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昌宁

合集下载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昌宁茶叶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种植、加工和市场销售情况,并对其质量和市场潜力进行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采访茶叶行业专家,我们发现昌宁茶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较高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推进其发展。

一、引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名优产品之一,昌宁茶叶作为云南省的特色茶叶之一,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

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种植环境和工艺特点而闻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口感,已成为许多茶叶爱好者的首选。

二、昌宁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昌宁茶叶主要种植于云南省的昌宁县,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昌宁茶园的茶树生长快速且茶叶品质优良。

种植过程中,农民注重茶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保证茶园的健康生长。

昌宁茶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步骤。

在这些步骤中,采摘的时间、萎凋的掌握和杀青的处理都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使得昌宁茶叶保留了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三、昌宁茶叶的品质与口感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首先,昌宁茶叶具有浓郁的香气和鲜爽的味道,喝起来回甘生津,带有淡淡的花香。

其次,昌宁茶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

最后,昌宁茶叶的汤色清亮,叶底均匀齐整,展示了其精细的加工工艺。

四、昌宁茶叶的市场销售情况目前,昌宁茶叶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并愿意购买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同时,昌宁茶叶也通过电商平台和传统销售渠道进行市场销售,确保了产品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昌宁茶叶的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昌宁茶叶的供应量有限,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次,因为昌宁茶叶的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有限,需要加大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

此外,茶叶行业的竞争激烈,昌宁茶叶需要与其他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昌宁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昌宁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昌宁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昌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

自古以来,昌宁就是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其历史发展也是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下面,我将就昌宁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昌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昌宁在唐代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当时就有“昌宁商会”这样的商业组织,可见当时的昌宁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商业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昌宁的商业贸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滇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昌宁还曾是滇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在宋代,昌宁曾是一个重要的州治所在,当时的昌宁城建筑宏伟,城市规模庞大,是当时滇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昌宁的政治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除了商业和政治,昌宁在历史上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明清时期,昌宁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的诗文留存至今,成为了昌宁的文化遗产。

同时,昌宁还有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这些都是昌宁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今,昌宁在历史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壮大。

特别是近年来,昌宁在旅游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昌宁的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昌宁的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昌宁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历史发展经历了商业繁荣、政治中心、文化荟萃等阶段,如今昌宁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地方。

昌宁的历史发展情况,展现了一个地方的兴衰荣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相信在未来,昌宁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保山市昌宁县茶文化探析

保山市昌宁县茶文化探析

保山市昌宁县茶文化探析作者:袁顺贞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摘要】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被称为“千年茶乡”,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昌宁种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民间茶俗生动有趣,长期以来形成以茶为媒,以茶为礼、以茶为尊、以茶敬人等丰富的民间茶俗。

【关键词】昌宁茶茶俗文化内涵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茶资源丰富,被称为“千年茶乡”。

昌宁的茶树,从第四季冰川之前就有遗存。

宋元时期,昌宁土著人学会了用茶来疗足、洗目等,到了明洪武年间昌宁人民开始植茶。

昌宁古茶树资源丰富,被列为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其中漭水大叶茶、温泉源头茶等“七五”期间被列为优秀种质资源,野生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分布较多。

昌宁茶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由原来的青茶、黑茶到如今的红、绿、黄、黑、白、普洱、花茶等各大类茶竞相媲美。

昌宁的红茶主要有“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CTC红茶”等,是国家指定出口产品。

昌宁茶质量上乘,以本地的茶叶资源制作的茶叶对外统称昌宁红茶、昌宁绿茶、普洱茶、花茶等。

在国际市场上是“滇红”“滇绿”的主要品种,“2012年,全县创立茶叶品牌42个,有26个品牌先后获部优、省优名茶的称号并获国家有关认证。

”[1]“昌宁红茶”是国家指定的出口产品,在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中获“陆羽杯奖”。

昌宁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位于昌宁的右甸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据《昌宁茶叶志》记载,从右甸出发到各地的茶马古道主要有六条,这六条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是中国内地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甚至海外的重要枢纽,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

昌宁茶正是通过这条古道走向世界,从一开始的茶马互易到后来的货币交易,不断的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茶产业对于昌宁各族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其它作物和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昌宁属于西部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滞后,默默无闻,自从茶叶出现并外销以后,提到昌宁首先想起“昌宁茶”。

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通用12篇)

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通用12篇)

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通用12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云南的风俗作文篇1云南的春节虽不及北京那么热闹,也不及绍兴那么多样,但却也隆重非凡。

从除夕到初七,云南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中。

云南分为好几个少数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极大的部分。

在楚雄途经彝族家庭,一大块碧绿的,用草铺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它如同一块平坦的,柔软的草地一般。

抚摸着,一阵舒适随即袭来。

据彝族老人介绍说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个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入席,坐在那块草席上,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那滋味可别提有多幸福。

年夜饭中有牛肉!羊肉!鱼肉!丰盛的佳肴中透露着彝族人民对春节的喜爱和重视。

饭后,彝族的男女老少还得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唱啊!跳啊!还不时端上一些“美味”。

突然,妈妈惊叫一声:“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妈妈请教,妈妈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这种花生在妈妈小时候盛行。

但渐渐也就因为太麻烦,就不再炒了。

从那以后,人们渐渐在记忆中对它也就淡褪了颜色。

万万没想到,在这儿竟能品尝到儿时的滋味。

妈妈激动不已!我也赶紧拿了一颗尝尝,香甜柔软的感觉沁人心脾。

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在前往德宏州傣族时,我的心一直嘭嘭直跳,因为我对傣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猛然间,一阵嘹亮的歌声将我唤醒。

傣族的大门就在这儿敞开了!入内,必须将鞋子脱去,其中还有许多规矩,显然傣族在少数民族中家教堪称严厉。

熬到下午2点,才开始吃中饭。

咦!这第一道花花绿绿的菜是什么?我一脸疑惑地瞟了瞟正在上菜的傣族小卜少。

昌宁县_精品文档

昌宁县_精品文档

昌宁县昌宁县是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地处滇西边陲,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南缘。

昌宁县总面积约为2456.7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人口约为48万。

昌宁县地势较为复杂,南部为崇山峻岭,北部则为低丘丘陵。

县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等。

昌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充沛。

这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昌宁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昌宁县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著名。

县内盛产稻谷、油菜、红薯、玉米等作物,其中以稻谷和油菜产量最为突出。

昌宁县的农产品远近闻名,尤其是出产的稻米和食用油品质上乘,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此外,昌宁县还因多种经济作物而闻名,如茶叶、花卉和中草药等。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地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资源,昌宁县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是昌宁石林。

昌宁石林位于县城以东,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林景观之一。

这里有成千上万的石柱,形状各异,犹如一片石海。

游客可以在石海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此外,昌宁县还有其他不少的旅游景点,如白水河、秀山、丙中洞等,每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昌宁县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县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乡村旅游开发等举措,昌宁县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同时,县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作为一个边陲县市,昌宁县的交通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县境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方便了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流。

此外,滇西北地区的空中交通也十分发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是离昌宁县最近的国际机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航空交通服务。

昌宁茶文化最经典的一句

昌宁茶文化最经典的一句

昌宁茶文化最经典的一句在咱昌宁这地界儿,聊起茶文化,那可真是一壶泡不开的好故事,比那山间云雾还缭绕,比古树茶还醇厚。

说起昌宁茶,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一水一世界,一叶一春秋”,这话啊,简单直白,却又藏着大智慧,就像咱们昌宁人一样,朴实无华中透着股子不凡的劲儿。

走进昌宁,就像踏进了茶的海洋。

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油油的,跟翡翠似的,阳光下泛着油亮亮的光。

春天一到,那嫩芽儿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就像是大地母亲最宠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这时候,茶农们就忙开了,他们戴着斗笠,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手指上下翻飞,就像是在弹奏一首无声的春之歌。

采回来的鲜叶,经过一道道繁琐而又精细的工序,最终变成了咱们手中的那杯好茶。

冲泡的时候,讲究个“凤凰三点头”,水壶高高提起,水流细细注入,那动作,既优雅又带着几分仪式感,就像是在给这茶叶洗个热水澡,唤醒它沉睡已久的香气和灵魂。

头一泡茶,色泽清亮,香气扑鼻,轻轻抿一口,哎呀,那滋味儿,简直了!就像是山间清泉直接流进了心田,清新脱俗,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这一水,仿佛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藏着山川的灵秀,雨露的滋润,还有茶农们的辛勤与汗水。

再看那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由蜷缩变得柔软,最终沉到杯底,就像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经历了风雨,见证了春秋。

这一叶,不仅仅是一片茶叶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昌宁的历史,文化,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昌宁人喝茶,喝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态度。

无论是忙碌的午后,还是悠闲的傍晚,一杯茶,就能让人的心情瞬间平静下来。

他们喜欢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谈谈收成,茶香袅袅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人羡慕不已。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昌宁的茶文化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呢?或许,就是因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吧。

昌宁的茶,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昌宁人的勤劳、智慧、坚韧与乐观。

而那句“一水一世界,一叶一春秋”,更是将这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千年茶乡”

“千年茶乡”

“千年茶乡”茶,在我国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喝茶,也早已成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

自古以来,茶就与音乐、诗词、书画相通成为一种文化,如今它却融入并成为我们饮食的一部分,茶,在我国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喝茶,也早已成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

自古以来,茶就与音乐、诗词、书画相通成为一种文化,如今它却融入并成为我们饮食的一部分,因为茶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钟爱,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文化。

在全球掀起普洱茶热,媒体热炒普洱茶的今天,昌宁县紧抓时代脉搏,乘着“普洱茶”这股东风,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昌宁县大部分地区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峰兀立,河谷深切,土质及地形复杂,海拔相对高差2267.9米(最高2875.9米,最低608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由于境内云雾期长(比省内相近纬度地区的雾日多70天以上),年温差小,空气湿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等特殊优势的自然因子,促成了昌宁县茶叶特殊、优良的品质。

昌宁县隶属保山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糖料商品生产基地县、全国名优特林产品(泡核桃)基地县和省级烤烟种植示范县、商品牛(羊)基地县和竹类生产基地县。

昌宁不仅是全国首批4个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全省12个生态茶叶示范县之一,也是优质普洱茶原料——大叶种茶原产地,“碧云仙茶”、“尼诺茶”的故乡以及“滇红”、“下关沱茶”等驰名茶品的优质原料供应县。

她年产干茶400多万千克,精制红茶曾远销亚、欧、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出产的“尼诺绿茶”曾获“金钟奖”、“陆羽杯”等奖项,被评为“云南名茶”……作为一个老茶区,昌宁县有文字记载的种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今年5月,昌宁县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科学院茶科所、云南农业大学等4家科研机构的7位茶叶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昌宁的古茶树群落进行了为期6天的科学鉴定。

昌宁历史故事

昌宁历史故事

昌宁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茶马古道的历史、碧云仙茶的传说、哀牢古国的文化遗迹以及大甸山遗址的考古发现。

具体如下:
1. 茶马古道:昌宁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这条古道是古代云南与西藏之间进行茶叶和马匹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于研究古代商贸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碧云仙茶:昌宁曾出产一种名为“碧云仙茶”的高品质茶叶,这种茶叶曾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室。

据《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昌宁勐统所产的细茶在明代就已经享有盛名。

3. 哀牢古国:昌宁是哀牢古国的所在地,这里的泥土中出土的文物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揭示了3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与古哀牢青铜文化的交融。

4. 大甸山遗址:大甸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边疆史、古代史、民族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

这些遗址不仅见证了昌宁的历史底蕴,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昌宁县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些历史故事和文化遗迹为昌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文化探索者前来探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茶乡·昌宁“天地间飘来一条江,飘过云之端,飘过我家乡……”。

这是在昌宁人口中不断传唱的首歌。

在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畔,在美丽的滇西高原,怒山和云岭两个“巨人”,以天然的巨手做成了深闺,用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养育着一个少女。

如今,这个逐渐成长的少女期待着走出深闺,走向世界的远方。

她就是昌宁,就是期待着为更多人所认识的千年茶乡。

茶乡在哪里昌宁位于滇西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介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与大理州永平、巍山、漾濞、临沧市凤庆、永德和保山市施甸、隆阳七县区接壤,云岭、怒山两大山脉在境内绵延,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

全县国土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总人口34.03万人。

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右甸坝,距保山市政府驻地93公里,距省会昆明591公里。

县内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被誉为澜沧江畔的绿色明珠。

昌宁地处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拔高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海拔由低到高形成了亚热河谷区、温热山坝区、温凉山坝区和高寒山区四种气候和植被类型,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优势产业群体。

1984年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是全国糖料商品生产基地县和特色经济林—核桃之乡,是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商品肉牛(羊)生产出口基地。

昌宁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丰富的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待开发;昌宁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昌宁发展基础较好,以粮食、蔗糖、烟草、茶叶、畜牧、林业、果蔬为支柱的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加工硅冶炼、造纸、建筑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以交通运输、服务业、商品贸易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昌宁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连接两条国道和三州市七县区,电网供电能力较为充足,水利覆盖面广,通信便捷,发展条件今非昔比;昌宁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中国—新田园城市正在澜沧江畔崛起;昌宁发展机遇良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历史的昌宁,悠远流长;经济的昌宁,蓬勃发展;文化的昌宁,丰富内涵;文明的昌宁,和谐平安。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昌宁将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不断推进县域经济与国内国际经济的对接,为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茶乡名与实昌宁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好山好水出好茶,上山上水出上品。

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扼其上游的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相对高差2267.9米(最高2875.9米,最低608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多气候类型在境内交织,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

由于境内云雾期长,加之温差小,湿度大,降雨充沛,漫射光多,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昌宁茶叶生产加工年代久远。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就有官绅在昌宁碧云寺种茶,产一种名叫“碧云仙茶”的极品茶,充分证明了昌宁利用茶叶的历史之悠久。

而境内的2500多亩古茶树,则亲历了昌宁茶叶的发展与变迁。

今年5月,我县特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科所和云南农业大学四家科研院所的7位茶叶专家,对境内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科学鉴定。

专家组认为,从昌宁的大茶树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

其中,漭水镇茶山河的红裤茶树高15.8米,树幅6.7×8.0米,基部干围3.4米;田园镇石佛山的柳叶青大茶树树高14.8米,树幅11.8×10.6米,基部干围3.03米。

这些植株不亚于云南省已报道的千年古茶树,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7月25日,我们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正式发布了这个科学结论,从此,昌宁开始名正言顺地享有“千年茶乡”的称号!昌宁茶叶发展历史辉煌灿烂。

昌宁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重要支道的必经之地,马帮的铃声虽然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淹没,但茶叶这一传统的经济支柱却随着时代发展闪现出新的光芒。

1986年,昌宁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同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所产的精制红茶曾作为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末,昌宁的绿茶又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尼诺”绿茶曾获“金钟奖”、“陆羽杯”奖,并被评为“云南名茶”;“雪兰”绿茶则飘洋过海,夺回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金奖。

2003年,云南省茶文化创造基地在昌宁挂牌。

虽然众多的荣誉只能说明过去的辉煌,但同时也雄辩地证明了昌宁是生产加工优质茶叶、研究发展茶文化的理想之地。

昌宁茶叶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昌宁茶叶已告别了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创着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新篇章。

如今的昌宁,不仅拥有2500多亩的古茶树,更拥有10万亩生态茶园和一批茶叶加工企业。

头冠殊荣的昌宁尼诺、树根地、雪兰绿茶和兴茂茉莉花茶等品牌供不应求。

特别是今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龙润集团,把昌宁作为普洱茶生产基地进驻昌宁,为“千年茶乡·昌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承载着“千年茶乡”的美誉,走向全国,驶向世界。

全面看茶乡茶乡有茶,可不仅只有茶。

“千年茶乡·昌宁”是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昌宁。

昌宁,特色明显,发展势头强劲。

昌宁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是全国糖料生产基地县、名优特林产品泡核桃基地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是全国茶文化创作基地县、省级烤烟示范县、生态茶叶示范县、商品肉牛(羊)出口基地县和竹类生产基地县。

全县种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上乘,有茶叶面积10万亩,年产干茶5000吨,精制红茶远销亚、非、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尼诺”、“树根地”等绿茶誉洒国内东北、内蒙、浙江、广东、上海等地,色香味俱全,倍受市场亲睐,曾获国优、部优和省优殊荣,被评为国际金奖、陆羽杯奖、金钟奖等,滇江一级被评为全国名茶。

目前,龙润公司入驻,普洱茶问世。

有甘蔗面积15.9万亩,糖业公司3个,日处理甘蔗5600吨,年产白糖6.2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全县森林覆盖率59.2%,活立木储量1147.7万立方米,有世界最大的万亩秃杉林基地;泡核桃种植面积40.18万亩,年产5100吨,今明两年计划每年新植10万亩,使总面积发展到60万亩。

同时,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把昌宁建成中国最大的泡核桃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中心;有竹子15.13万亩,思茅松37万亩,有造纸企业1户,年产机制纸及浆板2万吨。

烤烟产量19.53担,香料烟产量6.64万担;全县肉类总产3万吨,有1个万头肉牛养殖厂和1个万头仔猪示范场;全县范围内均有中草药分布,种类达1600多种,总储量达14000吨以上;野生森林蔬菜、食用菌等种类繁多,年均上市3000吨以上。

目前,全县以粮食为基础,蔗糖、烟草、茶叶、林业、畜牧为支柱,新兴产业为后劲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昌宁,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昌宁具有多样性的气候资源。

县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形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4.9℃,年日照2282.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干湿季节分明,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特征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昌宁具有肥沃宽广的土地资源。

全县热区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3.5万亩,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昌宁具有优质丰富的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并具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锡、铜、锰、锌、石灰石、大理石、板岩、硅石、硅藻土等。

其中探明的硅矿和硅藻土总储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全部可露天开采,且昌宁的硅矿品位极高,属国内罕见的优质硅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极高的经济价值。

昌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

境内峰峦叠嶂、林海苍茫,山珍野味俯拾即是。

全县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种,其它植物2000多种,有兽类33种,鸟类114种。

昌宁具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旖旎的热带风光,奇异的怪石土林,诱人的天然热泉,迷人的高山湿地,浓郁的民族风情,淳厚的民风民俗,是旅游、渡假、投资的理想之地。

昌宁具有保障有力的能源资源。

县内原煤储量较大,年产原煤30万吨。

有右甸河、枯柯河等八大水系,分别流入澜沧江和怒江。

正在建设的、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小湾电站位于澜沧江下游,昌宁是第二大淹没区。

昌宁电力充足,目前已形成了以110KV 为中心、35KV为骨架、10KV为基础的供电网络,是云南省电气化县。

昌宁,基础完善,发展条件良好。

昌宁地处保山、临沧、大理三州市结合部,距保山市87公里,距昆明670公里,连接320和214国道的云保公路穿境而过。

境内村村社社通公路,县乡公路基本实现弹石化,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全县拥有中小型水库64座,水利化程度达61.2%。

县城建成区面积5.8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21.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齐全,规划科学合理,是一个人居环境最佳的新田园城市。

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电子政务、通信业务发展迅速,互联网及宽带网业务蓬勃兴起。

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昌宁,政策开明,发展商机无限。

昌宁是全国“无毒县”,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民主法制健全。

目前正在着力打造“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感情政府、服务政府”,着力营造“讲法治、重信誉、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的良好投资环境,快捷方便的便民服务中心竭诚为客商提供一流的、全方位的服务,制定了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大市场。

目前,已有许多商家入驻昌宁,兴办实体,投资置业,与昌宁人民一道,共商良策、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昌宁,立体全面,经济互补性强。

在昌宁的高山河谷之间,分布着13个乡镇,有125个村(居)民委员会1981个村(居)民小组。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丰富物产,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茶乡。

总人口5.78万人的田园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