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实验动物介绍

合集下载

简单介绍一种昆虫20字

简单介绍一种昆虫20字

简单介绍一种昆虫20字
蚕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经济昆虫。

其主要食草为桑树,通过蚕丝生产给人类提供了丝绸。

蚕蛾的学名是Bombyx mori,属于鳞翅目昆虫。

牠是一种昆虫
害虫,主要攻击桑树的嫩叶。

卵孵化后,幼虫会经历5个龄期,并在各个阶段不断蜕皮。

在最后一个龄期,幼虫会结茧并分泌蚕丝,形成稳固的蚕茧。

蚕茧内的幼虫会经过破茧而出,变成短命的成虫。

蚕蛾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其产出的蚕丝。

蚕丝是一种天然丝绸,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光泽度。

由于蚕蛾是世界上最早和最重要的家养昆虫之一,人类通过蚕丝的生产和加工创造了丝绸工业。

丝绸制品如衣物、床上用品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高档产品。

蚕蛾的养殖对人类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除了丝绸制品,蚕蛾也可以用于药用和科学研究。

蚕蛾丝素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此外,蚕蛾也被用来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实验。

蚕蛾的养殖技术研究非常丰富。

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蚕蛾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蚕丝生产和茧蛾养殖等。

例如,研究者通过人工选择和改良,培育出了高产蚕丝和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此外,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包括适宜的温湿度控制、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治等。

总的来说,蚕蛾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

通过蚕丝的
生产,它为人类提供了丝绸制品,同时还有药用和科研的用途。

由于其经济价值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蚕蛾在农业和纺织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利用ISSR标记分析几个家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ISSR标记分析几个家蚕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 西华师范 大学 生命科 学学 院 , 南充
摘 要
6 70 ) 3 0 2
利 用 IS S R技 术对 6个 家 蚕 品 种 和 2个 不 同地 域 的 野 桑蚕 群 体 进 行 了遗 传 多 样性 分析 。
通过 6条 IS S R引物扩增 , 共检测到 6 6个位 点。平 均每条 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 1 1条, 中6 其 5条具 有 多态性 , 多态位 点百分率为 9 ,8 。基 于 N 84% e& L 遗传算 法计 算 出各品种 间的遗传距 离, i 家蚕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Ne lte fS rc lu a ce c wse tro e iu t r lS in e
利 用 IS S R标 记 分 析 几 个 家 蚕 品 系 的 遗 传 多 样 性
房守敏

资助项 目: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 动基金 ( 编号 :5 3 ) 0 B 3
维普资讯





2 6卷
表 1 家 蚕 品 种 及 其 主 要 特 征
1 3 P R反应 及产 物检 测 . C
P R扩 增 体 系 为 1 l包 括 1 C 5 , 0×bf r( M +) . I ,N P 2 5 M) I ,a ue 含 15L d T s( . r 1L T q酶 l a l ( U ) .5x, 物 ( 、 游 均 为 lp 5 / O 11 引 l 上 下 O M)O 6 , 板 2 n 。反 应 程 序 :4C 5 i,4C l模 0g 9  ̄ mn 9  ̄ 3 s退 火 ( 度 以具 体 引 物 而 定 ) m n 7  ̄ 0 , 第 二 步 开 始 循 环 3 0, 温 1 i ,2C 9 s从 5次 , 后 7  ̄ 伸 最 2C延

悉生蚕的研究与应用

悉生蚕的研究与应用

c 者 简 介 ] 建英 ( 94一) 女 , 士 , 师 , 事 悉 生 动 物研 究 :作 。 作 朵 18 , 硕 技 从 亡 [ 讯 作 者 ] 强 , , 授 , . 导师 , 究 方 向 : 验 动物 病 毒 学 。E m i w ii g4 0 sh . ̄' 通 魏 男 教 博 1 : 研 实 - a1 eqa 0 3 @ ou (i。 : n OI I
s k om, 称 S F蚕 ) iwr 简 l P 。
培养 的上 清液 注射 到幼 虫 血 淋 巴 中 , 以对 致 病 菌 可
内外 毒素 的致 死 剂 量 进 行 定 量 研 究 。 近 年 建 立 的 G N蚕模 型更 是将 金黄 色葡 萄 球 菌致 病 因子 的研 究准 确 到 了 细 胞 壁 表 面 蛋 白 和 各 种 调 节 蛋 白
是 指 用 于 孵 化 蚕 蚁 的 蚕 卵 及 人 工 饲 料 的 无 菌 化 处
理 , 饲育 过 程 虽 有 在 无 菌 室 或 无 菌 箱 中 进 行 的 , 其 但 是 为 了适 应 工业 化 大 批 量 生 产 的 需 求 , 境 空 气 环
洁净度 并 没有 达 到 隔离 环 境 要 求 的级 别 , 格 来 说 严 只能算 是 已知 菌 蚕 ( n t it i w r goo oi s k om,简 称 G b e l N 蚕 )或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蚕 (se ic a o e re p c p t gn f i f h e
成 本低 廉 、 批 实 验 成 活 率 高 , 一 次 性 提 供 遗 传 单 可 背景 一致 的 5 0个 左 右 的实 验 个 体 , 0 十分 适 合 作 为
实验 动 物进行 应 用和研 究 。
2 1 进 行 蚕 病 研 究 .

大蒜杀螨虫实验报告(3篇)

大蒜杀螨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螨虫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如枕头、被褥、地毯等。

螨虫的尸体、排泄物和分泌物等会引起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大蒜作为一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材,其有效成分蒜素具有杀螨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大蒜对螨虫的杀灭效果,为防治螨虫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大蒜对螨虫的杀灭效果。

2. 评估大蒜杀螨的最佳浓度。

3. 探讨大蒜杀螨的机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蚕幼虫2. 实验用品:大蒜、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玻璃器皿等3. 实验试剂:75%乙醇、蒸馏水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家蚕幼虫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分别为:(1)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观察螨虫自然生长情况。

(2)大蒜低浓度组:在饲养容器中放入2mg/mL的大蒜提取液。

(3)大蒜中浓度组:在饲养容器中放入4mg/mL的大蒜提取液。

(4)大蒜高浓度组:在饲养容器中放入6mg/mL的大蒜提取液。

(5)大蒜高浓度+75%乙醇组:在饲养容器中放入6mg/mL的大蒜提取液和75%乙醇,观察大蒜与乙醇的协同作用。

2. 实验步骤(1)将家蚕幼虫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60%左右。

(2)分别对各组幼虫进行相应的处理。

(3)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各组幼虫的生长情况,记录螨虫数量。

(4)在实验结束时,对各组幼虫进行显微镜观察,统计螨虫死亡情况。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螨虫数量、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各组螨虫数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蒜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螨虫数量明显减少,且随大蒜浓度的增加,螨虫数量减少幅度越大。

2. 各组螨虫死亡率实验结果显示,大蒜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螨虫死亡率分别为:30%、50%和70%。

大蒜高浓度+75%乙醇组的螨虫死亡率为80%。

3. 大蒜杀螨机理探讨大蒜中的蒜素具有强烈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破坏螨虫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

家蚕染色体组成

家蚕染色体组成

家蚕染色体组成家蚕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和医药领域。

家蚕的染色体组成是指家蚕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和结构组成情况,它对于家蚕的遗传特性、后代性状表现,以及家蚕品种改良和基因工程等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蚕染色体组成相关知识。

家蚕的染色体数目组成为2n=56。

这是基于染色体体细胞外型作为标准的计算所得的结果,它代表着家蚕体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总数,在遗传信息传递和细胞分裂中具有重要意义。

家蚕染色体数目组成包含28对染色体,其中有1对性染色体,雌性家蚕为XX,雄性为XY。

家蚕雌性染色体总数比雄性多一条,这是因为雄性家蚕含有Y染色体带有少量基因信息,会比雌性家蚕少一个染色体。

家蚕染色体形态组成很特殊,其染色体主要分为A、B、C、D、E五组,别称为五号组染色体,它们依据大小、末端位置、色带(G较暗的部位)等指标进行分类。

染色体形态也与染色质带位置、核仁部位等关系密切。

通过不同染色质区带的颜色和形态,可以较为容易地划分的染色体的不同区域,达到识别、描述、研究的目的。

关于家蚕染色体组成的形态有以下几点:1. A组染色体家蚕A组染色体是最大的一组,有六对染色体,分别为1号~6号染色体。

这六对染色体在不同材料中长度、末端位置都存在差异。

六对染色体中,1号、2号染色体末端较明显,而3号、4号染色体的末端并不明显。

5号染色体则有明显的中央缩零区域,在此区域膨胀会出现颡突现象。

6号染色体较为长,中央区域较明显,并且具有滴状结构,因此又称滴状染色体。

家蚕B组染色体有五对,分别为7号~11号染色体。

这五对染色体长度较小,但是末端区域较为明显。

在不同材料中,11号染色体的结构与末端较为明显,不同于其他染色体较模糊的末端。

家蚕E组染色体有六对,分别为23号~28号染色体,这六对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长度都比较短,染色质较少,中央区域不明显,末端区域明显涨大。

末端为暗区域,与其他染色体阳性染色区域相对,但随染色体中的活动基因增加,暗区也会出现细微的不均匀性。

抗衰老药物家蚕添食试验

抗衰老药物家蚕添食试验

衰老 是生 命 的 自然过 程 ,主 要 指生 物 体细 胞 、组 织 、器官 在结 构 与功 能上 表 现 出来 的种 种 退化 。延 缓 衰老 或抗 衰老 研究 ,是衰 老生 物 学 和老 年 医学 研究 的
热 点 和 重 点 。 近 年 来 衰 老 的研 究 以及 根 据 衰 老 的 机 制
次 ,每 次 每 头 幼 虫 喂 食 桑 叶 0 ~ . g . 08 ,并 记 录 食 桑 5
量 ,观 察家 蚕 的生长 状况 。
1 . 添食 .4 3
个 生存过 程 的影响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取 一定 量 的新 鲜桑 叶 ( 家 蚕 一次 进食 量 ,保 证 按
有影 响 。
2 . 不 同 处 理 对 家 蚕 蛹 期 和 蛾 期 的 影 响 2
家 蚕 一代 杂 交 种 ( 松 × 月 ) 由云 南 省农 科 院 新 新 蚕 桑蜜蜂 研究所 提供 。
1 试 验 内 容 . 3
131 药 液 配 制 ..
蛹期 为 结 茧后 第 3d至蛹 羽化 的 时 间 。从 表 2可 看 出 ,添 食 药 物 C V、AⅡ、BⅡ 、B I组 的家 蚕 雌 雄 蛹期 的 时间 均 比对照 长 ,而 A I、C I、CⅡ组 的家 蚕
2 ,3 ,4号药 液 的配制 方法 同上 。 阳性 对 照维 生 素 D胶 丸 ( V) C :用 2 %吐 温 8 0配 成 05 .%溶 液 ,冰箱 冷藏 备用 。
13 2 .. 分 组
寻 找高效 的抗 衰老 药 物 的研究 已成 为 当前 医学 研究 领 域 中的热 点 问题 ,并 已在 很多 方 面取 得 了进 展 。在 衰 老 的 比较研 究 方面 ,无 脊 椎动 物 与脊 椎 动物 的许多 因

资源昆虫学-绢丝昆虫

资源昆虫学-绢丝昆虫

zoological subject
陕西理工学院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绢丝昆虫
蚕蛾科Bombycidae
中形蛾子,体粗壮多毛, 触角栉状,喙退化。前翅M1与 R5 分离或只短短相连。后翅 Sc+R1以一横脉与中室连接;前 翅外缘波状弯曲。 幼虫第8腹节背面有一短角 突,体光滑,似天蛾,但体无 斜纹,胸部显著隆起,两腹足 间的距离较趾钩列为长,可以 区别。家蚕为我国劳动人民驯 化饲养的种类,利用蚕丝织绸 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又名大山蚕、大,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于中国、 印度、日本、缅甸、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乌桕蚕2化或3化,蛹态越冬。成虫是蛾类中最大型。翅 顶呈镰状弯曲,头、胸、腹均为赤褐色。前、后翅中央有3 角形透明斑纹,斑纹外缘为黑色,黑色线的外缘为淡红色至 紫褐色。前、后翅的外缘为褐色并带有波状黑线,前翅翅面 有一眼状纹。产卵约200粒。各代卵期7~10天。幼虫期6龄 或7龄,春、夏蚕全龄期35天左右,秋蚕40天左右。春茧较 大,秋茧较小。茧脱胶后可纺丝,丝质优良,强伸力均好, 织成的绢绸,称“水紬”,非常耐用。
zoological subject
陕西理工学院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绢丝昆虫
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养蚕已有专用蚕 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 饲养,元代《士农必用》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 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据《齐民 要术》记载,人们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 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农桑辑要》总结了蚕病与叶 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 种等方法。采用杂交方法培育嘉种,淘汰病蚕防止蔓延。 中国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元前十一世纪, 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 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 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 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实验动物及其分类

实验动物及其分类

实验动物及其分类
什么是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育种目的是科学研究。

为了获得背景清晰、表型稳定、反应均一的动物,人们把自然界中具有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的动物在一定的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以特定的遗传控制繁育手段保留其科学研究所需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定向培育处遗传稳定来源清楚的动物种群,并通过生物净化的方式排除病原体的干扰。

所以,实验动物有着严格的遗传、微生物、环境和营养控制,以确保其质量,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传统的实验动物绝大多数是脊椎动物门的哺乳纲动物,较常用的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猪、猴等,此外,鉴于东方田鼠、树鼩、雪貂等野生动物具有特殊的实验应用价值,近年来这些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工作正在陆续开展。

而线虫、果蝇、家蚕、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纲的动物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特性明确等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开发成为新兴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
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 14925-2010规定,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分类
我国实验动物国家标准GB 14922.1-2001和GB
14922.2-2001规定,根据对实验动物体内外所携带微生物与寄生虫的控制要求不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均为: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蚕实验动物介绍
家蚕(Bombyx mori)属于无脊椎动物,分类地位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是一种以桑叶为食物的寡食性完全变态昆虫。

作为唯一产业畜牧化饲养的昆虫,家蚕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饲养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养蚕、蚕体解剖、生理、病理、遗传等理论知识。

1.基础生物学
家蚕属于完全变态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 4 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才能完成一个世代。

整个发育过程都是在内分泌系统各种激素的调控下完成的,共需 7-8 周。

其中,胚胎期 1.5 周、幼虫期 3.4周、蛹期 2-2.5 周、成虫期寿命 0.5-3 周。

家蚕以卵繁殖,刚孵化的幼虫体呈褐或赤褐色,形似蚂蚁,又名蚁蚕。

蚁蚕通过摄食桑叶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淡转为青白色。

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蜕去旧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

幼虫是家蚕唯一进行取食活动的阶段,一般要蜕皮 4 次,共需经历 5 个龄期。

幼虫最大体长可达5-7 cm,最大体幅 0.8-1cm,最大体重 1.5-2.5 g。

5 龄末期逐渐停止食桑,蚕体收缩呈透明,并开始吐丝结茧(需 2 日)。

幼虫在茧中发生剧烈蜕变,成为蛹。

蛹再经历 10-15 日羽化为成虫,从茧壳内钻出。

雌雄成虫交配产卵,经 7 日左右成虫自然死亡,完成一个世代。

2.解剖生理学
家蚕解剖生理学是其他蚕业科学的生物学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蚕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位置、构造和功能,蚕的营养和物质代谢、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生长发育、丝物质的形成和生殖发生等方面。

蚕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由口腔至肛门纵贯体腔中央的大管道,可以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蚕的血液系统为开放式,营养物质和内分泌激素需要靠血液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同时各组织的代谢废物也由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从而排出体外。

蚕的脂肪体组织几乎充满于体壁下面,并以弹力纤维与肌肉及各器官相连,是营养物质的储存和能量供应的场所,同时还是代谢外源毒物的重要器官。

蚕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三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是蚕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纽带。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了内分泌腺的机能,调控了脑激素、前胸腺激素、滞育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羽化激素等內源激素的周期性分泌,促进了家蚕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

3.蚕病学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害虫的侵袭,理化因素的刺激及营养不良,饲育技术不当等,都能破坏蚕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妨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以致引起蚕病。

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蚕病是养蚕过程中最常见的,且对蚕桑生产影响最大的蚕病,包括病毒病(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细菌病(败血病、卒倒病、细菌性肠道病等)、真菌病(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灰僵病、曲霉病等)、原虫病(微粒子病、变形虫病等)。

在弄清病原的基础上,还探明了蚕病发生的原因、流行规律及防御机制,提出了一整套预防
蚕病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蚕病诊断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法,为病害的早期预警及防治提供了技术保障。

4.种质资源
实验动物的近交系遗传性状纯度较高,相对一致的基因组背景为实验数据的标准化及可比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是许多动物连续近亲交配十分困难,很难达到连续全同胞交配 20 代以上。

家蚕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遗传背景清楚,品种资源一般每代仅留 20 只左右的母蛾保存继代,纯近亲交配次数和纯度可以得到保证,使得同一品系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背景保持高度一致。

通过广大蚕学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众多数量遗传性状得到系统深入研究,家蚕的种质资源数据已经相当丰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建成了“国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在常规育种的同时,经过几十年积累,目前已经整理并保存了家蚕各种突变基因、染色体变异系统及特色遗传材料 1000 余份,突变基因涉及体色斑纹、附肢复眼、体态体型、变态发育、茧色卵色、致死致畸等。

这些资源占全球现存家蚕突变基因资源的 90%以上,其中珍稀突变基因种类达 100 多个。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利用引进的家蚕性别控制品系为基础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家蚕性别控制品种选育方法,建立了一个由 100 多个品系组成的家蚕性别控制种质资源库。

所有的这些种质资源为家蚕的实验动物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5.家蚕具备了成为实验动物的先决条件
家蚕具备非常成熟且高效的饲养体系,符合经济、易获得的基本原则。

个体大小适中,雌雄易于分辨,易于实验操作,活动范围有限,易于管控。

蚕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生理、生化、病理、遗传等基础理论,近十年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家蚕属于鳞翅目昆虫,具备完全开放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完整的内分泌系统,对于各种外源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普遍较高,生长、发育、繁殖等各方面均有大量的表型、非表型特征具有成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研究表明,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与能量代谢、遗传方式等方面与哺乳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我们还发现一些涉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与家蚕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家蚕的大量异常突变体可重建一些人类疾病模型,如致瘤模型、糖尿病模型、痛风模型、异常神经传导模型、异常行为模型、不育不妊模型、发育畸形模型等。

对这些家蚕突变体基因异常序列的表达、调控进行分析,将对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家蚕完全具备了成为实验动物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