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篇一: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三、关于地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他的着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篇二: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

资本论读后感 5000字

创新研究与训练 论文 论文题目资本论读后感 班级经济学专业2014级 学号 1311606 姓名热依拉·塔依尔 指导教师段文斌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恩格斯 上大学以来,我们学过了三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等等课程,在这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了深度了解。有人认为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本论》三册是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下面围绕着一下几个问题来总结一下我对《资本论》这本著作的理解。 一、马克思是怎么样的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二、“资本论”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学《资本》选读之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伪知识,因为资本家永远都不会承认剥削工人的这一事实,把一切生产活动伪装成公平交易,把得到的利益看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的报酬。但是随着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化,见识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片面的观点以后,才领悟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上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是少数真正的从

《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一本伟大的著作。是1859 年由卡尔.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据说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马克思的工作。可见这本著作的问世并不容易。这本著作的伟大之处,也许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能很好去理解,所以,在这里,我想还是引用一些其他经济学家对其的评价会更加有说服力吧。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 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夏正智 《资本论》是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宏篇巨著,它揭示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资本论》很难懂,马克思的高度哲学化的语言和耗繁的历史资料数据为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经济思想增添了不少的障碍和麻烦。读大学时,因为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课本和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反而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曾经阅读过《资本论》。但只是读到150多页,就因为理解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再继续往深处阅读。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希望从中能够为学位论文寻找到新的思路和观点,在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资本论》。看看想想,用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不得不去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相关哲学文章,最后顺带看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那次暑假过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被我一再翻阅,从中去寻找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 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劳累的过程,花费了我不知多少个

不眠之夜,但劳累所带来的是不再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理论创新的全新认识。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

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

资本论读后感(20篇)

资本论读后感第1篇 第一次读《资本论》是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思想上得到指导。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仅有一条破产。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

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也许只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所以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第2篇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

关于资本论的论文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资本论论文

关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及工作日界线”的思考 第六小组:马一琳邱超萍严春妹内容概要: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他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价值增殖过程表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中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据此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但它的变动有一定的界限,它的最低限是不能确定的,最高限取决于两点: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界限。正常的工作日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 关键词: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作日界限剥削劳动力商品所谓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既存的价值转移和保存到新产品当中的,其价值量不发生变化。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所谓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会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实现价值增值。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不变资本价值的转移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再创造,是通过劳动的二重性实现的。当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就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同时,又作为抽象劳动每时每刻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的变动,只反映资本构成的比例变动,不影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矛盾,不仅表现在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对立上、资本的两个职能部分的对立上,以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对立上,而且还表现在工作日的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上。工作日是指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且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的另一部分却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本身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是不定的。虽然工作日是可变量,但它的变动却有一定的界限,它只能在这个界限内变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也不能无限制的延长,它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也就是说,工人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要有吃饭和睡眠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料理家务、抚育子女及参与社会活动。由于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所以他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使工作日的长度不仅突破道德界限,而且突破生理界限。工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绝不罢休。’(23.334-35)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围绕工作日的长度,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一区分:“这个区别

资本论 课程论文 -王小飞

河南大学 浅析《资本论》部分理论与中国当下的房 价 资本论课程 王小飞 2012/5/8 1012019214 经济学实验班

浅析《资本论》部分理论与中国当下的房价 (王小飞经济学实验班) 摘要:中国当下的房价可谓是铁公鸡充血,居高不下。然而房地产业又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产业之一,因此近几年国家一直在调控房地产业,但确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认识到了其本质因素。本文将从马克思《资本论》的地租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获得的一些感悟分析下当前新形势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级差地租房地产虚拟资本虚拟经济资本论投机泡沫 0引言 房地产又称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所有自然资源和永久性建筑。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表面上看来我们仿佛在买的是房子,就是实实在在供人居住的那部分空间,那为什么不同的地段,城市,房价就会不一样,他们不都是钢筋水泥构成的,为什么中小城市房价三四千,而大城市就有三四万。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级差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资料归国家所有,所以垄断地租应不予分析。那么既然房价在不同地区会有所不同,为何近几年房地产不断发展壮大,竞争机制渐渐完善,房价却增长的如此迅猛。我想这是与当前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进而与房地产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不无关系。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当前我国房地产与银行信贷紧密挂钩,以至于房地产近乎绑架了金融业,一旦房产市场泡沫崩溃,所带来的危机可能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难以预料。因此当今形势下必须从虚拟经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房经相背离的进行合理的解释。 1 地租理论与房地产业 中国房价如此之高,一些大城市快赶上了国际水平,这完全是不符合中国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的。中国当前虽然总GDP已达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还在百十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多的问题,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很落后。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泡沫。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富人越来越多,中产阶级越来越壮大,当前对房子的需求量还是供小于求的,这是房价攀升的内在动力。 目前房价过高主要集中的一线大城市,它的高房价应按“级差地租”理论来解释,肥力和位置是级差地租存在的两个不同原因。而我们现在讨论商品房,所以,可以抛开肥力不谈,只考虑位置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广泛进行的土地置换实际上就是利用地区差异来换取更多的利益,按“级差地租”理论,不同级别的城市就应有不同的房价,有不同的进入成本和居住成本。如果采取一样的房价,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拥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写道:资本主义建筑业主,“他的职业是为市场建筑整排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胡景北

物化劳动和人化劳动的区别及《资本论》的体系 胡景北 2008年8月5日 感谢赵辉先生对我上次回复的诘询和对我的《略论服务业资本》的再次批评(参见赵辉:《马克思论运输业和商业、金融业》,以下简称《论运输业》,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a15497903.html,/show.aspx?id=424&cid=51)。我和赵先生其实有许多共同观点。比如《论运输业》的最后一句话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比例是由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一般劳动确定的。而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就在于他们雇用的工人提供的劳动大于再生产工人的劳动能力所需要的劳动”,我很同意。在《略论服务业资本》(以下简称《略论》)中,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赵先生在《论运输业》中对《略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关于旅客运输业即服务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论述,二是马克思关于按照生产方式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论述,三是关于修理业、商业、金融业劳动是否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看法。我的这篇答复也相应地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的再讨论 对马克思本人关于服务业的论述,首先我想重新强调一下我在近三十年前写作《略论》时在文章前面加上的两句“作者的话”,即“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对可能得出的结论,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这两句话尤其第二句话的背景,一是我确实没有字斟句酌地读过《资本论》。我是在农田耕作之余、工地搬砖之后开始抽时间读《资本论》的。因此,我只能抓主要意思,所谓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逻辑联系。谈到《资本论》某卷某页某句话,我很少知识。所以,我也很少注意《资本论》中某句话与某句话的联系或矛盾。但是,我相信自己抓住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体系。从那以后,我很少接触《资本论》,打开《资本论》也只是为了查找核对某些东西,而非大段阅读,因此直到今天,我对引用《资本论》语录的行为依然敬而远之。第二个背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激烈辩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概念以及服务业是否属于生产劳动。辩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马克思语录尤其《资本论》语录,并强调自己引用的语录才是马克思的本意。在当时,马克思的话“句句是真理”。辩论双方谁也不敢说马克思的某一句话是错的或者重要性不高,只能说对方把马克思理解错了。因此,我声明“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当时是犯了大忌。可是,我讨厌那类“胆战心惊”跪在圣旨前就圣旨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争论,便用两句“作者的话”超越了那种争论。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赵先生引用的《资本论》语录可以置之不理。不过,由于手头没有《资本论》,我在这篇回复中将只能就赵先生引用的语录来讨论。在那段语录中,马克思用客货运输业来说明生产和消费行为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服务{场所的变动}必须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参见《论运输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资本论》读后感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老师: 组长:杨志 组员: 2012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学政治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资本论,信用,银行,期末论文

对《资本论》中信用和银行的理解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的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学生,《资本论》是必读的经典。 银行作为经济学学生主要的就业选择,使得我们理应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运作及本质进行了解和学习。《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其中的理论仍对其有很大的解释性。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和第三卷第五章。 一、关于信用的理解 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那么什么是信用呢?对于信用的内涵,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做正面的阐述,但他引用并肯定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图克·托马斯关于一般信用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 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统一价值量总是双重地存在着,在一极上是商品,在一极上是货币。……但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的关系也发展起来。”如预付和赊销等买卖方式也发展起来了,这样,“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先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对抗。”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突破了交易的时间限制,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也使得买卖行为转化为借贷行为。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货币所有者暂不作支付,只是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这种钱物交易在时间上的分离,使原来的买者演变成了实物的接入者,卖者则演变成实物的借出者。 在直接交换中,买卖双方的钱货同时完成交易,但在赊销中,交换关系转变为债权债务关系。这样,买卖双方就形成了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实际上是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接待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特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