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讲解

合集下载

人机工程学驾驶室座椅设计

人机工程学驾驶室座椅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车内座椅设计题目: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车内座椅设计班级: 09铁道车辆2班姓名:屈难平学号: 2009783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驾驶室座椅设计摘要以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座椅设计中座高、座宽、座深、座面倾角、靠背高度靠背倾角等座椅静态参数的选取原则,以某轻卡座椅为例,用Pro/E 建立座椅的模型,导入Man-neQuinPRO10。

2中进行人机分析,并结合实例对座椅的各静态参数进行选取。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轻卡座椅;舒适坐姿;建模分析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工程技术如何与人体尺寸、生理及心理特征相适应。

在轻卡驾驶室座椅的设计中,主要研究如何使座椅符合人体尺寸的需求,给驾驶员带来舒适感,降低驾驶疲劳度,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大大防止驾驶员由于不正确的驾驶姿势而导致的脊椎变形,以及由此引发腰痛、腰肌劳损等职业病。

1.舒适坐姿的生理特征图1所示为人体在各种不同姿势下腰椎的弯曲形状。

曲线B表示人体松弛侧卧时,脊柱呈自然弯曲状态;曲线C是最接近人体脊柱自然弯曲状态的坐姿;曲线F是当人体的躯干与大腿的夹角呈90°时的情形,此时脊柱严重变形,椎间盘上的压力不能正常分布。

因此,欲使坐姿能形成接近正常的脊柱自然弯曲形态,躯干与大腿之间必须有大约135°的夹角,并且座椅的设计应使坐者的腰部有适当的支撑,以使腰曲呈弧形自然弯曲状态,腰背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人坐着时,大腿和上身的质量必须由座椅来支承。

人体结构在骨盆下面有2块圆骨,称为坐骨结节,如图2所示。

这2块小面积能够支持大部分上身的质量。

覆盖在它们外面的皮肤能获得丰富的动脉血液供应,就像脚底一样。

而在臀部的边缘部分,血液循环则大不一样,这部分静脉较多(包含较少的氧)。

当人坐着的时候,覆盖着坐骨结节的皮肤能够更好地经受持久的压力。

因此,座面上的臀部压力分布在坐骨结节处最大,由此向外压力逐渐减小,直至与座面前缘接触的大腿下部,此处压力为最小。

基于HPM-Ⅱ的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测量

基于HPM-Ⅱ的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测量

基于HPM-Ⅱ的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测量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汽车驾驶员座椅的设计对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座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准确定位是影响驾驶员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H点位置是指驾驶员头部和脊椎连接的中心点,也被称为“头部包络中心”。

正确的H点位置可以有效减少驾驶员在碰撞时的头颈部伤害,提高安全性。

合理的H点位置还可以减轻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中的疲劳感,提高舒适性和驾驶体验。

为了精确测量汽车驾驶员座椅的H点位置,现代汽车设计中引入了HPM-Ⅱ(人体模型H点测量仪)技术。

HPM-Ⅱ可以快速、精准地定位驾驶员座椅的H点位置,为汽车座椅设计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HPM-Ⅱ的概念以及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重要性,同时探讨基于HPM-Ⅱ的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测量方法,希望为汽车座椅设计和安全性提供有益参考,提升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1.2 研究意义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测量对汽车座椅设计和车辆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和驾驶安全,而座椅H点位置是影响驾驶员坐姿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准确测量和调整汽车驾驶员座椅的H点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减轻驾驶疲劳感,提高驾驶效率和安全性。

合理设置H点位置还可以减少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受伤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保护驾驶员的安全。

研究汽车驾驶员座椅H点位置的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汽车座椅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汽车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

本研究还将为未来的汽车座椅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汽车座椅设计和车辆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

2. 正文2.1 HPM-Ⅱ的概念HPM-Ⅱ是一种用于评估汽车驾驶员座椅舒适性和人体工程学的重要工具。

HPM-Ⅱ是指人体模型(Human Physical Model)第二代,它通过模拟人体在座椅上的静态和动态姿势,来评估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讲解学习

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讲解学习
• 正确的坐姿才能使坐在其上的人体容易地

• 求到合适的腰椎支撑。
工作椅的设计要点
1、工作座椅的结构形式应尽可能与坐姿工作的各种操作活动要 求相适应,应能使操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身体舒适,稳定并 能进行准确地控制和操作。
2、工作座椅的坐高和腰靠必须是可调节的。坐高调节范围在 GB10000中“小腿加足高”,即360-480mm之间;工作座椅坐面 高度的调节方式可以是无极的或间隔20mm为一档的有级调节。 工作座椅腰靠高度的调节方式为165-210mm间的无级调节。
3、工作座椅可调节部分的结构构造,必须易于调节,必须保证 在椅子使用过程中不会改变已调节好的位置并不得松动
4、工作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伤人的尖角锐边,各 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挤压,剪钳伤人的部位。
工作椅的设计要点
• 5、无论操作者坐在座椅前部,中部还是往后靠,工作座椅 坐面和腰靠结构均应使其感到安全,舒适。
, • 过高或者过低都容易引起上臂的疲劳。设计时应依
据 • 第 50 百分位的坐姿肘高来确定椅子扶手的高度,
工作座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一、坐姿与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学 二、工作椅的设计要求 三、工作椅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一、坐姿与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学
• 坐姿是一种人体的自然姿势。它有很多的优点,可免除肌 力
• 疲劳,减少人体的耗能,比立姿更有利于血液的循环,也 有
• 助于操作者采取更为稳定的姿势,以进行各种精巧精细动 作
工作椅的主要参数数据
坐姿人体主要尺寸
座高
• 座高即座椅的高度,是座前沿中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座高是影响坐 姿
• 舒适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座高不合理会导致坐姿的不正确,而且 容
• 易使人体腰部产生疲劳。座面过高,则两腿悬空碰不到地面,体压 有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驾驶座椅设计分析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驾驶座椅设计分析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驾驶座椅设计分析摘要:汽车驾驶座椅关系着人们开车时的个人感受,为了让汽车驾驶座椅质量得到保障,就要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满足驾驶员的生理需求,以此来提高驾驶舒适度与安全性。

本文对汽车驾驶座椅设计进行分析,并对以人机工程学为核心的汽车驾驶座椅设计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汽车驾驶座椅设计的人群带来参考。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座椅;座椅设计;驾驶舒适性引言:汽车座椅是影响驾驶、乘坐舒适度的关键设施,舒适的驾驶座椅不仅能够降低驾驶员开车期间的疲劳程度,还能让驾驶员的各种操作变得更加顺滑。

在人机工程学设计中,可以针对驾驶员的生理舒适性来对座椅进行性调整。

因此,有必要对人机工程学背景下的驾驶座椅设计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座椅设计质量。

一、人机工程学背景下驾驶员坐姿与座椅之间的关系驾驶员的坐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坐姿习惯都各有不同,结合坐姿来调整座椅,往往能够让驾驶员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如果座椅无法匹配驾驶员的生理需求,驾驶员的身体肌肉就容易在过度紧张中影响到驾驶效果。

从坐姿角度出发,人体在坐着的时候,将会由脊椎、胯骨、腿脚来支撑身体,承受人体重量的主要关节是腰椎与胯骨。

在坐到椅上时,如果坐姿不良,就容易出现骨盆下陷的情况,长期的不端正坐姿将会导致腰酸背痛、驼背等情况。

人在坐姿情况下,脊椎期就像是杠杆,若头部前倾,骨头与韧带就将会生成向后的拉力,若力量超出了韧带的极限,就将会对人体背后的肌肉造成影响,肌肉在力的作用下,将会逐渐出现酸痛的情况。

二、舒适坐姿情况下的驾驶员生理特征在坐姿情况下,各节脊椎骨的受力情况将会呈现由上至下逐渐增加的情况,其中腰椎将会承受最大的身体重量,这是脊椎的人体生理形态。

而且因为腰椎需要进行弯腰、侧曲等动作,所以往往更加容易在压力下受损。

从侧面角度对脊柱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脊柱能够呈现出颈、胸、腰、骶四个部位弯曲,其中颈腰向前、胸骶向后。

人在坐姿情况下,此时大腿与上身的重量要通过座椅来进行承受,人体处于骨盆下的坐骨结节是主要受力部分,坐骨结节外面的皮肤将会让动脉血液供应得到保障。

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讲解

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讲解
(3)设计产品试制后的可能的缺陷应该从设计本身涉及的 尺寸、材料参数的问题出发结合工艺缺陷和工装缺陷进行修 正。
测量基准面 人体基准面的定位是由三个
互为垂直的轴(铅垂轴、纵轴 和横轴)来决定的。
矢状面;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水平面; 眼耳平面。
测量方向
(1) 在人体上、下方向上, 将上方称为头侧端,将
下方称为足侧端。
(2) 在人体左、右方向上, 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 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 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
侧。
头侧端 内侧
外侧 足侧端
人体样板尺寸(一)
人体样板尺寸(二)
人体样板尺寸(二)
侧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前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俯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特定人体站立时的线型图
人体在靠背和座垫上最合理的体压分布 a)靠背 b) 座垫
z 1 2 2 2
q

1 2
2

2 2
振动的传递性
|z/q | lg|z/q |
1)低频段
0 0.75
|z/q|略大于1, 阻尼比 ζ 对这一
频段的影响不大。
-1 10
1
0.1 0.1
lgλ
0
1
1
0
0.25
0.5 0
-1 10
振动传递性
|z/q | lg|z/q |
2)共振段
0.75 2
|z/q|出现峰值,将
输入位移放大,加大
阻尼比ζ,可使共振
峰值明显下降。
lgλ
-1 10
0
0
1 1
0.25
1 0.25 -2:1
0.5 0

第四讲 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65页PPT

第四讲 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65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第四讲 人机工程学汽车驾驶员座椅2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座椅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体工学原理,以确保座椅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体型乘坐者的需求,降低乘坐者在行驶中的疲劳感。

人体工程学指导原则也成为设计师们制定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汽车座椅的人性化设计水平。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体工学原理、以及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实践案例,来深入探讨汽车座椅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汽车座椅是汽车内部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直接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健康。

通过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来设计汽车座椅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汽车座椅设计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减轻长时间驾驶或乘坐过程中的疲劳感。

舒适的座椅设计可以减少背部、颈部和腰部的疲劳,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

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因长时间错误的坐姿导致的健康问题,如脊柱疾病、颈椎病等。

通过科学的座椅设计,可以减少身体的不适,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健康。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研究对于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人体工学原理,可以不断改进汽车座椅的设计,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保障。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旨在通过对汽车座椅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人体健康性,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探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体工学原理,为汽车座椅设计提供科学依据;3. 归纳总结汽车座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指导原则,为设计者提供实践指导;4. 分析并总结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座椅设计实践案例,为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5. 展望未来汽车座椅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座椅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人机工程学座椅分析(2)

人机工程学座椅分析(2)





6.靠背角度 :103一112度 7.扶手高:座垫有效厚度以上21—22cm 8.椅垫 a.人体在坐姿状态下,与座面紧密接触的实际上只是臀 部的两块坐骨结节,其上只有少量的肌肉,人体重且 的75%左右由约25cm2的坐骨周围的部位来支承,这 样久坐足以产生压力疲劳,导致臀部痛楚麻木感。 b.测试研究表明,坐于座垫上的臀部压力值大为降低, 而接触支承面积也由900cm2增大到1050cm2,使压 力分散。 c.椅垫的另一优点是能使身体采取一种较稳定的姿势, 因为身体可以适应地陷入座垫。
人机工程学座椅分析
班级:机制12-2 姓名:何龙 恭国丽

按材质分类:实木椅、 玻璃椅、铁艺椅、塑料椅、 布艺椅、皮艺椅、 发泡椅等。 按使用分类:办公椅、 餐椅、吧椅、休闲椅、躺椅、 专用椅等
1.休息为目的的休闲椅

设计重点在于使人体得到最大的舒适感,消除 身体的紧张与疲劳。合理的设计应使人体的压 力感减至最小。
尺 寸 ( mm )
2.作业场所的工作椅

稳定性是主要因素,腰部应有适当的支持,重 量要均匀分布于座垫(或座面)上,同时要适当 考虑人体的活动性,操作的灵活性与方便等。
3.专用椅

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场所或者某一所需要的特定 功能的椅子。达到目的是最主要的目标。通常 有餐桌椅、儿童专用椅等。



1.座高:休息用安乐椅38—45cm,工作椅43—50cm 2.座宽:43—45cm 3.座深:休息用椅40—43cm,工作用椅35—40cm 4.座面倾角:休息椅19—20度,工作椅小于3度 5.靠背的高度与宽度 a.因为人体背部处于自然形态时最舒适,此时腰椎部分前凸,座椅设计要从座面 与靠背之间的角度和适当的腰椎支持来尽力保证。成年人腰椎部中心位臵约在座 位上方23—26cm处,腰椎支点应略高于此尺度,以支持背部重量。 b.靠背由肩靠和腰靠两部份构成,大部份工作场合,腰靠最主要。 c.靠背的最大高度可达48—63cm,最大宽度可达35—48cm。靠背的尺寸主要由臀 部底面到肩部的高度(决定靠背高)和肩宽(决定靠背宽)有关,确定高度时还必须计 入座椅的有效厚度。 d.为了使背部下方骶骨和臀部有适当的后凸空间,座面上方与靠背下部之间应有 凹入或留一开口部分,其高度至少为12.5—20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87L6

0.176H 30
12.5t

Xh
Zc 638mm H 30 Zh
27
四:驾驶员室内操作手伸及最大空间界面的确定
ISO3958适用于以下尺寸轿车 (1)座椅背靠角在9°~33°-A40 (2)最后H点到锺点的垂直距离127~520-H30 (3)H点的水平调节范围130-TL23 (4)转向盘直径330~600-W9 (5)转向盘倾角10-70-A18 (6)转向盘中心到锺点距离66~152-L11 (7)转向盘中心到锺点的垂直距离530~838-H17
3)因为振动的传递与所采用的座垫材料有关,所以正确选 择弹性元件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座椅动态特性
频率比
/ 0 .......... ...(0 k m)
相对阻尼系数
/ 2 km
频率响应函数
H jz~q

1 2 j 1 2 2 j
振幅响应
1
二:眼椭圆在车身视图上的定位(绘制眼椭圆)
眼椭圆在车身视图上的定位
二:眼椭圆在车身视图上的定位(绘制眼椭圆)
(1)椭圆倾角计算:椭圆的三轴线相互垂直,轴线A
方向平行于汽车坐标轴方向
y
对于A类坐标可以调节的眼椭圆长轴A x与水平面的夹角应根据H点的
调节轨迹倾角A19计算:
18.6 - A19
z2 z2

x10

715 .9 0.968793
z 0.00228674
z2

x5 692 .6 0.981427 z 0.00226230 z 2
x2.5

687 .1 0.895336
z 0.00210494
z2

踏板平面角
踏板平面角为鞋底与水平面的夹角
5)测量车辆上欲检验的操作钮件在上述坐标系中的坐标值。
6)根据2)中算出的G值及已确定的男女驾驶员比例,从ISO3958标准所制
定的表中找到相应的表格
座椅设计中的动态参数
图3-24 系统幅频特性 a) 车身加速度/平面度 b) 座椅垂直位移/车
身垂直位移 c) 座椅加速度/路面不平度
座垫的弹性元件和弹性特性
(4)确认座椅的结构形式 、确认座椅面料形式; (5)确认座椅造型 ; (6)确认车身数模的配合问题 。
驾驶员座椅
设计驾驶员座椅从人机工程学出发,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安装位置,座椅尺寸外形应以驾驶员操作需求为基准。 (2)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而且其减压弹簧等刚
度设计应和汽车整车震动频率相匹配,应有良好的动静态特 性。
位置
3):确定H点在汽车俯视图方向位置即确定SgRP点的在Y轴上的位置
W 20 0.15(W 3 W 7) W 7
4):最后进行人机界面校核,确定SgRP的修正值
H点确定和设计的程序
注意:当然以上设计步骤是设计厂商并不知道座椅参数,座椅设计是在设
计H点确定后,并进行适当匹配设计,这种设计给后续带来较大的麻烦,经常 表现为座椅设计和原本设计H点的参数有较大差异。
x97 .5 x95
936 .6 0.613879 913 .7 0.672316
z 0.00186247 z 0.00195530
z2 z2

x90 x50
885 .0 0.735374 793 .7 0.968793
z 0.00201650 z 0.00225518
A47 78.96 0.15z 0.0173z2
H点确定和设计的程序
(4)确定H点布置工具线绘制
x97 .5 x95
936 .6 0.613879 913 .7 0.672316
z 0.00186247 z 0.00195530
z2 z2

x90 x50
x2.5
687 .1 0.895336
z 0.00210494
z2

1):随后选定95百分位,50百分位,5百分位来确定适意线曲线函数,这样
正对不同百分位点有不同的H点到PRP的相对水平距离 ,当然作为最总设计H
点(SgRP)点,我们通常用95百分位人群来标定
2):这样我们基本确定了设计H点(SgRP)的在侧视图上和油踏板的相对
78.96 0.15z 0.0173z2
式中,z为H点到AHP的垂直距离(H30,cm),它反映
了容纳驾驶员群体乘坐的座椅高度
H点确定和设计的程序
(1)初选踏板AHP,PRP点的高度(和地板平面的距离,AHP点的高度根据 经验值作为指导。
a:建立整车坐标系;地板高度确定; b:确定前轮中心的X和Z轴的坐标; c:初步确定前围防火板的位置,考虑汽车布置空间,当轮系参数确定,发 动机总成和传动总成形式确定,确保必要安装和安全控件,防火板的位置就能 确定; d:随后确定油门踏板的安装位置;确定初步PRP和AHP点的和安装地板相 对高度位置, (2)初步确定H30硬点参数,H30和汽车的类型相关,对A类车H30<450mm, 轿车H30小些,跑车最小,Suv较大,越野车最大,这是一个经验取值。 (3)确定踏板平面角A47
-1 10
五:座椅的构成
头枕
安全带固定点
靠背部
座面
座垫部
座垫 底座
靠背垫 背靠框架 腰托调节
靠背角度调节 高度调节
前后移动调节
五:座椅的构成及作用
座垫部部形状维持及强度确保.
弹簧支座
五:座椅的构成及作用
滑轨 总成 座椅前后调节装置保证驾驶员的最佳驾驶条件。
导轨 上导轨 下导轨
滑轨控制手柄
C形
T形
-1:1
-2:1
-1
12
10
频率比λ=ω /ω 0
振动传递性
|z/q | lg|z/q |
2)共振段
0.75 2
|z/q|出现峰值,将输
入位移放大,加大阻
尼比ζ,可使共振峰值
明显下降。
-1 10
1
0.1 0.1
lgλ
0
1
1
0
0.25
0.5 0
-1:1
-2:1
12 频率比λ=ω /ω 0
W形
五:滑轨 总成
五:座椅的构成及作用
高度调节装置总成
座椅的上下调节装置保证驾驶者的最佳驾驶条件.
旋钮式调节
摇柄式
LEVER
五:座椅的构成及作用
背靠
保证BACK部的最佳形状, 乘客的位置维持及强度保证。
管状构造
冲压钣金骨架
五:座椅的构成及功用
靠背 保证驾驶员在长距离驾驶时的腰部舒适度.
靠背调节旋柄
下方称为足侧端。
(2) 在人体左、右方向上, 将靠近正中矢状面的方 向称为内侧,将远离正 中矢状面的方向称为外
侧。
头侧端 内侧
外侧 足侧端
人体样板尺寸(一)
人体样板尺寸(二)
人体样板尺寸(二)
侧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前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俯视方向操作舒适范围
特定人体站立时的线型图
人体在靠背和座垫上最合理的体压分布 a)靠背 b) 座垫
z 1 2 2 2
q

1 2
2

2 2
振动的传递性
|z/q | lg|z/q |
1)低频段
0 0.75
|z/q|略大于1, 阻尼比 ζ 对这一
频段的影响不大。
-1 10
1
0.1 0.1
lgλ
0
1
1
0
0.25
0.5 0
中北大学车辆工程教研室
汽车人机工程学座椅相关知识
驾驶员座椅
汽车座椅设计过程 (1)采用95%假人,座椅设定在最后位置确认H点,布
置座椅,校核人机工程学 ; (2)根据确认的三个座标点确认座椅位置,布置座椅和
其他相关内饰件的位置和要求 ; (3)确认座椅的功能、市场定位,以及客户对座椅的性
能需求(包括色彩设计,主色调),比如说你是根据国标做, 还是要进一步符合美规和欧洲标准的要求,等等;
凸轮式
滚筒(鼓)轴式
靠背支撑块(腰托)
不可调弹簧支座
五:座椅的构成及功用 角度调节总成
通过调整的强度,保证乘客的安全.
五:调角机构(1)
五:调角机构(2)
Zc

638
H 30
CM 2
CF
cos

30为座椅高度,t为变速器类型,有离合踏板为1否则为0
L6为方向盘中心岛PRP的前后距离,CM,CF为男女眼镜分布的
上下1- p点
二:眼椭圆在车身视图上绘制(绘制眼椭圆)
26
三:头廓包络的定位和绘制

Xc Yc
6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m W 20
但是,当我们有座椅参数,知道座椅安装方式,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座椅调 节的四角行程(最后最低,最后最高,最前最低,最高最低)而成的四边形 (大致呈平行四边形)的形心线,形心线和H点(通常为95%百分位)适意曲 线函数在侧视图上的交点可作为最终的设计H点,即(SgRP)点在汽车侧视图 上的位置点。
最后,汽车设计参考点和车身座椅踏板水平距离,汽车地板平面垂直高度, 和汽车车身纵向对称中心水平的距离。进而可建立SgRP点在整车坐标体系的位 置。
(3)外形设计应和整车设计主调一致。 (4)不仅考虑舒适性,也应考虑安全性能。 (5)设计工艺性。
驾驶员座椅
设计注意事项: (1)设计过程之前产品考虑工艺性,不应设计难以加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