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受行为主义理论和对比分析假设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起决定性的负面作用,称之为“干扰”。
长期以来语际的相似性一直被人们忽视。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现并分析两个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能够促进二语习得。
语言教师不仅要关注负迁移更要重视正迁移,并充分利用语言的相似性促进语言习得,同时减少甚至避免负迁移。
本文着重讨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和制约正迁移发生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正迁移中介语对比分析一、语言迁移的定义对语言迁移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语言迁移”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odlin(1989:27)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不仅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odlin提出迁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的错误上(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还体现在促进作用上(正面影响),即正迁移。
二、语言迁移研究迁移概念是对比分析(ca)时期首先提出的。
在对比分析理论指导下,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上。
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
当时二语习得研究者把第二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
lado(1957:2)认为:“如果目的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起来会很困难。
”70年代,一些学者(nemser(1971),selinker(1972),corder (1978))开始把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上。
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全文)

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全文) 母语迁移一直都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母语迁移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对其的研究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理论的影响,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深化,对母语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更加了解。
母语迁移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多学科、多层次理论的影响。
母语迁移理论变迁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客观。
本文将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理论变迁作一回顾并分析其对母语迁移的理论解读的发展衍变。
一、母语迁移的定义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根据广为接受的Odlin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母语迁移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二、母语迁移理论变迁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各个学科领域理论的影响,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母语迁移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来被应用在语言学习上,主张语言学习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
母语迁移的产生是母语,即旧的语言“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因此,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即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浅谈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浅谈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作者:李丽红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23期摘要:在二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
本文分别从正迁移、负迁移两个方面详细阐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75-01母语迁移是“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语言迁移”这一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Lado 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主要研究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有两种: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
这两种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语义、句法和文化等方面。
一、母语的正迁移中英文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点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母语的正迁移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都有体现。
1、语音正迁移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上和汉语拼音的声母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利用它们的相似性,教会学生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处理英语单词中的辅音,这样学生见到英语单词,就能像汉语拼音一样拼读出来,而听到一个单词,基本上也能把它拼写正确。
学生正确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就能大大地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
2、词汇正迁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英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而这些外来语多数是音译词,其发音与汉语意思的发音相近。
只要借助汉语意思,对这些词的记忆和掌握也不难。
3、句法正迁移句法正迁移在英语学习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在语序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简单的陈述句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大体上是相同的。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三、结论与启示
3、鼓励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学习者应该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进行 思考和表达,以减少对母语的依赖。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反思,学习者可以提 高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4、借助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可以有 效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向目标语言过渡。学习者可以利用中介语作为桥梁,逐渐减 少对母语的依赖程度,最终达到流利地使用目标语言的目标。
2、词汇迁移
2、词汇迁移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也会将母语的词汇应用到二语中。例如,汉语母语者在 说英语时,可能会使用“red tea”(红茶)代替“black tea”(黑茶),这是 因为他们在母语中习惯了用“红”来形容“茶”。
3、文化迁移
3、文化迁移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还会将母语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等应用到二语中。例 如,英语母语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I think”或“in my opinion”,这是因为他们在母语中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
三、结论与启示
1、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减少母语迁 移的负面影响。教师和学习者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培养跨文化意识,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
三、结论与启示
2、提倡语境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设置语境化的学习任务,帮助 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实用 性和文化背景,从而减少母语迁移的干扰。
一、母语迁移概述
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或模式套用 到目标语言上。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普遍存在,对二语习得产生重大影响。根据 作用的不同,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联结主义视角下二语语音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学习有干扰 作用 的迁 移) 顺 向迁移 ”( ,“ 先行学习对后继学 习 的影 响 )和 “ 向迁 移 ”( 继 学 习对 先 行 学 习 的 影 响 ) 逆 后 , 以及 “ 内迁移 ”( 语 关于同一语言的 已有知识对新 知识学 习 的影 响)和 “ 语际迁移 ”( 跨语言的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 , 母语迁移会 出现在音位、词汇 、词法 、 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 言子系统 中,其中 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 明显 。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 e n oE rpa m l) t d .uo enf i ,汉语属 hI a y 于汉藏语系 ( ioTb t mi ) Sn .ie nf l ,两种语言在语音层面存 中的很多辅音清浊 成对 出现 ,汉语 的声母 除 m,1 ,l ,其余全为清音 , 1 ,r 外 此 外,汉语 中无复辅音 ;元音与韵母存在异 同:英语元音划 分 更细 ,汉语 韵母 中缺 失某些与英语相似的音素;汉语与英 语 声韵拼合存在 异 同:汉字 的发音模式为元音 或辅音~ 元
第3 O卷 第 1 期 1 21 00年 1 月 1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掌 报
J ur lo o na fHuBe i TV n v r i U i e st y
V 1 0 No 1 o. , .1 3 No e e . 0 0 1 5 1 6 v mb r 2 1 . 0 ~ 0
[ 键 词 ] 联 结 主义 ;二 语 习得 ;母 语 迁 移 ;语 音 教 学 关
[ 中图分类号] H0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0 10 0 .2 0 87 2 2 1 )1—150 不一 的概率型式 。 人类 大脑 能够利用从多个渠道获取的概率 信 息 ( 括语 用 等知 识 )迅速 综 合并 推理 出正 确 的解释 包 ( edn eg M.. 9 7 。由于学 习的过程始于数据 的驱 Siebr , S,1 9 ) 动, 所形成 的概率型式是学 习过程的 自然结果, 是先前确 不
试论二语写作措辞中的母语迁移

的词 性和 句法 功能 。同 时 , 语 的词 尾没 有 表 示词 汉 性 的词缀 标记 , 单从 形 式上难 以区分 词性 。对母语 为汉语 的英语学 习者 而言 , 语 词汇 的这 个 特点对 汉 他 们学 习英语 词汇往 往会 产生 负迁 移 。从对 中国学 习者英语 语料 库 的分 析 得知 , 大多 数 词性 混 淆 都 出 现在 名 词 、 词 、 容 词 、 词 等 实 义 词 上 ( 虹 动 形 副 蔡 20 ) 0 2 。各 种 常见 错 误 包 括 动 词 用 作 名 词 、 词 用 名 作动词 、 名词 用作 形 容 词 、 容 词 用作 名 词 等 。如 : 形
的心理 词汇 。 ”如 英 文 中 dut sset ob 和 upc 在汉 语 中
均可译 为 “ 疑 ” 语 义 却截 然 相 反 。前 者 指 “ 怀 , 不相 信 ……” 后者 指 “ 为 ……有 可能 ” , 认 。受母 语影 响 ,
中国学生在作 文 中经常} 昆淆二 者语意 : ooed u . N n o b t et dal . du t e h l e ( o b d应为 sset ) d o i e upce 。 d
卜经常 犯错 误 。如 : hyh v ent teI l. 应 T e aebe t y ( oh a 为零冠 词 ) Ihv o r n . ; aeb yf ed (应 为 ab yfe d ; i o i ) rn L o t l k or. oka aba bad (应 为 t l k or ) 同时 , c h ba bad 。 e c 英 语要 求格 、 、 、 称 等 的一 致 ,而汉 语 则 没 有 性 数 人
( 名词 sri ev e应 为 动 词 sre 。又 如 : u. c ev ) Hei asc s es b s es n ( 词 sces应 为 形 容 词 se es ui s n ma . 名 u cs u—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地受 到母 语影 响 , 从而妨 碍学 生准 确地 掌握 英语 语音 ,这 便造成 了语音 负迁 移 。
() 2词汇迁 移
汉 语和英 语分 属两 个不 同语 系 , 多数英 语 大
词 汇和 汉语单 词并 不相 互对应 , 这就 在汉语 学 生
.
6. 4
电大理工
总第 2 1期 5
“ 移” 迁 是心 理 学上 的概念 , 指将先 期学 是
习 中所获 得 的东 西迁移 到后 期 学 习中 。 蒋祖 康认
范畴 的 , 这种 误解 便成 为导致错 误 发音 的罪魁 祸
首。 导致 问题 发生 的主要 原 因包 括母 语和 目的语
为 迁 移 即是“ 们 已经 掌握 的知识 在新 的学 习环 人 境 中 发挥 作用 的心理 过程 ” 。而 语 言迁移 是 一种 “ 跨语 言 影 响 ” ,是指 “ 一种语 言对 学 习另一 种
移 很 容 易发生 。 () 4语篇 迁移
征相对 于其他 更 ‘ 基本 的 ’特征 而言 ,以某 种方 式 显得 比较 ‘ 特别 ”。 ’ 非语 言因素主 要 是学 习者本 身起主 要作 用 。 例 如学 习者 的年龄 以及 情感 因素 。 儿童 在二语 习 得 时 比成 年学 习者不 容易受 母语 影 响。 他们 更容 易获 得 像母 语 一样 标 准 的发 音 而不 会 受 更 多母
的英 语词 汇学 习 中产生 了负迁 移 。 主要 表现 为 以 下 几点 :汉语 复数通 常 为零标 记 , 英语有 单复 而 数 的变 化 : 汉两 种语 言的单 词在词 汇功 能上基 英
不 同,文化 的负迁移 也就 随之发 生 。因此 ,在 习
得第二语言时, 学习者需了解 目标语 国家和母语
中国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语 言 迁 移 是 一 种 跨语 言 影 响 ( rs i u t n u eo8一l gi i it . n sc l e c) 是指 “ 种语 言对 学 习另一 种语 言产生 的影 响 ”l。 ne , 一 【 】 语 言迁移是应用语言学 和第二语 言习得 领域 中的一个倍受 关 注的热点 问题 。其 研究 始于 2 0世纪 4 0至 5 0年 代 的美 国 ,rs Ld 是语言迁移 研究 的先驱 。回顾半 个多世 纪 F e 和 a0 i 以来 的语言迁移研究 历程 , 我们不难 发现 , 言迁 移的 中心 语 问题就是学 习者 的母语在二语 习得过程 中的影响问题 , 即母 语迁移 问题 。El ls曾说过 : 任何 一个二 语 习得 理论如果没 i “ 有描写母语迁移 都是 不完 整 的”2。母语 迁移 是影 响二语 L j 习得或外语学 习的一个重要 内在 因素 , 了解学 习者 习得第 是 二语言 的重要方面 , 一直 是二语 习得研究 的核心 和主体 。 也 研究母语迁移 、 正确认 识语 言迁移 , 于语 言学研 究 以及语 对 言教学都有着十分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
音 缀 尾 , 汉 语 主要 以 元 音 和/ / 尾 , 以 , 国 学 生 习 惯 而 n结 所 中
性地在英语 辅 音 后 面 加上 一个 元 音 , 如 , bo 例 把 ok读 b k , lg g l ̄, i读 i 等等 。再 则 , u / 把 e 读j/ ̄ '把 t , 中国学 生 常在英语 中的鼻腔爆破 ̄/r 和/ n 间加上 一个元音 , t V d/ 例如 把 w ie r n读成/i , h dn读  ̄/ ln ,  ̄ r 把 ie d hd/ 等等 。此外 , 在
二
母语 负 迁移 的具体 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
[摘要]介于母语迁移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探讨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并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对待母语迁移,合理利用正迁移,减少和避免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母语迁移;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
1 引言
二语习得的研究由来已久,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的专家学者就开始在此领域展开大量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在二语习得研究的众多课题当中,母语迁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正日益成为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正如桂诗春先生所说: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点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
由此看来,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影响方式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母语迁移概述
“迁移”一词源于心理学,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之前的语言习得对后来的外语学习和外语行为的影响”。
但是,现在“迁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它已经成为一种跨语言学的现象,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课题。
Ellis(1999)对迁移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迁移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早提出“语言迁移”一词的是Lado,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学习者在主动学习外语或者被动接受外语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将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义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
现在普遍为语言学家们所接受的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是Odlin(1987:27)给出的: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产生的。
与之前语言学家们给出的定义相比,该定义更加详细,它指出了是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这是语言迁移研究的巨大进步。
事实上,母语迁移就是学习者在二语语言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以母语为起点,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些异同点,将母语中的一些形式、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但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错综复杂,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习惯可以促进二语学习,也可以阻碍二语学习。
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母语和目的语间的异同性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3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影响的表现
母语迁移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这种迁移影响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者未习得之间的异同引起的。
具体表现为,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习惯、规则和模
式相同的时候,就会产生正迁移,促进二语学习;反之,则会产生负迁移,干扰和阻碍第二语言学习。
3.1 正迁移影响
母语的正迁移影响是指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诸如语言习惯、规则和模式等的共同性,这些共同性有利于目的语的学习。
这种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使二语学习变得简单,容易理解和识记,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文化背景和语境有更好的理解。
以外来词为例,随着科技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词。
英文中“Kungfu”(功夫),“Confucius”(孔子)等一些词的相继出现有利于中国学习者外语方面的学习。
原因是当中国学习者看到“Confucius”一词后就可以知道相关的文化背景,而这种对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学习目的语。
另外,所谓科技无国界,一些目的语中关于科技、人文、社会习俗等的常识,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母语正迁移来建构第二语言知识系统。
这些正是母语正迁移从文化方面对二语习得所起的促进作用。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音的相似性也可以产生正迁移,而这些相似性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发音的时候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音要领,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率。
比如说英语里面/s/和//两个音标的发音就和中国的[s]和[sh]很像。
中国能正确区分[s]和[sh]两个音的学习者,基本上能正确发音/s/和//,相反,不能正确区分的学习者在英语发音中则会受到一定影响。
词汇、句法和语篇的相似性也会产生母语正迁移,而这些方面的正迁移,更有利二语系统的构建。
以词汇层面的正迁移为例,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取得起跑线上的胜利。
譬如英语和法语在词源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对于母语是法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定程度上法语词汇量的积累就等于英语词汇量的积累。
因此,与母语是汉语或者日语的英语学习者相比,他们母语在词汇方面产生的正迁移更有助于其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习得更多的二语知识。
同样,在句法上的相似性也可以发生正迁移,如汉语和英语中主谓、主谓宾、主系表等句法结构所具有的相似性,会使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句型的学习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3.2 负迁移影响
负迁移影响是指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当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是预测到会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盲目地套用母语中的形式或者规则,这样就会产生母语负迁移,引发错误。
Ellis(1999)认为学习者之所以在二语学习中会诉诸母语来推动外语学习,是因为这些学习者缺乏目的语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无法熟练、流利地进行目的语的表达。
这恰好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在外语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对母语的依赖程度会特别高,学习中受母语影响产生的错误也非常多,究其原因还是目的语习得不足导致的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母语负迁移会从文化、词汇、句法甚至是语篇等各个层面影响二语学习。
文化方面的母语负迁移是外语学习中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这在学习者的口语和写作中都有所体现。
以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为例,英语里“dragon”和汉语里的“龙”虽然都叫龙,但是其寓意是完全不同的。
“dragon”指能吐火的,带有翅膀可以飞翔的怪物,它象征邪恶和灾难,但是“龙”在汉语文化中是天子的象征,它寓意尊贵、吉祥、成功,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
所以一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会产生文化负迁移,用“dragon”来表达成功、吉祥等意义。
这都是由于目的语文化输入不足而产生的母语负迁移错误。
母语负迁移不仅会影响目的语的词汇选择,词语的搭配,还会影响句子的构成,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甚至是语篇的构成。
作为语言系统的基础,词汇方面的错误将直接导致目的语句法和语篇层面错误的产生。
不同语言体系的词语有时虽然有相同的意义,但是词语使用的语境却不尽相同。
确切地说,虽然词语的外延意(denotation)相同,但是它们内涵意(connotation)不同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
而这一点恰是二语学习者最容易忽视的。
另外,两种语言对比之下,会出现母语里面有些语法规则现象在目的语里面并不存在的现象。
这种规则缺失的现象就会造成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因为母语负迁移产生一些错误而影响目的语的学习。
以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为例,英语有汉语里面所没有的复杂的冠词、名词单复数以及动词时态等变化,所以在学习中学习者很容易因为这些差异产生母语负迁移而出错。
此外,语言间不同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二语习得,比如说汉语表达呈螺旋型,而英语思维模式多呈直线型。
所以不难看出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表达一般是开门见山,以主题句开头点明主旨,而中国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采用迂回的方式进行阐述。
4 结语
母语迁移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可以干扰阻碍二语习得。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利用对比,进行总结,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正迁移,尽量减少和避免负迁移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波.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简析[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2010(9):82-83.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47-53.
[3]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4]潘蓉蓉.迁徙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J].考试周刊,2011(1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