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董其昌自画题盘谷序自楚骚

董其昌自画题盘谷序自楚骚介绍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仲舒,号东篱,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明代文人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擅长书法和山水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自画的《题盘谷序自楚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以行草书写于纸上。
这幅作品以简洁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董其昌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董其昌与明代文化董其昌生活在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正值明朝文化的鼎盛时期。
明代文化多样而繁荣,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而董其昌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董其昌早年即展示了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于《楚辞》情有独钟。
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题盘谷序自楚骚》的创作背景《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在1604年创作的一幅行草字画。
这幅作品是他对于古代诗词《楚辞》中《离骚》篇的回应和阐释。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抒发个人遭遇和情感的长篇叙事诗。
董其昌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对于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了字画形式。
作品风格与意义《题盘谷序自楚骚》以行草字体书写,笔势豪放而不失稳健,整体布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的笔画,董其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幅作品中,董其昌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包括横、竖、撇、捺等多种笔画组合。
他通过这些不同的笔画形态,表现了《离骚》诗中所描述的山川河流和人物形象。
整个作品给人以开阔、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题盘谷序自楚骚》不仅仅是一幅字画作品,更是董其昌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这幅作品将自己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展示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影响与价值《题盘谷序自楚骚》是董其昌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年间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后人多称董文敏。
他是明末影响最著的和传世作品最丰富的书家。
现在我们见到的董其昌作品,以四五十岁以后的居多,前期作品相当少。
早年存世作品,行楷书《关侯庙碑》是他约三十五六岁时所写,主要仿学李邕的碑书,又兼有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笔意,透露出他早年的书学面貌。
五六十岁时的作品,如楷书《月赋》,行书《节临钟王帖》、《临颜真卿画赞碑》和则缶徐浩三藏和尚碑》,行书《岳阳楼记》等则渐变。
《月赋》师法虞世南,书体修长,笔法秀劲,得虞书温雅之意;师法颜真卿、徐浩楷书的《画赞碑》和《三藏和尚碑》,则专务书法的朴拙涩劲,而绝少学虞书的自然潇洒的笔法。
60岁以后,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了自由阶段,则缶柳公权兰亭诗》、《友石台记》、《三世诰命》、则缶争坐位帖》和巨制削缶阁帖…十卷》等,都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这时期的作品,一面以拙于笔法表现来反映书法的古拙,一面又以率易的、似不经意的笔法来表现书法的平淡天真。
高土奇在跋董书《友石台记》时说:“如大树槎材春芽欲生”,形象地道出了董其昌晚年书法艺术的特点。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人物简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编辑词条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着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
人物简介
才溢文敏
书画道路
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
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着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
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编辑本段书画道路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
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
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
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
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
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董其昌书前赤壁赋
“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
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
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
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
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
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
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
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
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
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董其昌书法集(20张)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编辑本段宦海沉浮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是一个十分恭谦之人。
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
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
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
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
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
甚至
当时的坊间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以两个谣言写本的口吻强加给董其昌的,同时以“湖广提学副使”低品级官员的身份中途辍宦,传闻其“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松江地区的首富。
”也显是言过其实的。
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能算太高,远不及徐阶等人。
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