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以唐朝代的文化特征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浅论——以唐代宫廷乐舞文化为例

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浅论——以唐代宫廷乐舞文化为例
这一切就藏着的社会危机使得柳宗元能客观地对待现实对待传统的神学观念促使其思想的转变
唐代宫廷舞蹈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深受统治者重视。唐朝初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根基,舞蹈艺术得以迅速壮大。宫廷乐舞作为唐代舞蹈的一大亮点,融合了音乐与舞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异国精华的艺术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代表着宫廷乐舞较高的艺术水平,集合了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唐代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多样,不仅巩固了统治、祭祀的功能,更增强了娱乐性和审美性。这些舞蹈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对后世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宫廷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宝库,也为后世舞蹈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借鉴。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唐朝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以胖为美”吗?唐朝的胖是什么程度才会称得上是美呢?唐朝的杨贵妃是那样的体态丰盈,被称得上四大美女之一,还深得皇帝的万千宠爱,这样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唐朝的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子,那种瘦瘦的,像汉朝的赵飞燕那样的皮包骨的女子好像不受待见。

其实不然,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对女子的身材有严格要求的,唐朝也是以“瘦”为美的,除了杨贵妃所处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们吃的好了,女子也就胖了起来,他们对待女子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就算是“以胖为美”,唐朝也不是那种胖的很多、越胖越好的审美标准。

杨贵妃的“胖”是微胖,体态丰盈,圆润的美,而且贵妃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现曲线的美。

所以,如果你认为唐朝一直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那就是一叶障目了。

唐朝的审美史只能说,胖过,才是准确的描述。

为什么说“胖过”呢?是因为唐朝的审美史经历了大致“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瘦为美”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阶段审美标准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不同时期唐人审美观念的特点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

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像这样的女子,几个人抬着一个李世民想想都吃力,她们自己都不一定吃的饱饭呢,还要抬车子。

有记载说唐朝初期的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吃饭很少,纤瘦的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

所以唐诗里多是“细腰”、“窈窕”的词语出现,可见,像《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那样纤瘦的女子在初唐普遍可见。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

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

唐文化的基本特征

唐文化的基本特征

唐文化的基本特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文化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文化,它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使得唐文化大放异彩。

一:开放性1 唐代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既善于有选择地继承,又能够做到兼收并蓄。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导致唐文化不再是传统的汉文化或中原文化,而是胡汉合一的、具有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混合而成的新文化。

2 积极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唐朝政府还设置了专门机构来掌管对外交流事务,如鸿胪寺等。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前来求学、贸易等,主要的国家就有70多个;而当时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中曰;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时十二载,五渡未成。

等促进了对外文化的交流。

3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灵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由于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女子的服饰很是保守。

唐代时由于文化开放以及女权意识提高等原因,女着男装、女穿胡服、着坦胸装以及襦裙服已经蔚然成风,女装显得异常大气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并且体现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如方干的《赠美人》里曰:“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二:多元性1唐朝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各领域文化的多元发展。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占据主流地位;而唐代统治者采取儒道佛思想兼收并蓄的策略,同时不排斥其他学派,统治者往往不加干预,故出现了刘知几“饰智矜愚,爱憎由己”的非议孔圣人,李白“凤歌笑孔丘”的豪迈。

唐代允许信仰自由,造就了多教并行、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原有的佛、道教外,相继传入了西方的袄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审美标准在唐朝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朝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艺术、文学、音乐、服饰、建筑等方面,下面我将分别进行介绍。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审美标准注重追求真实、细腻和自然,崇尚传神写实。

在绘画中,著名的画家吴道子被认为是唐代写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注重形象的真实性,追求细腻的人物描绘。

在雕刻艺术中,代表作品有嵌画和石窟造像。

在陶瓷艺术中,则以唐三彩为代表,其色彩鲜艳多样,图案华丽精细。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唐代审美追求真实和精细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唐代的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审美标准追求意境的细腻和音乐的韵律感。

杜甫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真实、含蓄、深情和思考人生的哲理著称。

而白居易则以他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些诗人的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审美标准中追求深情与自然之美的特点。

在音乐方面,唐代的音乐被赋予了高雅和雅俗共赏的特点。

唐代音乐以琵琶、箫、笙等乐器为主,弹拨乐和吹奏乐常被使用。

其中,琵琶被视为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中。

唐代的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自然的和谐,追求舒缓、优雅和和谐的音乐效果。

在服饰方面,唐代的审美标准注重繁华、奢靡和华丽。

贵族和皇室成员穿着华美的丝绸服饰,腰间佩戴金银饰物,头戴金冠。

而普通百姓则穿着较为简朴的棉麻衣物。

此外,唐代女性的美丽标准追求丰满和皮肤白皙,大家闺秀常常会在脸上使用白妆来衬托肌肤的苍白。

在建筑方面,唐代的建筑风格注重规模宏大、精雕细琢和对称美。

著名的建筑是大型宫殿和寺庙,如大明宫、法门寺和洛阳白马寺等。

这些建筑以气势磅礴的布局和精美的雕饰著称,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唐代的审美标准追求真实、细腻和自然,艺术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细腻的描绘,文学追求意境的细腻和音乐的韵律感,服饰注重奢华和娇美,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和对称美。

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与文化要素

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与文化要素

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与文化要素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艺术成就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其中,唐代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文化要素。

一、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1.造型端庄典雅唐代瓷器的造型非常端庄典雅,整体造型线条流畅,雕工精细。

其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勾勒清晰的器型,也有独具特色的几何造型,令人赏心悦目,留下深刻印象。

2.釉色华丽绚烂唐代瓷器的釉色华丽绚烂,包括青、白、黄、褐、绿、紫等多种颜色,多用金丝、银丝等装饰,使其更为美观。

其釉色光亮斑斓,极具魅力和装饰性,深受世人喜爱。

3.图案多样变化唐代瓷器图案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既有写意的自然山水画,也有具象的生活景象和神话人物等。

其线条韵律和色彩搭配都恰到好处,表现出了唐代艺术的特点。

二、唐代瓷器的文化要素1.道教元素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的时期,许多唐代瓷器上都画有道教神仙人物,如哪吒、梅山、香山等,这些神仙形象鲜明,神秘、瑰丽,给唐代瓷器增添了许多神秘和魔幻的元素。

2.佛教元素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代,因此许多唐代瓷器上都有佛教题材,如佛像、菩提树、功德林、法苑寺、插花塔等,这些主题都是唐代瓷器上常见的,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人雅士元素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都对唐代瓷器情有独钟,他们通过对瓷器的欣赏和评价,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许多唐代瓷器上的诗、书法、印章等都是文人雅士们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了唐代文人雅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唐代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色和文化要素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唐代瓷器的美,既源于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对唐代瓷器的欣赏和研究,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拓宽人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境界。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审美标准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变化,从诗词歌赋到建筑雕刻,从绘画到服装饰品,唐朝的审美标准穿透了各个方面的生活。

以下,就来详细介绍唐朝的审美标准。

一、诗词歌赋唐代诗词歌赋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

在这个时期,诗词歌赋的审美标准也非常高。

唐诗追求“文学之美”,注重诗的韵律美和想象力。

此外,唐诗注重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含蓄,以“说不尽”的奇妙效果感染人心。

唐代词赋追求“写实之美”,强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个性,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节的描绘。

总之,唐代诗词歌赋注重情景的描绘和形式的完美,将思想和感情与表现技巧相结合,呈现出高度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二、绘画唐朝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与华美,重视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感染力。

山水画家注重景色的描绘,因此唐代山水画富于想象,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形象逼真。

人物画则更注重画面的生动和人物的神韵,注重“写意之美”和“动态之美”,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人物的个性,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神态的把握。

总之,唐朝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形式的完美,表现力的强烈和色彩的鲜艳,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多种元素,呈现出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三、建筑雕刻唐朝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闪亮之一,它们的审美标准以华丽奢华的风格和精致的工艺为特点。

唐朝的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建筑的外观装饰注重雕刻的精美和雕刻工艺的精湛,大门、柱子、花窗等处都能看到大量的雕刻,而且在雕刻中突显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其次,唐代宫殿和寺庙的墙壁、地面等部位全部是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这些壁画精美绝伦,用各种色彩的细腻和粗犷的笔触画出了生动的画面和体现了独特的神韵。

四、服装饰品唐朝的服装饰品是以华美豪放、华丽耀眼的风格为主,服饰上注重用彩色的绸缎、锦缎、薄纱、武器、首饰等来强调繁华的气息,有的服饰上则运用刺绣、缀珠、金丝织纹等处理方法,十分花哨,同时也是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各种阶层的穿着,江山之上有宫廷的锦衣、锦服,民间则有民间帛衣、绫衣等。

唐朝女的审美特征

唐朝女的审美特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

在唐朝,女性的审美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开放、自信的特点。

以下是我对唐朝女性审美特征的阐述:首先,唐朝女性的外貌特征比较开放和自信。

在唐朝,女性的外貌是相对自由的,女性通常穿着较为暴露的衣服,露出她们的肌肤和身体曲线。

同时,唐朝女性也比较注重身体的保养,使用各种化妆品和美容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外貌美丽。

这种开放和自信的审美特征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使人们更加重视个性和自由,也更加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其次,唐朝女性的发型和发饰也非常重要。

在唐朝,女性通常会使用各种发饰来装饰自己的发型,这些发饰通常由金、银、珍珠、玉石等贵重材料制成,造型精美华丽。

此外,唐朝女性也喜欢使用各种发油、发蜡等化妆品来保持头发的光泽和柔顺。

这种对发型和发饰的重视也反映了唐朝女性的审美观念,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

第三,唐朝女性的服装风格也非常重要。

在唐朝,女性的服装风格非常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汉服款式,也有来自西域、日本等地的外来服饰。

这些服装款式通常比较华丽、精致,同时也非常注重女性的身材曲线和气质。

在唐朝,女性通常会穿着轻盈、飘逸的长裙,搭配各种华丽的头饰和首饰,展现出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

这种服装风格也反映了唐朝女性的自信和开放,她们不再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第四,唐朝女性的妆容也是她们审美的重要体现。

唐朝女性通常会使用各种化妆品来美化自己的面部和皮肤,例如胭脂、粉底、眼影、唇膏等。

这些化妆品的质地细腻、色彩丰富,能够使女性的面部更加亮丽、有光泽。

此外,唐朝女性也注重眼妆和眉妆的精致程度,通过化妆来展现出自己的气质和个性。

这种对妆容的重视也反映了唐朝女性的自信和开放,她们不再被传统的审美观念所束缚,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综上所述,唐朝女性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自信、注重外貌和内在修养等方面。

唐代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传承

唐代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传承

唐代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传承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建筑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是多方面的,如华丽、庄重、精美、精细、崇高、雄伟等。

这些审美特点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唐代建筑文化的审美特点1. 华丽唐代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华丽。

唐代建筑的造型多采用五彩斑斓的瓷砖、漆塑、木雕、石雕等材料,使建筑的色彩、质感和纹饰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在建筑的墙面上、檐下、栏杆旁等处,还常常采用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精美的浮雕、镂雕等装饰,增强了建筑的华丽感。

2. 庄重唐代建筑文化中,庄重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点。

唐代建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表达尊贵、庄严、神圣等感受,因此建筑在造型上注重庄重。

唐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群是由正殿、次殿、飞檐廊、斗拱式殿堂等组成,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合理,能够展现出威严庄重的感觉。

3. 精美唐代建筑的墙壁、岗楼、阁楼、照壁、亭台、园林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唐代的壁画虽称“无僵势之恶劣”,但却精美绝伦,独树一帜。

唐代建筑在摆设上,注重精雕细琢,材料上更是精选,如檀木、楠木、鸡翎木、竹刀竹、石头等。

4. 精细唐代建筑的构造精细,是唐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建筑在屋面和檐口等位置采用斗拱、悬山、檐柱等技法,构造细致严谨,构型丰富多变,形成了唐代建筑的独特特色。

唐代建筑在营建时,注重建筑的构造、细节、比例等问题,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崇高唐代建筑注重“壮丽、崇高”,这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建筑的规模很大,建筑风格华丽、精美,所有的细节都注重表达威严感和崇高感。

唐代建筑注重表达建筑的深远文化内涵,依据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构筑一座座崇高的建筑,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魅力。

二、唐代建筑文化的文化传承唐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中国建筑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

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

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

唐代
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

在原始社会中,诗、
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
度上保存下去的。

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

例如:
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

这些
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

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
之冠。

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

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

大乐署主管雅
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

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

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
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

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

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
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

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
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
详尽的艺术形式。

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

唐时期中国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

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

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

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

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

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

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

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

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唐代
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

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

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

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

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

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

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

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

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

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

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

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
的特点。

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

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

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

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

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