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人的活动,历史学科是一门与“人”有关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一1.(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孔子【解析】(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编二1.(2015·浙江自选模块·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非、美洲运送到英国的货物,须由英国船只运送‛。

到了18世纪,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已落后于英国。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二克伦威尔说:‚真正的绅士我固愿尊敬有加,但与其信俗所谓‘绅士’,还不如信披黄褐色大衣的队长,任这种穿便服的人充骑兵队长‛。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卷)(含答案)

2020届二轮:专题2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卷)1.(2019·全国卷Ⅱ·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得出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

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2.(2018·全国卷Ⅲ·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材料二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固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

这对科学也适用。

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

……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材料三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

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

”…-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

……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9分)【答案】(1)相对论(2分)。

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4分)(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3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

历史⼈物评说⾼考真题集锦 在⾼考历史时,如果遇到与⼈物史相关的题⽬,考⽣要如何去解答这类题⽬呢?下⾯是店铺为⼤家推荐的历史⼈物评说⾼考真题集锦,仅供⼤家参考! 历史⼈物评说⾼考真题集锦⼀ 材料⼀明朝末年,后⾦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

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活。

直⾄花甲之年,保国守⼟的爱国忠⼼,昭昭可鉴。

材料⼆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深知当时流⾏的陆王⼼学,实为误国害民。

徐光启⾛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崇尚实学的道路。

万历⼆⼗三年(1595),徐光启开始与传教⼠郭居静交往。

使他第⼀次知道在中国之外竞有那么⼤的⼀个世界、地球是圆的、伽利略制造了天⽂望远镜……1606年,徐光启请求利玛窦传授西⽅的科学知识,经过⼀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得《⼏何原本》的内容,并与利玛窦合作把它译成中⽂。

1612年,他与传教⼠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利⼯程作法和各种⽔利机械。

在天⽂历法⽅⾯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

《崇祯历书》的编译,引⼊了⼤地为球形的思想、⼤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三⾓法。

在《度数旁通⼗事》疏奏中,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的⼴泛性。

如果每个学科都设臵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他吸收《九章算术》、⾼次⽅程和⽅程组的解法等⽅⾯的辉煌成就,认为“算术之学(被废的主要原因)为名理之儒⼠苴天下实事。

” 徐光启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利建设。

他利⽤各种机会,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臵试验⽥,亲⾃进⾏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他⼀⽣关于农学⽅⾯的著作有《农政全书》、《⽢薯疏》、《农遗杂疏》、《泰西⽔法》等。

其中,《农政全书》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献和明朝当时的⽂献;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的著作。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总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总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汇总1(2007年新课标高考)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

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

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

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10分) 2(2007海南卷)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材料一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

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一1.(海南高考29题)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

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

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

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6分)【答案】(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4分)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点拨】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经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2.(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专题训练选择题部分1.(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答案】B【点拨】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徐继畲所说的开国者开创了用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的方式。

符合这一要求的开国者只有美国的主要缔造者华盛顿。

2.(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起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摧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统治秩序,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

联系本题,英文书籍在印度畅销的原因是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

3.(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

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A项。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B项。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6·全国卷Ⅰ]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

第(2)问,“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

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2.[2016·全国卷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在高考中,一分之差也是一段很大的差距。

人物史选修模块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占有10分的分值,该怎么拿下这10分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一1.(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第一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

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2.(;福建文综.T41 C)(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材料二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壵《西方文明史》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有。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9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印度圣雄甘地的经济思想为试题背景题材,主要考查甘地的经济思想及其历史评价。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从三个历史视角描述和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材料出处多样且文字简洁,设问设计也直接明了,难度适中。

【规范解答】通过通读三则文字材料正文及其出处,先明确关于甘地经济思想内容及其评价的主题。

第(1)题,根据材料一有效信息概括出甘地以守护传统乡村经济来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主张。

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信息和结合所学甘地的相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甘地的经济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3.(;海南单科.T32)(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

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

”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

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

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4分)【命题立意】本题以《左宗棠全集》所提供的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史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问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不要答非所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第(2)问在回答时既要高度概括,也要注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主要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洋务、维护国家统一、镇压农民起义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张收复新疆。

(4分)(2)推进洋务运动;捍卫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

(4分)4.(;江苏单科.T25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6分)【命题立意】本题以三段史料切入,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规范解答】第(1)题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材料一中“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材料二中“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根据这两句材料,可以发现收复台湾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上有利于保护沿海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第(2)题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可以看出康熙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对台湾进行了治理,作用也要根据这三个方面进行推断。

【参考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5.(;新课标全国卷.T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命题立意】此题以不同时期对曹操评价切入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知识点,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能力。

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

【规范解答】第(1)题首先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人对曹操的评价,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

第(2)题根据材料概括郭沫若提出评价人物的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参考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编二1.(;新课标全国文综;T48)(15分)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