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审美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的分析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弃妇诗是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人们所关注。
诗中所描写的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子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弃妇女活更是非常悲惨。
我们可以从弃妇诗中了解弃妇的生活、感受,并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关键字:诗经、弃妇、男权、抛弃、一、弃妇形象的分析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以自己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
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
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
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邶风·谷风》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弃妇诗。
此诗描写弃妇斥责丈夫的无情并申诉自己的怨愤,反映了古代妇女的悲惨遭遇,表现的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凄楚哀婉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构思新颖独到,语言凄恻委婉,并善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凸现丈夫的无情和弃妇被弃的凄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对《诗经谷风》的鉴赏,进一步领悟《诗经谷风》的构思之美,文学形象之美。
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蕴含着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独特的构思、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比兴之美和形式之美,无不体现其巨大的审美价值,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
文学鉴赏就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本文通过对《诗经谷风》鉴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美探析。
一.构思之美《谷风》的主题属弃妇诗,从朱熹的《诗经集传》、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到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此说。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妻子,诗中通过弃妇的自述,叙述了由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本诗构思新颖、独到,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写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不能自保的悲痛,“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第五、六章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不我能,反以我为雠”。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劳矣 。夙 兴夜 寐 ,靡 有 朝矣 ”的描 写 ,都是对 弃 妇吃苦 耐 劳 、任劳任 怨形 象的刻 画 。 她们 温 顺 多 情 ,《 卫风 ・ 氓 》 就 刻 画 了一 位 温柔 善 良 的 多情少 女形 象 。在 面对 有情 郎 因无 良媒而 婚期 愆期情 绪 低落 的时 候 ,少 女安 慰情 郎 “ 将 子 无怒 ,秋 以为期 ” ,足
《 诗 经 》 中有 许 多女 性被 抛 弃 后抒 发 愤懑 的诗篇 , 也 约 成于 西周初 期 ,最 晚的作 品大 约成 于春 秋时 期 中叶 。在 就 是 所 谓 的 弃 妇诗 。 综合 诸 家 观 点 ,可 以被 确 证 为 弃 妇 这 个时 期 ,生产力 已经 有 一定程 度 的发展 ,铁 器在 农业和 诗的是 《 邶风 ・ 谷风》 、《 卫风 ・ 氓》 、《 王风 ・ 中谷 有 蓬 》 、 手 工业 等主 要领域 被采 用 或逐渐 被推 广 。这使 得男 性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约定。只是誓言还在 ,誓言中的男女双方却已分道扬 镳 ,昔 日的有情 郎早 已把 以前 的美好 抛之脑 后 ,独 留伊人 憔 悴 ,空守 誓言 ,不 能 自己 。不 能说 这些 男子无 情 ,只是 活条件 的改善 ,给 予男性 抛妻 另娶 的资 本 ,女性 却 只能作 他们 无法 像 他们 的结发 那样 将爱 情进 行到底 ,对 爱情 坚 贞 为他们 享乐 的牺牲 品,接受 现实 ,承受 痛苦 。 不移 。 以上两个 原 因,是 《 诗经 》时代 妇女遭 弃的基 本原 因, 她 们 软弱 ,认命 。《 王风 ・ 中谷 有 箍 》三 章 中 每一 章 也是最 主要的原 因, 囿于 能力有 限,未能加 以深入分析 。 除 首句 以外 ,剩 下的都 是弃 妇 的无力 泣诉 。女子 的哭 诉是 三 、结 语 让人 心痛 的 ,虽然 她知 道 自 己遇 人之 不淑 ,但是 她 并没有 《 诗 经 》 中的 弃妇 诗 ,为 我们 塑 造 了性 格 鲜 明、 形象 去 反 抗 ,只 是 无力 地 啜 泣 、慨 叹 。《 郑风 - 遵 大 路 》 中 的 生动 的 女性形 象 ,让我 们真切 感 受到 了这 些女性 悲惨 的生 女子 也 是如 此 ,苦 苦哀 求对 方不 要抛 弃 自己 ,不 要和 自己 活面 貌 。当时 女性 的这 种悲惨 生 活境遇 ,既是 时代造 就 的 分 离 。这 样 的女子 无疑 是软 弱 的,对 一心 想抛弃 自己的 负 悲剧 , 也是人 性弱 点 的展示 ,对整 个 中 国文学 史中 的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子无 良媒 ” 说明礼教 的规范 已开始渗入 民间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
言的婚 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后婚姻走 向解体 时 , 我们看
到的已不是男女平等的家庭形 态 , 而是男人 的态度决定 了事态
果, 实际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恩格斯说过 : “ 在历 史上 出现 的最初 的阶级对立 , 是 同个体婚制下 的夫妻 问的对抗
・
【 1 】 莫纯玉. 弃妇诗 怨情探 析U 1 . 广西师范 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 0 0 4 , ( ( ) 1 ) .
[ 2 】 恩格斯. 马克 思哲 学著作选读【 MJ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1 9 9 6 .
新 校 园
X i n X i a o Y u a n
文化教育
浅议《 诗经》 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 因及审美意义
郭
( 贵 阳学院 , 贵州
瑜
贵阳 5 5 0 0 0 5 )
摘
要: 本文揭示 了《 诗 经》 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 因。弃妇
的发展 同时发生 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 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 同时发生的。” 《 诗经》 时代 , 以男性为 中心的社会早 已形成 , 女 性 因没 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婚后成 为男人 的附属 已是普遍 现
路》 、 《 / J 、 雅・ 我行其野》 《 / J 、 雅・ 小 弁》 《 小雅 ・ 谷风》 。弃妇诗 大多 采用第一人称 口吻叙述或直接抒情 的方式表达弃 妇们被弃 的 无助 和痛 苦之情 , 或哀诉 被遗弃 的不公 , 或幽怨男 子的喜新厌
旧, 或描述痴心女子负 l f , 汉, 或追悔 自己择偶的轻率 , 或埋怨父
1 2・
二、 《 诗经》 弃妇悲剧诗的审美体 验 《 诗经》 中的弃妇诗之所 以都能给读者很强 的审美体验 , 因 为他们遵循 了文学创作和悲剧艺术 的创作规律 。几千年来 , 中 国的婚恋风俗和婚姻制度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和人们观念 的转变 而不停地变化 。但是 , 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执着的态度却是不变
母兄弟的无情 。她们将 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示给读者 , 以 情动人 ,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 品都以女性成为失败
婚姻 的牺牲品为结 局。 一部全面反映西周初期到春秋 中叶社会
败, 喜新厌 旧、 忘恩负义是当时许多男性 的通病。许多男性跨越
道德的底线 , 无视舆论 的谴责也要行 “ 天下之大不韪 ” 之事 , 这成
写 的情 形来看 , 这种社会形态应该还 是一 种初级 阶段 。从《 卫
在浩瀚如海 的中国古典 文学作品 中 ,有 一类作 品值 得关 风・ 氓》 中我们了解到氓妻 与氓还是 自由恋爱 , 还能寻找到一点 男 女平等 的影子 。 但氓妻也曾经希望有媒人证婚 。“ 匪我愆期 ,
注 ,因为这类文学作 品中所描写和反映 的问题在今天仍 然存 在, 那就是有关弃妇 ( 包括怨妇和思妇 ) 的一系列文学作 品。这 类文学作 品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 ,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反 映的是值得人们深思的社会 问题 , 可 以帮助我们 了解 中华 民族
为女性被弃的原 因。那样的时代 , 女性没有经济来源 , 更没有社
会地位 , 离开夫家之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 甚至无法存 活 , 所 以,
各方面的《 诗经》 , 弃妇诗就有八 篇 , 所 占比例不 可谓不大 。 这足 以说 明当时弃妇现象的严重 , 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存
在 的问题 , 这种社会现象 已经引起当时人们 的关注 。
的发展 , 形象反映 了男性对 女性 的奴役 , 也 反映 了夫 权制 的残 酷性。 男权 、 夫权的社会形态呈现在眼前 。 所谓的“ 礼教” 其 实是 为男人的特权服务 的, 也是用来压迫女性 的。这证 明人类 自从
、
《 诗经》 弃妇诗的界 定
在《 诗 经》 中, 被学者 判定为弃妇诗 的作 品有 八篇 : 《 卫风・ 氓》 《 召南 ・ 江有汜》 《 邶风・ 谷风 》 《 王风 ・ 中谷有推》 《 郑风 ・ 遵 大
的。 “ 执 子之手 , 与子偕 老” 是人们对完美爱情 的期望 , 但是现实 中总有 “ 执子之手 ” 不能“ 与子偕老” 的悲剧发生。
断进步 , 一切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必将 得到改变 , 女性 一定会拥
有 美好 的未来 。
参考文献:
从社会层面来看 , 表面上弃妇产生 的原 因是家庭矛盾 的结
在那个时代成为弃妇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而造成被弃 的原
因不外乎社会地位不平等 、 所谓的礼教制度以及无法生育等。 弃 妇诗 , 可 以说 就是弃妇 内心 的情感 独 自, 它强烈地 反映 了抒情 主人公 内心的情感世界 。 她们的悲剧人 生给我们带来强 大的震撼和审美 的体验 , 也让我们 意识到 : 随着人类社会 的不
进入父系社会之后 , 女性 的地位不断降低 , 男性地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提高 ,
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 反 映在婚姻制 度里 就是女性 不仅被奴役 , 更有被遗弃的危 险。 西周末年 , 政治黑 暗, 社会动荡不安 , 阶级矛盾急剧恶化 , 整 个社会呈现出现“ 礼崩乐坏” 的混乱局面 , 社会 道德风气 日渐衰
诗 的产生不仅是 家庭 矛盾的结果 ,更是深层 次社会 矛盾的结
果。弃妇 的遭遇发人深省 , 《 诗 经》 中弃妇诗更激起读者的审 美
感受。
象 。以男人为中 l f , 的社会确立 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 , 也确立
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权利 。然而 , 从《 诗经》 弃妇诗作品里所描
关键词 : 《 诗经》 ; 弃妇诗 ; 悲剧原 因; 审 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