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美术关系
浅析美术与设计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名词——“设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者关系密切,相互融合。
人们可以沿着二者发展的方向求同存异,将二者结合,使其成为系统的整体。
一、美术与设计的概念“美术”最早的名称是“工艺”。
“工”,即制作、操作等;“艺”,即才能、技术等。
这与现代大众口中的“美术”有着较大的差别。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美术”一词得到普遍应用。
美术门类的划分有多种,一般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
现代一些学者也把其他一些艺术门类纳入美术,如书法、摄影等。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英文为“D e s i g n”,指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和使用舒适度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具有个性的外观,内部功能与外部设计有机结合,使产品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慢慢将美术与设计一起讨论,渐渐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因为这样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渐渐出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上偏向于设计层面。
这是美术教育体系发展的结果,所以难以摆脱美术的影响。
二、美术与设计的差异1.研究对象不同在远古时代,一切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十分缓慢。
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器物文化的出现到被定性、完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时代顺其自然的产物。
古代社会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还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商业交流模式,这使工艺美术的适用面较窄,民间十分少见,多为贡品,供统治者使用,多以作坊或手工艺工厂的生产方式出现。
艺术设计出现在工业时代,高度的商业化模式已经颇具规模,各种商品可以自由交换。
在这个时代产品功能完备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追求外观的美化,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从一个产品的创造到批量生产,设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
从历史看美术与设计的关系

从中国美术看美术与设计的关系工艺品石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文明还是十分落后,然而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美术和设计的萌芽。
在对原始社会时期的考古中发现,在当时的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远古时代的绘画和雕塑。
这些绘画大部分都是在洞穴中发现壁画,画面十分简易,但把当时人类的生活场景都大致记载下来了。
人类最初只会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以后渐渐学会了拣选石块、打制石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
在经过悠久的岁月和不断的劳动生活中,石器的制作和形式的发展过程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采择的原料。
人类开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因而产生了石器生产的目的性,这种生产的目的性,正是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石器的演进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这一点也是美术萌芽。
如在17000 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开始利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并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装饰品。
它们是原始人类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的信念和热爱。
从遗存的大量石器的造型来看,原始先民已能有意识地、有控制地寻找、塑造一定的形体,使之适应于某种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这些形体作为有意识的物化形态,体现了功能性与形式感的统一。
人们对于线和形体的审美感在一开始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经过漫长历史阶段的升华,才成为自觉的追求,这是人类设计文明和美术文明的一个飞跃。
陶器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
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性质。
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陶器是原始社会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
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从陶器发展中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目的性来源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生产。
艺术设计与美术的关系初探

艺术设计与美术的关系初探现代艺术设计与美术一样,同样具有实用性特征,美术与现代设计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也为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代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美术的源头供给。
美术现代艺术设计源头融合人类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称做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美术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
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对总体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运用逻辑思维为主,对造型和表面装饰的处理运用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进行。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美术与艺术设计对其影响深远的感触莫过于平面设计人员。
设计者不但要具备美术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在商业文化产业的运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创造性。
作为设计者,我对艺术设计与美术的关系有以下一些认识。
1共性与共同面对的问题现代美术与平面设计同样都是个性的表露。
回顾美术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的一些大师,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
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
然而,现代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产生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早已经历过美术造型的鼎盛期,而期更能突破前人的思路,求得更开阔的道路而采取个性化的创新手法上。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要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设计工作者的主题。
加上美术现状低迷,而西方的艺术设计手法又繁复多样。
很多艺术品只考虑创新,增添怪异手段,而缺少了考虑审美的方向性问题。
2差异与调和问题设计与美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依赖商品。
艺术设计与美术

艺术设计与美术的辩证关系是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领域。
它们有着较强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借鉴又独立发展,共同构建了现代艺术世界的多样性与繁荣。
首先,艺术设计和美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构图、配色等技术手段常常借鉴于美术的经典作品,而美术的实践过程和成果也需要艺术设计的辅助和支撑。
例如,一件装饰艺术品需要既美观又实用的设计,一个美术展览需要专业的展览设计来突出艺术效果。
此外,艺术设计和美术的学科体系也有着交叉融合的趋势。
近年来,不少美术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设计和美术的双重培养,强化了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另一方面,也分别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独立性。
艺术设计在强调审美的同时更注重解决视觉传达和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与市场需求。
而美术则更强调艺术性与表现,并具备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
两者的定位、目标与价值取向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分别考虑不同的要素和因素。
总的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的是形式与内容、实用与艺术、视觉与理念等本质属性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它们有时会突显出不同的重点和价值,但两者始终贯穿于现代艺术与文化的发展中,为创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围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分为了不同的阶段和要素。
以下我简单阐述一下。
1. 借鉴和融合。
艺术设计必须熟悉美术史、设计史、流行趋势等多种艺术元素和信息,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设计创意。
同时,美术也需要从设计中汲取丰富的创意和技术手段。
2. 实践和创新。
艺术设计的实践过程必须贴近市场需求和实际场景,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现效果等方面,而美术则更强调创新性和艺术性,更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3. 风格和风尚。
在艺术设计领域,流行趋势和风格变化特别快,需要不断调整和变革自己的设计风格与语言表达。
而在美术领域,则更注重独立思考,同时也面临着风格革新、艺术语言转变等挑战。
艺术设计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平 衡 点 , 保 持 传 统 艺 术 的精 髓 。 代 艺 术 设 计 中 的 客 观 以 现 化也 得 益 于绘 画 , 种 趋 势 始 于塞 尚 , 展 于立 体 派 和抽 这 发
象 主 义 。 艺 术 观 点 的 要 旨— — 结 构 是 一 切 事 物 的 根 本 。 而
前 人 的 思 路 .求 得 更 开 阔 的 道 路 而 采 取 个 性 化 的 创 新 手
因 而 创 作 者必 须 把 自己个 人 的 主观 意 志潜 能 释放 出来 , 最 大 限 度 地 表 现 自我 。 然 而 , 代 绘 画 与 艺 术 设 计 在 这 个 飞 速 的 时 代 产 生 现
弊 端 主 要 是 因 为 早 已 经 历 过 绘 画 造 型 的 鼎 盛 期 . 突 破 以
法。 当今 世 界 是 一 个 信 息 高 度 发 达 的 世 界 , 映 这 一 时 代 反
塞 尚认 为什 么 外 部 条 件 和 结 构 都 不 能 改 变 事 物 的结 构 ,
而 艺 术 家 必 须 把 事 物 纳 入 这 个 秩 序 中 来 .使 事 物 成 为 结
特 征 , 设 计 工作 者 的 主题 。架 上绘 画现 状 低 迷 , 西方 是 而 的 艺 术 设 计 手 法 又 繁 复 多 样 ,因 此 各 种 不 同 类 型 的 艺 术
手 段 而不 是 目的 。 代 主义 设 计 主要 从 意 识形 态 出发 , 现 将
现 代 绘 画 与 平 面 设 计 同 样 都 是 个 性 的 表 露 。 回 顾 绘 画 的 发 展 史 就 会 发 现 , 论 是 在 中 国 还 是 在 西 方 , 一 位 无 每 杰 出 的 大 师 都 曾 经 创 造 过 极 端 个 性 化 的 作 品 ,他 们 的 作 品 都 具 有 自己 的 典 型 特 征 。 画 家 、 计 师 们 , 其 是 现 代 设 尤 派 的 一 些 大 师 。他 们 在 创 作 时 可 以 完 全 不 用 考 虑 其 作 品 的 社会 性 。在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品 的生 命力 , 表 现 在 个 作 正 性 化上 , 过 作 者对 美 的形 式法 则 的特 殊 理解 而存 在 着 。 通 任何 一位 伟大 的 画家 、 计 师 , 有 自己独 特 的审美 个 性 , 设 都
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原理

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原理引言: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高形式之一,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负责传达个体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设计原理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手段,可以帮助艺术家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本教案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原理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美术创作中。
一、色彩运用与情感表达1.1 色彩的基本属性和种类- 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是色彩的基本属性,它们决定了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色彩可以分为主色、辅助色和附属色,不同的色彩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1.2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红色代表热情和活力,蓝色代表安静和冷静,黄色代表快乐和活力,不同色彩搭配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巧妙运用色彩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二、构图与空间感表现2.1 构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安排和组织各种要素的方式,包括物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比例等。
- 构图的原则包括平衡、对比、重复、统一和重点突出等。
2.2 空间感的表现方式- 透视是表现画面深度和空间感的重要手法,通过远近、大小和明暗的变化来模拟真实的空间。
- 重叠和遮挡也是表现空间感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对物体的位置和大小进行调整来创造立体感。
三、形态表达与视觉效果3.1 形态的基本元素和特点- 线条、形状和纹理是形态表达的基本元素,它们在构成和组织美术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
- 形态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艺术家可以通过形态的变化和组织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3.2 形态表达与视觉效果的关系- 对比和重复是形态表达的重要手法,通过对形态进行调整和变化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和节奏感。
- 正方形和圆形等不同形态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形态来表达。
四、材料选择与艺术创作4.1 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纸、布、陶瓷和玻璃等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质感和特点,适合于表达不同的艺术创意。
美术与设计思维

美术与设计思维教案:美术与设计思维引言: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美术与设计思维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一部分:美术与设计的关系1. 美术与设计的定义美术是指以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设计是按照特定目的和要求创造出具有实用功能的物品或系统的过程。
2. 美术与设计的联系美术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则是美术的应用。
两者相辅相成,在艺术和实用性之间建立了桥梁。
3. 美术与设计思维的重要性美术与设计思维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培养审美能力1. 观察与感知训练通过细致观察和感知客观事物,培养学生对色彩、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敏感度。
2. 分析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进行自我表达。
第三部分:培养创造力1. 创意思维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找创意的能力。
2.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绘画、雕塑、平面设计等,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技巧。
第四部分:培养设计思维1. 设计原理与方法介绍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如对比、重复、对称等,培养学生的设计基本功。
2. 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改进产品功能、改善环境等,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部分:美术与设计的融合1. 艺术品的设计应用通过研究艺术品在生活、工业、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美术与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2. 艺术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与实践,将美术与设计思维运用到科技、环境、社会等领域中,提高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
结语:美术与设计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学科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发布时间:2021-06-18T06:31:58.07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9期作者:赵姗[导读] “工艺美术”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至8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也被译为工艺美术运动。
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并逐渐开始流行。
哈尔滨品源科技有限公司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意识的提高,工艺美术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服务于工艺美术,是以丰富的知识文化指导工艺美术的实施。
本文就两者之间从服务对象、美学价值和研究范围的联系与差别进行简要探讨,旨在丰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研究体系,重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关系一、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内涵“工艺美术”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至8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也被译为工艺美术运动。
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并逐渐开始流行。
通过观察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工艺美术作品,我们可以出工艺美术具备的两大本质属性:精神性和功能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工艺美术既指实用美术,也指欣赏美术,还包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的双重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从纯手工的生产模式发展到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再加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改变了“工艺美术”概念的原始含义。
现在工艺美术逐步被狭义化并逐步被“艺术设计”的概念所替代,其自身所带有的一些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也一起被否定了。
在工艺美术的童年时代,技术上的不完善,往往能够使作者直接表现艺术本质的东西,不加雕饰的造型和色彩,简洁强烈,更贴近绘画或者雕塑的本质;瓶子的漂亮的形状可能只是为了放得更稳一点或者倒水更加方便;花纹丰富,可能预示着丰收的年景,也可能是作者的即兴发挥;还有类似图腾崇拜的宗教的功能,往往表现的器物的精神性很高。
而这种造物的动机和理念事实上一直在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设计与美术的关系初探
现代艺术设计与美术一样,同样具有实用性特征,美术与现代设计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也为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代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美术的源头供给。
美术现代艺术设计源头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3-02
人类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称做是一个设计的历史,而艺术设计在现代美术的基础上,可算做是一种延伸。
艺术设计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整体和具体细处都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对总体的安排和结构的处理运用逻辑思维为主,对造型和表面装饰的处理运用形象思维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进行。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美术与艺术设计对其影响深远的感触莫过于平面设计人员。
设计者不但要具备美术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在商业文化产业的运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创造性。
作为设计者,我对艺术设计与美术的关系有以下一些认识。
1共性与共同面对的问题
现代美术与平面设计同样都是个性的表露。
回顾美术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画家、设计师们,尤其是现代派的一些大师,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
作品的社会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
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创作者必须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
然而,现代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产生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早已经历过美术造型的鼎盛期,而期更能突破前人的思路,求得更开阔的道路而采取个性化的创新手法上。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要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设计工作者的主题。
加上美术现状低迷,而西方的艺术设计手法又繁复多样。
很多艺术品只考虑创新,增添怪异手段,而缺少了考虑审美的方向性问题。
2差异与调和问题
设计与美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依赖商品。
设计作为商品,具有包装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为市场服务的。
设计的最终价值来源于客户的满意,商品价值的实现,市场需求的满足。
设计师必须揣摩客户的心理使方案得到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缴尽脑汁的创意想法最终还是依附于客户的评审。
设计也依附市场这根指挥棒。
而美术的本质是实现对美的追求。
美术与设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的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3设计借美术所用
美术对美感的追求还表现在材质,肌理和表现手法上。
现代美术综合材料的运用表现在扑朔迷离的肌理运用上。
美术也用混沌含蓄的有限笔墨表达意境,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只是借用美术的表现手法或借助美术元素来完成设计的段落而已。
例如有的设计作品从表面上看是追求美术中的空灵和气韵,更深刻的是用图形元素溶入到现代设计原理的图形构造中去了。
这种类似美术的空灵美,只是设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现代主义设计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将之放置到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大背景中去。
现代主义的运动产生的影响使之不断发展。
而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
设计中的技术和艺术都影响着设计史的发展。
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两者互不可缺,两者完美结合可以造就优秀的设计,而反之却造成失败的作品。
技艺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手工业时代艺术设计的辉煌。
新艺术运动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矫饰风格向大胆创新的方向发展。
”新艺术”也同样在艺术和技艺方面找平衡点,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客观化也得益于美术,这种趋势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
现代艺术设计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
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
严格遵循几何式样,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
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
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
了最佳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就可以看做是国家大工业化形成的衍生形态。
设计与美术艺术的平衡也是动态的,而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也促成了艺术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美术艺术在自然物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一种图形化的
抽象符号语言。
而现代艺术设计不同于架上美术,它是需要一目了然,简洁明了概括性极强的。
现代设计运用多元手法突出重点,将不同比例、时间空间所寸的元素相结合,运用象征予人启迪。
构思超越现实,构图概括,形象夸张鲜明,醒目地渲染主旨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意义。
而中国传统美术中的空灵之感,以无形表达有形也在设计中被极好的利用。
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大师也以意念为先,用形得神韵;不断创新;灵活取用为创意原则,和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类似。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的现代理念相得益彰。
更有作品运用了中国的水墨技法和现代电子技术特殊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平衡和内在的节律,强调变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
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
现代招贴艺术设计也大量的运用了古代或现代的民间工艺。
概括多变的形式之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也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来源。
而复杂到单纯,丰富到简练的提炼过程,也是我们从传统美术中所造就的。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