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精 彩 的 戏 曲》教学设计(公开课)

小学美术《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9课《精彩的戏曲》。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与下一课《戏曲人物》形成一个学习单元。
中国戏曲是高度综合的民族传统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合各种艺术门类——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服装、化妆等,还表现在“唱、念、坐、打”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
中国戏曲的艺术种类有三百多种,如京剧、评剧、豫剧、粤剧、黄梅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本课教材以国粹京剧为主,依托不同戏曲形式,引导学生对戏曲艺术进行综合性的探索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手法、行当划分、脸谱艺术、名段名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素研究,并通过戏曲欣赏、画脸谱、学唱戏等方式进行体验,加学科整合,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我们本地区的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眉户等戏曲,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戏曲的艺术魅力,并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感到自豪。
【教法】:本课内容含量多,课前我布置了调查问卷,课上主要以汇报、欣赏、聆听、合作分析、探究、体验、学唱为主。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在审美、造型、色彩、动手制作能力等多方面均有一定的积累和提高。
此外,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归纳整合、合作探究等综合探索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虽然接触过一些包含戏曲元素的艺术,如春节晚会上的戏曲表演、流行歌曲中的戏曲唱段、相声及评书表演中的片段等,但很少有人能拿出较长时间听戏、看戏,品味其艺术魅力。
即就是经常路过的戏曲自乐班,也可能从来都不在意,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就要提起他们的戏曲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
尝试绘制脸谱。
通过听、说、画、唱、等艺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不同种类戏曲片段视频、图片,戏曲大师教唱戏,课前调查、探究等方法,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幼儿园中班戏曲艺术教案《精彩的戏曲》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戏曲艺术教案《精彩的戏曲》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了解一些常见的戏曲剧种。
3.学习一些基本的戏曲表演动作和唱腔。
2. 能力目标1.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2.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感受戏曲艺术的美和魅力。
2.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1.打印或制作戏曲剧种图鉴,包括晋剧、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以便向幼儿展示和说明。
2.准备录制或现场演示戏曲表演动作和唱腔,以便幼儿观摩和模仿。
3.在班级或场地内设置舞台和布置环境,以营造戏曲氛围。
2. 教学步骤1.观摩戏曲表演,并介绍戏曲起源和发展历史。
2.展示和解释不同的戏曲剧种,通过图鉴向幼儿呈现戏曲的多样性。
3.演示基础的戏曲表演动作和唱腔,并让幼儿模仿学习。
4.分组练习,让幼儿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段短小精悍的戏曲表演。
5.进行集体表演,让幼儿展示他们的表演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提升幼儿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动作和唱腔,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和音感。
4. 教学评价1.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幼儿掌握戏曲基础知识和表演技巧的程度。
3.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后记通过这次戏曲艺术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和享受这种传统文化的体验。
虽然对于一些复杂的表演内容,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但是他们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性理解和感受,已经让他们有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让他们不断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的文化魅力。
六年级美术《精彩的戏曲》教案设计

六年级美术《精彩的戏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戏曲艺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我国主要戏曲剧种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服饰、道具、脸谱等元素。
4. 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表现戏曲场景和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
2. 难点: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戏曲艺术,创新戏曲题材的绘画和手工制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剧种特点、表演技巧等。
2. 示范法:展示戏曲绘画和手工制作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画和制作戏曲题材的作品。
4.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欣赏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服饰、道具、脸谱等元素。
3. 欣赏:展示不同剧种的戏曲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4. 实践:让学生动手绘画和制作戏曲题材的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组织学生相互展示作品,评价和建议,提高欣赏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
2. 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能辨别不同剧种的戏曲并表达自己的喜好。
3. 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戏曲艺术的能力,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
七、教学资源1. 戏曲知识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 戏曲表演视频资料。
3. 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服饰、道具、脸谱等元素。
3. 第三课时:欣赏不同剧种的戏曲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
幼儿园中班戏曲艺术教案《精彩的戏曲》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戏曲艺术教案《精彩的戏曲》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学习舞台表演和身体语言的基本技巧;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4.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5.体验戏曲艺术带来的快乐和美感。
二、教学内容1.戏曲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戏曲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3.观看精彩的经典戏曲片段;4.营造戏曲舞台氛围,让幼儿身临其境;5.学习简单的戏曲唱腔和舞蹈动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先领读《中国戏曲艺术史》,简要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出戏曲艺术的主题。
2. 学习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老师让幼儿模仿“戏曲脸谱”摆出各种姿势,鼓励幼儿表现自己的创意。
然后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幼儿体验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的重要性。
3. 观看戏曲片段老师带领幼儿观看《红楼梦》、《西游记》、《天龙八部》等经典戏曲片段,通过观看、听写等方式,让幼儿感受戏曲的魅力与美感。
4. 营造戏曲舞台氛围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戏曲艺术,老师在教学场地布置戏曲舞台,让幼儿身临其境。
老师还会选取简单的道具和服装,让幼儿有更强的参与体验感。
5. 学习戏曲唱腔和舞蹈动作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课程设置,老师选取《二进宫》、《李煜的梦》等经典唱腔和舞蹈动作进行教学。
通过多次练习和模仿,让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唱腔和舞蹈动作。
6. 结束环节老师带领幼儿互相表演,并分享这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表扬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的参与度、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小组评价和自评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戏曲艺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幼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9课《精彩的戏曲》 人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9课《精彩的戏曲》课时目标1.理解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出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戏曲手法;2.学习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掌握人物造型的基础技巧;3.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内容1.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出方式;2.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动作和特点;3.人物造型的基础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出方式;2.掌握人物造型的基础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如何用简单线条描绘复杂人物动作。
教学方法1.分组研究,让学生自己制作小剧本;2.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让学生体验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动作。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问:•中国戏曲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戏曲有哪些基本表演形式和手法?•你们观看过哪些戏曲表演?2.讲授(20分钟)讲解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出方式,介绍人物造型的基础技巧,如何用简单线条描绘复杂人物动作。
3.模仿(30分钟)1.制作小剧本,分组演出戏曲表演;2.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让学生体验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动作;3.同学之间互相观看和点评。
4.创作(30分钟)1.让学生依据小剧本,自行创作戏曲人物造型,可以使用铅笔、橡皮、毛笔等绘画工具;2.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1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从创作的人物造型中选出代表性的一幅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作业1.完成课内练习;2. 按照小组划分,每个同学在家中继续完善自己的人物造型。
本节课主要围绕戏曲文化展开,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戏曲表演者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掌握人物造型的基础技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分组研究、模仿、创作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精彩的戏曲教案

精彩的戏曲教案教案:精彩的戏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精彩的戏曲》。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法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戏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法和艺术魅力。
难点:理解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戏曲道具(如戏服、面具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精彩的戏曲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翻到课本第103页,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戏曲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重点讲解戏曲的基本表演手法和艺术魅力。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段具体的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表演手法和艺术魅力。
6.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戏曲表演,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戏曲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2. 戏曲基本表演手法:唱、做、念、打3. 戏曲艺术魅力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谈谈对戏曲艺术的看法,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
答案:1.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为代表的多种戏曲种类。
戏曲表演手法包括唱、做、念、打,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
2.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可以通过学习戏曲知识、观看戏曲表演、参与戏曲活动等方式,弘扬和发展戏曲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培养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精品】《精彩的戏曲》优质教案

9.精彩的戏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
能根据人物的特征进行设计,能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戏曲人物的理解,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尝试用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表达对民族传统艺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根据所要表演的人物进行设计,表演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学准备:有关戏曲录像,图片,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板书课题:精彩的戏曲设疑导入:看到这样的课题,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知识?二、讲授新课:(一)、戏曲发展的历史。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二)、我国大约有多少种地方戏曲,你了解哪几种?(我国约有317个地方戏曲)个人备课(三)、戏曲的主要种类: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四)、有关京剧方面的知识:角色、化妆、服装、唱腔。
角色:生、旦、净、末、丑化妆:1、净脸垫底 2、定位和揉眼、鼻窝 3、勾白粉底 4、填膛画黑眼窝、勾黑线 5、勾红色通天柱 6、脸谱勾成。
服装:1、华丽,材料一般用绸缎,刺绣精美,头面丰富,视角效果非常好。
六年级美术下册《精彩的戏曲》教案、教学设计

4.戏曲服饰:教师介绍戏曲服饰的特点、设计风格及寓意,引导学生了解服饰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你最喜欢哪种戏曲剧种?为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段经典的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视频片段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和特点。
2.教师引导: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戏曲表演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你能说出它属于哪一种戏曲剧种吗?”
3.学生思考: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回答。
1.针对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2.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戏曲艺术的独特风格。
3.发挥学生已掌握的美术技能,引导他们运用到戏曲脸谱、服饰的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你觉得戏曲脸谱和服饰有哪些特点?它们在表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讨论: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的戏曲知识,进行以下练习:
-绘制自己喜欢的戏曲脸谱,并解释其寓意。
2.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戏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组织讨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归为两类:
1.了解中国戏曲
(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中国戏曲之特点,它是融音乐、美术、文学、表演、武术、灯光、服装、道具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2.我国大约有多少个地方剧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种?
(1)京剧共分几大行当?
(3)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化妆艺术。课件出示各种脸谱。学生辨别剧中人物。
(4)京剧人物的服装也是很讲究的,不同的人穿戴不同头饰和服装。
京剧服装大体分为长跑、短衣、长短靴。学生欣赏剧装。
(5)为京剧伴奏的主要乐器有什么?(主要有京胡、锣鼓、月琴等)
课件展示各种民族乐器,学生欣赏各种民族乐器。
3.美术课为什么要研究京剧?
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性别、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老生、武生、小生;“旦”花旦、青衣、老旦、武旦;
“净”正净、副净、武净;“丑”:凡是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
(2)京剧中的脸谱的特点
京剧脸谱就是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料,用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品质、命运。 一般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多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表示神秘,代表神妖。
引导学生认识:京剧从视觉、听觉都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京剧艺术。
四、作业要求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西游记里的人物,注意脸部特征、服装造型等。老师提供简单的道具。
老师课件展示各人物的图片,促进学生的回忆。
五、汇报演出
组织学生表演,交流。
利用播放戏曲片断引出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国粹艺术的感染力,激发对民族艺术的学习兴趣。
了解京剧服装的知识,感受服装的美。
认识京胡等民族乐器,了解民乐的音色美。
京剧艺术与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京剧艺术。
提高创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开阔思路,提高技艺。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体验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体验合作学习和参加表演的乐趣。
《精彩的戏曲》教学设计
课题
精彩的戏曲
课 型
综合.探索
一课时
教学面的基础知识,并加以学习和运用。
2.培养学生对戏曲脸谱的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独特的美。
重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的热爱。
难 点
对中国戏曲人物的了解及特征的把握。
教学准备
有关戏曲的录像、图片,各种工具和材料。
时间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播放一段学生最喜欢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戏曲片段让学生欣赏。并问戏中的人物是谁?演的是哪段戏曲?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那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戏曲人物吗?
出示课题:精彩的戏曲(契合学生生活的案例学生很容易被这段戏曲所吸引,并有很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