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语言这个工具运用于听、说、读、写,起的是交际的作用;运用于思考问题,起的是思维的作用。就外部语言而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用来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一层是尽人皆知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用来思考,这一层有的人或不免于迷惑,脑子里的思想,没有说出来,写出来,让人听,让人读,怎么能说是语言呢?

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

人不能凭空地想,必须凭语言来想。人在哪里思维,同时就是在哪里说话。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也定思想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才拿得出来,说出来让人家听见,写出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中学语文教育论集》,第78页、637页)

思想和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教学的着力之处不免偏于一个方面。有的偏于着重思想,仿佛思想不必附丽于语言,讲究语言不过是雕虫小技;有的偏于着重语言,对于认识的开拓,思维的发展,并不在意。这两

个“偏”也许说得过了些,可是教学实际中,这两个“偏”还不能说没有。阅读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的阐述,微言大义的发挥,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怎么写,不注意或者少注意拿什么来写,所写的东西从何而来。说两个“偏”还存在,这就是证明。

往往有人说,我有些思想,可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所谓思想还只是没有化为“不出声的语言”的朦胧一团的知觉而已。

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

言。

文章写不通,主要是由于没有想通,半通不通的语言反映半通的思想。(《中学语文教育论集》,第78页、112页、139页)

思想和语言是统一的,组织思想的过程就是组织语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教导学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定型为语言,而后或说或写,表达出来;从接受的对方说,或听或读,凭语言这个工具来理解所表达的思想。(蒋仲仁)(《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教育研究》1982年第2期)

●语言所负责的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也同思想的发展变化一块儿发展变化,语文教学必须看到这一点,而有的人却忽视了这一点。

回顾几十年来语文这个工具经历了多少发展变化!一次大的变化是“五四”。白话文打破了文言文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千百年的文语脱离的书面语言,代之以文语一致的书面语言。这

个变化,形式上是文章的变化,实际上是语言的变化,是社会需要的变化。社会需要变化了,语言变化了,文章不得不变化。如果还是“开科取士”,那么写它几篇“诗云、子曰”的八股就得了,用不着有什么变化。

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是教导学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这个工具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当前,我们的语言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呢?再向前,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变化呢?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回答。在语文教学中,怎么教怎么学,应该研究;教什么,学什么,也应该研究,这个研究似嫌少了一些。我们要拿什么样的语言来教给学生呢?课本上的语言,教师的语言,种种广播、电影、戏剧的语言,大量的书籍报刊上的语言,将给学生以什么样的语言示范呢?我们要引导学生说什么样的话,写什么样的文章呢?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回答。回答的根据,只能是“向前看”,只能是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蒋仲仁)(《语言是工具》,《教育研究》1982年第2

期)

●我们知道,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涉猎多方面语文知识的运用,而语文教学又是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能力的迅猛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就要求人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检索、传递各种内容新颖而丰富的信息,并随着未来“智能机”的出现,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密了,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就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是学生获得各种科学知识的工具,是发展语言,进行思维与创造的工具。

(熊兆武)(《实用性、培养性、开发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从新课程标准看语文学科的性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97128226.html, 从新课程标准看语文学科的性质 作者:樊启金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 内容摘要:激活、张扬新课程理念,建设生活、生命、生态的高中语文新学科,探讨和解决“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的问题,是高中语文新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1]语文科性质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而有价值的课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基本代表我们时代最新最高认识的语文核心性质观。随着教育部两个语文新课标的出台、试行,第八次新 课改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文不怕浅陋,再次从解读新课标入手,对语文科性质作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与解说,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落实语文性质观的新举措,即“重视工具性,突出人文性,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语文科性质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新课标 时移势易,与时俱进。新世纪初,随着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试行,在中学语文教坛上争论近半个世纪 之久的各家各派终于有了一个基本都能认可的语文性质观。新课标的表述也很艺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作为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为己任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性质问题“首先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3]重在理解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体现?”适应素质教育新要求,适应国家强力推行“新课改”的新形势,我们应有的态度是:重视工具性,突出人文性,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一.性质的极端重要性和一组基本概念 有人认为“性质不性质,对语文教师个人关系不大”,这是一种极其偏颇而有害的观点。“一般来说,性质明确是学科成熟的最终标志”。[4]语文科的性质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只有正确地认识语文科的性质,才能科学区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明确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才能准确地提出语文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 程和方法。诚如人们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出现几次大的左右摇摆,既有大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使语文教学成为政治运动的“晴雨表”,也有对语文科自身性质长期缺少正确认识的内在原因。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对语文科性质的错误认识是制约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难题。 语文科的性质是语文界长期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在反复的讨论中,先后形成了众多 的流派,诸如“工具论派”、“情感派”、“人文论派”、“言语心理学派”、“多重论派”、“语言文化论派”、“结合论派”。真金不怕火炼,真理越辩越明。这家那派在激烈论争中都能自圆其说,都不失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新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拓宽学员本学科的知识, 加深理论认识, 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使之更好地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适应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本课程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 掌握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 理解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论, 理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掌握组织和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指能知道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基本内容。 理解:指能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它是在"了解"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要求。 掌握:指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阐述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在"理解"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用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特别是学员的自我教学实践)。 2.按照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本课程应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习指导书和网上资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面授教学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与学习方法。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 1.《小学语文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的主教材。 2.《小学语文教育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导教材。它的主要内容是: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的解析;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主教材内容的补充阐述;各种形式的练习及考核、测试题等。 3.网上资料。 五、平时作业 本课程有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要计入期末总成绩。所有学员都应该认真完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教学要求: (一)了解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一般理论。

语文学科的性质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论家蜂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至今尚未有一个令各家都信服的定论。最新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李建平在《解读语文“标准”》一文中还认为“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要予以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关于“性质”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其二是要分清“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含义。 首先说性质。什么是性质?性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分析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既为性质,它必然也必须能够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 其次,分析“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显然,二者并不同义。对此,山西师大教授卫灿金先生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十分明晰的辨析。他指出:“…语文?和…语文学科?是所指不同的两个范畴。…语文?存在于广大社会,它的功能在于凭借它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际;…语文学科?只限于学校,它的功能在于通过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于教育。”“对于学科范畴的…语文?,应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来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纷争,一方面就在于没有抓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则是混淆了“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 那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语言性,一是人文性。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外显性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内隐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础学科。 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学者一般都会把叶圣陶先生的解释“语文”概念的那段话作为依据。即“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权威解说,表明语文既不是…语言+文字?,也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 文章?,也不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而是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书面)语言,语文是广义的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这些论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证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在这里,叶老所说的“语文”并非学科意义上的“语文”,而是社会范畴的“语文”。以社会范畴的“语文”具有工具性来推断学科意义“语文”也具有工具性,显然不符合逻辑。笔者认为这段话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语言性。实际上凡持“工具性”者,无不是因为语言是工具才推导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一点在刘国正先生的《我的语文工具观》一文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他认为“语言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语言是适应全民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工具”;“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和思想感情不可分割的工具”;“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是一种工具来决定的。”这里姑且不论语文学科是否有工具性,但既然语文学科的性质是由语言的性质推导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说语言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呢?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语言性都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性质。 首先,我们从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上看。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什么呢?用韦志成教授的话就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现代阅读教学论》)这里的语文素质,一言以概之,即语言素质。在中小学学生所学的学科中,惟有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对此,韦志成教授在其《教学语言论》一书中还有更明确的阐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达到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之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以语文教科书为书面目标语言为范例,以教师教学语言为口头目标语言为榜样,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联系生活之用语言为根本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语文素质的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

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讲座要点: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先进理念得到提升 ?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清楚地显示了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鲜明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科性质广为认同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 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 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三)教材建设百花齐放 ?新课程实验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就教材而言,那真是“百花齐放”。 ?目前,语文教材共有十多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四)教学改革回归理性 ?经过十年的曲折探索与思考,我国语文教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了: ?1.“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呼声强烈 ?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绩是显著的,但困惑也是显然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去掉语文教学的浮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并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大声呐喊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 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则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 复训练,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指导学习”成为主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

我们怎样认识语文学科性质

我们怎样认识语文学科性质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历来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所以说“理论界”,主要是站在教学第一线语文教师的立场说的。不管人家对此争得如何激烈,或已趋于共识,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似乎对此总是很平静,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你只要深入到县市以下的学校,特别是非重点学校了解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科性质争论的事知之甚少,即或有一点耳闻或涉猎的,对此也很漠然,以为这对他们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这不能责怪或苛求一天到晚揣着课本、教参、备课本、作业本忙碌不休的语文教师,他们对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定位,虽然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作一些理性的概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何让自己的学生考得好、考高分,左右了这些教师的思维,对于“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罢,似乎是很遥远的事,“语文是慢功,一下子提高成绩很难”、“语文学科在时间上总敌不过数理化”、“作文批改太累又无多大效果”,甚至“语文课上不上没多大关系”等,或许是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最直观感受,虽缺少理性的概括,但对这门学科性质的理解或许就在其中。语文教师们不可能没有对语文性质的直感。 笔者从教二十年来,先后教过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在此之前的代课中,还教过小学语文,在开始的阶段,搬教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也作了一些较为理性的思考。 首先,语文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须有性质定位、目标定位,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教学跟着教参转,跟着考试跑,从而失却鲜活的个性。 我们如果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性质”之争,但我们应有兴趣了解“性质之争”,这样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日常教学才有稳固的根基。如果只围绕考试转,考什么,我教什么,不考什么,我不教什么;而考试考什么又是经常在变化的,如此跟着跑则定会使师生疲累不堪。倘使能从宏观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根本目标,不只低头拉车式地实干,更是抬头看路地巧干,学生有了应有的素质,不管怎么考都能对付不说,更重要的是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应试”的误区。 只要我们稍加学习,关于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渐趋成熟的标志,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妨梳理如下。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复习范围和要求 1.了解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 2.了解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理论,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3.理解和掌握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点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不多讲。至于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以及它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的不同点,主要是个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认识、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教材上对此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大家只要认真阅读、了解就可以了。 这一章里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个是语文素养。一个是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还有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部编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部编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通过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教研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该课程适用于大专层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及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 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具有参与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愿望;熟练掌握并能运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评价论、教师论、教研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的备课、上课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二者的紧密结合,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的教学,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中应适当组织学生讨论或试讲,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组织学生到微格教室进行教

学技能训练。故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主要是微格教学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中外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打好基础。. 学好本课程,也为以后相关见习、实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102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为34学时,实训教学68学时。 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 教学时数:2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解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掌握语文教学的转型。 教学重点: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 教学难点: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内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4、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学时数:2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