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目前,在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人们对某个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整体印象,包括景点、文化、服务、形象等方面。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对于吸引游客、提高旅游地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因此,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和分析成为了旅游行业研究的热点。
一、形象塑造与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形象塑造是旅游目的地市场推广和营销的核心。
旅游目的地应该在全面了解自身资源和生成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如结合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塑造区域品牌形象,推广旅游目的地形象,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游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塑造形象提供巨大帮助,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精准投放广告、组织体验式旅游等方式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传播出去。
二、文化与城市旅游——发挥活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元素,文化越来重要。
一条文化街、一个博物馆、一座历史建筑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而通过建设和挖掘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外交流,可以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旅游可以激活城市经济,带来了新型服务业和就业机会,同时城市的良好形象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若能加强文化旅游的建设和推广,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障旅游资源的生态和自然环境。
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可持续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规划和营销方法,它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责任感,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决定。
如能够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从景区数量大、分散的高速扩张,转为中小型景点和旅游小区的稳妥发展,以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
同时,深度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和产品,倡导游客保护环境,用行动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的普及——普及新经营思想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旅游市场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旅游产业经营也需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和互联网化。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长,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的选择和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旅游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游客对某一旅游地区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特征之一。
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着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意愿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期待值。
因此,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和态度,也有助于帮助旅游目的地提升其形象,吸引更多游客。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采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和评价,进行主观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态度,但结果难以量化和比较。
2.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获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客观评价数据,并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和可比较的结果,但无法深入理解游客对形象背后的感知和认知。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1.自然景观:自然环境是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优美的自然景观对游客产生积极的形象感知。
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历史特色的体现,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人文景观包括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
3.服务设施:良好的服务设施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因素,包括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导游等。
服务设施的质量和便利程度直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评价。
4.旅游管理: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水平和营销策略也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能力强、文明规范的旅游目的地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1.媒体影响: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口碑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正面媒体报道和高度评价会提升目的地形象,而负面报道和差评会损害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引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游客选择旅行目的地和游玩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研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游客对某个旅游目的地的认知、感知和评价。
它包括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旅游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媒体宣传、旅游推广、游客口碑、个人经验等。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也影响游客的行为和满意度。
一个正面的形象可以增加游客的忠诚度和推荐意愿,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成果目前,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首先,目的地形象的构成主要包括景点特色、服务质量和口碑。
其次,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会受到个人经验和期望的影响。
最后,形象的变化和修复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的重要环节。
四、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尽管已经有许多研究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发达国家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对于边远地区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仍然较少。
其次,大部分研究依赖于问卷调查,对于游客的真实感受和行为缺乏深入了解。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非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评价方法的创新。
结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品牌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非传统旅游目的地,深入了解游客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并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展现给游客的关键性印象,对游客的旅游决策和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形象研究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旅游形象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成功案例分析为我国旅游形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形象研究逐渐发展壮大。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扩展到旅游形象感知、塑造与传播等领域。
目前,我国各地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建设,通过提升旅游形象的核心吸引力、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营销等手段,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确:部分地区缺乏对自身旅游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合理规划,导致旅游形象定位模糊,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2)旅游形象传播手段单一:尽管我国各地在旅游形象传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传播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3)旅游形象与文化脱节:许多地区的旅游形象缺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导致游客难以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我国旅游形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高。
(2)实践操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操作中,我国旅游形象建设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国旅游形象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1)多元化和个性化:未来旅游形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2)文化融合和创新:旅游形象将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智慧旅游和数字化:借助智慧旅游和数字化技术,实现旅游形象的智能化传播和推广。
为加强我国旅游形象建设,以下策略和方法值得:(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对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明确旅游形象定位,提高旅游吸引力。
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与分析

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与分析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旅游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每个国家都想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因为旅游可以为国家带来利润和文化交流。
然而,如何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建立一个积极、吸引人的形象是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与分析。
第一部分: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在旅游市场上,旅游目的地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景观和旅游产业的总体形象。
这个形象可以通过媒体、广告、旅行社、口碑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塑造。
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
第二部分: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点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景观,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也是多元化的。
例如,法国的浪漫与艺术、埃及的古文明与金字塔、泰国的佛教文化和美食等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
2. 可塑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可塑性的概念。
不同的媒体、广告和宣传活动可以改变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例如,过去许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但是中国政府的力推“一带一路”政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产业、世界遗产及独特的美食,都给世界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3. 持续性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好的形象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
长期的媒体宣传、广告策略、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都能够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挖掘和建立一个积极、吸引人的形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第三部分:影响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有许多因素影响。
以下列举几点:1. 文化与历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决定其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地方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往往会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有利条件。
例如,欧洲的古堡、博物馆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到来。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他们的休闲活动。
而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目的地的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一个好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研究,了解其特点和优势,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指游客对于某个地方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旅游设施等方面。
一个好的形象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他们去这个地方旅游。
而一个不好的形象则会造成游客的回避,影响目的地的发展。
在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最直观的特点。
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形象要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吸引力。
云南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人文历史:除了自然环境,目的地的人文历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等都会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理由。
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故宫,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旅游设施:现代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
目的地的旅游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良好的交通、舒适的住宿、丰富的娱乐、便利的购物等都会让游客更加愿意选择这个目的地。
上海拥有成熟的城市交通、各类高星级酒店和购物街区,成为了旅游者的首选。
了解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形象研究:调查问卷:这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对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问卷,可以了解他们对于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他们最看重目的地的哪些方面,对于目的地的形象是否有改善的建议等。
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一些常驻在目的地的游客或者业内人员,可以了解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和形象表现。
通过采访一些旅行社的人员,可以了解游客对于目的地的评价和选择依据。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概况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 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
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
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
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
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
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
John认为通过R 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
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2024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范文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以桂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桂林,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本篇研究的核心议题。
二、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现状桂林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然而,当前桂林的旅游形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另一方面,旅游服务和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存在旅游设施落后、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三、提升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升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强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桂林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加强漓江、阳朔等知名景区的深度开发,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族歌舞表演、民俗文化体验等。
(二)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体验,桂林应加强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应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此外,还应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打击旅游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为了提升桂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加强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桂林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
此外,可以举办各种旅游推广活动,如旅游节、文化展览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参与。
四、实施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为了确保提升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略能够取得实效,需要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概况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 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
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
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
Po-Ju and 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
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
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
John认为通过R 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
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2、研究倾向(1)注重对旅游形象感知类型的研究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
Fakeye和Crompto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
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8个类型[39]。
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
Echtner和Ritchie为了构建更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评估起了很大作用[41]。
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运用了Russel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
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
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
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所不同或改变。
(2)强化对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的研究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50]。
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Lue、Crompton和Ste 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
Seyhmus和Ken发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
尽管大量研究都认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着旅游行为选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
Joseph和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
二、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60];陈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61];保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62];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63];吴必虎等则对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进行了研究[85];谢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64];张安等则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65];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香港、上海、大连等城市为例,探讨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66-69];李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70];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发射性、传播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71];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提出了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72];谢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73]。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启示国外同类,从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形象感知的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了GIS及SPSS等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内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位战略。
国内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内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方政府和的战略提出建议及对策。
总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的问题在于:①目前国内主要着眼于旅游地形象策划等应用性研究,方法上仍有不少因循企业CIS模式,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建立在比较翔实的相关样本调查和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定量化研究还很不够。
②不少地方的形象策划实践往往局限于某种创意式的宣传口号的提炼和虚拟环境的构建,忽视了与目的地的物质景观实体的视觉设计的统合。
③鲜有旅游目的地真正注意不断跟踪形象策划推广后的市场评价与反馈,缺乏对目的地形象的动态管理。
④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方法尚未成熟,特别是在旅游地形象的生成机制、行为效应等方面研究尤为薄弱。
参考文献:[1]Goodall,B.How Tourists Choose ir Holidays:An Analytical Framework[A].In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Promotion of Destination Regions[C].edited byB.Goodall and 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2]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A].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C].edited by Muzaffer Uysal and Daniel R.Fesenmaier.NewYork:Haworth,1993,pp.191-215.[3]Fakeys,P.C.,and J.L.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Fall):10-16.[4]Boulding,K.The Imag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M].1956.[5]Gartner,C.M.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1,2(2):2-12.[6]Chon,K.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2:2-9.[7]Moutinho,L.Vacation Tourist Decision Proces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Marketing,1984,9(spring):8-17.[8]Woodside,A.G.,and S.Lysonski.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16(winter):8-14.[9]Um,S.,and J.L.Crornpton.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e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0(3):18-25.[10]Gensch,D.H.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8,15:384-394.[11]Goodrich,J.N.A New Approach to Image Analysi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7,16(3):3-7.[12]Pearce,P.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45-164.[13]Phelps,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s of Assessment: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14]Calantone,R.1.,C.A.di Benedetto.A.Hakam,and D.C.Bojani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15]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16]Milman,A.,and A.Pizam.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17]Mayo,E.J.,and L.P.Jarvis.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M].Boston:CBI.1981.[18]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Association,1973,pp.225-238.[19]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20]Po-Ju Chen;Deborah L Kerstetter.International students' image of rural Pennsylvania as a travel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1999,29(Feb):256-266.[21]Lewis,Barbara R.Service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ank Customers'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Management,1991,7(1):47-62.[22]Mayo,Edward J.,and Lance P.Jarvis.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M].Boston:CBI.1981.[23]Crompton,J.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7(spring):18-23.[24]Anderssen,P.,and R.T.Colberg.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ravel Research:A Tool for Travel Package Desig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M].In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TRA.Sun Valley,ID: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Association,1973,pp.225-238.[25]Goodrich,J.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s for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Fall):8-13.[26]Garther,W.C.Temporal influences on Imag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635-644.[27]Fenton,M.,and P.Pearce.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Tourism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236-254.[28]Gartner,L.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Fall):16-22.[29]Crompton,J.L,P.C.Fakeye,and Chi-Chuan Lue.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Fall):20-26.[30]Baloglu,S.,and il.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31]Van Raaij,W.Fred,and Dick A.Francken.Vacation Decisions,Activities,and Satisfac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101-112.[32]John.T..Coshall.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Aug):85-89.[33]Dann,G..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17:155-169.[34]Crompton,J..Motivation for Pleasure Va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08-424.[35]Iso-Ahola,S..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156-262.[36]Uysal,M.,and C.Jurowski.An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 of Tourism Motiv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1:844-846.[37]Gunn,C..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M].University of Texas.1992.[38]Fakeye,,P.and J.Crompton.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f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10-16.[39]Gartner,W.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199-212.[40]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1989,28(2):16-20.[41]Echtener,C.,and J.R.B.Ritchi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42]Russel,J.A..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v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6):1161-1178.[43]Baloglu,S.,and il. Brinberg.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11-15.[44]Russel,J.A.,and G.Pratt.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2):311-322.[45]Russel,1.A.,L.M.Ward,and G.Pratt.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s:A Factor Analytic Study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81,13(3)259-288.[46]Russel,J.A.,and J.Snodgrass.Emotin and Environment[A].In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edited by D.Stockols and I.Altman.New York:John Wiley,1987,pp.245-280.[47]Robert Waryszak.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Beneficial Iimage in Tourist Destination Selec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Aug:37-44.[48]McLellan.R.W.,and K.D.Foushee.Negativ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Expressed by Tour Operators from Other Countrie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1982,22(Summer):2-5.[49]Crompton.J.L.,and mb.Marketing Gover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M].New York:John Wiley.1986.[50]Carmen Tideswell,Bill Faulkner.Multidestination Travel Pattems of Intemational Visitors to Queensland[J].Journal of Travel Rosearch,1999,May:364-374.[51]Lue,C.C.,J.L.Crompton,and D.R.Fesenmaier.Conceptualisation of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289-301.[52]Lue,C.C.,J.L.Crompton,and W.P.Stewart.Evidence of Cumulative Attraction in Multidestination Recreational Trip Decision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1996,35(Summer):41-49.[53]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U.S.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ers' Images of Four Mediterranean Destinations: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and Non-visit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Nov:144-152.[54]Gartner,W.C.,Tourism Image: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e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1989,28(2):16-20.[55]Gamer,W.C.,and J.Hunt.An Analysis of State Image Change over a Twelve-Year Period(1971-1983)[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2):15-19.[56]Echtner,C.,and J.R.B.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22(4):3-13.[57]Milman,A.,and A.Pizam.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58]Court,B.,and R.A.,Lupton.Customer Portfolio Development:Modeling Destination Adopters,Inactive,and Rejecter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1997,35(1):35-43.[59]Joseph Sirgy,Chenting Su.Destination Limage,Self-congruity,and Travel Behavior: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May:340-352.[60]林炎.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61]陈传康,等.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J].旅游学刊,1996,(1).[62]保继刚,等.旅游开发——原理、、实践[M].北京:出版社,1996.[63]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决策行为研究[A].旅游地理纵横谈[C].1997.[64]吴必虎,等.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报,1997,(2).[65]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科学家,1998,(1)[66]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试论旅游地DI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67]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68]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1).[69]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70]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71]王磊,赵西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J].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72]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73]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略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