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运动图像+追及和相遇问题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运动图像+追及和相遇问题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图像+追及和相遇问题学案【学习目标】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掌握s-t和v-t图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v-t图象2.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解决追及和相遇问题问题。

【基础知识回顾】一、图像问题1.位移—时间图象(1).意义:它表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随变化的关系。

(2).图线斜率大小表示斜率的正负表示(3). 两种特殊的x---t图像甲物体处于状态乙物体处于运动2.速度—时间图象(1). 意义: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随变化关系。

(2).图线斜率大小表示斜率的正负表示(3). 两种特殊的v---t图像甲物体做运动乙物体做运动(4)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二.运动学中的追及、相遇问题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速度相等是能否追上及两点之间距离极值的临界条件.(1)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距离有最小值;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最大值.(2)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2.相遇问题(1)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即相遇.(2)同向运动的物体追上即相遇.3.如何求解追击相遇问题(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 (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Ⅰ、Ⅱ两条直线分别描述P、Q两个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B.M点表示两物体在时间t内有相同的位移C.在时间t内P的位移较大D.在时间t内P比Q的速度大,t时刻以后P比Q的速度小【变式练习1】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则A.15 s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 B.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C.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例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A.6s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第二个2s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3s末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且改变运动方向D.4s末物体的瞬时速度大小为4m/s E.物体6s内的位移为零F.物体前3s内的位移为6m G.物体前4s内的位移为4m【变式练习2】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4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4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学案

1.4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是高考热点.侧重结合图象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追及、相遇问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也是高考常考问题之一.2.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高考涉及的有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加速度—时间图象等,有时直接考查,有时与其它知识综合考查,追及相遇问题,可能结合图象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也可能单独出应用大题.一运动学图象的理解和应用1.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②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x-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②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v-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4)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3.a-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象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加速度的变化率.(3)包围面积的意义:图象和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图象问题的三个提醒1.x-t图象、v-t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v与t一一对应.2.x-t图象、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3.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x-kw 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高频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图1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A.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答案 B【特别提醒】(1)要深刻理解x-t图象和v-t图象中“点”“线”“面” “轴”“斜”“截”的物理意义.(2)对于给定的图象,首先要明确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看纵轴和横轴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物理原理(公式)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结合图象明确图象斜率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象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变式探究】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t=0时刻,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 -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质点以2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C.经过4 s,B质点的位移大于A质点的位移D.在图示的运动过程中,A、B两质点之间的距离在0~4 s内某一时刻达到最大【答案】B高频考点二图象间的转化问题描述物体的运动图象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位移—时间图象转化为速度—时间图象,加速度—时间图象转化为速度—时间图象等.例2、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该汽车在0~60 s内的速度—时间图象(即v-t图象)为下图中的( ) 【解析】在加速度a与时间t图象中,前10 s加速度为2 m/s2,表示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30 s加速度为零,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20 s加速度为-1 m/s2,说明物体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D图象中,中间时间段速度为零,不符合题意,所以是错误的;C图象中,最后时间段速度为负值,不符合实际,所以也是错误的,故选B.【答案】B【特别提醒】图象转化注意事项(1)合理划分运动阶段,分阶段进行图象转化;(2)注意相邻运动阶段的衔接,尤其是运动参量的衔接;(3)注意图象转化前后核心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变式探究】(多选)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v0=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t=0时刻,驾驶员采取某种措施,车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初速度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6 s时车速为5 m/sB.t=3 s时车速为零C.前9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D.前6 s内车的位移为90 m【答案】BC高频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两者)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运动示意图得到.2.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象.(2)函数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图象法:将两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分析求解相关问题.例3、如图6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t图象,其中A、B两物体是从不同地点出发,A、C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6A.A、C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t=4 s时,A、B两物体相遇C.t=4 s时,A、C两物体相遇D.t=2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 C【方法技巧】追及与相遇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1.相遇问题的两类情况(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各自位移之差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2.追及问题涉及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关系,分析时要紧抓“一个图三个关系式”,即:过程示意图或v-t图象,速度关系式、时间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同时要关注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变式探究】(多选)如图5所示,A、B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运动,从A、B两物体的位移图象可知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A、B两物体同时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A、B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比A晚出发2 sC.A、B两物体速度大小均为10 m/s z.xxkD.A、B两物体在A出发后4 s时距原点20 m处相遇答案BD1.[2016·全国卷Ⅰ] 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1­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 )图1­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答案】 BD【解析】在t =3 s 时,两车并排,由图可得在1~3 s 两车发生的位移大小相等,说明在t =1 s 时,两车并排,由图像可得前1 s 乙车位移大于甲车位移,且位移差Δx =x 2-x 1=5+102×1 m=7.5 m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选项A 、C 错误,选项B 正确;在1~3 s 两车的平均速度v =v 1+v 22=20 m/s ,各自的位移x =v 1+v 22t =40 m ,选项D 正确.2.[2016·江苏卷] 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 和位置x 的关系图像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图1­【答案】A3.【2015·福建·20】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 图像如图所示,求:(1)摩托车在0-20s 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 (2)摩托车在0-75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案:第二章 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案:第二章 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

第二章专题二:追及相遇问题【学习目标】1.掌握追及、相遇问题的特点2.能熟练解决追及、相遇问题【学习重点】掌握追及问题的分析方法,知道“追及”过程中的临界条件【学习难点】“追及”过程中的临界分析【知识预习】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求解。

一.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⑴初速度比较小(包括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

a.追上前,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b.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

⑵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b.若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c.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大于被追者,说明在两者速度相等前就已经追上;在计算追上的时间时,设其位移相等来计算,计算的结果为两个值,这两个值都有意义。

即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⑶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⑵类似。

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减速运动的物体乙,情形跟⑴类似;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2.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第一章 第4讲 运动图像和追击相遇问题 2课时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4讲 运动图像和追击相遇问题  2课时 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能力提升]
5. (2020·玉溪联考)在平直公路上,a、b两辆小车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a 车的x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M是其顶点,b车的x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关于a、b两小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刻,a、b两小车相距14 m B.a车做变加速直线运动,b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t=2.5 s时,两车相距最远 D.a车速度始终大于b车速度
长时间两车恰好相遇?
[课时跟踪检测]
技法(二) 图像分析法 图像分析法的解题要领图像分析法是指将两个物体的运动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中, 然后根据图像分析求解相关问题。(1)若用位移图像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 移图像,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2)若用速度图像求 解,则注意比较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
[能力提升]
6.(多选)假设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 车在后,速度均为v0=30 m/s,距离s0=100 m。t=0时刻甲车遇紧急情况后, 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1、2所示。取原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 )
A.t=3 s时,两车相距最近 C.t=6 s时,两车距离最近为10 m
4
V 0 1 2 3 4 t/s
[课时跟踪检测] 4.如图甲所示,A车原来临时停在一水平路面上,B车在后面匀速向A车靠近, A车司机发现后启动A车,以A车司机发现B车为计时起点(t=0),A、B两车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B车在第1 s内与A车的距离缩短了x1=12 m。
(1)求B车运动的速度vB和A车的加速度a的大小;(2)若A、B两车不会相撞,则A车司机 发现B车时(t=0)两车的距离s0应满足什么条件?

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

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考点预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a -t 图像、xt -t 图像、v 2-x 图像等2. 追及相遇问题 【方法技巧与总结】 (1)a -t 图像由Δv =aΔt 可知图像中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如图甲所示. (2)xt-t 图像 由x =v 0t +12at 2可得x t =v 0+12at ,截距b 为初速度v 0,图像的斜率k 为12a ,如图乙所示.(3)v 2-x 图像由v 2-v 02=2ax 可知v 2=v 02+2ax ,截距b 为v 02,图像斜率k 为2a ,如图丙所示.(4)追及相遇问题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 区分x -t 图像和v -t 图像 题型二:用函数思想分析图像 题型三:图像间的相互转化 题型四: 公式法求解追及相遇问题题型五:图像法在追及相遇问题中的应用 【题型一】区分x -t 图像和v -t 图像 【典型例题】例1.(2023·西藏日喀则·统考一模)图(a )所示的医用智能机器人在巡视中沿医院走廊做直线运动,图(b )是该机器人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时间图像(后10s 的图线为曲线,其余为直线)。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机器人在0-30s 内的位移大小为7mB .10-30s 内,机器人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35m/sC .0-10s 内,机器人做加速直线运动D .机器人在5s 末的速度与15s 末的速度相同 【方法技巧与总结】1.无论x -t 图像、v -t 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所描述的运动都是直线运动,图像的形状反映了x 与t 、v 与t 的函数关系,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2.x -t 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v -t 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并非相遇.3.位置坐标x -y 图像则能描述曲线运动,图线交点表示物体均经过该位置,但不一定相遇,因为不知道时间关系.练1.(2023·河北邢台·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高铁改变生活,地铁改变城市!地铁站距短需要频繁启停,为缩短区间的运行时间需要较大的启动加速度。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4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4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4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解题方法】一、运动图象的分析与运用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积”,五看“截距”,六看“特殊点”.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斜率表示纵、横坐标轴上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常用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4.四看“面积”:即图象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也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6.六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但v-t图象的交点只表示速度相等.【例1】图6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图6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点拨】 运动的v -t 图象是高考的热点.(1)v -t 图象中,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向下倾斜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2)v -t 图象中,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位移,在t 轴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变式探究】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图7A .0.25 m /s 向右B .0.25 m /s 向左C .1 m /s 向右D .1 m /s 向左答案 B解析 在v -t 图象 ,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0~3 s 内,x 1=3 m ,向右;3~8 s 内,x 2=-5 m ,负号表示向左,则0~8 s 内质点运动的位移x =x 1+x 2=-2 m ,向左,v =x t=-0.25 m /s ,向左,选项B 正确.【例2】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8所示.图8(1)画出汽车在0~60 s 内的v -t 图线;(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点拨】要掌握v-t图象的斜率表示a,这也是a-t图象与v-t图象的联系点.本题由a-t图象画v-t图象,由v-t图象求路程,设计新颖、环环相扣.【例3】某质点在东西方向上做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9所示(规定向东为正方向).试根据图象:图9(1)描述质点运动情况;(2)求出质点在0~4 s、0~8 s、2~4 s三段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3)求出质点在0~4 s、4~8 s内的速度.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2 m/s,方向向东;4 m/s,方向向西【点拨】x-t图象不同于v-t图象,x-t图象中,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式探究】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0所示,则( )图10A.15 s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B.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C.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答案BC解析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前10 s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 m/s,加速度为0,所以C 正确;10 s~15 s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汽车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为30 m,所以A错误;15 s~25 s汽车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 m/s,所以D错误,B正确.二、追及相遇问题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4】汽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后面有一辆摩托车,当两车相距1 000 m时,摩托车从静止起动做匀加速运动追赶汽车,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 m/s,若使摩托车在4 min时刚好追上汽车.求:(1)摩托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2)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x.【点拨】(1)要抓住追上的等量关系x2=x1+x0;(2)要抓住追上前的临界条件:速度相等.(3)解追及相遇问题除题中所述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数学极值法等.本题同学们可试着用图象法求解.【变式探究】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像如图11所示,图中△OPQ和△OQT面积分别是x1和x2(x1<x2).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x0处( )图11A .若x 0=x 1+x 2,两车不会相遇B .若x 0<x 1,两车相遇2次C .若x 0=x 1,两车相遇1次D .若x 0=x 2,两车相遇1次【经典考题精析】.【2014·新课标Ⅱ卷】 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 =0到t =t 1的时间内,它们的vt 图像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 .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B .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v 1+v 22C .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D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2014·全国卷】 一质点沿x 轴做直线运动,其vt 图像如图所示.质点在t =0时位于x =5 m 处,开始沿x 轴正向运动.当t =8 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 )A .x =3 mB .x =8 mC .x =9 mD .x =14 m【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vt图像. vt图像与x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即位移为s1-s2=3 m,由于初始坐标是5 m,所以t=8 s时质点在x轴上的位置为x=3 m+5 m=8 m,因此B正确..【2014·广东卷】图6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该物体( )A.第1 s内和第3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第3 s内和第4 s内的加速度相同C.第1 s内和第4 s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D.0~2 s和0~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答案】B【解析】 0~3 s内物体一直沿正方向运动,故选项A错误;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3 s内和第4 s内图像斜率相同,故加速度相同,选项B正确;vt图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第1 s内和第4 s内对应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故位移大小相等,选项C错误;第3 s内和第4 s内对应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故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0~2 s和0~4 s内位移相同,但时间不同,故平均速度不相等,选项D错误..【2014·江苏卷】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下列速度v和位移x的关系图像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2014·山东卷】一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在图中标出的时刻中,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的有( )A .t 1B .t 2C .t 3D .t 4【答案】A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图像.速度图像中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t 1时刻速度为正,加速度也为正,合外力与速度同向;t 2时刻速度为正,加速度为负,合外力与速度反向;t 3时刻速度为负,加速度也为负,合外力与速度同向;t 4时刻速度为负,加速度为正,合外力与速度反向.选项A 、C 正确.【2014·天津卷】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 )A .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 .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 .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 .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2013·大纲卷)19.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 s ,它们运动的图像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一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一 运动图像 追及相遇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

专题一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自主演练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①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x­t图象.①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图甲所示).②若x­t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①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两种特殊的v­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甲所示)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乙所示)(4)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的位移.②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多维练透]1.A、B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的x­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 s时A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B.0~6 s内B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C.0~5 s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D.0~6 s内某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2.下列所给的运动图象中能反映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会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3.下图甲为发射模型火箭的示意图,已知模型火箭质量m=1 kg,图乙为该段时间内火箭运动的v­t图,关于火箭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箭2 s时达到最高点B.火箭在3 s时加速度的方向改变C.火箭在1 s时和5 s时的加速度相同D.火箭在4 s时位于发射点下方2 m处考点二运动图象的应用师生共研1.运用运动图象解题时的“六看”(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题型1 x­t图象的应用例1 [2020·河北石家庄二中期末]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线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x 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轴相切于10 s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的初速度为零B.乙车的初位置在x0=60 m处C.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2D.5 s时两车相遇,此时甲车速度较大题型2 v­t图象的应用例2 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t=0时刻两车处于同一位置,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两图线交点处坐标及切线如图,则( )A.t=8 s末,甲、乙两车相遇B.t=2 s末,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C.在0~2 s内,甲车的位移小于乙车的位移D.在2~8 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教你解决问题]―→读图析图题型3 图象间的转换解决图象转换类问题的一般流程:例3 如图所示是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下列根据v­t图象作出的加速度—时间(a­t)图象和位移—时间(x­t)图象正确的是( )拓展点其他运动图象(1)a­t图象:由v=v0+at可知图象与横轴所围成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Δv,如图甲所示.(2)xx ­t图象:由x=v0t+12at2可得xx=v0+12at,图象的斜率为12a,如图乙所示.(3)v2­x图象:由v2­x02=2ax可知v2=x02+2ax,图象斜率为2a.如图丙所示.4 [2021·福建莆田模拟]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v0t0A.甲图中,物体在0~t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小于12B.乙图中,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2C.丙图中,阴影面积表示t1~t2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变化量D.丁图中,t=3 s时物体的速度为25 m/s练1 [2021·湖北一模]如图所示,甲是某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抛物线),乙是另一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关于这两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质点加速度为4 m/s2B.由图甲可知,质点在前10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 m/sC.由图乙可知,质点在2~4 s内的位移为0D.由图乙可知,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最大值为7.5 m/s2练2 汽车甲和乙在同一公路上做直线运动,如图是它们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二者在t1和t2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在t1到t2时间内( )A.乙的加速度不断增大B.甲与乙间距离越来越大C.乙的平均速度x̅̅̅<x1+x22D.t1时刻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练3 [2021·湖北荆门联考]A、B两小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运动的位移s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车的s­t图线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图线的最高点在第7 s末,B车的s­t图线为直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车的初速度为7 m/sB.A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C.A车减速过程运动的位移大小为50 mD.10 s末两车相遇时,B车的速度较大题后反思图象问题求解策略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多维探究题型1 |追及相遇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1.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关系”.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到v A=v B时,若x A+x0<x B,则能追上;若x A+x0=x B,则恰好能追上;若x A+x0>x B,则不能追上.3.特别提醒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5 汽车A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B以v B=10 m/s的速度同向运动,B在A前方x0=7 m处时汽车B开始匀减速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B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 m/s2,从汽车B开始刹车时计时.求:(1)A追上B前,A、B间的最远距离是多少;(2)经过多长时间A恰好追上B.[教你解决问题]―→读题画过程示意图题型2 与运动图象相结合的追及相遇问题例6 [2021·武汉模拟]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一辆老年代步车正在慢速行驶,短暂反应后司机立即采取制动措施,结果汽车恰好没有撞上前方的老年代步车,若司机发现代步车时开始计时(t=0),两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图象中的a表示汽车,b表示老年代步车B.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4 m/s2C.从司机发现代步车到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3.0 sD.司机发现代步车时汽车距离代步车30 m练4 [2021·广州二调改编](多选)如图所示,图甲为质点a和b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象,图乙为质点c和d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象,由图可知( )A.若t1时刻a、b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B.若t1时刻c、d两质点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质点第二次相遇C.t1到t2时间内,b和d两个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D.t1到t2时间内,b和d两个质点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练5 一步行者以6.0 m/s的速度跑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在跑到距汽车25 m 处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0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则( )A.人能追上公共汽车,追赶过程中人跑了36 mB.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人、车最近距离为7 mC.人能追上公共汽车,追上车前人共跑了43 mD.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越来越远练6 A、B两辆列车在能见度很低的雾天里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速度v A =10 m/s,B车在后,速度v B=30 m/s.当B车发现A车时就立刻刹车.已知B车在进行刹车测试时发现,若车以30 m/s的速度行驶时,刹车后至少要前进1 800 m才能停下,假设B 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恒定.为保证两辆列车不相撞,则能见度至少要达到( ) A.400 m B.600 mC.800 m D.1 600 m题后反思追及相遇问题的解题流程思维拓展生活中多体多过程的运动学问题题型1 体育+多体多过程问题1 (多选)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从泳池的两端出发,在泳池里训练,甲、乙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不计转向的时间,两人的运动均可视为质点的直线运动.则( )A.游泳池长25 mB.经过1 min两人共相遇了3次C.经过2 min两人共相遇了5次D.两人一定不会在泳池的一端相遇题型2 |交通+多体多过程问题例2 为提高通行效率,许多高速公路出入口安装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甲、乙两辆汽车分别通过ETC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MTC)驶离高速公路,流程如图所示.假设减速带离收费岛口x=60 m,收费岛总长度d=40 m,两辆汽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v1=72 km/h经过减速带后,一起以相同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甲车减速至v2=36 km/h后,匀速行驶到中心线即可完成缴费,自动栏杆打开放行;乙车刚好到收费岛中心线收费窗口停下,经过t0=15 s的时间缴费成功,人工栏杆打开放行.随后两辆汽车匀加速到速度v1后沿直线匀速行驶,设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求:(1)此次人工收费通道和ETC通道打开栏杆放行的时间差;(2)两辆汽车驶离收费站后相距的最远距离.练1 [2021·湖北黄冈新起点考试]一辆从高速公路服务区驶出的小汽车甲以90 km/h 的速度并入高速公路行车道向前行驶,甲车司机突然发现前方约100 m处有一辆正打开双闪的小汽车乙,以约45 km/h的速度缓慢行驶,此时甲车司机发现无法变道,经3 s的反应时间开始刹车,刹车加速度大小约为5 m/s2,则两车相距最近的距离约为( ) A.15 m B.53 m C.47 m D.63 m练2 [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5月月考]十一放假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对七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费放行,小轿车可以不停车通过收费站,但要求小轿车通过收费站窗口前x0=9 m区间的速度不超过v0=6 m/s.现在甲、乙两小轿车在收费站前平直公路上分别以v甲=20 m/s和v乙=34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司机发现正前方收费站,开始以大小为a甲=2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1)甲车司机需在离收费站窗口至少多远处开始刹车才不违章?(2)若甲车司机经刹车到达离收费站窗口前9 m处的速度恰好为6 m/s,乙车司机在发现甲车刹车时经t0=0.5 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以大小为a乙=4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为避免两车相撞,且乙车在收费站窗口前9 m区间不超速,则在甲车司机开始刹车时,甲、乙两车至少相距多远?专题一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考点突破1.解析:A 图线的斜率不变,则A 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故A 项错误;0~6 s 内B 物体图线切线的斜率增大,则B 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故B 项错误;根据物体的位移Δx =x 2-x 1,可知0~5 s 内,A 物体的位移比B 物体的大,则A 物体的平均速度比B 物体的大,故C 项错误;0~6 s 内B 物体的图象切线斜率绝对值先小于A ,后大于A ,可知某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故D 项正确.答案:D2.解析:速度—时间图象中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位移,所以A 项中面积不为零,位移不为零,物体不能回到初始位置;B 、C 两项中面积为零,位移为零,物体回到初始位置;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在t 0时刻物体的位移为零,即物体又回到了初始位置.综上所述,A 项正确.答案:A3.解析:2 s 前后,运动方向不变,A 项错误;3 s 前后,v ­ t 图象的单调性不变,加速度方向不变,B 项错误;由a =x −x 0x得0~2 s 内加速度a 1=2 m/s 2,4~6 s 内加速度a 2=2m/s 2,C 项正确;0~3 s ,v ­ t 图线所围面积x 1=6 m,3~4 s ,v ­ t 图线所围面积x 2=-2 m ,总位移为+4 m ,表明火箭在4 s 时位于发射点上方4 m 处,D 项错误.答案:C例1 解析:本题考查位移—时间图象.x ­ t 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则知甲车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不为零,故A 错误;甲车的速度v 甲=Δx Δx =205 m/s =4 m/s ,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t =10 s 时,乙车的速度为零,反过来看成乙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x =12at 2,根据题图可知,20 m =12a ·(5 s)2,解得乙车的加速度大小a =1.6 m/s 2,则x 0=80 m ,故B 错误,C 正确;5 s 时两车相遇,此时乙车的速度v 乙=1.6×5 m/s =8 m/s ,则乙车的速度较大,故D 错误.答案:C例2 解析:根据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8 s 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又两车的初始位置相同,故t =8 s 末,甲车在乙车前面,选项A 错误;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在t =2 s 时,甲车的加速度大小a 1=5 m/s 2,乙车的加速度大小a 2=5 m/s 2,甲、乙两车加速度大小相等,选项B 错误;根据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2 s 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小于乙车的位移,选项C 正确;在2~8 s 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答案:C例3 解析:由v ­ t 图象知,0~1 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1=0,位移x =vt ,x 与t 成正比;1~3 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不变,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1 m/s 2,位移为x =v 0(t -1 s)+12a 2(t -1 s)2=(−12x 2+2x −32)m ,可知x ­ t 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3~5 s 内,物体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3=0.5 m/s 2,位移为x =-v 0(t -3 s)+12a 3(t -3 s)2,x ­ t 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且3~5 s 内物体的位移为-1 m ,由数学知识知,只有A 选项对应的图象正确.答案:A例4 解析:由v ­ t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甲图中,物体在0~t 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于12v 0t 0(平均速度大于12v 0),选项A 错误;根据v 2=2ax 可知乙图中,2a =1 m/s 2,则物体的加速度为0.5 m/s 2,选项B 错误;根据Δv =at 可知,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t 1~t 2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选项C 错误;由x =v 0t +12at 2可得x x =v 0+12at ,结合丁图可知12a =102m/s 2=5 m/s 2(a 前面的12易被忽视),即a =10 m/s 2,则v 0=-5 m/s ,故t =3 s 时物体的速度为v 3=(-5+10×3) m/s =25 m/s ,选项D 正确.答案:D练1 解析:由图甲可知,x =12at 2,取t =10 s ,x =20 m ,解得a =0.4 m/s 2,质点在前10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x =2010 m/s =2 m/s ,故A 、B 两项错误;由图乙可知,在2~4 s 内,时间轴上方和下方的面积抵消,总位移为0,故C 项正确;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2~4 s 内,最大加速度大小为a =Δx Δx=151m/s 2=15 m/s 2,故D 项错误.答案:C练2 解析:v ­ t 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由图象知乙运动的加速度不断减小,t 1时刻甲的加速度小于乙的加速度,选项A 、D 错误;由于不知道甲、乙初始位置关系,故无法判断二者间距离如何变化,选项B 错误;乙在t 1和t 2时间内的位移小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故平均速度x ̅̅̅<x 1+x 22,选项C 正确.答案:C练3 解析: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A 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A 车的初速度为v 0,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图可知,t =7 s 时,速度为零,由运动学公式可得v 7=v 0-7a =0,根据图象和运动学公式可知,t ′=10 s 时的位移x 10=40 m ,x 10=v 0t ′-12at ′2=10v 0-50a (m),联立解得a =2 m/s 2,v 0=14 m/s ,故A 错误,B 正确;A 车减速过程运动的位移大小x 7=x 0+02t =0+142×7 m =49 m ,故C 错误;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10 s 末两车相遇时B 车的速度大小v B =Δx Δx=4 m/s ,A 车的速度v A=v 0-at ′=-6 m/s ,则A 车的速度大于B 车的速度,故D 错误.答案:B例5 解析:(1)当A 、B 两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此时有v =v B -at =v A ,解得t =3 s此过程中汽车A 的位移x A =v A t =12 m 汽车B 的位移x B =v B t -12at 2=21 m 故最远距离Δx max =x B +x 0-x A =16 m.(2)汽车B 从开始减速直到静止经历的时间t 1=xxx =5 s 运动的位移x ′B =x x 22x =25 m汽车A 在t 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x ′A =v A t 1=20 m 此时两车相距Δx =x ′B +x 0-x ′A =12 m 汽车A 需再运动的时间t 2=Δxx x=3 s故A 追上B 所用时间t 总=t 1+t 2=8 s. 答案:(1)16 m (2)8 s例6 解析:汽车制动后速度减小,则知图象中的a 表示老年代步车,b 表示汽车,故A 项错误;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ΔxΔx =204.5−0.5m/s 2=5 m/s 2,故B 错误;设从汽车制动到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t ,则v a =v b -at ,得t =x x −x x x=20−55 s =3 s ,所以从司机发现代步车到两车速度相等时经历的时间为t ′=t +0.5 s =3.5 s ,故C 项错误;汽车恰好没有撞上前方老年代步车的时刻是t =3.5 s ,根据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知司机发现代步车时汽车与代步车的距离s =0.5+3.52×15 m =30 m ,故D 项正确.答案:D练4 解析:位移—时间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者相遇,根据图甲可知,选项A 正确;速度—时间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者速度相等,根据图乙可知,选项B 错误;位移—时间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根据图甲可知,t 1到t 2时间内质点b 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速度—时间图线在t 轴上方表示速度方向为正,根据图乙可知,t 1到t 2时间内质点d 的运动方向不变,选项C 错误;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图甲可知,t 1到t 2时间内,质点b 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根据图乙可知,t 1到t 2时间内,质点d 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选项D 正确.答案:AD练5 解析:在跑到距汽车25 m 处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0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当汽车加速到6.0 m/s 时二者相距最近.汽车加速到6.0 m/s 所用时间t =6 s ,人运动距离为6×6 m =36 m ,汽车运动距离为 18 m ,二者最近距离为18 m +25 m -36 m =7 m ,选项A 、C 错误,B 正确.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先减小后增大,选项D 错误.答案:B练6 解析:解法一:物理分析法对B 车,由运动学公式有0-x 02=2ax ,解得a =-0.25 m/s 2,所以B 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0.25 m/s 2,当B 车速度减小到v =10 m/s 时,两车相距最近,此时B 车的位移为x 1=x 2−x x 22x ,A车的位移x 2=v A t ,t =x −x xx,联立解得x 1=1 600 m ,x 2=800 m ,能见度至少为Δx =x 1-x 2=800 m ,选项C 正确.解法二:图象法对B 车,由运动学公式有0-x 02=2ax ,解得a =0−3022×1800 m/s 2=-0.25 m/s 2,作出A 、B两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为两车速度相等的时刻,有t =x x −x xx=80 s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时两车不相撞,则以后不能相碰,由v­ t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图象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为能见度的最小值,则x min =12×(30-10)×80 m =800 m ,选项C 正确.答案:C 思维拓展典例 1 解析:根据v ­ t 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游泳池长度L =1.25×20 m =25 m 或者L =1.0×25 m =25 m ,选项A 正确;甲、乙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位移—时间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可知,在0~60 s 内甲、乙相遇3次,在0~120s 内甲、乙相遇5次,所以选项B 、C 正确;由甲、乙的位移—时间图象可知,甲、乙在t =100 s 时在泳池的一端相遇,选项D 错误.答案:ABC典例2 解析:(1)两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v 212⎝ ⎛⎭⎪⎫x +d 2=2022×⎝ ⎛⎭⎪⎫60+402 m/s 2=2.5 m/s 2甲车减速到v 2所用时间为t 1=v 1-v 2a =20-102.5s =4 s行驶过的距离为x 1=v 1+v 22t 1=20+102×4 m =60 m甲车从匀速运动到栏杆打开所用时间为t 2=x +d 2-x 1v 2=60+402-6010s =2 s甲车从减速到栏杆打开的总时间为t 甲=t 1+t 2=(4+2) s =6 s乙车减速行驶到收费岛中心线的时间为t 3=x 1x =202.5s =8 s从减速到打开栏杆的总时间为t 乙=t 0+t 3=(15+8) s =23 s人工收费通道和ETC 通道打开栏杆放行的时间差 Δt =t 乙-t 甲=(23-6) s =17 s(2)乙车从收费岛中心线开始出发又经t 3=8 s 加速到v 1=72 km/h ,与甲车达到共同速度,此时两车相距最远.这个过程乙车行驶的距离与之前乙车减速行驶的距离相等,x 乙=x +x 2=(60+402)m =80 m从收费岛中心线开始,甲车先从v 2=36 km/h 加速至v 1=72 km/h ,这个时间为t 1=4 s ,然后匀速行驶,x 甲=x 1+v 1(t 3+Δt -t 1)=[60+20×(8+17-4)] m =480 m故两车相距的最远距离为Δx =x 甲-x 乙=(480-80) m =400 m 答案:(1)17 s (2)400 m练1 解析:甲车司机经t 1=3 s 的反应时间开始刹车,从司机发现无法变道时经t 2=t 1+x 甲−x 乙x=5.5 s 两车速度相等(速度相等为临界条件),可画出甲车司机发现无法变道后两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甲车比乙车多走的距离x =(v 甲-v 乙)t 1+12(v 甲-v 乙)(t 2-t 1)=53.125 m ,两车相距最近的距离为s -x =100 m -53.125 m =46.875 m ,约为47 m ,选项C 正确.答案:C练2 解析:(1)对甲车,速度由20 m/s 减至6 m/s 过程中的位移x 1=x 甲2−x 022x 甲=91 m则甲车司机需在离收费站窗口至少x 2=x 0+x 1=100 m 处开始刹车.(2)设甲刹车后经时间t ,甲、乙两车速度相同,由运动学公式得v 乙-a 乙(t -t 0)=v 甲-a 甲t ,解得t =8 s相同速度v =v 甲-a 甲t =4 m/s<6 m/s ,所以乙车减速到v ′=6 m/s 时两车刚好不相撞为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找准速度是关键)乙车从34 m/s 减速至6 m/s 的过程中的位移为x 3=v 乙t 0+x 乙2−x ′22x 乙=157 m所以在甲车司机开始刹车时,甲、乙的距离至少为x =x 3-x 1=66 m. 答案:(1)100 m (2)66 m。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专题突破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专题突破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专题突破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突破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

x-t图象v-t图象“一看”轴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二看”线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三看”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四看”面积无实际意义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五看”纵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六看”特殊点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2.对运动图象的“三点”提醒(1)x-t图象、v-t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v与t 一一对应。

(2)x-t图象、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3)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

考向根据题目情景选择运动图象1.依据某一物理过程,设计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位移、高度、速度等)变化的几个图象或此物理过程中某几个物理量随某一量的变化图象,从中判断其正误。

2.解决该类问题一般依据物理过程,运用对应规律,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

『例1』(多选)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x、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能反映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解析x-t图象中图线上的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由图A可知,t1时刻两车不会相遇,A错误;由图B可知,t1时刻两线相交,故两车相遇,B正确;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图C可知,在0~t1时间内两车的位移不同,故不会相遇,C错误;由图D可知,两车在0~t1时间内位移相同,故D正确。

答案BD考向根据图象信息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运动学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学案1.从考查热点来看,x-t图象、v-t图象,追及、相遇、滑块—滑板模型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要学会从图象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运动学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交点两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v-t图象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4)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如图)①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②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

(5)交点两图线交点表示此时两物体速度相同。

知识点二追及相遇问题1.概述当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时,由于两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发生变化,就会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

2.两类情况(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的速度。

(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的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3.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并相遇: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

(2)相向运动的两物体相遇: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

【归纳总结】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够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运动示意图得到。

2.追及、相遇问题的常见情景假设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有三种常见情景:(1)A追上B时,必有x A-x B=x0,且v A≥v B。

(2)要使两物体恰好不相撞,两物体同时到达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必有x A-x B=x0,v A=v B。

(3)若使两物体保证不相撞,则要求当v A=v B时,x A-x B<x0,且之后v A≤v B。

3.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考点一运动学图象的理解和应用【典例1】(2019·浙江选考)一辆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其v–t图象如图所示。

在t=0到t=40 s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是()A.0 B.30 m C.750 m D.1 200 m【答案】C【解析】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故在40 s内的位移为,C正确。

【方法技巧】图象问题是对某一物理情景给出某一物理量的具体变化图象,需要由图象提取相关信息或将图象反映的物理过程“还原”成数学表达式,从而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

思维过程如下:【变式1】(2019·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近年来高楼坠物事故频发,若将高楼坠物视为自由落体运动,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高楼坠物下落时各物理量变化规律是()【答案】C【解析】将高楼坠物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则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恒定值),其加速度-时间图象应该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速度-时间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位移-时间图象应该是拋物线。

考点二用运动图象进行辅助分析【典例2】(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C919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产业和大飞机事业的起飞。

某同学欲估算大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大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大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实际上,大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大飞机着陆时的速度()。

A.v=B.v=C.v>D.<v<【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当大飞机的速度减小时,所受的阻力减小,因而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变小,画出相应的v-t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的意义可知,实线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为x,虚线(匀减速运动)下方的“面积”表示的位移为t。

应有t>x,所以v>,C项正确。

【方法技巧】借助x-t或v-t图象求解,即根据题意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图线表示出来,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使得分析过程更清晰、直观,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名师点睛】1.对多过程的运动问题,若用传统的解析法分析,不仅求解困难,而且计算过程复杂,有时甚至难以求出正确答案,此时若依据题中所描述的运动过程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象辅助分析,则可方便求解。

2.对于两个质点分别以不同的加速度运动,若位移(路程)相同,比较运动快慢问题时可作速度(速率)—时间图象进行辅助分析,此时根据图象“面积”相等这一特征比较时间的长短。

3.所描述的物理量做非线性变化时,可先构建一个物理量与另一物理量的线性变化关系图象,如“反比关系可转化为与倒数成正比”,然后应用“面积”含义或斜率的含义即可求解具体问题。

【变式2】(2019·东三省联考)如图甲所示,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恰好为零。

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l处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 滑到C所用的时间。

【答案】t【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出v-t图象,如图乙所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规律,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之比,得=,且=,OD=t,OC=t+t BC,所以=,解得t BC=t。

考点三追及、相遇问题【典例3】(2018·全国卷Ⅲ·18)(多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答案】CD【解析】A错:x-t图象斜率表示两车速度,则可知t1时刻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B错:由两图线的纵截距知,出发时甲在乙前面,t1时刻图线相交表示两车相遇,可得0到t1时间内乙车比甲车多走了一段距离.C、D对:t1和t2两图线相交,表明两车均在同一位置,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在t1到t2时间内,两图线有斜率相等的一个时刻,即该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方法技巧】1.牢记“一个思维流程”2.掌握“三种分析方法”(1)分析法应用运动学公式,抓住一个关系、两个条件,列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及其关系方程,再求解.(2)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在这里,常用到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等.(3)图象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线.位移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速度图线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变式3】(2019·长春第一中学模拟)汽车A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方相距x0=7 m处、以v B=10 m/s的速度同向运动的汽车B正开始匀减速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其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 m/s2.从此刻开始计时,求:(1)A追上B前,A、B间的最远距离是多少?(2)经过多长时间A恰好追上B?解题关键——画运动示意图汽车A和B运动的过程如图所示.【答案】(1)16 m(2)8 s【解析】(1)当A、B两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即v=v B-at=v A,解得t=3 s此时汽车A的位移x A=x A t=12 m汽车B的位移x B=v B t-12at2=21 m故最远距离Δx max=x B+x0-x A=16 m.(2)汽车B 从开始减速直到静止经历的时间t 1=v B a=5 s 运动的位移x ′B =v 2B 2a=25 m 汽车A 在t 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x ′A =v A t 1=20 m此时相距Δx =x ′B +x 0-x ′A =12 m汽车A 需再运动的时间t 2=Δx v A=3 s 故A 追上B 所用时间t =t 1+t 2=8 s .考点四 双向可逆问题【典例4】(2019·江苏黄冈中学模拟)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改为做加速度大小为a 2的减速运动,又经过时间t 物体回到开始位置,求两个加速度大小之比。

【答案】【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物体在第一个时间t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二个时间t 内先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然后反向加速,取初始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对两个运动阶段由位移公式有 x=a 1t 2-x=a 1t ·t+(-a 2)t 2 联立解得=。

【方法技巧】应用公式法解双向可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变式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一杂技演员把三个球依次竖直向上抛出,形成连续的循环。

他每抛出一个球后,再过一段与刚才抛出的球在手中停留的相等的时间,又接到下一个球,这样,便形成有时空中有三个球,有时空中有两个球,而演员手中则有一半时间内有一个球,有一半时间内没有球的循环。

设每个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25 m,g取10 m/s2,则每个球在手中停留的时间是()。

A.0.4 sB.0.3 sC.0.2 sD.0.1 s【答案】C【解析】小球上升的高度为1.25 m,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h=gt2,得t=0.5 s。

球上升和下落的时间必然是相同的,所以一个球在空中运行的总时间为1 s。

也就是说杂技演员抛球的一个循环的时间为1 s。

再假设每个球停留在手中的时间为t1,有5t1=1 s,解得t1=0.2 s,C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