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国家间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期末复习时,我们需要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复习要点: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理解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2. 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了解国际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3. 大国兴衰: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如何通过战争、外交、经济等手段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兴衰的原因。
4. 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如何改变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冲突与和平维护:分析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8. 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9.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
10.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态。
复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课堂笔记、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做历年的考试题目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期末复习中取得好成绩,对国际关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史 人教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和苏联力量均势的基 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冷战‛随之展开。‚冷 战‛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说明在‚冷战‛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 系的演变。(8分) (2)‚冷战‛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 何?(6分) (3)‚冷战‛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 完整的影响如何?(8分)
⑾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初,中、 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世界反 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⑿《开罗宣言》—1943年中、美、英三 国签订;盟国坚持对日作战到日本投降; 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⒀ 《波茨坦公告》—1945年苏、美、英 三国签订,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⒁ 《联合国宪章》—1945年中、美、苏、 英等50国在华盛顿签署。
⑶ 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
的不同?
①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
②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 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 ③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 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 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 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主要 矛盾
a、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 失败,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为主要矛盾。
C、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引发每一次世界大占。
4、一战后:
总特征(核心问题) : 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
主要矛盾:英美矛盾。如争夺国联控制 5、30年代到二战结束: 总特征(核心问题) : 走向战争
主要矛盾: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 家的矛盾
6、二战后到90年代:
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国际关系史要点归纳

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国际关系史要点归纳国际关系史是考研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国际关系史的要点是考生备考的关键。
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下面将对北京市考研学复习资料中的国际关系史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国际关系史古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发展的起点,通过对古代国际关系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国际关系:重要的城邦制度和帝国扩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斗争:宗教统治对欧洲国家间的关系产生的影响;3. 近东国际关系: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近东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二、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史中跨过近代时期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要点:1. 西方近代国际关系的起点: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2.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中强国对弱国的控制和剥削;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体系:战争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塑造;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兴起:大国之间的全球霸权竞争和冷战格局的形成。
三、现代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发展到当代的历程,以下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要点:1. 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对立,东西方阵营的形成;2. 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兴起:欧洲国家通过经济一体化加强合作;3.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国际合作的机制与方式;4. 各种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理论对国际关系的解释和预测。
四、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国国际关系史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外交历程的总和,以下是中国国际关系史的要点:1. 中华民族与邻国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合作;2. 近代中国与列强的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中国与列强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3.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建立和发展与各国的平等合作关系;4. 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扮演。
高校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

一、《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二、《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三、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高三历史课件:国际关系复习

六. 各大国的国别史 1. 英国: 世界世界霸主地位的得失 英国: 2.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及动摇 美国: 3. 法国: 争夺欧洲霸主地位的图谋及破灭 法国: 4. 德国: 战后德国的崛起及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 战后德国的崛起及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5. 日本: 东亚霸主地位的确立,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 东亚霸主地位的确立, 及战后的日本经济。 及战后的日本经济。 6. 苏联: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苏 苏联: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联的改革及解体。 联的改革及解体。
4. 中美关系 侵华--二战结盟 扶蒋反共--敌视孤立 关系正常化—波动 二战结盟--扶蒋反共 敌视孤立--关系正常化 侵华 二战结盟 扶蒋反共 敌视孤立 关系正常化 波动 5. 中日关系 古代交往—近代侵华 追随美国反共---邦交正常化 古代交往 近代侵华---追随美国反共 邦交正常化 近代侵华 追随美国反共 6. 中苏关系 二战结盟—社会主义阵营 交恶 二战结盟 社会主义阵营---交恶 社会主义阵营 交恶---80年代关系正常化 年代关系正常化
五. 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1. 美日关系: (美国为主导 美日关系: 美国为主导 美国为主导) 侵略—支持 争夺---战争 占领---扶植 竞争. 支持---争夺 战争---占领 扶植---竞争 侵略 支持 争夺 战争 占领 扶植 竞争 伙伴 2. 美国与西欧: (合作 斗争 竞争 美国与西欧: 合作 斗争. 竞争) 合作. 1917年 1917年, 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 一战后, 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 一战后 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 与英争夺制海权 20世纪30年代, 与英法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20世纪 年代 世纪30年代, 二战爆发后,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二战爆发后,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初期, 二战后初期, 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 (马. 北) 马 20世纪70年代, 美. 日. 西欧三足鼎立 20世纪 年代 世纪70年代, 90年代以来, 欧洲实力进一步加强 成为制约美国的一极 90年代以来 欧洲实力进一步加强, 年代以来, 3. 美苏关系: (敌对为主流 二战合作 美苏关系: 敌对为主流 二战合作) 敌对为主流; 十月革命后—武装干涉 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强援助 武装干涉; 加强援助.结盟 十月革命后 武装干涉 苏德战争爆发后 加强援助 结盟 二战后—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对峙; 同盟关系破裂, 50年代后期起争霸 50年代后期起 年代后期起争霸 二战后 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对峙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在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顾和复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事件和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一些关键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各个社会开始形成联系,并发展出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同盟,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都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战争,以及近代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开始。
2. 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即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 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竞争和冲突的系统。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依赖国际组织或合作。
2. 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国际法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争端。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国际关系史复习

一、简答题1.外交革命时间:18世纪中期背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普奥关系恶化过程:“外交革命”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后欧洲外交关系格局发生的一次大变局,亦称“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主要是英国、法国、奥德利和普鲁士四国之间的传统同盟与敌对关系发生的彻底的颠覆:一向处于敌对状态的波旁王朝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形成了同盟关系;而一向支持哈布斯堡王朝来反对波旁王朝的英国则转而支持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
结果:1756年1月普鲁士与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协定》。
同年5月法奥也结成了防守同盟。
不久,俄国、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了法奥联盟影响:欧洲“外交革命”后,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开始了七年战争2.美西战争时间:19世纪末背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而正在不断走下坡路的西班牙成了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奉行门罗主义故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发动了这场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
过程:1898年美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法国出面调停,于1898年10月召开美西和会,于同年12月签订了结束美西战争的《巴黎和约》。
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
影响: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己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美国与日本、德国乃至英俄的矛盾也随之加深了。
3.绥靖政策定义:指一战后,受经济危机影响,英法实力衰退,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及对社会主义苏联国家的仇恨与对弱小国家的蔑视而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并勾结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领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答:1.【若米尼】(1779—1869)为拿破仑时期的瑞士军事家,之后亦服务于沙俄军队。
被称为“古往今来第一职业军人”,“国际战略关系学的牛顿”。
出生于瑞士,瑞士参军,1804年被德军任命为参谋长,后又参加法军,参加了拿破仑对俄侵略,还参加了法国攻打瑞士的战争,1813年投向俄军。
主要思想:⑴国际战争是同国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相同的正常存在。
因此,国际战争的策划者不必感到羞耻。
(2)国际战争的存在、爆发只要符合以下原因均可以视为国际政治生活的正常表达:①收回或保卫权利;②保护和维护国家的最大利益;③援助邻国,邻国的存亡与本国利益有关;④夺取与持有国实力不相称的土地,夺取者的实力能力及结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块土地在夺取者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著作:《大军作战论》、《战史》(27卷)、《战争艺术》若米尼的战略思想出自于其战争生涯的总结,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今,其思想在许多国家的对外战略上都有着体现。
他的战略思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活生生的体现,虽然我们现在不去肯定他的思想,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去干涉弱小国家时,若米尼的影子就会出现。
所以,我们纵然要珍惜和平,但我们不应也不能惧怕战争。
关于战争政策若米尼认为,战争政策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
他认为,战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2.【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
被称为西方兵圣。
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
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
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
主要思想:(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特殊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是一种极端政治。
战争从属于政治,就是政治。
故国际战争从属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国际经济的集中表现,国际经济格局就是国际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否相适应的表现。
(2)当国际关系格局不能适应国际礼仪变化和调整的时候,当外交(内政的外延,及外交)手段也不能扩大或保卫国际利益时,自然而然的,调整关系的手段只有国际流血政治了,即国际战争。
既然如此,源自于地理大发现以后逐渐形成的那种国际关系格局(英法为主)已经过时,已经容不下德美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了。
一战的历史就是这种用暴力来推翻这种国际关系的过程。
主要著作:《战争论》(西方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理论,在现今国际关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现在的国家都在呼吁和平,呼吁合作,发展经济,增进交往,加强互信等等,而这一切的国际关系的变化都离不开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自己的影响力是走不出国门的,只能是闭门自赏繁华,更不要谈成为强大的国家。
纵使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中国要有大国转变为强国,必然的决定因素就是军事,适时的打一场或几场局部战争,不仅可以提升国民士气,也可树立国际威望。
到时如越南、菲律宾等昔日小弟,怎还敢在南海兴风作浪!“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
”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列宁称他为“一位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
3.【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史专家,“海权论”的创立者。
主要思想:一国是否拥有制海权以及制海权的大小,对于民族国家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最主要的纯物质因素。
主要著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马汉的思想在今日中国显得更加重要。
中国向来是大陆型国家,而今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通道绝大数都是通过海路完成。
中国的海军走不出东海、南海,就不能保障自己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海上通道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无法面对这些挑战,无法确保国民经济长久安全发展。
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
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从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
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马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战略,主要以英国为例,讨论一国的地理、人口、政府政策等六项基本因素对海权的影响,其因素分别如下:地理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并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的距离不远不近,既足以使英国获得对抗外敌入侵的相当安全保障,又便于打击敌人,换言之,进可攻退可守。
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大陆相隔大,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洲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洲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便居于劣势。
自然地理形态:具绵长之海岸线及拥有良好可用的港口。
海岸线可决定向海洋发展的难易程度,良好港湾则代表向海发展的先天潜力,而土地的肥沃与否,则影响人民讨海为生的意愿和需求。
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分,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
相反,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及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国家领土大小范围:供应必要物资,但地形未经河川严重分割,大到难于防守;马汉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领土幅员应和人口、资源等因素相配合,地广人稀、过度绵长的海岸线及内陆水道众多等,有时反而成为弱点,如美国南北战争时之南方领土即是。
人口数量:提供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培育,储备海军后备力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楚,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海事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占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想向海洋发展的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而且其直接或间接参加海洋活动的人数,也应占相当的比例。
民族性:面向海洋,具冒险犯难的性格,促进商机及航运发展;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若国民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洋商业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主要为贸易愿望(重商主义)和生产能力;有此心理基础,人民才会走向海洋寻求财富。
政府的性质和政策:政府的战略主张,影响海军武力的运用;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
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政府若明智而坚毅,培养其人民对海洋的兴趣,则海权的发展也自然比较容易成功。
马汉认为英国之成就为空前海洋强权,除了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优势外,其政府海权运作的适切,实居关键。
在海权运作方面,马汉认为英国若无海运贸易能力,无广大殖民地(资源、基地和市场),以及训练有素的海员和船舰,则英国虽有先天优越条件,亦将无能为力,尤其在战争工具运用上,即制海权争取上,英国通常均以在海上击灭敌国舰队或对敌港口建立封锁为一贯指导,更是重要因素,相反的,法国却热衷于领土的征服而未着眼于击灭英国舰队,于是结果便完全不同。
4.【麦金德】(1861—1947)英国政治地理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
190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开会,因《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而扬名于国际战略关系理论界。
主要思想:(1)全球任何一点地理位置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不是等值的均衡——“心脏地区论”。
(2)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相交之处是全世界国际战略关系格局的三角形状的世界岛。
此处是世界人口居住的中心(10﹪以上,海拔700米以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种族、民族、宗教诸多活动的支柱地区。
(3)心脏地区是“世界岛”的核心地区,具体包括:多瑙河地区(包括德国、奥匈以及巴尔干多数国家)、俄罗斯、亚洲的蒙古和西藏。
原因:心脏地区往北至北冰洋以及永久冻土带,多数地区有属于季风区域;南邻撒哈拉,主要河流又很少流入世界主要海洋。
再加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因此,此地易守难攻。
麦氏理论不能不说明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在当时的情况下),麦教授曾说“只有东欧是通向这一地区和三角洲的最佳通道”。
【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
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大陆、澳洲大陆、菲律宾、印尼、日本及不列颠群岛。
在世界岛的中央,是自伏尔加河到长江,自喜马拉雅山脉到北极的心脏地带。
】麦教授把其“心脏地区论”的重要性归纳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区;谁统治了心脏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巴以战争等等,都很好的证明了心脏地区论在今天重要性。
在这些近乎荒漠的地区,但却成为新世纪以来最受国际关注的地区。
可以说,麦金德教授的理论得到了参与这些地区事务的国家的坚决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