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嫁习俗
羌族人的家乡风俗结婚作文三年级

羌族人的家乡风俗结婚作文三年级《羌族人的家乡风俗结婚》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羌族人结婚的风俗吗?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
羌族人结婚可热闹啦!在结婚前,新郎家要准备好多好多的礼物送给新娘家。
新娘呢,会穿上漂亮的羌绣衣服,戴着闪闪发光的首饰。
结婚那天,大家会围在一起唱歌跳舞。
我听说有一次,一个羌族姐姐结婚,村里的人都来了,大家手拉手,跳着欢快的舞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还有人吹响了长长的号角,那声音可响亮啦!
到了晚上,会有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烤火,一边说笑,开心极了!
羌族人结婚的风俗真有趣,我好喜欢呀!
《羌族人的家乡风俗结婚》
小朋友们,我给你们讲讲羌族人结婚的有趣风俗。
羌族人结婚的时候,房子会装饰得特别漂亮,到处都挂着彩色的布条。
新娘的家人会给新娘准备很多嫁妆。
我有个羌族小伙伴,他的姐姐结婚时,来了好多人。
大家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有香喷喷的烤羊肉,还有甜甜的水果。
新郎来接新娘的时候,还要经过一些有趣的考验呢,比如唱歌、跳舞,要让新娘的家人满意了才能把新娘接走。
羌族人结婚真是又热闹又好玩,你们觉得呢?。
羌族婚礼总结

羌族婚礼总结简介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羌族的婚礼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本文将对羌族婚礼的特点和流程进行总结。
婚礼前的准备在羌族传统婚礼中,婚礼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家长会商定婚期,并通知双方亲戚和朋友。
婚礼前,新郎需要准备一些婚礼必备的物品,包括新衣服、礼金等;新娘则需要准备一些嫁妆、婚纱等。
婚礼仪式羌族婚礼通常在早上举行。
婚礼当天,新郎会穿上传统的礼服,带领亲友一起去接新娘。
接新娘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放鞭炮、抬花伞等。
到达新娘家之后,双方亲友会进行一些仪式,宣布双方正式成婚。
在婚礼仪式中,羌族还有独特的婚礼舞蹈。
新郎新娘会在舞蹈的伴奏下,向亲友们展示他们的舞姿和喜悦。
婚礼舞蹈通常非常热烈欢快,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婚礼习俗羌族的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俗包括:酒席仪式羌族的婚礼离不开酒宴。
酒宴上,新郎要主动敬献酒杯给新娘的父母和亲友,以示尊重和感谢。
同时,亲友们也会敬酒祝贺新婚夫妻的幸福。
抢娘子在羌族婚礼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即“抢娘子”。
在新郎接新娘的过程中,亲友们会进行一场象征性的“抢娘子”游戏。
这个游戏通常是一场欢乐的角逐,也是亲友们向新婚夫妻表达祝福和喜庆的方式。
洗脚仪式在婚礼结束后,新娘会进行洗脚仪式。
这是羌族传统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象征着新娘进入新家庭,成为家庭的一员。
通常由新郎的母亲或其他长辈来为新娘洗脚,同时祈福新娘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
结语羌族婚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了解到羌族婚礼在仪式、习俗和流程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羌族的传统婚礼文化。
参考资料: 1. 张春云. (2009). 羌族传统婚礼风俗的现实表演和文化功能.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5(11), 144-147. 2. 刘红, & 宗仁君. (2016). 从文化视角看羌族传统婚礼的特性. 陕西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35(9), 88-91.。
羌族婚嫁的习俗

羌族婚嫁的习俗羌族婚嫁的习俗羌族简介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以游牧为主。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09,576人左右。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统。
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
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
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婚嫁习俗讲究依照羌族的保守风气,只需有人结亲,族人和邻人乡村提早三天,别离住在新郎、新娘家帮手。
整个寨子也都笼盖在红红火火的高兴中。
加入婚礼的大要有好几百人。
是吃流水席,院落里权且搭起了土灶和案板。
灶内的柴火很旺,锅里热水沸腾,前来帮手的人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没有请厨师,就是兄弟嫂子,左邻右舍,全数都来加入帮手。
成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平辈的亲友、引见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
此日早晨,新娘约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
拂晓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
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
成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
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昔时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婚礼风俗知识:羌族婚俗

羌族婚俗
羌族婚俗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
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
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於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
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贫苦农民往往因凑不起彩礼和各种费用而不能结婚,终生过着独身生活或者为了结婚而不得不借债,有的儿女已经**债钱利息尚未还清。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
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
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
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
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
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顶端Posted: 2008-12-30 20:11 | [楼主]。
民族婚礼习俗

民族婚礼习俗
1.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2.苗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3.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
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以下是羌族的一些主要特点:
1.服饰特色:羌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短褂、长裤等。
他们通常会佩戴羽毛、毛毡帽子和藏银饰品,给人一种豪
放和威严的感觉。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以长袍、腰带和围裙
为主,衣服上通常装饰有繁复的刺绣和彩色织物,展现出
浓厚的民族风情。
2.风俗习惯:羌族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其中包括:
o婚嫁习俗:羌族的婚嫁习俗庄重隆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甚至更久。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服饰,结婚
队伍热闹喜庆,常常伴有鼓乐和舞蹈等表演。
o藏羌节:藏羌节是羌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春天或秋天举行。
人们欢聚一堂,进行祭祀活动和
各类娱乐表演,如歌舞、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o祭祀仪式:羌族人信仰自然界的神灵,他们会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如祈年祭、祭山、祭祖等。
祭祀中
常有祭师主持仪式,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祈求
神灵保佑家庭和社区的平安和繁荣。
o土地信仰:羌族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崇拜和信仰,认为土地是神圣的,有保护、祝福和灵验的力量。
因此,他们通常会在农田或村庄周边建立土地神庙,
进行祭祀和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以上是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部分风俗习惯,这些传统也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并发扬光大。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以羌族婚礼仪式流程为标题,我们来了解一下羌族婚礼的具体流程。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婚礼在羌族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
一、迎娶仪式羌族婚礼的第一步是迎娶仪式。
新娘和她的家人会在新郎家门口等待,新郎穿着传统的羌族服饰,头戴鹿角帽,胸前挂着羌族特有的饰品。
新郎的家人会以一种特殊的酒杯迎接新娘,这个酒杯称为“酒勺”,象征着对新娘的祝福和欢迎。
二、迎亲队伍接下来是迎亲队伍的出发。
新郎和新娘会跟随亲友组成的队伍,穿过村庄的街道,向新娘家出发。
队伍中会有鼓手和吹笛手奏响欢快的音乐,热闹非凡。
三、迎亲仪式到达新娘家后,会有一系列的迎亲仪式。
首先是由新娘家长主持的迎亲仪式,新娘家长会向新郎敬酒,表示欢迎。
然后,新郎会向新娘家长敬酒,表示对新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接着,新娘会向新郎敬茶,这是表示对新郎的尊重和祝福。
最后,双方亲友会进行一场欢乐的宴会,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四、拜堂仪式在宴会结束后,会举行拜堂仪式。
新郎和新娘会在新娘家的堂屋里,面对祖先的神龛,进行拜堂。
他们会向祖先行礼,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祝福。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五、随礼仪式拜堂仪式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向亲友们敬茶,并收取亲友们给予的红包作为随礼。
这是羌族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娘会将收到的红包放入羌族特有的绣花袋中,象征着新娘将祝福和好运带到新家。
六、出嫁仪式随礼仪式结束后,新娘会离开父母家,跟随新郎返回新家。
在新娘离开时,父母会为她准备一匹白马,象征着新娘将乘着白马开始新的生活。
新郎会扶着新娘,一同上马,然后骑马带着新娘离开。
这个仪式非常庄重和感人,意味着新娘与家人分离,开始新的生活。
七、回门仪式新娘到达新家后,会进行回门仪式。
新娘会穿着由新郎家人准备的新衣服,向新郎家长敬茶,表示对新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新郎家人也会回敬新娘和她的家人,共同庆祝新婚的喜悦。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

羌族婚礼仪式流程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婚礼仪式。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羌族婚礼的流程。
一、婚姻的确定羌族中的婚姻一般由长辈包办,他们会根据家庭的背景和风俗习惯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二、纳彩礼纳彩礼是羌族婚礼中的重要环节,新郎要给新娘家送彩礼。
彩礼的多少取决于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地位,通常包括米、面、油、糖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布匹、酒、烟等。
三、过门仪式过门仪式是新娘由父母家离开,嫁到新郎家的仪式。
在羌族的传统婚礼中,这个环节非常隆重。
新娘将穿上一身盛装,由男方亲友和羌族舞者组成的队伍引导,到新郎家进行迎接。
在抵达新郎家门前,男方的亲友会用绣着祝福寿星的彩绸增添喜庆气氛,并举起七谷神杯,象征着吉祥和丰收。
四、拜堂过门仪式之后,新郎新娘会在新郎家的大厅(也被称为“招待堂”)进行拜堂仪式。
在拜堂过程中,新郎新娘会向父母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
五、洞房拜堂结束后,新娘会被引入新郎的洞房。
在洞房里,新娘会穿上红盖头,由好友陪伴,等待新郎前来。
新郎进洞房后,双方会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和祝福,通常还有亲友的调侃和搞笑节目,用以增加喜庆气氛。
六、南席宴席洞房仪式结束后,还会举行南席宴席。
南席是羌族传统婚礼上的重要宴席,通常在新娘家或者新郎家的院子里举行。
南席上,新郎新娘还会收到宾客们送的礼物和红包,并接受亲友们的祝福。
七、亲友祝贺南席宴席结束后,新娘会接受亲友们的祝贺。
在这个环节中,亲友们会给新娘赠送红包,并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八、归寨归寨是羌族婚礼流程的最后一步。
在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郎会带着新娘回到新娘的家乡,完成最后一道传统流程。
到达新娘家乡后,新郎还会向新娘家长敬酒,以示尊重和感谢。
总的来说,羌族婚礼仪式流程庄重而隆重,注重传统和礼仪。
每一步都体现了他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亲友祝福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放前羌族婚礼的形式及其特征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调换亲等,讲究门当户对,有“穷找穷嫁,富找富配”的说法。
男女一旦订亲就要刻意回避,少见面。
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的现象,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
”这对于人口、财产的外流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补救作用,笔者的祖辈中还发生过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归,弟弟娶嫂子为妻的事,可见羌族这一习俗的古老和延续性。
茂县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有民谣曰:“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汶川县有谣曰:“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脱衣抱上床,说是郎来年岁小,说是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花也谢来叶也黄。
”这是对这种不公正婚姻的有力批判。
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许弃婚(离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没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则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别人成亲后才能考虑再嫁,而且只能嫁给伯伯或小叔子为妻。
寡妇再婚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视。
有谣曰:“头嫁由爹妈,三嫁由自身”。
羌汉通婚年代久远,以汉族入赘为多,赘婿随妻姓,死后须经族人同意方可入祖坟,流传有“招女婿上门,好比买骡子”的说法。
茂县还有抢婚的习俗,《旧唐书》所谓“贫家窃女而去”说的就是这种婚俗。
若男方向女方求亲不成,则邀好友数人,乘女方外出时将其抢回,强行成婚,一旦女方同意即到男家,五天后由男方父母背上礼物去女方家求情,再补办婚礼。
若女方不允,成婚后可偷跑回家,抢婚也有抢闺女的,但以抢寡妇为多。
长期以来,羌族处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边缘,在中原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夹缝里生存,一直处在两大势力冲突的最前沿,饱受战争之苦,但客观上也促成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其中羌族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主动归附中央王朝的事件。
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解放前羌族的婚姻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1.父母包办,儿女无权反对,结婚前男女青年未曾谋面的不在少数。
2.有早养儿女早享福的习俗,出现了女大男小,力求早婚的现象。
3.婚姻形式多样,有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亲上亲等。
4.抢亲奇俗。
以上四个方面中,前三种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痕迹。
受儒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育影响,产生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受“繁衍后代是家族第一要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等汉族农耕文化观念影响,产生了早婚、早养儿女早享福的观念。
可见前三种羌族婚姻形式是从周围汉族中借鉴、吸收而来的,相比之下,汉族的婚姻形式只多不少且名目繁多。
只有最后一个方面“抢婚”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婚姻形式,应是游牧于西北的古羌人婚姻形式的遗留。
二、解放后到现在羌族婚礼的变化及其过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羌族人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他们抛弃了婚俗中陈腐、落后的方面,保留了优秀的方面。
特别是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年轻一代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恋爱流行,当地人称为“耍朋友”,父母一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请家长拜托“红爷”出面作形式上的说合,但古老的仪式还是要照样举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说亲(开口酒)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
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二)、“吃小酒”,定婚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段时间,男方就叫“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子、点心等)去女方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
男方的父母请端公占卜,一旦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亲。
此时女方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量“吃小酒”(订婚)的日子。
到了“吃小酒”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备礼,送给女方的老辈子,男方一般派“红爷”、母亲带儿子去。
“红爷”要在吃酒前亲自烧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祖先禀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去女方探望并送礼。
(三)、“吃大酒”,定婚期若男方认为男女双方的年龄足够大,男方已经做好了一切物质上的准备,该办喜事了,就请“红爷”带上礼物去转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
届时男方拿一定数额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头饰、耳坠、手镯、金箍子、银坠子、衣服、裤子、鞋袜等,全要双份。
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反正要让女方满意才行。
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间隔几个月到几年才能完成。
(四)、成亲一旦婚期定好,就要准备成亲,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
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龛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
接亲这天,男方由红爷、新郎的老辈子(叔辈)、同辈的小伙子及兄弟姐妹和唢呐手等近20人组成接亲队伍,背上喜蜡、喜酒、鞭炮、娶亲帖子、喜钱等,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会竭力阻止接亲队伍进女方家门,男方要给女方的姑娘们发红包,一次一次地给,等女方满意了才打开门请男方的接亲队伍进去。
进门后女方唱欢喜歌,男方给钱,再唱再给,满意为止。
另外,男方要给女方送1个太阳馍,馍上挂有1条白布、1条红布、1根羊毛线、镶有1颗珊瑚珠。
男方把礼品放在堂屋的神龛前的桌子上,红爷致“接亲词”,用羌语说:“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从头说。
理不讲来人不知,须将此事晓众人。
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羌族女始祖神木姐珠)兴,所有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
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
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
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
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
”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
称之为“正席”。
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
(五)、举办男女“花夜”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
“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
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
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
问:(格妹哟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
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
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
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
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
接着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
”接着母舅家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
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
(六)、出嫁和迎娶女家正席、“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对太阳、月亮馍,装在一个新竹篓里,选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童随新娘背到男方家去,馍上刻有松柏图案,象征一对新人与日月同寿,似松柏常青。
发亲时间一到,唢呐响起“留念调”,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其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龛前,边哭边拜祖先、父母、长辈、哥嫂,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咛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
同时,释比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馍站在门边,新娘从馍下走出门,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
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释比做法事,口云:“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
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
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
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
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
饭毕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
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
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
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簪子也齐全。
”赞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稞、花生、红枣,祝福新人。
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格。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
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
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
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礼,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
“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
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