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上人口的变迁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
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
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1、人口迁移的表现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
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
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
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
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
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大量的外来人口也极大的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二、解放后上海人口迁移(1949年~现在)1、人口迁移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人口迁移呈现出波浪型发展曲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上海市建国后人口迁移

这一阶段,无论市外迁入者或者迁出者的年龄构成都不仅年轻,而且往往集中于某一个年龄组。1973年人口市外迁移者,迁入者 平均年龄为25.99岁,中位年龄23.58岁,其中20~24岁迁入者占55.83%。迁出者平均年龄23.67岁,中位年龄仅19.38岁,其中15~19 岁迁出者占45.24%,反映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复员退伍军人迁入型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型青年人口迁移的特征。
2.1949~2000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人口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市外迁移。1949年3月上海解放前夕,总人口为545万。15~29岁青年人口近150万人,占总人口27%以上。而1949年底总人口减 少到503万人,1950年初又进一步减少到493万人。导致上海解放前后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上海解放前夕,有些人携带家眷 迁往港、澳、台或海外;另一方面,解放前连年的战争以及表面繁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贫困百姓盲目地从外地流入上海谋生。而在解 放初,随着各地城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上海面临的暂时性经济困难,不少人又返回故乡、重整家园。建国后,上海各年的青年人 口定居性迁移,即以改变常住户口登记为标志的人口移动量,呈现“三起三落”的波浪型发展曲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社会经济构成。在业人口比重市外迁入者高于迁出市外者,这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目的之一即为缓解就业压力;市镇(上海 市区和郊县城镇)人口市外迁移的在业比重低于市郊农村地区;文化构成,比前一阶段有明显提高,市外迁移者文化程度高于同期上 海市全体人口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出现净迁入。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作者:刘贤腾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5期摘要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科学理性规划城市。
采用上海市第三、四、五、六等4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计算不同圈层的居住人口总量及其人口密度,并全过程地分析3个10年期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发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1980—199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在1990—201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和外围区,核心区的人口外迁而呈持续下降态势,在1990—2000年间边缘区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区,但在2000—2010年间,外围区的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快于边缘区。
其后,针对持续扩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变化,采用负指数函数模拟其分布曲线,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体现距离衰减速率的参数b值持续在下降且速度较快,人口密度曲线持续趋于平缓,这潜在地说明居民克服空间阻力的能力在增强。
最后,对上海城市居住活动在过去30年间的集聚和扩散所表现的规律性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口密度 | 空间分布 | 演变 | 负指数函数模型 | 上海0 引言在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①。
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城市是人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
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不仅能认识城市的空间扩张及其结构嬗变特征,而且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能给予规划师许多启示,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极大地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
自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方向的持续改革逐步放松了对城乡人口流动的管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有着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迁移人口。
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也随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发挥,而必然会出现空间结构上的嬗变。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上海人口

留学、参加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
居住和旅游等外国人也不断增多。 2000年,在沪居留外国人总计 45 377人,至2009年已达 152 050人, 其中有居留许可的有 147 213人。 它们包括:外资企业工作人员及家 属,驻华机构代表及家属,外国专 家及家属,留学人员及家属,按国 别分,以日本、美国、韩国、法国、 德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 英国人为最多。其中已有715人取 得永久居留证。
上海人的来历
• 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建成设立上海县, 当时约有人口30万。到了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上海 人口也不过50余万。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近代工 业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人口急剧增长。从1843年上 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100余年间,上海的人口达到 545万,增加了十倍。 • 上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目前80%的上海人的原 籍几乎包括了全国各地,其中以邻近的江苏和浙江两省最 多(约占70%左右),其他依次为广东、福建、江西、安 徽、山东等省。上海目前还有53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十多 万人。 • 由于上海人的组成非常广泛,所以很久以来上海就与全国 各地的联系非常密切。各地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集 中到上海,使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
上海人口分布的变化
• 上海是个地小人多的城市,人口密度很高,而且 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区。20世 纪90年代以前,市中心的黄浦、卢湾、南市等区 的人口密度达到6万人/平方千米以上,不仅居 民的居住的条件很差,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 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大力改造旧城区,在 浦东新区和其他城郊结合部兴建了大批居住小区, 有百万户居民家庭通过动拆迁搬入新居,使得内、 外环线之间新建城区人口大幅度增加。而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过去10年间上海市 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又在发生新的变化:不断推 出的重大市政建设(如轨道交通、郊区新城镇建 设等),使本市常住人口增长重心已由市中心区 域转移到除崇明县外的所有郊区;市中心区主要 通过有计划的旧区改造,逐步实现人口密度下降, 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上海历史上人口变迁图表

13341896
第四次人口普查
2000
16737734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10
23019148
第六次人口普查
建国后上海人口数量变化图
20世纪以来上海人口数量变化图
上海历史人口数量变化图
ZHUI
2012/12/28
1932
3133782
1935
3701982
1937
3851976
1942
3919779
1945
3370230
1946
3830039
1947
4494390
1948
5406644
1949
5455007
1953
6204417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64
10816458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82
11859784
第三次人口普查
年份上海人口数备注1292始建1391532808洪武二十四年14123784281435330498宣德七年1445319970七年1452305457景泰三年1462270927六年1472257652成化八年1482261145成化十八年1492260677弘治五年1502260821弘治十五年1522253013嘉靖元年1810527276十五年1811528086十六年1816529249二十一年1852544413咸丰二年1865691919同治四年19101289353二年19152006573192726412201931331743219323133782193537019821937385197619423919779194533702301946383003919474494390194854066441949545500719536204417第一次人口普196410816458第二次人口普198211859784第三次人口普199013341896第四次人口普200016737734第五次人口普201023019148第六次人口普变变20变变上海史人口数量zhui20121228
近代上海的移民

开放宽容:近代上海的移民一、近代上海移民概况近代上海是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
上海人口中,本地人口只占20%左右,这是上海开埠后历次“移民潮”造成的。
“客弱主强”的人口构成对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变迁、城市特点和精神、市民特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海在开埠后由一个地区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远东金融中心,原因多端,其中移民是上海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移民资源与其他因素汇聚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为上海的崛起和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
1843年上海开埠时的人口不足10万;加上郊区人口50多万;1949年约为550万人。
1950年上海人口,本地籍占15%,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85%以上。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呈现出“主弱各强”的人口结构特点,这是上海开埠后历次“移民潮”造成的。
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人口2301万人,占全国比重的1.72%。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被称为“新上海人” 2011年末,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平均年龄31.6岁,15岁以上的87.4%。
移民的概念:移民是指实现了迁移的人口。
与人口的生育、死亡一样,迁移是人口系统中三个基本因素之一,亦是人口学中最模糊不清、争执最多的概念。
一般而言,人口迁移指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变更,即人们离开原居住地,超过一定的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也称人口的机械变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安土重迁的农业国家,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因而不流动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移民的迁移动机虽然各异,但多属被动、盲从的行为,大多是迫于天灾人祸或是统治者的强制,很少有心甘情愿、出于改变自身境况的迁移,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有关。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的“回乡生产运动”-7页精选文档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的“回乡生产运动”一、问题开埠之初的上海人口不足50万,解放之初的人口统计录得人口502万。
到1954年,上海人口达到662.71万人,1955年更是接近700万大关。
[1]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早在1949年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一文,指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消费型转向生产型。
而判断一个城市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的指标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劳动参与度。
1955年4月底上海的699.7万人口中,被赡养者的比例高达62.93%,远远高于被认为是合理水平的50%。
[2]1953年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开始实施,政府直接承担起为城市人口供应粮食的任务。
而1954年到1955年的两年里,上海的粮食销售量屡屡超过计划供应量。
[3]对此,1955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在讲话中说“上海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踊跃地到全国各地参加工农业和其他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放弃农业生产跑到上海来等待就业的劳动人民应该说服动员他们回乡生产”。
[4]紧接着,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在6月份制定方案,要求“从1955年7月起,到1956年6月份之前,坚决从各方面完成紧缩城市人口100万,其中动员40万至60万人回乡生产的任务,以达到贯彻本市紧缩与加强的方针,消除人口臃肿的不合理现象的目的。
”[5]这项方案意味着每十个生活在上海的人中,必须要有一个离开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先进最繁荣的大都市,让已经来到上海、甚至已经生活下来的人放弃上海的生活,回到乡村或小城镇去,必然会有人不理解、不情愿。
将群众的“不支持”转化为支持,即成功地把那些原来不支持这个运动的民众疏散出上海,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对策面对“回乡生产运动”遇到种种难题,中国共产党展示了有能力、有办法、有威信、有号召力的政党形象,达成了既定的目标。
其成功的要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动宣传系统,对民众进行有策略的宣传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