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七)向秀
历史趣谈竹林七贤向秀介绍 关于向秀的小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竹林七贤向秀介绍关于向秀的小故事导语:向秀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早年,向秀隐居于乡里,无心仕途。
后来,为时局所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但是官职。
下面,让...向秀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早年,向秀隐居于乡里,无心仕途。
后来,为时局所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但是官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向秀吧。
向秀出生于227年,卒于272年,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同为“七贤”。
因他们常常在竹林下喝酒,所以后来就被称为“竹林七贤”。
向秀少年时便因才华横溢而远近闻名,后来在偶然中与山涛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好友。
通过山涛,向秀又得以与嵇康等人相识,同游于竹林之中。
向秀、嵇康和吕安关系最为要好,平时往来也颇多。
后来,向秀目睹了嵇康被害的整个过程。
当初钟会被嵇康奚落,之后钟会一直对此怀恨在心。
而嵇康也因此而惹来了杀身之祸。
向秀看到了好友遇难,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在嵇康和吕安先后被害后,向秀痛彻心扉,并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苦苦挣扎,终于悟出了新的道理,使他更加地宁静淡泊。
向秀晚年的时候,因时局动荡,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接任官职。
他唯独喜好庄子之学,所以开始注《庄子》。
可惜的是这部注还没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后来郭象继承了他的书,成书《庄子注》。
因此后世对《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一直对存有争议,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认为是郭象所着。
向秀闻笛向秀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然而他们理想中的自由,在现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向秀的故事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向秀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向秀闻笛的典故就是出自他的一篇赋中,他听到了来自邻居的笛声,回忆了往昔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从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向秀、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他们配合默契、志趣相投。
然而,嵇康和吕安却先后被杀,往日的美好皆不复存在了。
嵇康才华横溢,精通音律。
他临死之前,曾取琴弹奏。
那个时候,向秀即将要远行,路过往日嵇康的故居,目之所至,无一不是寂寥、空旷的悲凉模样。
恰逢邻居在屋中吹笛,吹出的笛声悲凉和凄苦,正是当时向秀心中的真切感受。
邻居的笛声吹入向秀的耳中,深深地震动了向秀的心。
向秀不禁开始回忆,在往昔的岁月中,与嵇康、吕安一起游玩、饮酒,肆意放纵,纵情于山水之间的美好时光。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美好将再不可得。
想到此处,向秀不禁发出了深深地叹息。
所以,向秀闻笛是向秀在吕安和嵇康被杀后,路过嵇康的旧居,目之所触,一片凄凉。
在听到了邻居的笛声后,被笛声所触动,回忆旧日的游宴时光,感叹而作下了一篇《思旧赋》。
如今大多通过向秀闻迪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洛阳注庄子向秀等“竹林七贤”都是玄学的代表人物,好老庄之学。
然而,当时的社会是那样的残酷,他们理想中的自由只是各自的精神追求。
竹林七贤对朝廷的不合作,招致了最后竹林七贤的分崩离析,嵇康被害,阮籍抑郁而终。
向秀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悲伤中有了新的觉悟:脱离社会的逍遥只是自己的幻想。
为了避祸,他在无奈中靠向朝廷,并在宦海沉浮中领略庄子之学。
向秀晚年的时候,唯独喜好庄子之学。
当时,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庄子》的旧注,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旨要。
史书中说向秀的《庄子注》能发扬玄学之风,与其他的旧注相比,能够有所创新,对玄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超越。
向秀对“逍遥”也有了新的理解,他发现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那么不管是对怎样的人,逍遥都没有差别。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向秀简介

【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向秀简介向秀个人资料本名:向秀别名:字子期信仰:老庄之学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曹魏→西晋所处时代:曹魏至西晋时期出生地: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出生日期:约公元227年逝世时间:公元272年职业:哲学家、文学家职位: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成就:推动玄学盛行;竹林七贤之一代表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向秀简介向秀字子期(约公元227年?公元272年),河内怀人。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
另着《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向秀生平简介向秀字子期,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
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为山涛所知。
山涛听向秀所讲高妙玄远,见解超凡,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在山涛的接引之下,结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
向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
向秀与嵇康关系最密,同时又通过嵇康结识了东平人吕安。
嵇康“性绝巧而好锻”,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二人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掌锤,向秀鼓风,二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同时也为了“ 以自赡给”,补贴一点家用。
向秀还经常去吕安家帮他侍弄菜园子,三人可谓情投意合。
向秀助嵇康打铁时,亲眼见证了钟会被嵇康奚落。
这件事情成了嵇康被杀头的源头。
向秀目睹了后来发生的一切,这些事也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景元四年(263年)经历了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怅和迷茫中大彻大悟,在苦闷和徘徊中大彻大悟,心境更加趋于淡泊宁静,用心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
竹林七贤典故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七人当中,比较突出的是阮籍和嵇康,他们诗文写得很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阮籍骑驴上任、喝醉躲求婚阮籍性情豪放、直爽,他不满意现实,就经常饮酒消愁,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大喊大叫。
发泄胸中的闷气。
外边的人看了,都以为他精神不正常。
其实,阮籍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
曹魏末年,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
到任后,下令把衙门前面的屏障全部拆除,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看得见。
他仅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显示了超群的政治才能。
司马氏掌权以后,他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干事,就经常喝得醉熏熏的。
有一次,司马昭替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闺女嫁给司马氏家族,就故意喝得烂醉,直醉了60多天,终于躲了过去。
嵇康打铁拒钟会嵇康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他长得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善于弹琴做诗,还会打铁。
他看不起司马氏集团的人,就故意找机会嘲讽他们。
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羡慕嵇康的学识,带着他自己写的一本书去向嵇康求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天嵇康和向秀正好在大树底下打铁,他们两人远远看见钟会走来了,就互相使了眼色,有意要嘲弄一下这个权贵。
于是,向秀只顾用力拉风箱,嵇康举锤打铁,像没看见钟会一样。
钟会夹着书,站了一会儿,见谁也没看他一眼,觉得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王戎不取道旁李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是王戎,他比阮籍小20岁。
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
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许多李子。
小朋友们看见了,都争先恐后地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去摘。
有的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路边上的树还有那么多李子,准是苦李子。
”那个小朋友不信,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李子。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

竹林七贤的名人故事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
关于他们的故事,如下:1、嵇康嵇康长的一表人才,为人处世也十分的逍遥。
他出众的才华与对朝廷的不屑为他招来了杀生之祸。
在一些嫉妒嵇康的小人的诽谤下,当权者司马昭下令杀死嵇康。
当时在刑场上出现一盛况,三千学生为嵇康求情。
但是朝廷黑暗,统治者下的命令不能违抗。
嵇康在刑场上不惧死,但他怕他的绝世乐曲《广陵散》后继无人。
他要了一架琴,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
《广陵散》被称为后世十大名曲之一,当嵇康面对三千学生,在刑场上最后一次弹奏,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之前有很多学生慕名去求学,希望嵇康能教《广陵散》,但是嵇康都有所保留。
在最后一次的时候,嵇康没有任何的技法和曲调的隐瞒,他希望后世对这首佳世之作能有留存。
后来嵇康的精神对我们后人有许多的警醒。
2、向秀向秀是贫苦农家的孩子,他从小受穷,受苦,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
所以后来就算做了官,也十分节约粮食。
每次吃饭就算有一粒米掉地上都会捡起来吃了,每次出门坐朝廷配的牛车。
当时奢侈之风盛行,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甚至讽刺他为“一国俭”。
但是向秀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向秀的家乡闹旱灾,农民们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向秀知道情况后,多方筹款,而且带领家人和下属去各个饭店收集丢了的馍馍和米饭,回到家后将能食用的馍馍和米饭,拍成饼子。
这些饼子有黄的,有白的,他雇了十几辆车将这些饼子送去家乡。
在这困难的年头,百姓吃上了“金银饼”,解决了百姓们一时的温饱。
3、山涛山涛在竹林七贤里算是个普通人。
但是如果没有他,竹林七贤可能还聚不到一起。
他是个十分朴素,十分大度的人。
他出于好心希望为嵇康谋得一官半职,三番四次的举荐嵇康。
但是当时雅士之风盛行,嵇康十分生气,就写了那篇举世闻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的言辞十分激烈。
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背负着无数骂名。
后来嵇康被杀,临终之时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山涛,山涛将他的孩子培养成才。
向秀

向秀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曾注『庄子』。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
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
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编辑本段]历史思想相对于“竹林七贤”里的其他人,向秀似乎名气不够响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也不很多,但是,千百年的岁月流逝却无法抹去向秀的独特光彩。
向秀少年时即为同郡山涛所知。
在山涛的接引之下,结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
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但在当时他却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庄子注》,时人称此注“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
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
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
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
向秀所著一书、一论、一赋三种作品,均为问鼎之作:其《庄子注》开创玄学注《庄》新思路,后人难望其项背;《难养生论》匠心独运,与嵇康难分高下;《思旧赋》更是堪称绝唱,魏晋时期无赋可与之比肩。
经历了嵇、吕事件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怅和迷茫中大彻大悟,在苦闷和徘徊中大彻大悟,心境更加趋于淡泊宁静,用心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
向秀本传或言,秀游讬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注述。
唯好庄子,聊应崔撰所注,以备遗忘云。
但遗憾的是其中《秋水》、《至乐》两篇还未注解完,向秀就去世了。
那时候向秀的儿子还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光扬天下,被郭象将文稿窃取,“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以自己的名义大行天下了。
竹林七贤之向秀

谢谢观看
康善锻,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 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 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 此?”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 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作《思旧 赋》云: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 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 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 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 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 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 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 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 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 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巳。其后 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 一也。 ——《晋书.郭象传 》
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 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 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 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 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 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 遂援翰而写心。
“竹林七贤”之向秀
向 秀
中文名:向秀
别名:向子期 国籍:曹魏→西晋 出生地: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 西南 ) 出生日期:约公元227年 逝世日期:公元272年 职业: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信仰:老庄之学
代表作品:《思旧赋》《难养生 论》 地位: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材料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嵇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七)向秀
永昌一中张含光
七.向秀:你为什么那么内秀
一
话说向秀、嵇康在洛阳城中打铁,配合得非常默契:嵇康握着大锤,向秀拉着风箱。
嵇康先用锤子敲打铁砧,像发出指令一般,暗示着一种节奏,向秀就根据这节奏拉动风箱,控制炉火的强弱。
由于他们两个都是名士,嵇康长得特别帅气,向秀长得也很清秀,所以引来各色人等看热闹。
那向秀和嵇康一样,也是通音律的,所以拉起风箱来,就像今天的手风琴伴奏一般,好不热闹!再配上嵇康叮当的锤声,听起来真像非常别致的乐曲。
那时候,由于刚刚经过战乱,骏马都被征用做了军马,十有八九死在了战场上,民间使用的“交通工具”以驴最多,所以人们与驴的“感情”较深。
很多人想喊两嗓子的时候,就学驴叫,连皇帝也不例外。
如魏文帝曹丕到了郊外,就让随行的大臣们学驴叫,“独唱”之后还要“合唱”,直到遍地能闻驴叫声。
于是,向秀就在嵇康的锤子停顿的时候,让风箱发出了驴叫的声音,并能模仿驴子打响鼻的颤音。
他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得观众纷纷叫好。
可是,做大官的钟会这时候来了,他表情严肃,仪仗威武,想让嵇康、向秀主动过来迎接他,可两位名士只管打铁,都不理睬他。
这时候,向秀还让风箱发出了驴叫声,用来讽刺钟会。
原来,钟会曾任将军率兵打仗,结果失败了,死了好多兵士--“将军击鼓出征,嗡嗡嗡(驴叫声);战败鸣金收兵,当当当(锤声)。
兵士枉死沙场,当当当;将军黯然神伤,嗡嗡嗡……”嵇康敲打着铁砧,向秀拉着风箱,向秀在心里默念着歌词,就这样“毛捣”了钟会。
这是个笑话,是后人编排着恶心钟会这个小人的,聊供一笑罢了。
但也说明,嵇康与向秀是很铁的哥们儿,彼此心灵相通。
史书上说他
们打铁时“相对欣然,旁若无人”,那种风度和场面,已经成为洛阳一景了,并引来众人模仿,后来竟有上百人在那里打铁,个个光着膀子,露着黝黑的肌肤,像是进行体育锻炼,又像是进行健美比赛,大家虽然不吭声,但欢快的气氛与炉中的火苗一起跳跃,很是有趣。
二
可是,当时整个社会却是灰暗的,没有欢乐可言。
那时洛阳城里有好多槐树。
槐树叶子小,秋风一起就落了,灰灰黄黄地落了一地。
街道两侧全是灰色的房子,穿着灰色衣服的老百姓,在街头慢慢走着,使整座城市显得了无生气。
所以,向秀的心情是不可能愉快的。
他很少说话,就是写起来文章来,也是吞吞吐吐的。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说:“年轻时读《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
鲁迅怪罪的这个“他”,就是向秀。
这篇《思旧赋》,是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写的纪念性文章。
在那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中,向秀写文章刚开头就结尾,闪烁其词,是可以理解的。
向秀是河内怀县人,也就是今天的焦作市武陟县人。
他出生于公元227年,于公元272年去世,活了45岁(向秀生卒年份有争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和修武度过的。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似庄周,少年时就想为《庄子》做注释。
当时,为《庄子》做注释的已有十几个人,出版的书也有十几种了,但向秀读了以后都不满意。
他认为,这些注释远远没有把庄子的思想阐释出来,只是在语言和章句上做了一些皮毛工作。
他决心弘扬庄子学说,重新进行注释。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朋友、大学者嵇康。
嵇康说:“我看不必了,这部书不需要再注释了。
再注释,就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神趣了。
”
向秀很执著,没有听嵇康的,他坚持注释《庄子》,结果把庄子的思想表述得十分出色,把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都挖掘出来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庄子》热,大家纷纷重读《庄子》。
可惜的
是,还没有注释完《庄子》他就去世了。
他所有的遗稿由两个儿子保管。
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小,看见郭象来拜读遗稿,他们就把遗稿给了郭象。
郭象发现向秀还有《秋水》、《至乐》两篇没有注完,他灵机一动,就把全部书稿重新整理一遍,略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郭象从此声名鹊起。
1000多年来,后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略了向秀的功劳。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之一了。
相对于“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而言,向秀的名气不够响亮,《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故事也不多。
其实,向秀十四五岁的时候,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
“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听说向秀早慧,就专程拜见向秀。
两人一见面,山涛就发现这位少年果然超凡脱俗,就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一样,两人遂成忘年之交。
经过山涛的引荐,向秀又认识了嵇康、阮籍,几个人就同为“竹林之游”。
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却是少有的大哲人、大文豪。
他的一部《庄子注》,时人称赞“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他的好朋友吕安读后感慨道:真乃“庄周不死矣”!他在注释时体现出的新思路,令后人难望其项背。
他的《难养生论》,和嵇康的学问比起来,也难分高下。
他的《思旧赋》,更堪称绝唱。
在《思旧赋》中,向秀有意提到嵇康临刑前眼望日影以及嵇康索琴弹奏《广陵散》的情形。
这是因为,嵇康的被杀在向秀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那么,当时的惨烈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三
当时,被押赴刑场的有两个人。
前面一辆囚车上,站着身材修长的嵇康;后面一辆囚车,拉的是嵇康的朋友吕安。
两人是好朋友,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因为是处决名士,老百姓都来看热闹,刑场就设在洛阳东市,也叫马市。
人们从建春门出来向东,走一段路到了东石桥,再往桥南,就看见断头台了。
向秀的心,随着那一刀砍下去,就已经碎了、裂了、
麻木了。
杀了嵇康,朝廷监视的目光就集中到向秀身上了,他着实有些害怕,他清楚地记得,打铁的时候自己和嵇康捉弄钟会的情形。
钟会是否会像他陷害嵇康一样,设计置自己于死地或者打扰他的隐居生活呢?
不久,朝廷果然请他出来做官了,尽管他不愿当官,但也不敢拒绝,他只好从隐居状态中走出来,又一次来到洛阳。
其间,向秀的人格经历了痛苦的分裂。
人格分裂,是当时的文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鲁迅先生也曾提到这个问题,他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还提到向秀的《思旧赋》,用以隐喻自己身处险境和不屈的心志。
向秀屈服强权后,先后担任了“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完全是可以谅解的。
可是,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这一点很像东汉末年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他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
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所以他做官之后不做事,消极无为,但他的内心很痛苦。
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细读向秀的《思旧赋》,字里行间充满了刻骨之痛,暗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在热闹背后,他陷入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有时得靠圈内人士从情感上来化解。
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入晋后都做过官,大家在政治舞台上互相扶持,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如山涛就曾举荐过嵇康、阮咸、向秀担任要职。
还有,常居要位的王戎与嵇康修好,两人能相处20年,这些都说明“竹林七贤”是一个团体,大家彼此是有照应的。
尾声:在性格上,七个人尽管都很放纵,但性格还是略有不同的。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这四个人始终喜欢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合一。
张含光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七)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