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忠孝观。(4分)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
二为敬,即孝敬父母。
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儒家忠孝观

儒家的忠孝观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的是对君主、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孝顺。
具体来说,儒家忠孝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君:儒家认为,臣子应该忠诚于君主,这是政治伦理的基本要求。
这种
忠诚不仅仅是对君主的服从,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和效忠。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臣子应该尽心尽力地辅佐君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忠。
2.孝亲:儒家认为,孝顺父母是道德的根本,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和关心他们,从内心深处尽孝。
同时,儒家也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这是人类感恩之心的体现。
3.忠国家:在儒家看来,臣子应该忠诚于国家,为国家利益尽忠。
这种忠诚
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归属感,更是一种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贡献。
在国家面临危难时,臣子应该义无反顾地为国家献身。
4.家族伦理:儒家认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政治伦理的基础。
在
家族中,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同时,家族中的长者应该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儒家的忠孝观是一种全面的社会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对君主、国家和家族的忠诚和孝顺。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孔子的孝道

浅谈孔子的孝道【摘要】孝,乃中国文化之精髓,在儒家学说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之位。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为“仁”,作为仁之根本,孝既是一种人类的自然情感体现,也是一种衡量个体人德行之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于打造一个“仁爱”世界,而孝道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孔子毕生事业之根基。
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大孝、全孝。
【关键词】孝道内涵、事亲、忠君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特色体现。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比较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对孝道作了系统的论述,使“孝”真正成为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进而形成其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在儒家学说中占有崇高地位,在其后两千余年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孝道的内涵孔子说:“所谓道,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妙用;所谓孝,是人实践道而达到的最高德行。
道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形成万象,赋予事物的个性和生命,这功德最实在;但并不因此将万物据为私有,充当储藏万物的府库,不做万物的主管,不寻求人们的理会、了解,不占有任何东西,这就叫做道。
道用在人身上,则叫做孝。
所谓孝,就是敬奉父母忠与君的意思。
”二、孝道中的事亲行孝要从侍奉孝敬父母开始。
讲孝道之所以必须从事亲开始,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但人伦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孝子。
因此,行孝只能从人伦做起。
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在血缘关系中又以父子关系最为亲近,俗话说:“苦极喊天,痛极叫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孝子行孝只能从事亲开始。
在孔子看来,奉养父母吃喝、为父母尽心竭力的办事这样的孝,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孝,对此他不满的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奉父母以酒食、为父母竭心尽力办事,这样的“孝”做的还不够好的原因是:它缺乏孝最为实质的内容“敬”。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

孔子关于孝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
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第二境界: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第三境界:“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
孔子的孝道思想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1、奉养双亲在以“仁”为基础上,孔子认为,“孝”应该爱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奉养双亲,也就是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说到,要“能竭其力”,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标准。
也就是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具体到每个人的家庭有具体的情况。
2、尊敬双亲在“礼”的思想指引下,孔子认为子女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上,要保持一定的礼节。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尊敬父母。
这一点在孔子回答子游问孝时,就做出了解释。
通常我们认为,只要爱父母就是孝了。
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只是奉养,那么和犬马是没有区别的。
他认为人所谓的孝,更需要“敬”。
3、无违沿着孔子“忠”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他孝中的“无违”思想了。
这一点,在他的弟子孟懿子问孝子问孝时,孔子做出了回答。
这里的“无违”,字面意思就是不要违背。
从简单的意思来讲,所谓忠就是忠诚于父母,很多人也就会自然认为,那么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
但其实,这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所谓的“无违”是不要违背礼制。
关于孔子的尽孝名言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如何理解孔子对孝顺和家庭伦理的重视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如何理解孔子对孝顺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孔子对孝顺和家庭伦理的重视,是《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家庭伦理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孝顺的观点和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是一种基本的美德,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学习和理解《论语》第十二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孔子对孝顺和家庭伦理的重视。
首先,孔子强调孝顺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美德,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孝顺是培养和实践仁爱之道的基础,只有孝顺才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心家人和社会他人的需求。
其次,孔子提出了孝顺的实践要求。
在《论语》中,他对于孝顺的内涵和具体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例如,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告诫子女们要关心和尊重父母,了解他们的年龄和需求,以喜悦和担忧来回应他们。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孝顺的其他方面,比如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生活和健康,要孝敬祖先,并让后代子孙向自己学习孝顺之道。
第三,孔子谈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健康和和谐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论语》中,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的看法。
他认为,孝顺不仅是个体对父母的尊重和回报,也是培养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团结、和睦,才能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繁荣。
最后,孔子提出了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论语》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和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他也提到了整个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和关爱文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
孔子的孝道探究

孔子的孝道探究对于孝道,孔子在《论语》中这样形容“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此,孝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可见一斑。
可以说,孝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基石。
在孔子看来,孝悌之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孔子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孔子孝道思想最为可靠的材料只能是《论语》,下面即以《论语》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孝道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标签:儒家;孔子;孝道一、养亲敬亲的血缘孝道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心理。
这可以说是生物间的一种本能行为,但在人这里,孝则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它上升为一种德性,被世人所称颂。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
”(《诗经·蓼莪》)而孔子在《论语》中将孝摆到了德性的高度,认为这是人从偶然的人成为德性之人的根本标准之一。
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付出而无怨无悔,自然而然的对父母产生敬爱的心,对父母自然怀有报养的愿望,向父母行孝尽孝,而子女这一点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则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培养的文化根源。
①孝道,最基本的伦理含义就是指“善事父母”。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
”表明了在古代“孝”是做人应该具备的起码德行。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乎?”②(《论语·学而》)孝,乃善事父母;弟,乃善事兄长。
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基础。
孝敬父母兄长的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情,更不会兴风作浪危害社会,如果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顺此本性,由最亲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绝不勉强,不能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更加不会去与他人为善。
因此中国传统的文化,孔子将它构建在孝的理念上,从人类自然的爱为起点,而扩展出去。
《孝经·开章明义》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确实一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其特殊之处。
浅议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

浅议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三个层面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崇德、民本等价值理念相一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弘扬儒家文化的过程。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创立了一整套儒学思想体系,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把儒家的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儒学也论及和、忠、恕、恭、谦、廉、俭、让等价值观念。
本文认为儒学最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四个范畴。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
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就教方家通人。
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但是,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我们仍可以窥知其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解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在许慎看来,“孝”是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是个“子”字;子女“善事父母”,即为“孝”。
《诗经•小雅•六月》:“在唉?张仲孝友。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孔子的孝道观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百善孝为先。
从古到今,“孝”都是人们所看重的。
在《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孝”的阐述,主要的有这样一些:1、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孔子看来,“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具体说,就是在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2、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知道孟武伯对父母很孝顺,所说他告诉他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孔子所要强调的是,做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这样,就是“孝”了。
这两则讲的是“孝”的第一个层次,奉养父母,让父母安心过日子。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奉养,还需要尊敬。
若只是奉养父母,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以见出“孝”的第二个层次,尊敬父母。
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表现在心中。
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
这些都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这里道出了“孝”的第三个层次,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孔子的孝道观,多少带有一些封建的色彩,为的是社会安定,秩序和谐,与此同时,他更强调“孝”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这是很可贵的。
当代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空巢”老人也多。
我们作子女的理应对父母尽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尊重老人的权利。
重庆市民曾评出如下三种不孝行为:一是啃老。
二是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克己复礼》)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
(《荀子·子道》)21.从上述材料可知,就伦理角度而言,孝弟的内涵是;就哲学思想层面而言,孝弟则是。
(2分)
2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忠孝观。
(4分)
阅读答案:
21.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为仁之本(2分)
22.(1)孝是忠的前提,在家孝顺的人,也一定对君主忠诚,不会作乱。
(2)不能一味愚孝和愚忠,要能进诤言。
(3)表现了孔子的忠孝观是有原则的,符合中庸之道。
(前两点每点1分,第3点2分)
参考译文二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
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诤谏之臣四个,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诤谏之臣三个,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诤谏之臣两个,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
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
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
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