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合集下载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

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并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为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我们需要加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意识和理念。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使得学生过于局限于某一领域,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而跨学科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跨越学科的边界,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例如,一个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文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习中,以增强其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灵活性。

其次,建设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跨学科融合需要不同学科间的交互与合作,而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为这一目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例如,可以鼓励大学之间开展联合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其他学校修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此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建立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还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训练,而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最后,为了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我们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跨学科教育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同时,教师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

总之,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构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育体系,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意识和理念,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分析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分析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分析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施路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外语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和综合素质培养等。

首先,培养模式是实现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

一种有效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例如开设双语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增设国外实习的机会,以及设立国际合作学院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且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创新是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以语法和词汇为重,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存在局限性。

因此,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展项目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合作交流机制的搭建是实施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与国内外的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此外,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换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综合素质培养是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关键。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国际交流活动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实施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路径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

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和综合素质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才能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外语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贡献。

外国高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外国高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外国高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o possess a diverse skill set and can effectively navigate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issues. To meet this demand, foreign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begun implementing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s. These models aim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that combin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practical skills from multiple fields.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such a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From an educational standpoint,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offers numerous advantages. Firstly, it allows students to gain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enabling them to approach problems from multiple angles.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fosters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which are highlyvalued in today's job market. Moreover, by integrating various subject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holistic perspective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leading to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ideas.In addition to academic benefits,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also prepares students for the ever-changing demands of the workforce. In today's fast-paced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 employers increasingly seek individuals who can adapt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es. By exposing students to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this model equips them with transferable skills that can be applied across different sectors. Furthermore, it helps students develop a flexible mindset and a willingness to embrace change, making them more resilient and adaptable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However, implementing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also presents challenges. One major obstacle is the need for qualified faculty members who possess expertise in multiple fields. Findinginstructors who can effectively teach and integrate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can be a daunting task. Institutions must invest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to train faculty members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ethods and encourag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Another challenge lies in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Creating a cohesive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that covers multiple disciplines while maintaining depth in each field requires carefu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stitutions must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is well-structured, with clear learning outcomes and a logical progression of knowledge. Additionally, they must regularly update the curriculum to keep pace with advanc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and industry demands.Furthermore,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may face resistance fromtraditional academic structures a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Some faculty members and students may be hesitant to embrac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fearing that it maydilute the depth of knowledg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Overcoming this resistance requires creating a culture that value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rewards innovative thinking. Institutions must foster an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open-mindedness, cooper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across disciplines.In conclusion,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composit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 in foreign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offers numerou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providing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and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demands of the workforce. However, its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overcoming challenges such as finding qualified faculty, designing a balanced curriculum, and 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By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 and fostering a cultur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ions can successfully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o can thrive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要求,也明晰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路线图。

艺术类学科承载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职责,所以,推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艺术类学科内涵式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资源配置学科方向凝练在学科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在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决策者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立进行综合科研创作平台的申报及建设;按照学科方向的优势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及资源投入,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共享。

凝练学科方向有助于整合学科资源,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基地,最终形成一流的科研创作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的学科方向就是学科内涵式建设的龙头。

艺术类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科内部各学科方向之间的跨度也很明显,这就对学科方向的凝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系统性。

需要摆脱“就专业建设话学科建设”的思维模式。

艺术类研究方向纷繁多样,这就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

通过1个学科下设置的3~4个学科方向来概括不同研究方向的内涵,系统地分配仅有的学科资源,服务于艺术类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研究性。

培养艺术类研究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还要注重培养其学科方向理论素养。

三是艺术类学科方向的凝练要体现学科建设的开放性。

虽然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的时间较短,但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艺的研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逐步丰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在逐步打破。

艺术类学科方向的设置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地方支柱型产业的特点及需求,在凝练学科方向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

(二)加强人才引育,强化学科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在各行各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是中国大学中分布最广、在学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

目前高校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还存在挑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场依旧呈现出“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靠人才的参与和执行,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构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1.1解决外语人才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校外语言类专业招生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这是高校扩大建设和创新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外语类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带来的阵痛。

高校外语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尽早地树立起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使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能够积极转变传统学习模式,获取外语专业相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找到自己的专长,进而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就业率。

因此,高校外语类专业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2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都是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方向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经济建设对外语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传统的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高校外语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还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根本诉求,使人才与社会发展实现协调对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跨学科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跨学科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跨学科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崔建强,季娇阳(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设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MTI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时代召唤,创新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翻译人才。

分析目前MTI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就新文科背景下跨专业、跨学科翻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MTI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MTI人才;跨学科;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8-0110-02一、引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外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和语言服务人才需求不断高涨,我国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笔译高级翻译人才。

据此,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MTI人才,通过“语言+翻译”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笔者认为,各MTI培养单位要从培养机制上创新,实施“翻译+专业”的跨专业、跨学科MTI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契合国家、地区、行业对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的真正需求。

二、当前“语言+翻译”MTI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自2007年开始设置翻译硕士学位点以来,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249所院校拥有翻译硕士学位点。

整体而言,大部分培养单位仍以“语言+翻译”模式作为培养MTI人才的首选,翻译硕士课程仍以英语语言文学课程为主,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例严重失衡,课程种类较为单一,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属性课程,翻译技术类课程普遍缺失,缺乏地方及行业特色。

(一)MTI培养理念不够科学和务实,未能与时俱进自2007年首次设立MTI学位至今,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体量、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地区、相关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有了较大改变,需求量更大,对优秀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了时代的需要。

在这种趋势下,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培养其优秀的外语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特点、意义和挑战。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 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并重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

而“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并重,通过专业课程和外语培训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2. 实践能力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3. 国际视野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了解国际形势、文化差异、国际规则等,从而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1. 符合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复合型外语人才在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就业前景也更加广阔。

2. 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要掌握一门外语,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具有双语能力的外语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而目前我国的双语人才队伍仍然比较短缺,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2. 资源投入实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大量的外语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资金支持,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模式 ; 符合并适应跨学科教育的创新性特征 , 使知识更新与知识传播置于同一教育流程中, 体现 出独 特 的教 育 色彩是外 语教 育发 展 的特 点 和优势 J 。在 跨学 科 外语 人 才培 养过 程 中 , 大连 外 国语 学 院
突破 传统 的学 模式 , 从各 专业 建设实 际 出发 , 成复 合 型跨 学科 外语 人 才 培养 、 语 特色 课 程设 置 与 形 外
的应用型、 专业型人才。通过 大连 外国语 学院校 院两级 的培养及对毕 业生的社会适 应力的分析 , 总结 出优化 人才培养体 系、 学生提供 多样化的发展模 式、 为 校企联合等是跨 学科外语人 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 跨学科外语人才; 学科体 系; 培养模式
中 图分类 号 :4 - 2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641 8 21)6 67 5 G0 1 0 A 17. 4 (0 10 - 3- 0 0 0
国 内外 有关 跨学科 外语 教育 、 教学 和人 才培养 的研究 方兴 末艾 , 各具 特色 的创新 模式 为实施 大学 素 质教 育 、 养创 新型人 才提 供 了有益 的经验 。例如 , 放地 定 位外 语人 才 培养 模 式… ; 培 开 以特 定 学科 视 角 探讨 跨学科 课程 的链接 和学 生反馈 ; 学科 应用 型研 究视 角 的学 科 发展 与整 合 创新 等 J 跨 。外语 专 业
第3 4卷 第 6 期
21年 1 01 2月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es yo ce c n e h oo y La nn o ra v ri f in ea d T c n lg io ig o Un t S
Vo. 4 No 6 13 . De ., c 201 1
探讨学科建设 、 课程规划、 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设。 1 1 学校 总体设计 方 针 . .
理查德 ・ 文指 出 : 目前 中国大学本 科教 育缺 乏跨 学科 的广度 和 批判 性思 维 的培 养 , 莱 “ 而这 有 赖 于 发挥通 识教 育 的作 用 ” 。基 于 此 , 连 外 国语 学 院 以五 项 措 施 对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提 出 了新 理 念 和 新 大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 4卷
要求 。第一 , 着重突出学校 国际化办学特色 , 在课程体系构建 、 课程设置、 教学 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
段等方面彰显国际化办学理念 , 保证课程设置的前沿 f和时代性。第二 , 生 鼓励外语类专业与非外语类专 业 打破专 业壁 垒 , 促进 交叉 融合 , 加强 改革创 新 , 现整体 优化 。第 三 , 一步 完善 和规 范学校课 程体 系 实 进 建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 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 专业课程( 、 包括专业必修 课 与专业 选修课 ) 实践教 学环节 ( 括专 业 实践 环 节和 课 外教 学 实 践环 节 ) 和 包 。第 四 , 极 利 用全 校 专 积
跨 学科 外 语 人 才培 养 模 式构 建
李明秋 刘 晓渠 ,
(. 1 大连海洋 大学 外国语 学院, 辽宁 大连 162 ;2 大连外国语学 院 英语学院 , 10 3 . 辽宁 大连 164 ) 104
摘 要 : 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要求呈现出复合型跨学科的特征 , 需要既掌握外国语言又通晓专业知识
管理 、 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 、 国际化办学特色等模式 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 确定优化课程体系构建 、 重学生
个性 的选择 、 学生提 供多样 化发 展模 式 、 企联 合办学 等跨 学科外 语人 才培 养 的经 验 。 为 校
1 优 化 人 才培 养 体 系
南佐 民认 为 :学科 研究 不仅 需要 在 学科 核 心领 域 进 行探 索 , 需 要 在学 科 的宽 度上 、 “ 还 与其 他 学科
的办学理念 、 人才培养 目标与规格 、 课程设置 、 评估体系等都以不断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 目 , 标 人才 规格培 养呈 现多样 化 、 国际化 的特点 J 。国 内许 多 高校 的外语 专 业 由“ 单一 型 ” 复 合 型 ” 向“ 转变 ,
已形 成外语 + 业知识 、 专 外语 +专业方 向 、 语 +专业 、 外 专业 +外语 、 通 用语 种 +英语 、 学 位等 多 种 非 双
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结构将会不相协调 , 有悖于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准确构建。制定教学 目
标 必 须从学 生实 际情况 出发 , 程设 置 既要考 虑学科 发 展 的 系统性 、 学性 和 前 瞻性 , 要 满 足学 生 和 课 科 又 社 会 的需求 ; 学生 是教 学的 主体 和 对象 , 从教 师对 学生外 语能 力评 价 、 程设 置建议 和社会 需求 角度 , 要 课
收 稿 日期 :0 l3-0 2 1 92 。 4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汉堡教学论模式 ’ 的跨学科外语人才 培养创新体 系研 究” 0 YC 80 3 ; ( 9 J 80 1 ) 辽宁省教 育科 学
“ 十一五” 规划课题“ 汉堡教学论模式 ’ ‘ 的跨学科特色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0 D 09 。 (G 9 B 0 ) 作者简介: 明秋( 9 3一) 女 , 宁鞍 山人 , 李 17 , 辽 副教授。
的交 叉上 、 科 在社 会实践 的应用 上进 行 探 索 ” 培 植 自己 的学科 研 究 特色 , 而 有助 于解 决 现 在英 语 学 “ 从
学科研 究领 域狭 隘 的问题 。 优 化 人才培 养模 式体 系是跨 学 科外语 人 才 培养 的关 键 内容 , 及到 不 同 ” 涉 学科 之间 的融合 构建 , 程设 置 的效果 与效率 , 课 教学 质量 的优化 程 度 , 而外 语 的工 具性 特 征 使其 使 用者 能够 大量渗 透 于众 多相 邻学科 J 。上 述论 点 同时需要 从教 师与学 生之 间 的“ ” 求 ” 需 和“ 中获 得认 同 , 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