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戏曲角色简介
六年级美术《戏曲人物》(教案)

第2课戏曲人物一、教学目的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
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
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
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
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
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
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
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五年级美术上册《画戏曲人物》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开始进行绘画实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线条、色彩的运用,以及戏曲人物的动态和表情表现。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提高绘画表现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戏曲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提高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戏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可能仍处于表面层次,对于戏曲人物造型的特点和绘画技巧掌握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点和存在的盲区,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b.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态度,如专注、认真、积极思考等。
c.学生作品所展现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4.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戏曲艺术的知识,如戏曲剧种、代表人物、经典剧目等,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4.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尊重、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四年级美术戏曲脸谱教案

四年级美术戏曲脸谱教案教案名称:四年级美术戏曲脸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2.学习绘制并设计自己的戏曲脸谱。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2.学习绘制并设计自己的戏曲脸谱。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戏曲脸谱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自己的戏曲脸谱。
教学准备:1.戏曲脸谱的图片或海报。
2.彩色画笔、纸张和绘画用具。
3.幻灯片或电子白板。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戏曲脸谱的图片或海报,引起学生的兴趣。
2.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脸谱,以及它们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3.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步骤二:讲解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1.通过幻灯片或电子白板,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戏曲脸谱,如京剧的红色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角色,黑色脸谱代表正直刚强的角色。
2.解释不同颜色、图案和表情在戏曲脸谱中的意义。
步骤三:绘制戏曲脸谱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情,并将其绘制在纸上。
2.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适合角色特点的颜色和图案进行绘制。
3.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独特的戏曲脸谱。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学生完成绘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绘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并评论不同作品的创意和艺术性。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总结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效果和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扩展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小品,使用自己设计的脸谱。
2.邀请专业戏曲脸谱绘制师或京剧演员来校进行讲解和示范。
板书设计:四年级美术戏曲脸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2.学习绘制并设计自己的戏曲脸谱。
戏曲脸谱的种类和特点:- 红色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角色。
- 黑色脸谱:代表正直刚强的角色。
- 其他颜色、图案和表情的意义。
戏曲脸谱绘制步骤:1.选择角色和表情。
六年级美术上册《戏曲人物》教案人美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戏曲人物》教案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戏曲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曲人物的基本特点2. 戏曲人物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戏曲人物的特点,学会创作戏曲人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把握戏曲人物的造型、神态、服饰等特征,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戏曲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戏曲人物的造型、神态、服饰等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戏曲人物的独特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创作戏曲人物的方法,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掌握创作要领。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戏曲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创意、造型、色彩等方面。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合作精神。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戏曲人物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毛笔等)、画纸。
3. 戏曲人物的道具、服饰等实物展示。
七、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戏曲人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了解戏曲人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戏曲人物的造型、神态、服饰等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戏曲人物的独特魅力。
3. 示范创作戏曲人物的方法,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掌握创作要领。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戏曲人物的特征,构思自己的创作方案。
5. 学生独立创作戏曲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展览,加深对戏曲文化的了解。
3. 开展戏曲主题的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戏曲人物_广西版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戏曲人物_广西版
第九课:戏曲人物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戏曲艺术形式和戏曲人物角色行当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表现人物特征,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戏曲人物造型,了解戏曲人物角色行当的知识,用绘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戏曲人物画。
教学难点:戏曲人物造型表现和画面人物的构思、布局、技法和色彩的掌握和表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看戏曲,认识戏曲艺术。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
戏曲所包括的艺术形式。
文学:剧本是戏曲的根本,是文学的形式之一。
音乐:戏曲靠演员演唱曲调传达剧情。
舞蹈:戏曲靠人物动作造型表演吸引人的视线。
美术: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舞台背景都是美术的范围。
综上所述,戏剧是视觉(看)与听觉(听)、时间(表演所需用的时间、戏剧所展示的时期)与空间(表演所需用的场地,戏剧所展现的虚拟场景宫殿、战场、战斗等)的综合艺术。
2、讲戏瞄人物,感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同桌之间讲一讲自己看过的戏曲,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戏曲人物。
3、说戏喵角色行当知识。
教师介绍戏曲人物角色行当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戏曲人物角色的造型。
生: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生行化妆一般都是素脸,即略施脂粉以扮俊。
旦:女角的统称。
旦角的化妆只是略施脂粉,角色和个性要靠表演及服饰等方面表现。
桂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 戏曲人物》说课稿4

桂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戏曲人物》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10课戏曲人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戏曲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表情等特点,使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戏曲人物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戏曲人物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但是,对于戏曲艺术这一领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戏曲人物的造型和表情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学会观察和分析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表情等特点,能够创作出具有戏曲人物特点的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绘画戏曲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学会观察和分析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表情等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戏曲人物特点的绘画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戏曲人物的特点,提高绘画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戏曲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戏曲艺术的特点。
2.讲解与示范:讲解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分析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表情等特点,并进行示范。
3.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戏曲人物的绘画练习。
4.展评: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表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戏曲人物的特点,如造型、服饰、表情等,以及绘画技巧和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来进行,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对戏曲人物特点的理解。
绘画京剧人物角色教案

绘画京剧人物角色教案教案标题:绘画京剧人物角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京剧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2. 学习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运用等。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京剧人物角色图片或资料。
2. 绘画工具,如铅笔、彩色铅笔、彩色纸、水彩笔等。
3. 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京剧人物角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京剧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表演风格,包括脸谱的颜色和意义,服饰的特点等。
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
示范绘画:3.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京剧人物角色,向学生展示绘画的过程。
可以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使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笔进行上色。
同时,讲解绘画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细节。
练习绘画:4.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个京剧人物角色进行绘画。
可以提供多个角色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搜索图片进行绘画。
展示和分享:5. 学生完成绘画后,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同时分享绘画的心得和体会。
总结和评价:6.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之处。
同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拓展活动:7.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可以观看京剧表演或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其他京剧人物角色或创作自己的京剧人物角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京剧人物角色的概念,结合绘画技巧的讲解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戏曲人物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戏曲人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人物的艺术特点,包括服饰、造型和表演。
2.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学习并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1. 了解戏曲人物的艺术特色。
2. 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戏曲人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戏曲人物图片、水墨画工具、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 学生准备: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1. 播放京剧开场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激趣1. 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
2. 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
3. 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三、小组学习与交流1. 各小组讨论,分享收集到的戏曲人物资料。
2. 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教师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戏曲人物的艺术特点,包括服饰、造型和表演。
2. 教师示范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中锋、侧锋、墨色浓淡变化等。
五、学生实践与创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戏曲人物进行创作。
2. 学生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戏曲人物的形象。
六、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人物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人物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戏曲人物的能力。
3. 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表演,进一步了解戏曲人物。
2. 让学生尝试创作戏曲人物漫画或动画。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行当脸谱知识简介: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
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
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
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
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
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
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
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
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
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
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
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
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
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
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
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
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
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
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
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
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
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
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
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1、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
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下面对主要行当
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 是戏曲 小生(《孟丽君》陈芳饰演
)
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
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
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
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 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
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
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
小生 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
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
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
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扮演大将,一
般使用长柄武器。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
英雄气魄。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短打武
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
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旦 青衣(《安寿保卖身》陈芳饰二夫人
)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
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
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
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
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正旦 旦行的一支。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
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
年、中年妇女。重唱功,多用韵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 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
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
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
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
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
为夫旦或婆旦。 古装戏花轿错-彩旦
彩旦 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
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
剧种称“摇旦”。
净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
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
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
朴。演唱声音宏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
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
”
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
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大花脸 净行的一支,也叫
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
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
重。 二花脸 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
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夹用
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一些勾白脸的奸臣,
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 净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脸、武净。
以跌扑摔打为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 俗称毛净。多用垫胸、
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
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独特。
丑 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
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
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
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
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
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
丑的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
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文丑 丑行的一个支系。
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 丑
行的一支,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
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擅长翻
跳扑跌等武功。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
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
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
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
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
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
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
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
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
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
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演人物跟演行当,
这是两条路子。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
错误的路子。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
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
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
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的传
统形象,也要经过一番“再创造”的工作,即通过自己的体验,使这个
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来充实它、丰
富它,从而使形象获得新的色彩。在实践中还经常遇到某一行当不能
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也就是说,光靠某一个行当的程式,
还不能表现这个角色,这时,就必须将程式加以发展,才能适应角色
创造上的要求。长期形成的技术格律也叫程式,如甩发、圆场、扫边、
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