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选址和布局

合集下载

道观工程建设方案

道观工程建设方案

道观工程建设方案一、项目概况道观是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之一,主要用于供奉神灵与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观建设是一项具有历史传统的文化工程,它不仅是一项宗教建筑工程,更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程,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程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地方实际特点编制的道观工程建设方案,旨在确保道观建设工程的安全、环保、节能和质量。

本项目位于中国某市郊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是建设道观的理想地点。

道观总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二、建筑设计1.总体布局道观采用传统的布局形式,主要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整体建筑风格以宫殿式为主,建筑结构严谨,形态庄重,体现出宗教建筑的威严气势。

2.建筑结构道观主体建筑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形式,以确保建筑的稳固和耐久。

建筑结构设计需符合相关国家和地方的建筑结构标准,保证建筑安全和可靠。

3.装饰风格道观的装饰风格采用传统的中国风格,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结合中国传统木雕、瓷砖、彩绘等工艺,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和神秘感。

4.景观设计道观周边的园林景观设计要与建筑风格相协调,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美学,同时注重植被的选择和植被结构的布局,使整个道观建筑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三、建设投资道观建设项目的总投资约为2000万元,具体包括土地费用、建筑施工费、配套工程费、室内外装饰费、设备设施费、环保设施费等。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些许变动。

四、建设进度建设道观项目的进度计划分为前期准备、项目立项、土地拓展、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环保设施安装、室内外装修等多个阶段。

整个建设周期约为3年。

五、项目风险道观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建筑材料质量问题等,对此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众多的宗教信仰使得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代的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主要宗教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一、道教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其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主要体现在道观和道教画中。

道观是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代表。

道观建筑通常由山门、殿堂和神龛组成,形式简约古朴。

其中的殿堂往往精美绝伦,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此外,道观中常设有道士合奏的乐队,以及供奉祭品的神龛,这些都是道教艺术的组成部分。

道教画是由道教信徒或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它主要表现了道教的神仙和传说故事。

在描绘上,道教画丰富多样,有写实主义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也有抽象的神仙形象和图案。

画中常出现一些道士和神仙,他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神态庄重,栩栩如生。

这些道教画作品不仅满足信徒的宗教需求,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佛教的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佛教是远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它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并且对中国的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是佛教徒参拜的场所,也是表现佛教建筑和艺术的主要载体。

佛寺的建筑布局通常遵循着严谨的规划,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

佛寺的建筑形式以大雄宝殿为核心,规模宏大,多柱结构,屋顶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

在佛塔的设计中,经常采用了宝塔的形式,它高大而精美,象征着佛法的高度。

佛教艺术以佛像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们植根于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以禅宗精神为核心。

佛像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它在材质、造型和造型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佛像通常采用金铜制作,用金箔覆盖,体态庄重,祥和安详,令人敬畏。

壁画是佛寺内的重要装饰元素,它们主要描绘了佛陀的事迹和教义,或者其他佛教故事。

土地庙布置原则

土地庙布置原则

土地庙布置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土地庙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神被认为是掌管着土地的神灵,是人们的信仰对象之一。

土地庙往往建在有利地形地势的地方,如山脚下、水库边等,以示对土地神的尊敬和敬畏。

土地庙的位置应当背靠山脉或大河,对山水的气势和能量有所感应,以净化风水,为村庄带来好运。

土地庙的建筑风格也是布置原则中的重要要素。

传统的土地庙多为宝塔式建筑,具有古朴、简洁、庄重的特点。

建筑物的主体为主殿,旁边可能还有配殿、净坛、斋堂等,构成完整的建筑群。

建筑物常以红色、黄色等吉祥的颜色为主,外部装饰有浮雕、彩绘等艺术元素,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设计理念。

土地庙内的陈设和摆设也是布置原则中的重要内容。

土地庙内通常供奉有土地神像、神像、祖先牌位等,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还有一些陈设如祭台、灵台、香炉、牌位、风水鼎等,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民俗风俗的重视和传承。

土地庙的布置原则也包括对庙宇的管理和维护。

传统的土地庙是整个村庄或城市的中心,是人们祭祀、宣讲、聚会的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庙宇,保持庙宇的清洁、整洁和安全。

还要保持庙宇的原始风貌,不可轻易改建或拆除,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宗教文化。

土地庙的布置原则是一项涵盖广泛、内容繁多的工程,涉及建筑、宗教、风水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土地庙布置原则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让后人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地庙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珍宝。

【文章2000字】第二篇示例:土地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之一,承载着尊崇土地神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布置土地庙时,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以保持庙宇的神圣性和整体氛围。

下面将就土地庙布置的原则进行详细探讨,并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人士有所启发。

土地庙布置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和敬畏土地神。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 “山门”。由于“天下 名山僧占多”,寺院多 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 征“三解脱门”即空门、 无相门、无作门。中间 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 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 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 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天王殿
天王殿是山门殿内的第 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 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 韦驮天尊,面向北。
¡ 受小乘佛教教义的限定,殿堂只贡释迦牟尼像 及其遗物、舍利、佛塔和菩提树等。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南传佛教寺庙
德宏州罕撒 寺
遮勒大金塔 寺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汉藏混合型寺庙
普乐寺
承德普宁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寺庙的整体布局特点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 坐北面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 向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 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 围绕起来。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 法堂或藏经阁、观音殿。大雄宝 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 堂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 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香 积厨(厨房)、斋堂、职事堂、荣 堂。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 在中轴线西侧 。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宫殿和佛殿
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的居
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
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
可见诸神受到皇帝颇高的礼待,但他们并不能凌驾于皇威之
上,其规格在都城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
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寺庙
伽蓝七堂
佛拜

中国建筑史-ch04宗教建筑

中国建筑史-ch04宗教建筑


木牌坊和石牌坊

碑亭

省心楼

礼拜殿内景

新疆喀什艾提卡尔礼拜殿

艾提卡尔礼拜殿 拱门装饰

艾提卡尔礼拜殿内景
第三节 佛塔、经幢(chuang)
一、佛塔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 根据用途不同分为经塔、 墓塔。 类型可分为:
– 楼阁塔:可登高远眺,平面 唐以前为方形,五代起为八 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大雁塔) – 密檐塔:一般不用作登高远 眺,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 (西安小雁塔) – 单层塔:多用作墓塔,或在 其中供奉雕像。(山东历城 神通寺四门塔)

–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 塔或僧人墓。分布在西 藏、内蒙。(北京妙应 寺白塔) –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 建塔5座,中央的高大, 四隅的矮小。 – 小乘佛教佛塔:见于云 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 高、秀逸。
(一)楼阁塔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州塔)


前塔后殿 金厢斗底槽 “双套筒” 副阶周匝

观音阁:
– 外观2层,内部3层, 面阔5间、进深8间, 九脊殿。 – 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上下层采用叉柱造, 外观稳定。
(五)山西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 山门、三圣殿、普贤阁为金代建筑。
普贤阁 大雄宝殿
三圣殿
山门
三圣殿
金代
单檐四阿顶, 面阔5间,进深4间。 减柱造
普贤阁
大雄宝殿,辽代 单檐四阿顶, 面阔7间,进深5间 减柱造
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
无极门
无极殿(三清殿)
单檐四阿顶,面阔7间、进深4间。 减柱造 檐柱有生起和侧角,檐口和正脊呈曲线。
纯阳殿

土地庙布置原则

土地庙布置原则

土地庙布置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土地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是农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神在中国传统信仰中扮演着守护田地和农民的角色。

土地庙的布置和礼仪也显得格外重要。

接下来将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探讨土地庙的布置原则。

土地庙的位置应选择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或者是面秝着重要交通节点的地方。

这样可以方便当地居民前来祭祀土地神,也有助于土地神的灵验力量辐射到整个村庄,保佑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作物的丰收。

土地庙的建筑风格应当符合传统礼仪,同时又要注重现代设计理念。

传统土地庙的建筑多为仿古风格,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如斗拱、雕梁画栋等。

现代土地庙可以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的设计元素,使得土地庙更具时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土地庙的布置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的原生态。

传统的土地庙大多建在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气氛宁静。

现代土地庙也应当选择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尽量保持自然的原貌,避免破坏自然风景,使得土地庙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土地庙的布置要符合民间信仰的传统习俗。

土地庙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布置上要遵循民俗习惯,尊重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在土地庙前摆放鲜花、香炉等祭祀用品,以示敬意和祈福之心。

也要严格遵守土地庙的礼仪规范,不得随意破坏或妄加改动。

土地庙的布置原则是要符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尊重民间信仰的传统习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简洁大方、民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地庙的宗教功能和社会作用,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祥和和幸福。

【本文起终由人工审校,最后编辑时间为2021年11月22日】。

第二篇示例:土地庙是供奉土地神的宗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地藏王菩萨,被认为是土地之神,有着保护农田和平安的作用。

土地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是农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场所。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独特而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庙宇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人们追求心灵宁静和精神寄托的场所。

在庙宇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上,中国古代人民注重平衡、和谐和尊重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庙宇建筑通常由前殿、后殿和中殿组成,形成了一条中轴线,这种布局被称为“三进式”。

前殿作为庙宇的入口,起到引导人们进入庙宇的作用;中殿是庙宇的主体,供奉神灵的场所;后殿则是神灵休息的地方。

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庙宇建筑呈现出前后对称、平衡和谐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中国古代庙宇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庙宇建筑通常选址在山水之间,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

庙宇往往建在山脚下或山顶上,背靠山脉,面朝水源,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庙宇的建筑材料也多采用木材、砖石和青石等天然材料,使得庙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还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庙宇的门楼、殿堂、廊道等部分常常采用彩绘、雕刻和瓦片等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巧和独特风格。

庙宇的屋檐上常常悬挂着彩色的灯笼和风铃,使得庙宇更加华丽而庄重。

此外,庙宇内部的壁画、彩绘和雕塑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的发展也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崇拜多神,庙宇建筑是供奉神灵的场所。

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庙宇建筑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佛教寺庙通常以高塔和佛像为特色,道教庙宇则以神坛和神像为主要元素,儒教庙宇则注重礼制和仪式。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赋予了庙宇建筑不同的形式和意义。

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庙宇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精湛的雕刻和装饰以及与宗教信仰的结合而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从建筑结构、材料运用还是艺术表现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道。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观音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既要满足宗教的需要,又需要具备美学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以1000字阐述观音庙的建筑方案。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应该以尊重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宗教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表现力。

在选址方面,观音庙应该选择风水宜人的地方,如在山脚下、江边或湖旁。

这样既能给人以宁静的氛围,又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形式方面,观音庙的建筑方案应该遵循传统寺庙的布局,采用主殿、正厅、后殿等结构来体现宗教的层次感。

主殿通常是观音菩萨的主要供奉处,应该是整个庙宇的核心,具有较高的塑造和装饰艺术价值。

正厅则是宗教仪式和礼拜的场所,要保持庄严肃穆的氛围。

后殿则是作为辅助供奉的场所,用来供奉其他的佛教菩萨或者神灵。

在建筑材料方面,观音庙的建筑方案应该使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以保持传统建筑的风貌和特色。

观音庙的建筑风格常常是庄严肃穆的,建筑体量较大,要用厚重的木材和装饰来表达神圣的氛围。

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形成层层叠叠的屋檐,使整个庙宇显得更加壮观。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还需要考虑室内的布局和装饰。

在主殿中,应该设置供奉观音菩萨的神龛,并配以金碧辉煌的佛像和宝座,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正厅则应该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信众进香和礼拜,同时要配备音响设备和供奉用具。

观音庙的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庙宇周围的景观规划。

观音庙常常被围墙或者山峦所环绕,形成一种闭合的空间感。

庙宇的周围可以布置花坛、假山或者石阶等景观元素,以增加景致的变化和美感。

最后,观音庙的建筑方案还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应该选择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如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木材和环保型的瓦片。

庙宇的供电和照明也应该采用节能设备和绿色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观音庙的建筑方案应该兼顾宗教的功能、美学的表现和环境的保护。

通过传统的建筑形式、材料和装饰,以及合理的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打造出一座庄严肃穆、美轮美奂的观音庙,既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又能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寺的朝向
• 方位的偏正与否,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 更是重视,《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 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又说:“卜兆营室 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 应和宇宙阴阳之气相协和。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方位是非常讲究而细腻的,“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 治。”所以宫殿等皇家主要建筑和州府县官署衙门一般取正南向,地 位较尊高的神祇、德行修养很高的圣人或神人所居的殿堂也可取四正 方向。 • 如佛教中的大雄宝殿,道观中的三清殿、玉皇殿,孔庙学宫中的大成 殿等常以东南西北四正向作为朝向(大成殿常取南向),即子午卯酉 向。
我国的清真寺
• 穆斯林在他们征服的地方或聚居处建立清真寺; • 清真寺内不得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 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海 拉布,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督教都为基督新教。因此我国的基督 教堂选址和朝向都没有特殊要求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 选址和布局
中国主要的宗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道教 基督新教 伊斯兰教
中国佛教寺院
• 佛教是属于外来宗教,汉代时传入中国。由于 佛教教义精辟生动、平易亲和、对现实有很强 的互补性,于是得到广大下层社会的认同和上 层统治阶级的推崇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宗教。 • 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而兴盛起来,成 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 原有的建筑形式,也深受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 影响。比如选址,寺庙风水符合一个“空”的 要求,后靠山,前傍水等。 • 但实际造庙选址,仍要依具体的实地,和地方 信众等一系列因素需求。
中国佛教寺院的选址
• 天下名山僧占多,历来佛寺大都建造在山清水 秀、风水极佳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环若列 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 藏”。这种追求固然与佛教所追求的静修教义 及佛教徒的生存需要有关,但也离不开风水潜 移默化的观念上的影响。 • 佛教经常借助风水确定寺址,觅龙、察砂、观 水、点穴、四灵兽等相地方法一如世俗建筑。 几乎每一佛寺志中都有关于其寺后倚之山的 “风水式”的详尽描写。
寺庙布局
• 风水观念中,为了保证“气”的通畅,“门向”与“气口”关系密切,即 门向总是要朝向“气口”。所谓“气口”指的是寺院前方群山的开口处或 低凹处,风水学上认为正是此处为一座寺院的希望。 • 为了追求这个希望,最方便而最常用的方法便是通过门向的偏转使门与这 一开口处相对。如安徽九华山古拜经台寺,背倚天台峰,左鹰峰,右金龟 峰,前对观音峰,四面环山,只在观音峰与金龟峰之间有一狭窄的谷口, 因地势所制,该寺的平面狭长并且朝向无法正对此谷口,于是依照“风水” 说法将寺门偏斜朝向这一谷口。这也说明了风水对佛教的强烈冲击与渗透。 • 尽管佛教教义,本不重视易理风水,认为一切外在条件,皆取决于修炼者 的内心。佛教一句名言:“世上本无穴,穴在我心中。”但佛教圣徒们却 仍然为寺庙风水的好坏大费心力,作为回报风水也为佛教营造出美好感人 的景观和居住环境。
• 佛寺在选址上还有一个与世俗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不避形 煞,如峭壁、怪石、山顶端等,均是民居所避居之处,而佛 寺却敢于选建在这些形煞之地,如山西浑源恒山的悬空寺危 立于峭壁之上,形成奇观,也反映了寺庙建筑选址的特殊性。 • 在风水学上,寺庙本身就是“镇物”,认为可以镇煞,这是 非常有别于民居的。寺庙选址或优选风水宝地,或选形煞之 地加以化煞,将特煞转化为特吉。 • 风水学基于易理,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优势。世上没有解决 不了的“绝地”,优劣势都是可以转化的。物极则反,而转 化后,则极劣之地可以转化为极优,这是有异于世俗民居的。
吉祥的寺庙朝向
• 1,坐北朝南 • 2,坐东向西 • 3,坐艮向坤 • 4,坐巽向乾
不适合的寺庙坐向
• 1、坐南朝北: • 2、坐西向东: • 3、坐坤向艮: • 4、坐乾向巽:
寺庙布局
• 风水上认为建筑布置主殿要高大,配殿要低小,否则称为欺主,而寺院布置 上一切寺观庵宇以大殿为主,大殿要高,前后左右要低的做法有意无意地暗 合了风水的要求。 • 明代之后寺院佛殿的地位日趋突出,与风水提倡佛殿为主,要体量高大的说 法不无关系。另外风水还对寺院的开门之法有所规定:“亦依《八宅周书》 例,然佛门坎艮震巽离坤兑七山可开正门,惟乾山一局,辰、巽、巳三向不 可开正门,或从青龙首乙位出入,或从白虎首巳上开门,谓之福德门,最 吉。”
中国佛教寺院的选址
• 但是佛教建筑也有不同于世俗建筑的地方,尤其是风水的有关阴宅、阳宅 的理论。风水理论中活人住的叫阳宅,如住宅、宫殿,死人住的叫阴宅, 如陵墓、祠堂。 • 佛寺前殿部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祭祀性强,按照中国传统理念认 为是虚空的、精神的,阴气重,实际属于阴宅性质,场气为阴。 • 大雄宝殿前的标准布置格局是小佛塔或经幢,原是藏佛祖之骨的,因而正 殿大雄宝殿之前的建筑群场气属阴,可以阴宅论。 • 而后院的藏经殿及僧房、灶房、库房,由于是生活场所,则属阳宅。因此 整体论寺院,是阴阳合二为一的中性偏阴的场气之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