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他们的生活、情感、理念、行为和人格的反映。
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与当代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美与人文美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美在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界中生命、美、智慧、和谐等元素所构成的美学对象。
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看到自然界中的风景、物象、声音、气息、色彩和形态,就感受到了天地万物之美,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美学理念。
人文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人们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美融入人文美中。
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美是人的生命、意志、感情、思想、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人文美秉持着关爱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讴歌人类的智慧、善意和美好精神。
人文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道、物、情道、物、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要素。
道是指宇宙间的真理,是古代文人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道贯穿着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如水、火、风、山、河流等。
文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中的情感和道德价值的探索,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挖掘了人类的内在美。
物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石、金、水、泥、木等。
文人们以自然物体为创作的来源,大量体现自然美的表现和精神内涵。
情是指人类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状态。
情绪的变化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文人们把这种自然性与文化的因素相结合,把个人情感的升华提升到宏大科学、宇宙哲学和人类道德原则等高度。
在情感与美感之间建立关联,强调美感在情感中的主导作用。
三、艺术与人生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与生活、修养、人生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
古代文人对艺术有着别具一格的理解,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娱乐和娱乐性的产物,而是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工匠的艺术创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和之道”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中和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道中华文化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这一璀璨的文化,使其处处散发着淳朴自然之美。
倘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我们便会发现“中和之道”处处有之,中和美学思想已深深渗透在历代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1、天人合一之美中和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礼记·中和》强调: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使万物化育生长,这是最理想的“中和”之美境界,亦即天人之合、風调雨顺的自然生态之美是“中和美”的主要内涵。
因此,儒家强调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将外在的天地万物看作是人的内在品质的象征。
其实,这一思想并非儒家一家所有,道家、禅宗关于这一点也均有论述。
老子主张道之自然、以无为之法而达无不为之境,庄子提出“兴斋坐忘”[2]说,二者均强调人的情性当与自然保持一致、达到融合。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反映于绘画领域,便是画家的创作动机。
画家笔下的自然景观是画家要借以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变为与人密切相关的可亲之物,甚至进一步进入人的生活世界。
如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作品尽管是山水,但刻画的却是人的生活世界,画中错落着渔村山庄,点缀着道路小桥人家,一副人间可观、可居、可游的气派。
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其对吉利祥和的美好诉求上:如五福捧寿中的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2、适度适中之美中和之道在于适度适中之美。
《礼记·中和》篇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
此句既强调了情感的含蓄性,又强调了情感的适度性。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对人而言,男为阳刚,女为阴柔。
服饰 -- 汉代开 始男女的服饰 开始朝着阳刚 阴柔分化。 男-袍服、冠 帽(骨拙、质 刚) 女-襦裙(骨 秀质柔)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体审美 一、中国历代人体审美观 1、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以健壮、高大、白皙、 清新、自然为美; 2、春秋重朴素为美,战国好修饰为美;
表达了一种协调适度的美感,如“和悦、和 畅、和谐、柔和”等等。 音乐的和谐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 于温润呈之。”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 所以达其中和也。”
建筑:
“故宫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艺术最富中和之审 美特色……其中心均在中轴线上呈纵深有序排 列。”
人体美的欣赏
美学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医和认为音乐的创造应该 和大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一致。 宋 代 欧 阳 修 提 出 “ 与 造 化 争 巧 ” 发 展 为 “当造乎自然”、“天然去雕饰”、“巧 夺天工”才是美的创造的最高境界。(盆 景)
四、文质之美
“文”即文饰,“质”即不加修饰的本质。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 笔等一切外在形式的美化;“质”不仅指本色给予 人感官上的美,更主要的还是指人的精神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两个 哲学思想,最初分别按照各自对构成宇宙的 基本元素的认识,来探讨宇宙的起源、生成 及其系统存在。但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二 者相互补充、统一为一个体系。“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而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在阴 阳二气“大理”支配之下的根本存在系列。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论述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论述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下面我将论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几个方面:1. 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提倡仁爱、道德和家庭价值观念。
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庄子的自然观念等思想触动人心,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德与智慧。
2. 文学艺术与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诗词、曲赋、小说等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人生哲理和审美观念。
唐诗宋词、元曲等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3. 书画与审美表达: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享誉世界。
中国书法注重意境、结构和笔画的变化,通过墨香、气韵来表达人物、山水等的美感;中国画追求韵味、气韵和意境,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展现自然界的美。
4. 建筑与空间美学: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哲学思想而闻名。
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以对称、和谐、平衡为特点,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空间美学和精神的升华。
5. 礼仪与人际交往: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美,注重人际交往中的尊重、谦和和礼貌。
通过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和维系社会秩序等传统礼仪规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感。
6. 传统医药与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和养生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强调预防和整体调理。
中草药、针灸、气功等传统疗法体现了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保护,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生命与健康的珍视。
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丰富多样,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追求。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有助于维系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式美学的概念

中式美学的概念中式美学是指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它包括了传统美学、民间美学、礼乐美学、自然美学、人文美学、古典美学、神秘美学、佛教美学、建筑美学和民俗美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阐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中式美学的广度和深度。
1.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美学思想。
它以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境界,以及推崇艺术的意境和神韵。
2.民间美学民间美学是指在民间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它主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朴实的审美风格。
民间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明快、夸张、对比等手法,以及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众的智慧。
3.礼乐美学礼乐美学是指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仪式和音乐来规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礼乐美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群体之间的秩序和团结。
4.自然美学自然美学是指在对自然界的欣赏和感悟中形成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本身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流畅、幽雅等风格,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5.人文美学人文美学是指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它强调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
人文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推崇人类的智慧和才情,以及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6.古典美学古典美学是指以古代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神韵。
古典美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涉及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推崇经典的传统文化和优雅的审美情趣。
7.神秘美学神秘美学是指以神秘主义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美学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等领域,它通过神秘的理念和象征来传达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学体验。
第三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达到长寿、驻颜晚衰的美容目的,使人年愈70仍
“面如童子”、“色如少女”、“发白再黑”,更 有“身轻若风”的体态。
2)补益驻颜
人体美是通过形式美显示出来 人体审美的中心环节和对象是容貌美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历来高度重视容貌审美 健康和美好的人体形式是旺盛生机表现,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传统人体美学审美趣味及审美思想,与现代医 学美学的人体形式美的理论不谋而合。
1.人体美的本质是比例和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体形式美的调和式多 样统一 比例协调美
“质”既指人体形体美,更主要指人的精神美; “文”主要指对身体的装饰,如化妆、服饰等。 质美时效性较差,但持久;文饰之美美容效果短,但立
竿见影。
中医美容重视质美
质美包括肌体的质美和品德的质美。 通过内部调理,使人脏腑协调、经络通畅、气血充盈,
姿态动作,自然,和谐,庄重,优美 2)具有均衡匀称的形态。
身材,相貌,比例协调、均匀 3)生命活力美。
气质风度,雅而不俗
★人体几乎反映了所有形式美的规律
和谐的容貌 优 雅 的 气 质
均
称
优美的姿态
的 身
材
4、医学人体美的概念
医学人体美是指人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 理过程和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适应等方面都 处于健康状态下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的 统一体 。
中和之美思想使中国各个艺术领域的风格偏重于阴柔美 者多,偏重于阳刚美者少。
和风细雨、含蓄淡雅、怨而不怒 对人的审美偏重于欣赏阴柔之美 温柔敦厚、娴淑至今仍是女子美的重要标准
中国传统护理美学

中国传统护理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护理美学理念。
护理美学,作为一种关注人类生命、健康和美丽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呵护生命、保持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护理美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护理观念和实践方法。
一、引言中国传统护理美学,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关于护理生命、关注健康、追求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
它起源于古代,发展于近现代,涵盖了食、住、行、养生、保健等诸多方面。
在传统社会,护理美学在家庭、社会和宗教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障。
二、中国传统护理美学的核心理念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护理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认为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是人类养生保健的关键。
在护理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生活作息,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2.身心合一的护理观念:传统护理美学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的结合。
通过调养情志、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平衡、健康的状态。
3.预防为主的护理思想:中国传统护理美学主张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健、防病于未然,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三、中国传统护理美学的实践与应用1.饮食护理a.食物疗法的作用:传统护理美学提倡利用食物来调节身体机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食物疗法依据五行、五脏的相互关系,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效果。
b.平衡膳食结构:护理美学主张膳食平衡,提倡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确保营养全面,满足身体所需。
2.起居护理a.作息规律:传统护理美学强调作息规律,主张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健康。
b.环境布置与养生:护理美学注重生活环境的舒适与养生,如保持室内通风、绿化环境、调整室内温度等,以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
3.身体护理a.推拿按摩:传统推拿按摩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强身健体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
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
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
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
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
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
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
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
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
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
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
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
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
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
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
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
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
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
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的旋律。
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谓“妙”就是点画之中,墨色具无穷变化。
如清代沈宗骞说“笔之所成,墨之所至。
”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纵横挥洒,无拘无束,才能使笔墨与自然景物融洽,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墨彩焕发,一片生机。
笔墨的运用,都是为了“传神”,以笔色形,以墨取色,笔墨得法,则情态远近,精神都能自呈,达到笔墨兼任且气韵生动的神妙境界。
三、气韵是传统美学和的核心范畴画以“气韵”为品质。
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对于“气韵”来说,“气”为生命、精神之力量;“韵”为生命、精神之风采。
我国的传统美学主张,艺术家要将主体胸中之“气”与客观茫茫宇宙之“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创作内在精神品质、人格风范和艺术生命力的标志。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为东方独特的一种绘画语言和形式。
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意志和气韵,非常注重意蕴、境界和精神情怀的表达,强调艺术形象要把主体意识、情感(气)与客观世界、生息万物的内在精神(气)有机地融会交合,以形成具有东方及传统美学精神风貌的艺术,长期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指南,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自然,在艺术创作表现中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传统思想中的阴阳观及“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与绘画艺术的全过程和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当中,画家以高尚的品格和才情去感悟、熔铸绘画的对象,从对物态认识、观察和体悟中,去揭示自然物态的气韵与神魂,并以画家主体的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赋予自然事物以艺术的生命与精神,使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致,高度的交融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四、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中国画历来重视画家的人品,人品的高下在于修养的高下。
明代文征明曾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绘画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人品决定“艺品”。
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整个流程中,可显映出作者的道德水准、人品修养的高低及学识的深浅……艺术的创作是画家人品、胸怀、气质、才情精神境界的显映,为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
画家只有自己的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
要求画者在品质上有高尚的情操,在学识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藴。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艺术境界。
把胸中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相统一,并把绘画艺术中的“气韵”提升为人格品质和艺术的生命之力。
综上所述,气韵既包含着所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又体现了画者在笔墨挥洒之间充分宣泄着自身的才识、情感。
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还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宝贵财富,放开眼界,兼收并蓄,磨砺品行,陶冶情操,使绘画作品达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中西文艺理论的对接式融合是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中西文论长期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生成,对于同一个新问题的探究往往出发点不同,立足点也不同,结果导致同一个理论命题西方文论解决了一半,而中国文论解决了另一半。
假如我们在分析二者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将它们对接起来,组成有关同一个命题的更完整、更合理的理论表述,使它更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明晰性,那么我们所做的融合中西文艺理论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文学艺术的本体性质的新问题上,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论有着“文学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这样的界定。
它是美国现代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结合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提出的。
实际上,有关文学艺术的生命本体性质,在西方文论史上早有过不少的理论铺垫,只是到了20世纪,由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论的提出,它才成为西方的显学。
但是苏珊·朗格对文学艺术本体的讨论,运用的却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她对生命形式的理解驻足于结构和形式的视域,忽略了文学艺术最重要的人文审美特性,人和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西文艺理论的对接式融合是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中西文论长期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生成,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出发点不同,立足点也不同,结果导致同一个理论命题西方文论解决了一半,而中国文论解决了另一半。
如果我们在分析二者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将它们对接起来,组成关于同一个命题的更完整、更合理的理论表述,使它更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明晰性,那么我们所做的融合中西文艺理论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文学艺术的本体性质的问题上,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论有着“文学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这样的界定。
它是美国现代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结合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提出的。
实际上,关于文学艺术的生命本体性质,在西方文论史上早有过不少的理论铺垫,只是到了20世纪,由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论的提出,它才成为西方的显学。
但是苏珊·朗格对文学艺术本体的讨论,运用的却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她对生命形式的理解驻足于结构和形式的视域,忽略了文学艺术最重要的人文审美特性,人和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采用的机械的分析式思维,忽略了艺术本体的有机性,割裂了内容和形式。
也就是说,她仅仅是从文学艺术与有机生命体最外在、最表面的形式特征上去研究“生命形式”的命题,至于文学艺术更内在的生命本质即它的审美精神特质却被她相对地忽略了。
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文论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
因为正是在被苏珊·朗格的现代生命形式论所忽略的地方,中国古代文论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较强的审美主体性和思维的直觉性决定了古人自然而然的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生命形式。
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审美者以自身为中心,把艺术和审美对象人化,运用人的生命模式对文学艺术进行感悟式的品评。
从这一点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如“气”、“韵”、“风”、“神”、“味”等一系列原本是魏晋人物品藻中用来品评人的范畴,最终无须任何转换地便进入到文学艺术理论中来,用以描述和传达人们的审美感受。
在中国古人那里,艺术、审美和人的精神、气度、灵魂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
作为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核心精神的“气韵生动”范畴,正是中国的“生命形式”论的精髓所在。
它有着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能。
伴随着古代文论的发展,在这个概念上积淀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审美经验,同时,它作为生命魅力的表述却又亘古常新。
因此,如果将“生命形式”和“气韵生动”两个理论范畴对接起来,使之结合成为关于文学艺术本体的新的结论,即“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是文学艺术所追求的完美存在形式”,不仅可以弥补西方生命形式论的理论缺陷,而且又使得“生命形式”在“气韵生动”这一“类范畴”的牵引下具有了更强的普适性。
只有这样,在具体的艺术语境中,“生命形式”概念的本真意义才落到实处。
而其亘古不变的审美主体倾向和生命魅力意义又能保证我们的新的理论命题有着无限的理论意义。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文论中,“生命形式”是一个常见而又重要的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