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学课件: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学课件: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 小农经济
(1)形成:春秋战

(2)原因:
①铁农具的出现牛和耕
时期。 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组织形式:一以家一户 为单位。 ②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家业庭手和工业
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缴生纳活赋需税要和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绍兴年间 画家楼俦所作,得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 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
(三)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评价 积极方面 :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 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2)西汉:赵过推行

于二是、有 精卖耕田细宅作、的所鬻传子统有孙农以业制偿责结者。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
拓展:推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
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概念:精耕细作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 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等。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 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 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中国史之现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前)
【大事年表】
【核心概念】
1.过渡时期:
2.国民经济的恢复:
3.一化三改造:
4.土地改革:
5.中共八大: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7.大跃进:
8.人民公社化运动:
9.三年经济困难:
10.国民经济的调整:
1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2.十一届三中全会:
1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南方谈话”:
16.中共十四大:
【思维导图】要求:把核心概念放入思维导图!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中国史之现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
【基础知识:记忆填空】
要求:在白色空格中至少填写出一个相关史实!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二、主观题
13.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中国史之现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
【重要问题默写】
1.
2.
3.
4.
【巩固练习】。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农业基础好,工业比较发达。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并分析中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有利外部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E、F分别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和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

历史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中周天子默许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井田 制土地不得转让可知,井田制正在遭到破坏,故选D项。
123456
2.(2018·深圳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 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 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解析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授土授民”,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周王分封的前提和 基础,通过分封又使井田制得以巩固和扩大。两者的关系实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故选A项。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图一
图二
应用1 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 的瓦解;图二反映的是商鞅变 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说明井田制被废除, 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得以 确认。
战国时期形成了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 )
问题思考 材料
商鞅变法 思考 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导致土地制度和生产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形式: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转变为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个体农业劳动。
2.形式 (1) 君主 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问题思考 材料 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 思考 材料反映出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现象: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田的开垦数量 越来越多。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9课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9课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9课 2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政府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政府鼓励资本家按政府计划投资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这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曾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经济。

这一主张的实质是()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国家运用政权力量调节经济的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建立社会福利国家D.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

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

为此,西方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其措施不包括()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重视市场的作用C.重拾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推行“混合经济”政策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针对这种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混合经济”,但并未重拾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5.(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 233亿美元上升到10 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凯恩斯主义 D.计划经济理论解析:C。

14---18年全国卷2历史真题纵向分析(zxls_20190126173728)

14---18年全国卷2历史真题纵向分析(zxls_20190126173728)
14--18年全国卷2历史真题纵向分析
1、选择题纵向分析(24---35)
(一)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24---27)
所属教材
知识点
试题分布
近五年高考出现频率
必修一
宗法制
2016-27
5年1考
分封制
2014-24
5年1考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5-25;2016-25;2018-26
5年3考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纵向分析
(一)必做题分析
1、综合对比分析题(非选择题第一道题)
年份/试题
知识点
2014—40
清朝东北移民
2015-40
孟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2016-40
近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2017-40
中国矿业政策(清朝雍正年间、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
2018-40
中美大豆种植历史,及文明交流活动
改革的考查由古至今,14—16年考查中国古代改革;17年考查中国近代改革,18年涉及到现代改革;内容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其中以政治方面的改革为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015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弹计划
20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
(二)选做题分析
1、知识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年份
知识点
2014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2015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
2016
中国古代军事改革----清政府改建兵制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C
做高考真题,提升应试能力
9.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 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 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 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 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A
Hale Waihona Puke 小题快做,夯实基础2.雅典城邦所有拥有实际权力的官职,通常都是由 10位公民担任。这说明( ) A.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消失 B.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 C.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D.雅典民主具有轮番而治特征
B
小题快做,夯实基础
3.古希腊人最重要的身份是他们的公民身份,整个 城邦最重要的事务是政治事务,“政治的肥大造成经 济的萎缩:民主愈完美,公民愈贫穷”。这表明古代 希腊( ) A.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 B.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模糊 D.注重发挥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
7.(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 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 “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 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B
做高考真题,提升应试能力
A
小题快做,夯实基础
4.《十二铜表法》规定:“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 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 者可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 A.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B.保护私有财产权利 C.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D.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共20张PP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共20张PP

3.关于解放战争几个战略战术问题的思考。 ⑴战略反攻为什么首选中原地区? 国民党此时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原地区兵力 空虚。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东慑南京,西逼武汉, 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 ⑵战略决战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有何意义? 国民党军队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如果在其撤兵关内后 再决战,将对解放军不利,抢在其战略收缩之前开始决 战,是最佳时机。为未来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基础。 ⑶辽沈战役,为什么首攻锦州? 攻占锦州,便于解放军快速运动,又能截断敌军退路。 ⑷分析北平和平解放的原因和意义。 是中共地下组织长期统战工作的成效;是包括爱国民主 人士在内的人民群众意愿的反映;是傅作义本人深明大 义的正确抉择。
【典型例题】☆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 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 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 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据此, 这一时期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 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注意:“运动战”和“游击战”有何区别?
二.进程 1.战略防御 2.战略反攻 3.战略决战 4.乘胜追击 2.战略反攻(1947 6~1948 9) ⑴任务:主力外线歼敌;内线收复失地。 ⑵概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 的序幕。 注意:“三军配合”指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南渡黄河,陈毅、粟裕直指淮河; “两翼牵制”指山东、陕北粉碎进攻后,牵制敌军。
4.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并谈谈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 ⑴国民革命: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 之间的矛盾。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⑵十年对峙:帝国主义支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 表的国民党与中共领导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八 七会议提出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国共十 年对峙。 ⑶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反 帝侵略的完全胜利。 ⑷解放战争:美帝支持的国民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 矛盾。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中共通 过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革命的胜利。 →因素:阶级本质;主要矛盾;国际环境。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8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自给自足,相对隔绝
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芽
A经济根源:
B社会根源:
①背景 C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 D思想、宗教根源:
拓展(开始 E客观条件:
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 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
航路
(雏形出现)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2、途径 ③影响 C推动殖民扩张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E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

走 (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英荷、商业资本、欺诈,
抢掠
向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地,对西欧、对
世界
世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
确立
界 1、工业革命 (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
的 发生背景 (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 (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 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
主 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英国工业革命 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 (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进程 ③重大成就
市 (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 (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3、工业革命 (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 (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 (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 (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 ) 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
2

4、影响 (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①暴发原因 ②危机特点
①危机暴发前,“加速”
1、背景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 ②危机暴发后,“加剧”
③教训
(3)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
①1933年3月—1935年初,应急措施,结束混乱
(1)阶段
②1935年—1939年,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调整。
一、罗斯福新政 ①整顿银行业:原因、目的、作用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目的、措施、作用
2、概况 (2)内容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目的、作用
④保护劳工权利:作用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作用
(3)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对美国的影响:恢复经济、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
3、影响
(2)对世界的影响:开创新模式

代 背景:新政实践、战后重建、凯恩斯主义
资 后果:战后——70年代初:“黄金时期”
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70年代初,经济“滞涨”
主 应对:减少干预
义 混合经济
的 目的:缩小差距、减少问题
新 实质:国家……保障……公民
变 发展:战后发展、六七十年代完备、
化 2、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73年后受挫,但继续发展
实质:生产关系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 影响:覆盖全面、穷人受惠,稳定社会
义的新变化 财政困难、道德危机
背景: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消费多样
3、第三产业兴起 表现:增长最快、比重上升
影响:促进工农、拓展经济、增加就业、
扩大市场、改善配置、缓和波动
4、“新经济”的出现:概念:全球化背景、知识经济基础、信息技术主导
特点:三高两低
3

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的极度匮乏
(2)目的:支持红军、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 (3)内容:①农业、②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1918—1921) (4)特点:“战时”“共产”、否定私有制、市场和
价值规律
(5)评级:总评、积极、消极

①战争破坏经济
(1)背景:
②战后推行……政策,引发…加剧…
一、苏俄(联)社会主 2、新经济政策 (2)内容:①农业、工业、③商业、④分配
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3)目的:摆脱危机、间接过渡
(3)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
(4)评价:

①时间:20世纪20至50年代
A工业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
苏 (1)形成 ②过程
联 B农业集体化:
社 ③标志:1936年斯大林宪法的颁布。
会 (2)形成原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个人因素
主 1、体制的确立 政治:高度集中、…计划、优先发展…
义 (3)特征 经济: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建 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设 政治:积极、消极
(4)评价 经济:积极、消极
文化:积极、消极

①背景:
(1)赫鲁晓夫改革 ②措施:
③评价: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①背景:
体制(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②措施:
2、体制的改革 ③评价:
①背景: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②措施:
③评价:
直接原因: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历史原因:
外部原因:

3、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
4、斯大林模式经验与教训
4

四、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含义:
2、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②生产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具体表现 ④科技全球化
⑤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国际化
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⑦……
①雏形:新航路的开辟
二、20世纪前全球化的演变过程 ②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基本形成:工业革命
④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背景:
②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内容:
当 (资本全球化) ④机构:
今 ⑤影响:
世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 ①背景:
界 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关贸总协定 ②建立:
经 (贸易制度化) ③宗旨:
济 ④作用:


球 (1)含义:
化 (2)背景(动因):
趋 三、当今世界经济 2、经济区域集 ①欧洲联盟:
势 的全球化趋势 团化的发展 (3)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影响:
(5)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前身:关贸总协定
(2)世贸组织建立
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3)世贸组织的宗旨
(全球化实质性进展) (4)世贸组织的作用:
(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四、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3、影响:对世界、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1)发展问题: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全球性问题: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