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案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因此,我设计的这节电阻的测量教案,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电阻的测量教案时,我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2. 掌握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3. 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测量电阻的方法。
难点:理解电阻的测量原理,正确操作测量电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开关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电阻箱,一份测量电阻的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实例导入:以生活中的电路为例,让孩子们观察电流在不同的电阻下是如何流动的,引导他们思考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讲解电阻的概念,解释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
3. 演示测量电阻:使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电阻,并解释测量原理。
4. 动手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电阻测量实验,记录测量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概念,测量电阻的方法。
难点:理解电阻的测量原理,正确操作测量电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绘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图,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电阻的理解。
同时,我也在反思,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生动有趣地教授物理知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例导入的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生活中的电路实例来导入课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电流在不同的电阻下是如何流动的,引导他们思考电阻的概念。
这个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我认为的重点之一,因为它能够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情况,让他们亲身体验电阻对电流流动的影响。
九年级《电阻和变阻器》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以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阻会影响灯泡的亮度?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使用电器时,有时需要调节电流和电压?这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3.讲解变阻器:介绍变阻器的原理、类型(如滑动变阻器、旋转式变阻器等)以及连接方法。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电路图,讲解变阻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阶段,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变阻器是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的?
-完成课本第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以检验对电阻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的掌握。
-利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给定电压和电流下的电阻值。
Hale Waihona Puke 2.实践操作拓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的亮度,并记录不同电阻值下的电流和电压数据。
-观察家中电器(如电风扇、电视等)的电路图,分析其中可能使用的变阻器,并说明其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阻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掌握变阻器的原理、类型和连接方法。
2.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电路,实现对电阻值的调节。
(二)教学设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电阻现象,如电热水器加热时电流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阻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第4篇电阻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温馨提示:通过学习目标的认识找寻学习的方向,同时通过明确学习重难点,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并进行突破掌握。
学习目标: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会用探究的方法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习重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习难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器材准备:铜线或镍铬合金丝、导线、电源、电流表、开关等。
互动课堂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观察教材P14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把铜线或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时,接入时小灯泡更亮,这个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二、实验探究:1.认识电阻(1)把教材中图6.3-1装置中接入电流表,当铜丝或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灯泡越亮,电流表的示数就____,说明不同导体对电流有____(相同或不同)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流通常用字母__表示,电阻的单位是___,简称___,符号是___,另外来可用___、__作它的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M=__ 1K=__(3)自学教材中图6.3-3常温下物体的导电的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表,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内容的信息或规律:。
2.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按照教材右图装置连接电路,然后把长度,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灯泡和开关之间,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有什么变化?(2)猜想:电阻可能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3)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可通过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判断接入电路中导体电阻的`大小。
在下框内画出电路图:(4)用控制变量法来逐步探究a.比较不同材料的导体时,需要把两条__不同,__、__相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b.比较不同长度导体的电阻时,需要把两条__、__相同,__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6.3《电阻》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6.3《电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6章第3节《电阻》。
本节主要介绍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阻的定义及单位;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3.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4. 电阻的测量方法:伏安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 理解并应用欧姆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电阻计算;3. 学会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测量方法;2.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导线等;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段电流通过电阻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2.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教师介绍电阻的定义,即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以及电阻的单位——欧姆(Ω)。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4. 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师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即电流I、电压U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I=U/R),并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阻计算。
5. 电阻的测量方法:伏安法:教师演示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电阻值,并记录数据。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电阻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 欧姆定律:I=U/R;4. 电阻的测量方法:伏安法。
七、作业设计(1)已知电流为2A,电压为4V,求电阻;(2)已知电流为1A,电压为6V,求电阻。
2. 答案:(1)电阻为2Ω;(2)电阻为6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电阻的其他测量方法,如电桥法、四端子法等,以及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6.3《电阻》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6.3《电阻》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电阻的性质以及电阻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电路中电阻的作用,以及如何计算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电阻的性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电路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2.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性质,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电阻的性质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电阻丝、灯泡等;2.准备实验器材,如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等;3.制作PPT,展示电阻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展示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电阻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电阻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电阻丝的电阻值,观察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阻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正确答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电阻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路问题,如家庭电路的电压、电流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阻的概念、性质以及影响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7.3电阻的测量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7.3电阻的测量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单位。
2. 让学生学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难点: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阻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义、PPT、万用表、电阻器、导线、开关等。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万用表、电阻器、导线、开关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电阻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阻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基本知识。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并讲解测量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器上的电阻值,并记录数据。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测量结果,分析电阻的实际应用,如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难点: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电阻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电阻的测量方法,并对电阻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万用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尝试测量家用电器(如灯泡、电视遥控器等)的电阻,并分析电阻对其功能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阻的概念和单位的讲解我认为电阻的概念和单位的讲解是教学中的重点。
电阻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描述了电流流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
对于这个概念,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我将其比作水流中的阻力,阻力越大,水流越慢。
同时,我也详细讲解了电阻的单位——欧姆,让学生明白电阻的计量单位。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电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导体的电阻受温度影响 导体的电阻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下面的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把铁丝线圈(或日光灯管的灯丝)按图 接入电路,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灯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 演示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 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 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小结: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 积和温度。
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 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 质。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欧姆 (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 20 厘米,另一条长 1.3 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 截面积 0.4 厘米 2,另一条 2 毫米 2,哪条导线电阻大, 为什么? (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 吗?应当怎么说?
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 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 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 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 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 挥实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体会研 教学目标
究多个因素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4.让学生了解电压、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通过自我反思、小组评价和课堂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知识。具体策略如下:
1.提出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如,让学生探讨为什么电器工作时电压和电流会发生变化。
2.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规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总结欧姆定律的规律。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目标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
素问题的方法。
.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
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过了解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
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认识电阻的概念和知道电阻
的影响因素。电阻是电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是初中
电学学习的核心之一。教学重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教学难
点是通过实验说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三、教学策略
电阻概念的建立是重点,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导
线,并提出为什么我们一般选择铜作为常见导线材料,然后
将长度、粗细相同的电阻丝接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
电流表的示数,发现不同电阻丝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有阻
碍作用,从而得出电阻的概念。也可以将电流类比成水流,
河道中的水流会因为河道的阻碍程度不同而不同,那么电荷
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受到导体的阻碍作用也会不同,进一步
介绍电阻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等。而在进行探究电阻影响
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常见物质的电阻,引导学生
从中发现电阻的大小可能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通
过一些设问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①此实验需要用到什
么物理方法?②电阻的大小如何“显示”出来?③该如何设
计实验?④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四、教学资源准备
电源,小灯泡一只,演示电流表一只,开关一个,金属丝
若干,导线若干,废白炽灯的灯丝,酒精灯一个。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各种导线,提出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导体都可以
导电,而我们选择铜作为常见导线制作材料,而不是用更便
宜的铁?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提出各种猜想。引出课题。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教学
电阻
◆活动一:教师提供如下器材:长短和粗细相同的镍铬合
金丝和铜丝,用两节新干电池、电流表、小灯泡等器材,按
下图连接好电路演示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①比较两次灯泡的发光情况和电流表示数,
发现了什么?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
用。在相同电压下,铜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镍铬合金丝
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
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
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进一步类
比说明:河流中的水流大家都很熟悉,河流中总是会有一些
障碍物,所以水在河里流动的同时也受到河道对它的阻碍作
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好比河道对水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讲授电阻的基本概念。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单位:欧姆,符号Ω。
其他单位:千欧、兆欧。
Ω=1000Ω,1Ω=106Ω。
【名人轶事】欧姆灵巧的手艺是从事科学实验之本,他的
家境十分困难,但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父亲是个技术熟练
的锁匠,还爱好数学和哲学。父亲对他的技术启蒙,使欧姆
养成了动手的好习惯,他心灵手巧,做什么都像样。物理是
一门实验学科,如果只会动脑不会动手,那么就好像是用一
条腿走路,走不快也走不远。欧姆要不是有这一手好手艺,
木工、车工、钳工样样都能来一手,那么他是不可能获得如
此成就的。
.元件符号:
介绍一些电阻值:
手电筒的小灯泡的电阻为十几欧;实验室一米长的铜导线
电阻值不到百分之几欧,常忽略不计;人体电阻约为几百到
几千欧。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
①把铜丝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大,小灯泡较明亮;
把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较小,小灯泡较暗。
②铜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镍铬合金丝的对电流的阻碍作
用大。
学生记忆单位和读法。
通过此实验引出电阻的概念。
利用类比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新概念的难度。实施情感教
学目标。
电阻的影响因素
◆活动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出示“活动一”中用到的两段金属丝。它们的
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电阻却是不一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电阻
不一样。
教师启发:同学们再大胆的想一想,除了材料之外,还有
可能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导体的电阻?类比:与人走路类比,
路面对行人也有阻碍作用,若在泥泞的路上和干燥的路面上
行走,很显然在泥泞的路上路面的阻碍作用就越大,阻碍作
用与路面的材料有关──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材料有关;又
如若在一个很宽的马路和一个很窄的马路上行走时,在很窄
的马路上行走不通畅,阻碍作用比较大,同样电荷在导体内
定向移动时也会受到“通道“的宽窄影响,即电阻可能与导
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再如若同样材料、同样宽度的路,走的
路程长了,人也会觉得累,说明路越长,对行人的阻碍作用
就越大──导体电阻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师:如何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师:在几个因素中,如何研究其中一个因素是否影响电
阻的大小以及影响的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
验方案进行探究,并记录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连接电路。
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导体电阻
只取决于导体本身,与外加的因素如电压、电流无关。
学生猜想,老师适时表扬,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做出了猜想: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有关,在材料一定时,导线越长、越细电阻越大。
生:还是采用之前的电路连接,通过比较灯的亮度和电流
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生: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此实验可以分成三部分:
实验1.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研究电阻R与长度L的
关系;
实验2.材料、长度一定,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
实验3.长度、横截面积一定,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
学生分组分工协作,共同动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归纳: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越大。电阻是导体本
身的一种性质。
用类比的方法降低猜想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分组实验,培
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
他人合作的精神。
半导体和超导的相关内容
学生自学课本“小资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什么是半导体?半导体材料可以制成哪些元件?
.什么是超导现象?有哪些应用前景?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导体的导电性能好,电阻小,绝缘体
的导电性能差,电阻大,而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的是半导体,半导体可以制成二极管、三极管等。一些物质
在低温情况下电阻会减小到零,超导物质有很广阔的应用前
景,如输电导线、制造更小的电子设备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并注意学科渗透,关心
科技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
素有关。
学生归纳总结。
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超导体的广阔应用前景。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