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音乐
想和孔子聊聊音乐

想和孔子聊聊音乐——《论语》经典名句品读(2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第三》)注释:韶,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乐舞,主题表现了太和之气。
武,周代用于祭祀的乐舞之一,是表现周武王战胜殷纣王的,也叫“大武”。
译文: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成语尽善尽美,就出自这一章。
《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评论,说明孔子对音乐是很内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发烧友”级别的。
《述而篇第七》中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说,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和。
孔子为什么对《韶》的评价是尽善尽美,而对《武》的评价是美而不够善呢?因为《韶》是虞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
虞舜是禅让传位,而周武王靠武力征伐取天下。
孔子对此表示遗憾。
孔子把自己的好恶反映到了音乐欣赏当中。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真是非常微妙的。
一个人不用别人刻意教导、引导,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偏好。
这恐怕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崇尚礼、仁,骨子里排斥所有违反礼、仁的东西。
所以,尽管《武》也很好听,但孔子评价时,还是有所保留的。
而对于同样好听的《韶》,因为是歌颂虞舜的,所以孔子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在后面的《述而篇第七》中,还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吃肉都吃不出滋味)的内容。
还有一例可说明人与音乐的关系。
希特勒最喜欢大气磅礴而又长篇巨制的音乐,因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为希特勒所深爱。
瓦格纳歌剧中的英雄崇拜和民族主义情绪,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发扬光大”了。
瓦格纳是希特勒一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瓦格纳也因此背负了不好的名声。
据说,以色列至今依然禁止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我喜欢音乐,只要能听懂的,古今中外的我都喜欢,至今我的手机铃声(两个号码)一个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另一个是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对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修养。
在《论语》中,他多次提到了音乐的作用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休。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学习音乐,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满足。
孔子还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说:“夫乐者,志也。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志向,通过音乐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这些观点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其次,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的修养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绘画和书法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绘画和书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绘画的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可以使人们欣赏到美的事物,增加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还提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他认为书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书法的修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这些观点显示了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此外,孔子还对于舞蹈和戏剧的修养有一些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舞干戚,蹈厉,嫫母,为之子。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孔子论乐文言文及其翻译

孔子曰:“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有序,序而生和。
乐,所以养性也。
夫乐者,非徒耳目之娱,心志之乐也。
其本在人心,其末在声音。
人心和则声音和,声音和则天地之和矣。
”夫乐者,必正其音,正其音则民和。
音者,天地之和声也,故音正则天地之和矣。
音之正,在乎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声者,天地之声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故五声之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者,君也,商者,臣也,角者,民也,徵者,事也,羽者,物也。
君臣民事万物,各有所宜。
宫为君,故其声正而庄重;商为臣,故其声和而谦顺;角为民,故其声广而和畅;徵为事,故其声严而有序;羽为物,故其声清而远。
乐者,乐也,所以动人之心。
乐之动人心,在乎其节奏。
节奏者,天地之和气也。
天地之和气,动则生万物,静则成秩序。
故乐之节奏,必与天地之和气相合,然后能养人心,和性情。
孔子又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则民心不乱;哀而不伤,则民心不悲。
乐之淫者,使人骄侈;哀之伤者,使人愁苦。
骄侈则失德,愁苦则伤生。
故乐之用,在于中和,中和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国家安。
夫乐者,所以导民之德,齐民之心。
民之德不齐,心不齐,则风俗不正,教化不行。
故乐者,国之宝也,不可不慎也。
翻译:孔子说:“乐,是天地之和的体现。
天地的大德在于生,生命产生有序,有序则产生和谐。
乐,是用来培养性情的东西。
乐,不仅仅是耳目的享受,心志的愉悦。
它的根本在于人心,它的末梢在于声音。
人心和谐,则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则天地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了。
”乐,必须端正其音,端正了音,民众才会和谐。
音,是天地之和声的体现,所以音正,则天地之和也就实现了。
音的正,体现在五声上:宫、商、角、徵、羽。
五声,是天地之声,和谐而不同,不同而不和谐,所以五声的运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代表君,商,代表臣,角,代表民,徵,代表事,羽,代表物。
君、臣、民、事、物,各有其适宜之处。
宫代表君,所以它的声音庄重而严肃;商代表臣,所以它的声音和谐而谦逊;角代表民,所以它的声音宽广而和畅;徵代表事,所以它的声音严肃而有序;羽代表物,所以它的声音清亮而深远。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摘要:在我国古代的各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是最重视音乐的,儒家的开创者就是孔子。
孔子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他在音乐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一、孔子的音乐思想的研究综述: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冀博学通人雅正。
因此说礼、乐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实践及其音乐理论。
孔子对音乐作过认真的研习。
史载孔子学乐,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学无常师”,不仅努力向列国乐官学习,而且善于向民间歌手领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其用功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与齐、鲁等国的乐官交往,听其演奏,向其求教,因而深得宫中音乐之妙。
同时,孔子还博采民间音乐之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
”这里所记的“人”,与《论语》其他篇章所记的太师、师相对而言,显然不是指宫廷乐官,而是指民间歌手。
孔子与民间歌手相与而歌,听其有精妙可取之处,必使其重新歌唱,自己则节节和之。
所说“和之”,是指和着别人的节奏词曲,实际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孔子是先秦时代打破“学在官府”、开兴办民间私学风气之先的首要人物。
当时的官府之学,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称为“六艺”,而孔子兴办民间教育事业,所学也以六艺为主,其中亦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文名称:Music;法文名称:Musique)。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
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西方音乐。
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而从西方传过来的是七声音阶。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您带来听觉的享受
孔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论语·泰伯》中曾记述了孔子与鲁国太师师挚、师冕相交往的事迹。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后之,而反和之”。
(《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学习唱歌时谦虚态度的真实记载,可见他学习唱歌多么用心。
孔子在鲁国与乐官谈论乐曲时曾这样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瞰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他认为:音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在乐曲的开始时应是合奏,渲染情绪,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
“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论语·泰伯》),用音乐来修身养性,涵养人的内在品质,并以“成于乐”作为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所以,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乐教既是内容也是手段,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严谨完整的逻辑系统性。
孔子的乐教内容,是建立在“礼”、“仁”、“中庸”三大范畴基础上的礼乐道德功利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记“颜渊问邦。
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候人。
郑声淫,候人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