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类型题答题套路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套路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套路

在回答高中历史大题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答题套路和方法:
1.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问题的意思、要求和限定条件。

清楚问题类型,是要求解释、分析还是比较等。

2. 总结关键信息:在问题中找出关键信息、关键人物、事件或概念,帮助你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3. 归纳提纲:根据问题的要求,列出你的答题提纲或纲要。

这可以帮助你组织思路,确保回答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4. 引用观点或事实:使用相关的历史事实、数据或经过验证的观点来支持你的论述,这可以增加你回答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以引用历史文献、历史学者的观点,或是引用对应时期的文献、文件和记录等。

5. 分析与阐释:在回答中展示你对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的深入理解。

不仅要陈述事实,还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解释其原因、影响和连续性。

6. 比较与对比:在一些问题中,要求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国家、文明的特征和影响。

在进行对比时,要注意突出异同点,并结合相关的观点进行解释。

7. 给出结论:在回答的结尾,总结你的观点和主要论点,回答问题的要求,确保结论有力、简明扼要。

8. 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除了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还可以考虑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要在回答过程中保持逻辑性、连贯性和准确性。

遵循以上的答题套路,同时多做历史练习和阅读相关资料,有助于提高你在高中历史大题中的答题能力。

高考常用的历史答题技巧套路

高考常用的历史答题技巧套路

高考常用的历史答题技巧套路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1.最佳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高考就要到来了,很多高三学子们现在应该在抓破脑袋地在学习跟复习,那么关于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_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特点类历史答题模板

特点类历史答题模板

特点类历史答题模板历史答题一直都是中学课程中难点,因为需要记住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还要能够理解背后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

针对特定的题目,有一些模板是可以套用的,帮助我们更快地准确回答问题。

首先是关于历史事件的两种模板:一个是全面的背景说明,另一个是扼要的事件概括。

有些问题要求我们介绍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第一种模板,按照时间轴或者历史进程,顺序地讲述某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背后的政治、文化或者经济背景。

另一方面,当一道题目要求我们比较两个历史事件时,第二种模板更合适,我们可以描述两个事件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对于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针对历史人物或者机构的提问,我们也可以采用两种套路。

第一个是评价,第二个是角色描述。

当一些题目要求我们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或者贡献进行评价,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物的作用放到一段话的开头,然后再根据需要展开具体的评价,指出优点、缺点或者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我们简述某个组织架构、制度名称或者历史人物在某一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这时候我们可以简短地描述这个人物的名字、职位和背景,然后讲述他在这个事件中的具体角色,例如领导、策划、反对等。

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历史问题,比如说经济、政治或者社会方面的分析,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逻辑性强、具有普遍性的结构,例如,先介绍起因,再对症下药,最后展望未来。

在经济或政治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事件或者现象的起因,例如什么原因导致某个经济衰退或者政变发生,然后我们就可以谈论应对措施,例如政策、调控和改革。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某个事件对未来的影响和启示,例如某个政治机构改革对于政府效率的提升,或者某个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答题不仅需要知识面广,更需要综合能力强,我们可以以连接句或者桥接词来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更加紧密,起句和出句之间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顺畅性。

例如,我们可以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或者“总的来说,这个人物在……方面表现很出色,但是在……方面有待提高”等连接词来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

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要想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掌握好高考历史考试的答题资料必不可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历史考试答题思路总结答题思路的规范是基于前面第二种规范要求的,即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

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一)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

如: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二)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

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三)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原因(背景):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四)其他答题基本思路: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3、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高考历史复习攻略高考历史试卷考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这是非常基本的史实,但是试卷要求考生通过读懂材料进而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二是有不少题目命题者通过独到的视野和角度,对题目进行设问,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分辨类似的细节。

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初中

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初中

历史答题技巧及套路初中
1.仔细审题:在解答历史题目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把握好题目的重点和难点。

2.分析材料:历史题目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中蕴含
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因此,在解答历史题目时,要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联系所学知识: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要联系所学知识,将材料
中的信息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4.确定答案:在完成以上步骤后,要确定答案。

答案要做到观点正
确、语言规范、逻辑清晰、要点完整。

在回答原因和影响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

5.检查答案:最后一步是检查答案,检查答案是否有遗漏、错误或
不准确的地方。

检查答案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正。

此外,针对不同的题型,还有一些具体的答题技巧:
1.单一型辨析题: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其原因。

2.复合型辨析题:这类试题大部分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题目形式
上比较灵活。

解答这类辨析题时,首先要分析小要点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观点的正误,然后再对每一个小要点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总结。

以上技巧和套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实践和积累,才能
真正掌握和提高历史成绩。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一】材料题答题技巧 1.“抄材料”《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

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

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

“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

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历史分析公式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2)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3)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三】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1.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大全

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大全

高考历史答题套路与技巧大全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推理型选择题: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高中历史的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答题时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画型选择题:高中物理的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主,形式多样新颖,角度独特,不仅提供了生动灵活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综合性地考查了多种能力。

图片型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对高中历史读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处理图片资料的处理能力。

这类题的解答此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

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高中物理的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它的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生可以根据高中物理的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一、基本机构根据近高考题的分析,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2、问题:主要有八大类(1)概括归纳、说明类的试题(2)背景、条件、原因类的试题(3)影响、意义类的试题(4)启示、认识类的试题(5)特点、特征类的试题(6)分析、比较类的试题(7)开放性设问、小论文类的试题(8)评析、评价类的试题二、解题技巧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评价》总结课学案 【教师寄语】方法就是效益,思想就是能力 【方法指导】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 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 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右图所示) 分述如下: 1.分类法 :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 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 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 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 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 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 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例4】恩格斯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试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史实分析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分析人民群众在英国革命中作用的表现,如支持新议会代表、保护议会、保卫首都、新模范军等。 【例5】陈寿《三国志》中桥玄曾这样评述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试结合东汉末年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分析东汉末年社会状况说明乱世需出英才; ②曹操的主观努力使他得以统一北方,说明他确是“命世之才”; ③以曹操力图统一而南征失败说明他的作用有限; ④陈寿观点错在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例6】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 ②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 ③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人民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

时间分事迹分类线

历史人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例7】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 思路提示: ①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③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 ④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例8】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卷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欲望和动机的努力决定的。”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观点错误; ②分析“二战”起因说明爆发的必然性; ③观点错在过分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例9】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结合你对宋与辽、金、夏议和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思路提示: ①观点错误; ②议和原因在于两宋政治腐败,无心抵抗; ③宋朝兵力并不弱,曾多次击败辽、金、夏的进攻; ④错误在于没有看到议和的本质原因,所谓“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是一种唯心史观,看不到本质,只能归于天命)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反对旧制度即封建制甚或奴隶制时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但他们的资产阶级属性决定他们只会为资产阶级利益着想,而绝不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如克伦威尔领导反封建斗争,但又实行独裁统治;华盛顿领导反殖民统治斗争,但又保留种族歧视弊端;罗伯斯庇尔完成反封建任务但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要求,且又限定工人最高工资等等,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两面性,而这正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 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例10】陈赓曾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但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康生不满地对他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吗?”陈赓回答:“当年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试史论结合地评论他们的观点。 思路提示: ①陈的观点正确,康的观点错误; ②1926年前的蒋介石是一副革命者的面目: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才开始暴露了反革命野心; ③康生的错误在于没有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人物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 【巩固练习】 1、请按“事迹分类法”评价拿破仑。 线索提要: ①资产阶级政治野心家: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 2、请按“时间分期法”“评价毛泽东”。 线索提要: ①中共创立时期: 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 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④抗日战争时期: 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