到正常发挥,他常为此感到愤懑。

据说,他的琵琶有时会自动鸣响一个颤音,那颤音听起来很凄美,像人的哭声。

这当然是人们的杜撰。

不过可以料想,阮咸一生都很压抑:写了那么多好文章,没有保留下来;弹奏了那么多美妙乐章,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就连有的书上介绍他的生平时,竟也写着“生卒年不详”。

阮咸,是一把带着哭音的琵琶!历史委屈了他!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茫茫人海,谁是他的知音呢?
张含光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