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第一章:概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项目,也为发展地方的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第二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形态中所蕴含的游览、体验价值,具体涉及各种民俗文化。

它体现了当地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与现实的文化品位,更是地方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第三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利用与价值挖掘,营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开发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体验等。

(二)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

(三)开发民宿旅游,提供更多元化的住宿体验。

(四)建设搭配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如洗手间、休息区等。

第四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是指利用开发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旅游副产品和服务。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一直是旅游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

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如旅行社组织的行程、夜间文化游等。

(二)优化交通环境。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

(三)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为提高游客体验质量,要增强人才培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积极推广宣传。

扩大民众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认知度,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提供广泛的渠道。

第五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尽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开发过程中也可能给旅游资源带来破坏。

旅游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彭水县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个案调查

旅游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彭水县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个案调查
主题 , 2 0 于 0 6年 l 2月 2 至 3 成功 举办 。 71 3 01 3 全县
传 部李科 长等大 力支 持配 合下 .收集 了详 细 的第 一
手资料 。 此次调 查 的主要 目的是 。 具体 了解 彭水苗 族 土家族 自治县少 数 民族 传统 文化 的保 护现 状 ,相 关
居 民参加 , 总参赛人数达 7 0 6 人左右 , 规模宏大 , 参
与面广 , 基本 实现 了推 广和普及 的 目标 。 欢腾 彭水 和企 业 团队参 加 , 总人数 达 2 0人 左右 ,基本 囊括 和展 示 了彭水 民间龙狮 舞 0 风采 。 首届 “ 年花 ” 万 民问吹打乐 比赛 有 2 乡镇 和 5个
等 有形 和无形 的文化 形态 得 以较 为完 整 的保 留和传
政 系统 、 学校 师生 、 老年 退休 干部 以及汉 葭镇 干部 和
承。 当地政 府高 度重 视 。 以在合 理保 护认 识 的基 础 可
上 , 为 文化产 业资源 充分 开发 利用 。 作 只是 面对如 此
丰富的传 统 民族 文化 , 应采 用何 种有效 的途 径 , 既能
— —
彭水 县 民族 文 化 品牌 开 发 的个 案 调 查 黄 葵
( 庆 教 育学 院 旅 游 系 , 庆 4 0 6 ) 重 重 0 0 7
摘 要 : 水 苗 族 土 家 族 自治 县 少 数 民族 传 统 文 化 资 源 丰 富 , 化 产 业 开 发 存 在 雄 厚 基 础 。 彭 文 应该 明 确 彭 水 县 旅 游 产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中各 方 面 的 责任 归 属 , 强 区域 、 际 协作 , 合 渝 东 南各 县 旅 游 资 源 , 加 区 整 以传 统 民族 文 化 为依 托 , 以 旅 游 业 为载 体 。 走绿 色 文 化 产 业 之 路 。

基于情感旅游理论开发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

基于情感旅游理论开发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

基于情感旅游理论开发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情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是以情感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业态。

本文拟通过情感理论理论分析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并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探讨。

渝东南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为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聚居区,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民俗乡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众多历史文化名镇星状分布在渝东南幅员1.98万平方公里的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境内,具有独特的区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渝东南地区因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科学划分功能区域为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即以渝东南为例,浅议如何基于情感旅游理论来发展民族聚居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一)情感理论的概念“情感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概念,李金早局长在论述旅游业“新六要素”时指出,“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民俗文化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

根据这一表述,“情感旅游”既指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指以情感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业态,还可以指情感含量高的专项旅游产品(如蜜月旅游、民俗风情游、孝亲敬老游、缅怀游)。

其中的“情感”既涉及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世俗情感,又包括以崇高、神圣为根本特征的精神信仰。

(二)民俗文化概念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由历史沿袭而来,又在现实生活中生生不息,体现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和制度等。

二、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分析情感旅游是旅游者的主观态度,是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通过所看、所听、所闻、所尝、所触获得的旅游心理体验。

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1-01-20T12:36:03.6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作者:李晓静[导读] 摘要:彭水民族文化厚重而丰富,近些年来,彭水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着少数人认识不足、后继乏人以及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

彭水县委党校摘要:彭水民族文化厚重而丰富,近些年来,彭水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着少数人认识不足、后继乏人以及发展前景堪忧等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着手来解决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彭水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一、彭水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一)彭水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彭水是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民族长期杂居。

在长久的的历史发展中,彭水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以苗族文化为例。

彭水苗族主要分布在鞍子、梅子垭、诸佛、善感、鹿角等乡镇,有苗族人口约33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7%,约占重庆市苗族人口的70%、约占全国苗族人口的3.5%,约占世界苗族人口的2.8%,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

彭水苗族历史可追溯至部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苗族文化,是彭水民族文化的代表。

(二)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概况彭水县委县政府和彭水人民为彭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了许多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比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35项、县级非遗项目235项,完成了罗家坨苗寨、佛山苗寨、阿依河苗寨等11个苗寨的保护建设,并将它们全部纳入县乡村旅游规划。

二是传承工作缓步推进。

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6名。

旅游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彭水县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个案调查

旅游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彭水县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个案调查

旅游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路——彭水县民族文化品牌
开发的个案调查
黄葵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2)002
【摘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开发存在雄厚基础.应该明确彭水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各方面的责任归属,加强区域、区际协作,整合渝东南各县旅游资源,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业为载体,走绿色文化产业之路.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黄葵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品牌策划与目标市场——渝东南石柱县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理论应用问题 [J], 赵心宪
2.区域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及其体制限制——渝东南民族文化品牌开发的理论思考之三 [J], 赵心宪
3.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文化发展道路探索——评《从文化特色到经济特色——
—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调查》 [J], 胡志毅
4.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民族文化品牌开发--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J], 苏建斌
5.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唐剑;江宗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规划与开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西北地区的驼铃叮当、手摇风车、东北地区的舞龙舞狮、粽子包饺子、华北地区的舞狮子、跳大秧歌、江南地区的水乡风情、古镇古街等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与开发现状分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景点的展示和简单的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些民俗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因迎合游客的口味而失去了本真的民俗风情,导致资源的文化价值受到破坏。

在规划与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未加保护的管理等都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而且,由于一些地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眼光,使得一些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的危险。

不可否认,我国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一些问题还亟待解决,所以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和开发。

三、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乡愁”情结的追寻,民俗旅游资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从规划和开发的角度来看,未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源的开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游客在享受的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互动研究——以重庆市彭水县罗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互动研究——以重庆市彭水县罗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互动研究——以重庆市彭水县罗家坨苗寨为例作者:陶少华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4年第2期陶少华(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重庆 408100)摘要: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之间互相促进,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罗家坨苗寨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村寨民族旅游带来发展契机、物质条件、文化旅游产品及核心的旅游氛围。

罗家坨苗寨的民族旅游开发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文化复兴机遇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旅游;民族特色村寨;互动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2-0050-042009 年,财政部与国家民委颁布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2009-2010 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试点资金1.1 亿元,支持在全国28 个试点省(区、市)121 个村寨开展试点工作,涉及27 个少数民族[1]。

学界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探讨也逐渐增多[2][3],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无深入系统的论述。

探讨并总结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互动关系,对于更好地发展民族旅游和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罗家坨苗寨及其旅游开发现状1. 罗家坨苗寨概况罗家坨苗寨位于彭水县东南部,地处鞍子镇新式村四组,距镇政府所在地6 公里,面积约8 平方公里。

罗家坨苗寨现有房子37 栋,人口257 人,54户居民,土地1500 余亩,田地800 余亩,山林25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森林下户,因为搞旅游开发而禁采林木。

罗家坨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区,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和收入来源。

其苗寨地形独特,气候条件良好,是一个山青水秀的休闲旅游胜地。

它位于一个山脉台地的凹处,三面高,中间低,东南方开敞的一面面向对面山脉和下面的峡谷与溪流,其形状酷似撮箕、葫芦或锅底。

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为例

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为例

地方经济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为例谢 举 西南民族大学摘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村寨拥有原始的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立足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绿色文化产业之路,是重要的旅游扶贫方式。

本文以重庆市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为例,从旅游扶贫的定义出发,分析鞍子镇罗家沱的旅游发展现状,并对鞍子镇这个苗族聚居的村寨的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力求能够为鞍子镇经济社会发展、脱贫致富以及旅游扶贫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罗家沱苗寨;旅游扶贫;现状及建议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9-0479-02一、旅游扶贫概念的界定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第一次提出“旅游扶贫”的概念,随后逐渐有学者兴起对“旅游扶贫”的研究。

吴忠军(1996)指出,旅游扶贫是通过对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兴办经济实体,使贫困地区民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刘向明等(2002)指出,旅游扶贫应以“扶贫”为宗旨,发展旅游业只能作为手段和途径,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是核心目标,终极目标是以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变迁。

侍崇慧(2006)从主体、活动地点、旅游开展所遵循的思路、旅游的目标等方面阐述旅游扶贫。

张顺鹏(2011)借助区域理论来阐释旅游扶贫,他认为由区域贫困状态转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的手段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整合、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区域合作。

吕宛清等(2015)用“协同学”理论对旅游扶贫进行了新的解释。

从旅游的本质出发,旅游扶贫指借助贫穷地区丰富的原始旅游资源,以综合开发旅游项目的方式,建设各种形式旅游业经济实体,进而使得当地财政和贫困地区居民都可以实现脱贫致富。

二、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旅游扶贫现状(一)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旅游资源罗家沱苗寨位于重庆市彭水县鞍子镇,罗家沱苗寨与鞍子镇政府相距6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300余人,村内90%以上的村民是苗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出对旅游的认同和追求。

因为彭水县发展单一自然风景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又有交通等不便因素,所以应打出“文化牌”,大力推进民俗旅游文化,暨苗族、土家族文化行。

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神秘受到很多旅游者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

彭水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非常缓慢,没有充分得到开发。

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中思考出几点对彭水民俗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可以在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showing recognition and pursuit of tourism.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a single natural scenery PengShuiXian tourism industry started late, there are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t should be played, "cultur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cum Miao, Tujia culture lines. With its unique folk culture, mysterious favored by many tourists, with broad market development space. Pengshui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nation, is rich in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but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natur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factors,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very slow and not fully developed.Some think the problem in a column of this article from folk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a few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pengshui area,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o protect the region's folk tourism resource.Keywords: pengshui folk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二、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简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545094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彭水县北连石柱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

彭水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彭水有着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其中就包括巴渝古老的“黔中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盐丹文化、土司文化等。

彭水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与武隆喀斯特地貌区、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等大景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和联系性。

随着“畅通重庆”的推进,彭水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慢慢成为重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水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风情风俗为依托。

三、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1、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尊重民俗的原始性彭水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其注重民俗本身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展现。

现阶段关于彭水的自然风光旅游项目比较丰富,例如阿依河景区、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画廊等对市内游客的吸引力很大。

并成功打出“中国爱情牌”、贯通“爱情治愈线”。

但是关于彭水的民俗旅游的项目还没有开发出来,没有一条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民俗旅游项目只是其他旅游项目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尊重当地民俗的原始性,不能够过于舞台化、形式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彭水民俗表演是一种很好地展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形式。

进行适当舞台发展但在民俗表演时,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热闹好看或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需要,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

但现在很多地区的民俗旅游开发中,许多开发商过分注重市场经济利益,使得当地民俗的原始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具体而言,尊重民俗就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充分尊重民俗自身演化的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不能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也不能扭曲与篡改民俗,更不能为了娱乐游客而给当地民俗旅游资源添加上一些与当地民俗文化完全相反的行为和思想。

2、品牌效应差彭水还没有确立本地区的品牌效应,形成区位优势。

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旅游,从而失去了自身拥有的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忌。

深度开发本地区的民俗资源要在充分认识和体会彭水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上的外在表现,让意识的民俗文化转化为物质上的变现形式。

3、对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较小目前,彭水的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而彭水对于民俗旅游相关专业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域合作与联系、精通旅游营销、熟知该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精通外语的专门性人才。

这是制约彭水旅游持续性、连续性、快速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缺乏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协调困难一方面,彭水下辖3街道18镇18乡,但各单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态度有热有冷,导致旅游项目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肢解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另一方面,彭水交通不便,没建成完善的快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体系。

最后,因为彭水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

这些方面都是极大地制约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四、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1、加强深度开发,充分尊重民俗的原始性针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问题,彭水应该加强对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资源整合,形成合力,组成一个整体资源,加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在旅游市场上进行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有机会接触到彭水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该地区民俗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同时在深度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不能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要求就随意的改变当地的习俗。

2、加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加强民俗旅游地宣传工作,打造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称号,建立品牌效应。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要积极地把自己的强势旅游品牌宣传出去,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并了解当地的特色风情。

如恩施州利川市的腾龙洞,紧紧抓住媒体宣传造势,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

2013年打出宣传口号:“重庆42度,利川24度,凉城利川欢迎您。

”2014年春夏之交,掷重金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全线宣传,做到每个窗口全覆盖,真正做到无缝宣传。

付出终有回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宣传上腾龙洞、利川的知名度急速飙升。

经济上由2006全年门票收入的100万元到2012年腾龙洞旅游综合收入5584.7万元,完成税收800万元。

仅2012年“十一”期间,腾龙洞景区共接待纳入假日统计的游客就有60645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47万元。

在宣传民俗旅游品牌时,要依靠多种大众传媒工具,多方位、全方面的加强宣传。

可以在区域旅游集团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统一的彭水旅游宣传网站,让旅游者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知识。

同时也要开展更多有关民俗风情的体验活动,例如有得民俗旅游地区让游客自己上山挖野菜、野蘑菇,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吃。

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农家一天的农务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

在民俗旅游节日的开发上,把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成舞台剧的形式,在节日期间演出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节目,另外还可在其他目标市场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旅游者在没去旅游之前就先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氛围。

3、充分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好好好珍惜。

彭水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民俗精神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开发,以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保证市场的吸引力。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增强彭水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4、重视民俗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努力提高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引进外来专业性较强素质高的人才。

同时彭水也应该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教育和培养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创建民俗方面的毕业生优先到本地区实习,并给以实习期间的专业培训,大胆启用有志于宣传和继承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人才。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彭水悠久的民俗文化有人才继承,有人才传承,有人才把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发扬广大。

五、结束语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成为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