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试卷精选(含答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试卷精选(含答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试卷精选(含答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试卷精选(含答案)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15年2月,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该细胞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叶绿体D.液泡

2.王大爷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使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3.如图为四种植物(I,II,III,IV)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A.I B.II C.III D.IV

4.如图是小明同学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A.二氧化碳B.叶绿体C.光D.水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如图,将经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光,再经光照、脱色及碘液处理,结果叶片边缘与遮光部分不变蓝.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通过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

C.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片的绿色部分D.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7.下列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各个步骤及操作过程示意图,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从植物体上选取一片叶片,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起叶片的一部分;②把经过叶片遮光处理的实验装置放在光下照射2﹣

3小时;③把盆栽的天竺葵放于黑暗处一昼夜;④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

碘液;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⑥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⑦叶

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蓝.

A.③①②⑥⑤④⑦B.④③②⑤①⑥⑦

C.②③④⑤①⑥⑦D.②④③⑤⑥①⑦

8.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

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页共22页◎第2页共22页

A.液体A,B都是清水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9.选取绿色叶片和有白斑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如图所示.在实验中,先将牵牛花放在暗室一昼夜,然后将此装置放在光下数小时后,再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实验中滴加碘液变蓝的是()

A.Ⅰ叶覆盖铝箔的部分B.Ⅱ叶白色部分

C.Ⅲ叶D.Ⅰ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10.如图为光照充足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

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

C.该过程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农作物种植过密,光合作用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

11.如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错误的是()A.步骤①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变量为光的对照实验

C.步骤③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12.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请据此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

C.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D.乙植物则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

13.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图,可用于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A.

B.

C.

第3页共22页◎第4页共22页

D.

14.如果把绿叶比喻成“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和“机器”分别是()

A.叶肉细胞和叶绿体

B.叶绿体和叶肉细胞

C.叶肉细胞和叶绿素

D.保卫细胞和叶绿体

15.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光能的做法是()

A.同种植物种得稀疏

B.同种植物种得紧密

C.几种植物种得紧密

D.高矮植物套种并合理搭配

16.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黎明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丁中叶片滴加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17.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依据是光合作用()

①消耗二氧化碳②产生氧气③消耗水④产生有机物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18.玉兰、海棠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却可以开出满树娇艳的花朵,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正确的是()。

A.它们是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B.它们是花瓣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C.它们是树皮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再运输到花瓣的

D.它们是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转运到花瓣的

19.利用温室大棚栽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下列是温室大棚栽培经常采取的措施,其中主要利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A.合理密植,及时灌溉、施肥、治虫B.适时给作物松土,夜间适当通风降温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D.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0.下图为利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过程简图,①~⑦表示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①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④中叶片脱色需使用酒精

C.⑥加入碘液用于检验淀粉

D.⑦中叶片变蓝的部位为b

21.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小明将某植株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用铝箱将一张叶片部分遮光,再光照4小时(如图)。去掉铝箱,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后,将观察到()

第5页共22页◎第6页共22页

第7页 共22页 ◎ 第8页 共22页

A .A

B .B

C .C

D .D

22.某同学选取生长旺盛的盆栽斑叶植物进行探究,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班的叶片(B 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进行如下处理,将E 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D 处主叶脉再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假设A 、B 、C 、E 各区域大小形状一致,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该叶片取下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区域有A 区,

B 区和E 区 B .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应选取A 区和

C 区形成对照 C .若设置

A 区和

B 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D .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

C 区和E 区进行对照 二、探究题 23.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

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

(2)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_____的土壤中生长。

(3)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4.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小徐设计了一个实验,准备四套如图装置。在瓶中各加

入500毫升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溶液后用冷开水充满,把等量的长势相同的黑藻放入装置中,将它们在暗室中置于功率为100瓦的台灯下等距离照射,30分钟后停止光照,测量氧气的体积(毫升),实

验重复三次,得到如下表的实验数据。

1 2

3 4 0.01% 0.02%

0.04% 0.08%

5.0 12.0 21.0 21.2 5.3 11.5

20.0 20.3 5.0 12.0 20.0 19.7

(1)该实验通过测定________,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08%时,氧气的体积并没有明显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

第9页 共22页 ◎ 第10页 共22页 (4)若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向广口瓶中注入二氧化碳溶液并用冷开水充满时,操作不太方便,请

提出简单改进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

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经遮光处理之后,放到阳光下4小时,同时摘下叶片A 、B ,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

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比较叶片A 的绿色部分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

A .保证蔬菜大棚内的适宜温度,不受冻害和高温危害

B .提高棚膜的透明度,保证作物采光

C .蔬菜作物的水肥及时供应,特别是苗前施肥,以及生长盛期之前的水肥供应

D .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通风,以保证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的供应

26.如图是利用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1)利用图所示装置可以同时进行两组对照实验,这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____。

(2)实验步骤是:

①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

②将装置放在光下照射

6小时,摘下A 、B 、C 三片叶,去掉C 叶上的黑纸片,做好标记后将三片叶先脱色后漂洗,再滴加碘液; ③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在步骤②中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是否合成某种物质,该物质的名称及在叶肉细胞中合成的场所分别是_____。 27.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个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有________。 A 、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B 、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C 、Ⅱ中白色部分D 、Ⅱ中绿色部分E 、Ⅲ叶片F 、Ⅳ叶片 (3)Ⅳ叶片与________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本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光合作用需要水

B . 光合作用需要光

第11页 共22页 ◎ 第12页 共22页 C .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 . 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28.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适宜且恒定温度下,改变灯与烧杯

间的距离,分别测得金鱼藻1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如表)。

(1)实验中灯功率不变,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是________;

(2)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不定期下范围内时,能产生气泡且随着距离增加气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分

别是________。

29.叶绿素的含量直接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氮元素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原料小叶同学用白菜来探

究不同比例的硝酸钙和氯化铵化肥对白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第一步:取5 只塑料盆,分别加入 的含氮化肥,

其他成分相同

第二步:每盆中栽入数量相同、健康长势相同的白菜幼苗,放置相同环境中培养。

第三步:经过相同时间后,取每盆中位置相同的两片完全展开的叶,中部 5cm×5cm 的正方形。一片用于

初步提取叶绿素(叶片研磨后置于有机溶剂中),另一片放置在 60°C 烘箱烘干至质量不变。结果如下

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上述步骤第一步中的__________ (2)实验中,不同比倒的含氮化肥对白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是通过观察______来体现的。

(3)本实验中,对白菜叶绿素含量有影响的因素还有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4)已知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对白菜的叶绿素含量也有影响,小叶想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铜离子浓度

对白菜叶绿素的影响”,请你帮助她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____________

3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

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

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A 、B 两组实验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BTB 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_____。

(2)比较A 、B 两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 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增加了

如图乙所示的C 组实验,制得与A 、B 两组相同的黄色BTB 水溶液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_____。

31.蔬菜基地里选取了一株生长旺盛的植株,先将它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对一片较大的叶片进行了如下处理:如图1,B区用遮光的铝箔上下盖起来,主叶脉的a点用小刀切断再将它放到光下数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叶片取下,进行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区域是____________(填字母)。(2)A区与B区进行对照,可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对大棚里某气体进行了24小时测定,绘制了如图2所示曲线,该曲线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积极动脑,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提高学校大棚蔬菜的产量提供了以下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

A.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B.增加大棚内单位面积种植的蔬菜数量

C.适当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

D.增加大棚内的昼夜温差

32.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小科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坐标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格表示呼吸速率(用每小时O2消耗量表示)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见,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_____和_____有关。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其最主要原因是_____。

(3)金鱼藻在10℃、光照强度为20klx的环境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_____mg。33.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_____

(2)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

据实验数据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

(3)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在_____(选填“阳光下”或“黑暗处”)进行。一段时间后,

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4.如图是一盆栽藤本绿色植物的局部与相关设施的连接示意图,其中A、B为该植物体上生长状态

良好的两片绿色叶片,A位于普通空气之中,B位于双向通气的无色透明玻璃盒内,F1、F2为通气阀门,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3页共22页◎第14页共22页

第15页 共22页 ◎ 第16页 共22页

(1)将该装置置于黑暗中,打开阀门F 1和F 2,开启吸气泵置换掉玻璃盒内原有气体后,同时关闭F 1、

F 2和吸气泵。10小时后,再次同时打开F 1、F 2和吸气泵,观察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变化说明:

绿色植物体通过____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

(2)若先将该盆植物体置于黑暗中一昼夜,再按图示设置,先开启F 1、F 2和吸气泵,待玻璃盒内原

有气体被置换后,将该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3~4小时(F 1、F 2和吸气泵始终保持开启状态)。然后取叶

片A 、B 分别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沖洗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其中呈现蓝色的叶片是____,对

比A 、B 两叶片颜色的不同,可以得出该对照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

35.菹草是一种多年沉水植物,作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效果明显。如图为实验装置示

意图,①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如图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放入相应试管

中,②将装置用100W 灯泡照射3~4min ,观察并记录对应的现象。

(1)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_____。

(2)表中待填的内容是_____时,可得到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1)中变量有关。

(3)

1号试管中菹草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聚集在叶片的表面,浮力增大。

(4)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继续进行___(填实验设计)的实验。 36.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在透明密闭小室内放置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使小室内CO2

的量保持恒定)进行了有关实验。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小室内气

体体积变化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小组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要改变光照强度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2)实验中,光照可能会引起小室内气体的膨胀或收缩而造成误差,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的小室内应放置__________和二氧化碳缓冲液。比较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矫正,矫正后结果如上表,分析其中数据可得,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用此装置测定叶片呼吸作用的速率,则需对装置做哪两处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37.已知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6H 2O+6CO 2

光照叶绿体6O 2+C 6H 12O 6,又己知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数与分子数成正比。图是测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当用光源给三角烧瓶内的水草照射一段时间后(玻璃水槽中的恒温水保证三角烧瓶中空气温度不变),观察到U 形管液面出现左低右高现象。根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8.图甲表示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乙是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

用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下图的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图甲中细胞器b中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两阶段,场所分别是_____.

(2)图甲中物质④是_______,在________的情况下,进入c中被分解.⑤代表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

(3)图乙中BC段较AB段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 ___________

39.如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氧气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设计的实验装置,试分析回答:

(1)曲线YZ段代表的含义是:温度为30℃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本实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到25℃,则图甲曲线中的Y点将向________(左/右)移动。

(3)如果利用图乙所示装置研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假设灯光不会影响广口瓶的温度,瓶内二氧化碳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一株叶面积10分米2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请回答:

(1)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3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毫克。

(2)在昼夜周期条件下(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该植物需要在光照强度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的质量是_________毫克(结果保留2位小数)。

41.下面甲图表示光照强度的变化与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乙图表示温度变化与某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丙图表示森林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请回答:

(1)若甲图中曲线表示某阔叶树种(阳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则改绘成三七(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曲线时,相当于图中C点的位置移动方向应该是 ________。假定温度随光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升高,则图中B、C点的呼吸强度大小的关系应该为 ___________。

(2)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保证有较高的产量,白天的光照强度应当控制在相当于甲图中的哪一点?__________,温度为___________℃(填一个具体数值)最佳。

(3)在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中,一般要选叶面积指数为 ________时进行林木的采伐比较合算。

42

.我们的校园里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如下图甲是同学们根据校园中几种常见植物的叶片的特

第17页共22页◎第18页共22页

征编成的检索表,图乙是拍摄的植物叶片图片:

(1)若图片A代表的植物是桂花,则方框中应补全的分类特征是;

(2)根据检索表,可以知道图乙中的图片C所代表的植物是。

四、填空题

43.绿豆种子在光照下发芽的叶子呈_____色,而在黑暗中发芽的叶子呈_____色,这是因为_____能促进叶片中的原叶绿素转变成叶绿素。绿豆幼苗会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以获得光能,这是植物的_____性。

44.选择某一生长旺盛的植物,先进行____________,然后放在室外,在同一天时间里,从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相同的叶圆片(面积比叶片小的圆片),精确称取其质量,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假设全天温度保持不变,不考虑叶片内有机物向其他部位转移。

(1)若把消耗的有机物质量与对应的时间之比作为呼吸速率,则一个叶圆片从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这段时间内的呼吸速率是______克/小时。(2)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内,一个叶四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量为______克。45.杭州市某郊区的一条小河,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污染情况。下图是水质监测站在2019 年6 月对此水体的一天中每升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进行监测,下表为不同温度溶解氧饱和值表:

请回答:

(1)水体中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水生生物的___________ 而减少,但又会由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和水生植物的___________ 而增加。

(2)在凌晨零点时,河水中的溶解氧仅为该温度下的溶解氧饱和值的75%~80%,原因是:

___________ ;但在午后,溶解氧的饱和度可高达110%,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___________ 。

(3)河水里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化学式以C6H12O6为代表)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作用而转化为CO2和H2O 的过程(C6

H1

2

O6+6O2 6CO2+6H2O)中所需的O2的量叫做BOD(生化需氧量),BOD 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指标,若水体的生化需氧量大于溶解氧饱和值,则不适合鱼类生存。当天测得河水中所

含有机物的质量折合成C6H12O6为0.010 g·L-1,通过计算回答,该河段适合鱼类生存吗(设水温为

25℃)? _________

(4)目前杭州市由于执行了严格的污水排放制度重建了水道体系和用专门船只向河流输送某种气体

等措施,河流水质已得到显著的改善。这里的“某种气体” 是指___________ 。

A.氢气B.氯气C.氧气D.二氧化氮

46.医生给危重病人吸氧,点滴葡萄糖,这是让病人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转换的过

程发生在细胞的__中。对于植物细胞来说,还有一种能量转换器是__。

第19页共22页◎第20页共22页

47.植物的新陈代谢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水分)的影响.如图表示一株叶面积为10分米2

的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一定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单位:毫克/(分米2·小时)).请回答:

(1)B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n1时,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所示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BC段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光照强度为n3的情况下光照4小时,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_ 毫克.

48.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它们自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图甲中的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表示一段时间内小麦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丙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实验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____运送到叶肉细胞,绝大部分通过图甲中的[____]____散失到环境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了图甲中[____]____的效率。

(3)当图乙中光照强度在____(填字母)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____。(4)请将图丙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填序号)。设置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步骤③滴加碘液后,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不变蓝,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

49.如图甲,植物能将太阳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所需的水是通常由_____(填器官名称)从土壤中吸收的。图乙为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低碳生活新技术,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_____作用。

50.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水蕴草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1)水蕴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________,同时产生氧气。

(2)本实验采用________法收集氧气。

第21页共22页◎第22页共22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B

6.D

7.A

8.C

9.D

10.C

11.D

12.C

13.C

14.A

15.D

16.C

17.D

18.D

19.B

20.D

21.B

22.C

23.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低甲组植物所在土壤含水量最少,加入等量化肥后,土壤溶液溶质浓度最大,造成植物根难以吸收更多水分,缺少水分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24.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增强达到了二氧化碳饱和点瓶塞换成双孔塞,双孔塞上再安装一个分液漏斗

25.叶绿素(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 D

26.光、二氧化碳(顺序可换)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A叶片变蓝、B叶片不变蓝、C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不见光部分不变蓝淀粉、叶绿体

27.叶绿素ADFⅢADF

28.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灯与烧杯的距离越大,烧杯受到的光照强度越小;或溶液中CO2量有限,随着光照较长时间的进行,溶液中CO2逐渐减少

29.不同比例的硝酸钙和氯化铵溶液颜色和干重光照强度

30.黑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BTB水溶液颜色变化(或将BTB溶液转移到另一支相同的试管中,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颜色变化。合理即可)

31.A光二氧化碳B

32.光照强度温度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4.35

33.甲乙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或将光源适当靠近植物) 黑暗处右

34.呼吸;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5.二氧化碳无气泡,叶片未上浮氧气取与试管1一样的装置,放在黑暗中,与试管1进行对照

36.改变灯泡与装置的距离死叶片;在一定光照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氧气的生成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光强后,由于受叶绿体光合色素、酶等因素的限制,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氧气生成量不再增加关闭光源(或黑暗条件下)CO2缓冲液换为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

37.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数与分子数成正比,所以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而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于二氧化碳,

所以三角烧瓶中压强增大,U管液面出现左低右高

38.光反应和暗反应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丙酮酸氧气充足ATP 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39.温度为30℃时”,随着光照强度加强,氧气的释放量不断增加左将灯放在距离广口瓶10厘米处,照射15分钟,测出液柱移动的距离a,将灯分别放在20厘米和30厘米处各照射15分钟,然后测出b和c,通过比较abc得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40.450n2409.09

41.向左移动B小于C 5 25 6

42.(1)叶边缘有齿;(2)茶花

43.绿黄光向光性(或应激性)

44.暗处理一昼夜y-z

6

2y-z-x

45.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水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发生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午后光照最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产生大量氧气不适合C

46.线粒体;叶绿体

47.B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度正好相等,达到动态平衡不能正常生长 D 600毫克

48.导管B蒸腾作用A光合作用N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开始积累②①④③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9.根光合

50.有机物排水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免费专享]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电和磁 1、任何磁体都有南、北两极,当磁体被分割几段后,每段磁体上仍然都有N、S极;而且两磁极的磁性最强;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3、每一磁体周围都存在着磁场。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就是在该点小磁针才N极所指的方向。磁体周围磁 场的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4、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因此存在地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5、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模型。 6、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能生磁。 7、通电导体周围也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为以导线上的各点为圆心 的同心圆,磁场分布的面与导线垂直。 8、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极性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关系可 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有:是否带铁芯、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10、电磁铁的磁性主要可以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主要应用如电铃、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11 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1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 动,但转到平衡位置就不动了。 13、直流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换向器是直流电动机的一个关键、重要的部件,它使直流电 动机的线圈能不停的转动。 14、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动力设备。 1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从而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 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49 B.18 C.66 D.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 P 3 O 10 )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 富营养化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 P 3 O 10 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4 C.+5 D.+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 O 2 )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 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 O +7O 2 =2 FeSO 4 +2 H 2 SO 4 据则R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A为原子序数 B.B为元素名称 C.C为元素符号 D.D为中子数 B.危险标 志 C.细胞结构 图 D.甲烷分子 A.眼球结 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教学方案】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明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图片、细胞模式图图片、眼球模型图片、水分子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是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师:我们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那么假如你要在巴黎都市购买一套住房,你会去销售大厅看什么? 生:回答问题(楼房沙盘)。 2.讲述。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模型 1.列举。 师:在生活中,我们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例如我们常见的地球仪、动物细胞模式图等。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 生:(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注:老师可以下载这些模型的图片并播放。) 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和植物细胞模式图呢?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 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 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 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 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 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 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 ....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 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答案)

八年级科学(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12 O-16 Na-23 H-1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选项属于符号的是( ) 2. 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用品,铁、钙指的是(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单质 3.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 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 A .49 B .18 C .66 D .115 4. 三聚磷酸钠(Na 5P 3O 10)过去常用作洗衣粉的辅助剂,我国部分省市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已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衣粉。在Na 5P 3O 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6 5.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涤成分,关于过氧化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 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 H 2O +7O 2=2 FeSO 4 +2 H 2 SO 4据则R 的化学式为( ) A. FeS B. Fe 2 S 3 C. FeO D. FeS 2 8.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⑤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10.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B .危险标志 C .细胞结构图 D .甲烷分子 A .眼球结构

(word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最新浮力总复习(内容全面详细)

课题:浮力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求浮力的方法 3.能综合利用压强、浮力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求浮力的方法; 2.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浮力基本知识点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浮力的测量:F 浮=G-F (G 等于弹簧秤在空气中的示数,F 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秤示数)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G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期末试卷A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I—127 K—39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60分) 1、下列是光源的是( C) A、月亮 B、宝石 C、烛焰 D、看电影时的电影幕布 2、下列动物的受精方式不相同的一组的是( A ) A、金鱼和鲸 B、蛇和龟 C、鸽和猫 D、大鲵与鲫鱼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 ) A、传声 B、传热 C、响度 D、通风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班里的同学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B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一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发现指针向左边没有刻度的一方偏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电流表的量程选错了节 B、电路中的电流过小 C、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D、电流表被短路了 6、下列现象中,属于非条件反向的是( D ) A、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 B、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C、司机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C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岸边看到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的小鱼 8、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B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中能正确测出电灯L1的电流的是(C ) 10、下列关于敲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B、鼓面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越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鼓声的响度不同 D、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色越好 11、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3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He 锰-Mn 金-Au 铝-A l 氯-C l 硅-Si 铁-Fe H -氢 C -碳 N -氮 O -氧 Na -钠 Mg -镁 P -磷 S -硫 K -钾 Ca -钙 Cu - 铜 Zn -锌 Hg -汞 I - 碘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H 2O 二氧化碳-CO 2 氢氧化钠—NaOH 氧化铜-CuO 硫-S 一氧化氮-NO 氧化铝-A l 2O 3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氯化氢-HC l 氯气-- C l 2 硫化氢-H 2S 氧化钠-Na 2O 氧化镁-MgO 氖气-Ne 金刚石 -C 过氧化氢-H 2O 2 二氧化硫-SO 2 氧化钙-CaO 碳酸钙-- CaCO 3 硝酸根离子 NO 3-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甲烷 Fe 2O 3-三氧化二铁 Na 2S -硫化钠 FeCl 3 -三氯 化铁 (氧化铁) Fe 3O 4-四氧化三铁 ZnO -氧化锌 NaCl -氯化钠 MgCl 2-二氯 化镁 KCl -氯化钾 CaCl 2-二氯化钙 CuSO 4-硫酸铜 K 2MnO 4—锰 酸钾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88克CO 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 五: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2、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成分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2、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生。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4、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