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2

合集下载

中西自然观比较

中西自然观比较

1.3.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1.31.The similarityThey all share a common theme i.e. depict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expressing Man’s instinctive love or affection for nature.• 1.32. The differences✓ a) Psychologically, Chinese poets showed their absolute love for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 English, their feelings about the sea were more complicated with love,fear and a strong desire to conquer it.✓ b) In writing styles, Chinese poets used simple and plain words to convey deep and implicit feelings, whereas English used poetic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strong feelings.✓ c) Esthetically, Chinese poets appreciated the poems like Chinese-painting, which contain something beyond words, but English people showed theirpassionate feelings and strong desires on papers.2.3.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2.31.The similarityThey both use the moon as a vector or personification to express certain kind of feelings.2.32. The differences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on and human beings◆In English poems, the human and the moon are parted fully because the moon becomes an individual;◆In Chinese poems, the moon and human are regarded as a whol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b) The images displayed in poemsIn English poems, the moon can be the presence of humane and tender characters, and sometimes even stand for rigidity, madness and wickedness; But in Chinese poems, the moon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personification of love, purity , loneliness, departureand nostalgia.Chapter Three Reasons for thedifferences•3.1. Physical or natural condition•3.2. Cultural background•3.3. Ideological conception•a)English people live on a small and flat island, facing the sea and enjoying the mild climate. As a result, they develop a great affection for the sea.But sometimes the sea could be very wild and terrible,so they also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conquer the nature.• b) Chinese people live on a vast land with many fields for farming. They are lucky to live a comparatively peaceful and stable life. So they are mild, kind, modest and obedient rather than aggressive, passionate and ambitious.•a) The cradle of western culture is the places along the Mediterraneancoast.Therefore people’s living space for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narrow. In order to fin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y fully utilize Marine conveniences with personnel exchange and frequent flowing to promote commercial activities. It is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tivity that gives westerners open and forthright character.•b)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pace is relatively broad. W hat’s more, thousands of years ofself-sufficient national economy has made people more mature and implicative. Besides, people are inclined to be easily contented and hate to leave a place where one has lived long.(安土重迁)•a) Christianity•Christian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ern poetry. The Christianity looks down all the feeble and canonizes power and authority, greatly influencing people’s concept of value .So western people are independent and self-determined, even aggressive and adventuresome, which makes the unyielding but little elastic cultural character.•b) Tao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Tao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ots of Chinese poems about nature reflect Chinese unique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beauty as “Nature is beauty”, and “Nature is truth”, “Man should return to the simplicity and truth of nature”. As a result, they develop the value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天人合一vs.征服自然—中西方不同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vs.征服自然—中西方不同的自然观
天意:天的意志体现,实际上是人类最普遍意志 的体现。有些看似偶然的实践被许多人认定为 “天意”,如荆轲刺秦王、刘关张三结义、项羽 自刎乌江、李自成。
“名为天性,实为人性”。
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中医
中医自古以来就渗透着“天人感应”的思想。 远古时期更是巫医不分。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 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 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 浑然一体。
天性与人性
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天是人间生活的主宰, 天命自然也就是人间命运的自然体现。成汤、周 武“顺应天命”。天命的庸俗化——宿命论
天道:天道即天理,指人类社会应奉行的基本公 理和行为准则。“替天行道”、“伤天害理”、 “天理难容”、“存天理灭人欲”
天情:天的情感流露,是把天人格化的生动体现。 “天若有情天亦老”、“苍天不负有心人”、 “老天报应”、“天怒”、“天谴”。(窦娥冤)
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中国 传统书画
中国书画同样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 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画家要 “以天地为师”。在绘画中,主要体现为以景寓 意,从自然景物中体现天人和谐的境界。花鸟鱼 虫也都渗透天意,隐喻人的高尚精神。而中国书 法则讲究妙趣天成,“字的造型虽然在纸上,而 它的神情意趣,却与笔墨之外的自然环境的一切 动态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沈尹默)。(张旭 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妙)
征服自然的功过历程
西方人征服自然观念的肇始与成就
美国哲学家杜威指出:“西方人是征服自然,东 方人是与自然融洽。”
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征服自然”作为一个明确 的命题,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根源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西方文制的对象,这是西方人征服自然观念 的思想源泉。
A. Pope 的诗句
在科学的推动下,人类简直没有什么不能 认识,也没有什么自然力不能驾驭,因为 科学是累积的,是不断进步和无止境发展 的。人的创造力因此无穷无尽,人的存在 和力量也永无止境,还有什么困难与险阻 不会被踩在脚下呢?这种乐观向上、充满 信心的精神风貌一直延续至今。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相同旳特点: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通过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自然观探讨中西方生态理念差异

通过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自然观探讨中西方生态理念差异

通过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的自然观探讨中西方生态理念差异1. 引言1.1 何塞·卢岑贝格简介何塞·卢岑贝格(Jose Lutzenberger)是一位著名的巴西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被誉为“巴西的绿色先知”。

他生于1926年,曾在巴西和德国等地从事环保工作。

卢岑贝格提出了“自然不可改良”的概念,认为人类无法完全控制和操纵自然,应该尊重自然的平衡和规律。

他坚信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而不是人类主导自然的发展。

卢岑贝格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学和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影响了许多人,激励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引起了社会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Jose Lutzenberger去世后,他的思想和理念仍然影响着人们,启发着人们探索更加可持续和和谐的生态发展之路。

1.2 自然不可改良的概念何塞·卢岑贝格提出的“自然不可改良”的概念,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认为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谦卑地面对自然,而不是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自然的面貌。

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引发了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 正文2.1 西方生态理念中的人类主导观念西方生态理念中的人类主导观念源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强调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者和裁决者的角色。

这种观念认为人类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权力,可以通过技术和科学手段来控制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变化。

人类主导观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时的重要性,通常将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西方生态理念中,人类主导观念主张通过节约资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来解决生态问题,强调尊重私有产权、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在环境法律体系建设、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注重环境教育和环境公众参与,并通过国际合作和跨国机构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摘要: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比较正文: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自文艺复兴起,思想家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类在不断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解放着人类自身,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主体,非人类的一切皆没有主体性,都只是供人类利用的客体,自然只是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

其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如下特征: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二、中西方自然观不同的形成原因造成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原因:1.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中国长期居住在长江、黄河平原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适合农业耕种。

东方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农耕性的民族性格,人们只要遵循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就可以丰衣足食。

这种相对安逸的生活养成了人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

再加上道家、儒家“道生万物,万物归于一”、“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论道,更加坚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欧洲山地较多,少平原,而且气候寒冷。

在这种环境下农耕是不适应的,人们一直以狩猎和畜牧为生,而且要天天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相抗争。

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面对自然,与之相斗争并取得胜利。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祈求都难以得到回报,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界也就形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也就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自然观。

2. 含蓄与张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不同,但是更多的也造成了人们性格的不同,而很多时候,思想是由性格和表达方式慢慢沉淀出来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性格或许更加能说明一种文明的特点。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

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

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说话含蓄,很少争论,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

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锢。

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欧洲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

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欧洲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

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

居民在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下,使欧洲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或者不断的开疆扩土,去找寻新的贸易市场。

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欧洲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3. 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

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欧洲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

而古欧洲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

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欧洲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

三、正确看待东西方哲学传统,确立科学的现代自然观中国和欧洲都曾建立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果拿两者相比较的话,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500年的明朝,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人不论在生活水平上还是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都一路领先于欧洲,而欧洲在这一时期则远远落后于中国。

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两地不同的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顺应自然变化,中华文明一直发展顺利。

在欧洲,最初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力量薄弱处于劣势,再加上受宗教的控制,欧洲才会一直落后于东方社会。

虽然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西方,但中国的自然观还是存在不足的。

人们由于长期的自然崇拜,忽视了人们自身的力量,高估了自然的力量,低估了人的力量,自然也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培养,造成了人们安土重迁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

另外,这种安逸的生活环境,对自然的过度崇拜也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一些缺憾。

与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容易满足、缺乏主动性、缺少野心、抽象思维能力差,也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及专研精神。

这些都是日后导致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从自然科学来看自然观对其的影响。

在中国虽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司南四大发明,但由于人们认识的狭隘性,这些科学成就都仅仅局限在应用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缺乏理论指导,而且这些几乎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

四大发明出现后也没有广泛应用于其真正的用途,而只是停止不前,不图改进。

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自然观使人们养成了不求探索,安于现状的性格的结果。

西方则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养成了好斗、好胜、热于探索研究的性格,当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在人们的努力下就出现了铅字印刷术、航海指南针、火枪火炮等一系列先进于中国的发明,而且运用得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学了。

众所周知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对数学的贡献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而中国的数学则相对较少,这也不得不与各自的自然观联系起来。

中国人受性格影响生活安逸对改造自然失去了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的满足于表面问题,而忽视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部原因,对问题缺乏刨根问底性。

人文科学也受到了自然观的影响。

在东方,一直都是以统治者的思想意志为主,即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也不例外。

由于长时期的服从自然缺少斗争性,人们也就容易屈服于“权威”、“王权”,很少有人为平等而斗争。

人们无论是做事或是写文章都习惯于喜欢拿古人的言行作依据,这种安于现状屈服于“权威”的心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都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西方则由于好斗、好胜的精神,经历了文艺复兴,新思想层出不穷,很多理论著作为日后的民主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突破专制实现了民主制。

在科技方面,完成了著名的工业革命。

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文明的兴起,东方的落后,而且是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虽然中国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算不上完美,但西方对立的自然观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受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好斗好胜以征服改造自然为荣,而忽视了有些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和改造的,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与保护,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失误。

工业革命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是以典型例子。

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然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虽然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环境就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现在看来工业革命初期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有些已是无法修复的了。

现在看来,中西方各自不同的自然观无所谓比较出谁比谁好,谁比谁差,人们在认真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合理的辩证统一的自然观的结论。

相信更好的对于中西方不同自然观的研究会有益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将来世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

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可能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没有科学技术作为我们生活的后盾,经济不会发展,国家不会富强,更不会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

用电话加快通讯,而且可视电话的发展更是使人们的叫的变得更加便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电饭煲、高压锅、煤气、微波炉使家庭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了解国内外大事小事,我们离不开电视,离不开网络。

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与外界的交流,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高的飞跃。

不可以不这样说,科技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人们的生活将会是一团糟。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