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四章作业及答案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一.思考题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2、怎样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答: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从统计学思想上看,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必然结果。
3、简述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答:四分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子上的值。
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成4分,其中每部分包含25%的数据。
中间的四分位数就是中位数,因此通常所说的四分位数是指处在25%位置上的数值和处在75%位置上的数值。
它是根据为分组数据计算四分位数时,首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四分位数所在的位置,该位置上的数据就是四分位数。
4、对于比率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采用几何平均?答:几何平均数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
当所掌握的变量值本身是比率的形式时,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比率更为合理。
5、简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答: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主要应用于分类数据。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其适用于顺序数据。
平均数也称均值,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是集中去世的主要测量值,它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6、简述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的使用场合。
答:异众比率主要适合测度分类数据的离散程度,对于顺序数据以及数值型数据也可以计算异众比率。
四分位差主要用于测度顺序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和标准差适用于测度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7、标准分数有哪些用途?答:首先是比较不同单位和不同质数据的位置。
其次是和正态分布结合起来,求得概率和标准分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有就是在假设检验和估计中应用。
《统计学概论》第四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四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相对指标有什么作用?P90-912.平均指标有什么作用?P963.为什么说算术平均是最基本平均指标计算方法?P974.强度相对数和平均指标有什么区别?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指标的含义不同。
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计算方法不同。
(2)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5.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什么区别?P876.为什么说总量指标是基础指标?P877.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
(2009.10)P96二、单项选择题1.某企业2006年产值比上年增加了150万元,这个指标是()。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2.2006年中国新增就业人数575万人,这个指标是()。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3.某地区2006年底常住人口为100万人,医疗机构500个,平均每个医疗结构可以服务200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比较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4.研究2006年中国31省区直辖市经济发展情况,江苏省GDP为21645.8亿元,浙江省GDP为15742.51亿元,江苏省GDP与浙江省GDP相比为1:0.73,这个指标是()。
A.比较相对数B.强度相对数C.比例相对数D.结构相对数5.2006年浙江省人均GDP 为31874元/人,全国总的人均GDP 为16084元/人,浙江省是全国的1.98倍,这个指标是( )。
P 94A .比较相对数B .强度相对数C .比例相对数D .结构相对数【解析】全国人均GDP 和浙江省人均GDP 是不同空间下的同类指标数值,不是总体全部数值和总体部分数值的关系,因而“浙江省GDP/全国GDP”是一个比较相对数。
国开作业实用卫生统计学-第四章 统计表 自测练习42参考(含答案)

题目:统计表中数字为零者,对应表中应填写以下哪项?()选项A:—
选项B:0
选项C:……
选项D:啥也不写
答案:0
题目:统计表中暂缺或未记录,对应表中应填写以下哪项?()选项A:啥也不写
选项B:—
选项C:……
选项D:0
答案:……
题目:统计表中某处无数字,对应表中应填写以下哪项?()选项A:啥也不写
选项B:—
选项C:0
选项D:……
答案:—
题目:统计表中不应出现的项目是?()
选项A:数字
选项B:备注
选项C:标目
选项D:标题
答案:备注
题目: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包括()
选项A:备注、标目、线条、数字
选项B: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选项C:标题、图例、线条、数字
选项D:标题、标目、图例、数字
答案: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题目:标题要求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说明表的内容,必要时注明资料的时间和地点,写在表的下方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横标目位于表的右侧,用来指明表内同一横行数字的含义,它在表中作谓语,表示被研究事物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统计表中对线条的基本要求是力求简洁,除必须绘制的顶线、底线、竖线之外,应尽量减少其它不必要的线条。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简单表是指只按两个变量分组,即主语只有一个分类标志的统计表。
《统计学原理》课后练习答案

各章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填空题1.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2.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工作3.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4.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信息职能5.统计设计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统计数据分析6.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同质性7.总体单位名称总体单位8.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标志值9.可变的数量标志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10.数量指标质量指标11.统计指标体系12.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范畴具体数值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二.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C 5.C 6.B 7.D 8.D 9.C 10.C 11.D 12.C 13.C 14.B 15.C三.多项选择题1.A E 2.ABCDE 3.ACD 4.ABDE 5.BCEF6.ACDE 7.DE 8.BDF 9.BC 10.ACE四.判断题1.错2.对3.对4.错5.错6.错7.对8.对9.对10.对五.论述题1.答:对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从指标所反映现象的数量性能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从指标的计算形式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从指标的作用和功能方面,可以将统计指标分为描述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和预警性指标三种。
2.答:指标和标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所有统计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未必都可量,其中品质标志就不可量。
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其承担者是统计总体;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其承担者是总体单位。
③指标具有综合性,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而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能。
指标和标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指标的数值以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为基础,是由总体单位的标志表现经过综合汇总而得到的,没有单位的标志表现,就没有总体的指标数值。
统计学第五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ppt课件

.
23
4.13、
答:
(1)、我认为应用标准差或者离散系数来反 应投资的风险。
(2)、如图所示,高科技类股票的离散系数 较大,所以风险较大;而商业类股票的离散系 数较小,所以风险相对较小。如果选择风险小 的股票进行投资,应选择商业类股票。
(3)、如果进行股票投资,我希望能够获取 高收益,所以我会选择高科技类股票。
.
3
4.2 (1)(2)(3)(4):
.
4
(4):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
如图所示:
大多网络用户的年龄为19岁,网络用户年 龄的中间值为23岁,上四分位数为27岁, 下四分位数为19岁,说明年龄在19-23岁和 23-27岁的网络用户数量差不多,网络用户 的平均年龄是24岁,证明有个别网络用户 的年龄较大,把整体平均数给拉高了,使整 体分布表现为右偏分布。
以女生体重的差异较大。 (2)、
男生体重的平均数:x =60*2.21=132.6b
男生体重的标准差:s=5*2.21=11.05b
女生体重的平均数: x =50*2.21=110.5b
女生体重的标准差:s=5*2.21=110.5b
.
16
(3)&(4)讲该抽样近似看做正态分布进行估计:
.
12
4.6
.
13
这20家企业利润
额的平均数为
426.67万元,标
准差为116.48,
说明这120家企业
盈利不等且相差较
大,SK为正值,
所以这120家企业
利润的正离差值较
大,属于右偏分布
倾斜程度不是很大,
且为扁平分布,数
据的分布较分散。
.
14
4.7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四)(第八~第九章)一、判断题1、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2、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3、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
(×)4、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5、若将2000-2005 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
( ×)7、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8、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A ) 。
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 、指标性质不同C、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 、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3、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B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4、销售价格综合指数q1q1p1p表示( C ) 。
A、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 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D、基期销售的商品, 其价格综合变动程度15、在销售量综合指数q1qpp中, q1 p q p表示( B ) 。
0 0 0A、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C、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D、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6、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变形为综合指数时,其特定的权数是( D )。
统计学 第四版 (贾俊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课后答案

62.75
2 33.9375
82 64
(2) 可能的样本个数:
(3)由题可得所有样本的样本均值如下表:
第(3)小题图表
(4)利用SPSS软件得到Q-Q图:
(5)
x i 1
xi 64
m
62.75
33.9375 x 4.1193 2 n
0 4
(2) P(X≤2 )=
4.3 求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 (1)P ( 0 ≤ Z ≤ 1.2) ; (2)P ( -0.48 ≤ Z ≤ 0); (3)P (Z > 1.33)。
解: (1)P ( 0 ≤ Z ≤ 1.2) = P ( 1.2) -P ( 0 )= 0.3849 (2)P ( -0.48 ≤ Z ≤ 0 ) = P ( 0) -P (-0.48)= 0.1844 (3)P (Z > 1.33) = P ( -1.33) = 0.0918
(1 )
500 0.4 0.6 0.0219089 500
(2)
(3)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 p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4.7 假设一个总体共有8个数值: 54,55,59,63,64,68,69,70.从该总体 中按重复抽样方式抽取n=2的随机样本。
(1)计算总体的均值和方差。 (2)一共有多少个可能的样本? (3)抽出所有可能的样本,并计算出每个样本的均值。 (4)画出样本均值的正态概率图,判断样本均值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5)计算所有样本均值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与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对比得 到的结论是什么?
E ( x ) 200
n 50 5 100
(2 ) x
(3) 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 X 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动态数列

精选文档第四章动态数列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动向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历年在校学生数动向数列B.历年毕业生人数动向数列C.某厂各年工业总产值数列D.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数列组成动向数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 主词和宾词B. 变量和次数C. 分组和次数D. 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能够相加的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最基本的动向数列是A.指数数列B.相对数动向数列C. 均匀数动向数列D. 绝对数动向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期间数列B. 时点数列C. 相对数动向数列D. 均匀数动向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停登记获得的数列是A.期间数列B.时点数列C. 相对数动向数列D. 均匀数动向数列以下动向数列中属于期间数列的是A.公司历年员工人数数列B.公司历年劳动生产率数列C.公司历年利税额数列D.公司历年单位产品成本数列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够相加的是A. 相对数动向数列B. 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相关的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一次登记获得的数列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编制动向数列的最基来源则是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一定拥有A. 可加性B. 可比性C. 连续性D. 一致性基期为某一固准期间水平的增添量是A.累计增添量B.逐期增添量C.均匀增添量D. 年距增添量基期为先期水平的增添量是A.累计增添量B.逐期增添量C.均匀增添量D. 年距增添量累计增添量与逐期增添量之间的关系是A.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和.A.精选文档B.C.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差D.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商E.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积F.均匀增添量等于G. A.累计增添量 B. 逐期增添量H. C.逐期增添量之和除以逐期增添量的项 D. 以上均不对I.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是指J. 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K. C.均匀指标 D. 以上指标均可L.进行动向剖析的基础指标是M. A.发展水平B.均匀发展水平N. C. 增添量 D. 均匀增添量O.动向数列的剖析指标主要包含两个类型,即P.发展水平易发展速度B.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Q. C.均匀发展水平易均匀发展速度D.增添量和增添速度R.序时均匀数和一般均匀数的共同点在于二者S.都是依据动向数列计算B.都是依据变量数列计算T.都是反应现象的一般水平D.均能够除去现象颠簸的影响U.依据期间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V. A.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W. C.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X.依据间隔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Y.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Z.简单序时均匀法D.加权序时均匀法AA.依据间隔不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BB.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CC.简单序时均匀法D.加权序时均匀法DD.依据间隔相等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EE.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FF. C.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GG.依据间隔不相等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HH. A.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II. C. 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JJ.序时均匀数计算中,“首未折半法”运用于KK. A.期间数列的资料B.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LL.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资料MM. D.由两个时点数列组成的相对数动向数列NN.将研究对象在不一样时间上的数目差异抽象化,从动向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期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的方法是OO. A.一般均匀数B.序时均匀数PP. C. 均匀发展速度 D. 均匀增添速度QQ.间隔不相等的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均匀发展水平,应采纳RR.以每次改动连续的时间长度对各时点水平加权均匀SS.用各间隔长度对各间隔的均匀水平加权均匀.精选文档对各时点水平简单算术均匀以数列的总速度按几何均匀法计算依据采纳的对照基期不一样发展速度有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与环比增添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与定基增添速度环比增添速度与定基增添速度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表述为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增添量与基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D. 增添量与基期水平之比基期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 均匀发展速度基期为某一固按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 均匀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期间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C.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增添速度是A.动向数列水平之差B.动向数列水平之比增添量同发展速度之比增添量同作为比较基准的数列水平之比定基增添速度与环比增添速度的关系表现为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各环比增添速度连乘积加一等于定基增添速度加一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减一既然总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那么均匀发展速度就应按A. 简单算术均匀数计算B. 加权算术均匀数计算C.几何均匀数计算D. 调解均匀数计算发展速度与增添速度的关系是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添速度加一环比增添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一C.定基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动向数列中的均匀增添速度是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算术均匀数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调解均匀数C.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几何均匀数.精选文档D.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序时均匀数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原因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增添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增添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期间数,而不知道各期水平要计算均匀发展速度A.只好用水平法计算B.只好用累计法计算C. 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 两种方法都没法计算已知各期间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先水平实期间数,要计算均匀发展速度A.只好用水平法计算B.只好用累计法计算C. 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 两种方法都没法计算当动向数列剖析目的是重视于观察期未发展水平,则均匀发展速度A.应采纳算术均匀法计算B.应采纳调解均匀法计算C. 应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D. 应采纳方程式法计算当动向数列剖析目的是重视于观察整个期间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则均匀发展速度A.应采纳算术均匀法计算B.应采纳调解均匀法计算应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D.应采纳方程式法计算动向数列中的均匀发展速度等于各期间定基发展速度的序时均匀数各期间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均匀数各期间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均匀数D.各期间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均匀数几何均匀数所计算的均匀发展速度的数值大小不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只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既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又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累计法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本质是从最先水平出发按均匀增添量增添,经过n期,正好达到最未水平B.按均匀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本质水平按均匀发展速度计算获得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本质水平总和按均匀发展速度发展获得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未期的本质水平直线趋向方程YC=a+bx中a和b的意义是是截距,b表示X=0的趋向值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表示均匀发展水平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表示均匀发展速度.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按最小平方法计算的均匀增添量47.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向直线方程Y C=a+bx在什么条件下,a=Y;b=ΣXY/ΣX2A.ΣX=0B.Σ(Y-Y)=0C.ΣY=0D.Σ(Y-Y)2=最小值二﹑多项选择题组成动向数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变量B.次数C.现象所属的时间D.现象所属的范围E.反应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动向数列按研究任务不一样能够分为A.绝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C.相对数动向数列D.期间数列E.时点数列动向数列的作用表此刻A.描绘现象变化的过程B.说明现象发展的速度和趋向探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现象的发展进行展望反应现象整体的散布特色期间数列的特色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能够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期间长短无直接关系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期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数列中指标数值往常是经过连续不停登记而获得的时点数列的特色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能够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此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此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E.数列中指标数值往常是经过中断登记而获得的以下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的有A.绝对数动向数列B.相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 D.期间数列时点数列以下数列中,属于两个期间对照组成的相对数动向数列有A.全员劳动生产率动向数列B.百元产值收益率动向数列C.员工人数动向数列D.计划达成程度动向数列出勤率动向数列以下数列中属于期间数列的有A.历年年未人口总数B.历年出生人数B.历年工业增添值 D.各月商品库存量各月未银行存款余额以下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A.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B.高校每年在校学生数C.银行每个月未银行存款余额D.商铺各月商品库存额.我国历年外汇贮备量编制动向数列应依照的原则有期间长短应当相等B.指标的经济内容应当同样C.整体范围应当一致D.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一致E.指标的计算价钱和计量单位应当一致动向数列中的水平剖析指标有A.发展水平B.均匀发展水平C.增添量D.均匀增添量E.均匀发展速度动向数列中的速度剖析指标有A.均匀发展水平B.增添速度C.均匀发展速度D.均匀增添速度E.发展速度以下指标中属于序时均匀数的有A.均匀发展水平B.均匀增添量C.均匀发展速度D.均匀增添速度E.均匀指标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包含A.期初水平B.期未水平C.中间水平D.报告期水平E.基期水平将不一样期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均匀所获得的均匀数称为A.一般均匀数B.算术均匀数C.序时均匀数D.动向均匀数E.均匀发展水平均匀增添量的计算公式是逐期增添量之和/逐期增添量项数逐期增添量的序时均匀数C.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1D.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1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两个相邻期间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加一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添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环比发展速度乘积等于总速度增添速度和发展速度的关系为A.仅差一个基数B.发展速度=增添速度+1C.定基增添速度=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添速度+1定基增添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1定基增添速度等于A.累计增添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B.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C.总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逐期增添量除从先期发展水平环比增添速度等于A累计增添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 B.环比发展速度减去一.精选文档C.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逐期增添量除从先期发展水平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能够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均匀指标D.变异指标E.样本指标增添1%的绝对值等于累计增添量除以定基发展速度逐期增添量除以环比发展速度C.逐期增添量除以环比增添速度×100D.累计增添量除以定基增添速度×100E. 固按期水平除以100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方法有A.几何均匀法B.水平法C.方程式法D.累计法E.序时均匀法均匀发展速度从广义上讲属于A.静态均匀数B.动向均匀数C.序时均匀数D.几何均匀数E.调解均匀数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几何均匀法和方程式法的差异是A.数理依照不一样B.重视点不一样C.合用条件不一样D.合用范围不一样E.对资料要求不一样常用的长久趋向测定的方法有A.时距扩大法B.挪动均匀法C.分段均匀法D.最小平方法E.季节比率法直线趋向方程Y c=a+bx的参数b是表示A.趋向值B.趋向线的截距C.趋向线的斜率D.当X=0时的Y c的数值当X每改动一个单位时Y c均匀增减的数值三﹑填空题1.动向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C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 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
A ・5・
B ・5%
C ・115・
D ・15・
第四章作业
一、 判断题
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 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
2•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
3•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
1 : 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
)
4.1999年与1998年相比,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例相对指标。
()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 2%,实际降低了 3%,则该企
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
6.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数值大于
100%,就说明完成并
超额完成的计划。
()
7•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累加。
()
8.全国粮食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
二、 单项选择题
1. 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
)。
3. 某厂1996年完成产值2000万元,1997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0万元,超额完成 计划()。
4. 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
A.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5・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 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6.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 ・小于100%
B ・大于100%
C ・等于100%
D ・小于或大于100%
7. 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A ・结构相对数
B ・动态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8.
如果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 则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可采
用()。
A ・累计法
B ・水平法
9. 某企业的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 为() 113%
A ・13%— 11%
B ・
10. 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指标是() A ・比例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平均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 ・工资总额
B ・商业网点密
度
C 简单平均法
D ・加权平均法
11%
,执行结果提高13%,,则总产值计划完成提高程度 c ・ 100%
)11。
%
111% 100
113%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某地区人口死亡数 D.某农场每年拖拉机台数
C 商品库存量 E 进出口总额
2•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某地区人口数 C.某城市在校学生数
E 某工厂月末在册职工人数 3•下列指标中的结构相对指标是() A.国有制企业职工占总数的比重 B 某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C 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 D.中间投入占总产出的比重
E 某年人均消费额
4•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 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 14.3% C 某地区粮食总产量 4000万吨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113%
E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11.5 %。
5•下列指标中强度相对指标是() A.人口密度B.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产量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均每国内生产总值 E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四、计算题
1、某保险公司本年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 35%,计划完成程度为110%。
试问计划规定本年保
费收入比上年增长多少?
2•某企业统计报告分析中写道: “我公司今年销售收入计划完成 1500万元,实际完成1590 万元。
超额完成计划 6%;销售利润计划增长 8%,实际增长12%,超额完成计划 4%;劳动 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
5%,实际比去年提高 5.5%,完成计划110%;产品单位成本计划比
去年下降3%,实际比去年下降2.5%,实际比计划多下降 0.5个百分点。
” 要求:指出上述分析报告中,哪些指标计算有错误,并将其改正。
答题卡
、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1、解:(1+35 %)T10 % — 100 % =135 % -10 % — 100 22.7%
答:计划规定本年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22.7 %
2、解:
1、计划完成指标=1590 - 1500 X 100%=106%
销售首付超额完成 6% (106%-100%) =6% 是对的。
2、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100%+12%)-( 100%+8%)X 100%=104%
销售利润计划4% (104%-100%=4% 是对的。
3、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100%+5.5%)-( 100%+5%)X 100%=101%
所以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101%,而不是110% 是错的。
4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100%-2.5%)-( 100%-3%)X 100%=101%
产品单价实际成本比计划任务提高1% (101%-100%=1%),而不是降0.5个百分点。
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