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

高中数学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
高中数学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安排: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必修1第三章的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2、教材的地位作用:

①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及蕴含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打开了求解方程的新思路。

②引入了“近似”的概念。一方面,在实际中离不开近似,另一方面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过程,蕴含着极限的思想。

③二分法是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程序性强,为后续的算法内容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解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并且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等,初步具备了函数与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根据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定理,基本具备判断零点是否存在的能力。

3、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或方程根的近似解;知道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常用方法,体会“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猜眼镜价格的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具体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求法,体会二分法的具体过程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逐渐逼近的思维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精确与相似的相对统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二分法”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的概括和理解;对精确度的理解。

五、教法选择: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及“引导——探究”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安排:

1、复习引入

2、提出问题

3、设置情境

1、提问

2、操作演示

3、给出定义

1、例题

2、练习1

3、练习2

1、复习引入

(1)、函数的零点;(2)、函数零点的求法;(3)、零点存在性定理;

目的:复习不仅是知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以及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提出问题

由之前的例1,我们已经知道函数6

=x

x

f在区间(2,3)内有零

x

+

2

(-

ln

)

点。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3、设置情境

(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上讲台,在一张纸上写出他的眼镜的价格,告知学生价格的范围,让学生猜价格。)

游戏:请你模仿李咏主持一下幸运52,请同学们猜一下下面这副眼镜的价格。

思考:如何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猜出它的价格?

目的: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提问:利用我们猜价格的方法,你能否求解方程0

+x

x?如果能求

-

ln=

2

6

解的话,怎么去解?你能用函数的零点的性质吗? 目的:问题链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猜价格时一分为二的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2、操作演示:借助

EXCEL ,计算函数62ln )(-+=x x x f 的函数值,引导学生

填写事先设置好的表格。

目的:使用EXCEL 向学生现场演示函数的输入过程,让学生亲历函数值的

求得,感受计算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适时地强调学好英语的好处,体

现学科间的联系性。

零点所在区间),(b a )(a f 的正负 )(b f 的正负 中点2

b a

c += )(c f 的正负 区间),(b a 的长度 (2,3) - + 2.5 - 1

该表格的设置直观明了,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写出零点所

在的区间。

3、给出二分法的定义:

Ⅲ、拾级而上 归纳步骤

Ⅳ、技能演练 应用巩固

例2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732=+x x 的近似解(精确度0.1)

目的:及时巩固二分法的解题步骤,让学生体会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有

效方法.解题过程中也起到了温故转化思想的作用.

练习1: 下列函数的图象与x 轴均有交点,其中不能用二分法求其零点的是 ( )

目的:让学生明确二分法的适用范围

练习2: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052=-x 的负数根(精确度0.1)

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理解.

Ⅴ、回顾反思 小结作业

2.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方法:学生归纳,互相补充,老师总结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知道理解二分法定义是关键,掌握二分法解题的步骤是前提,实际应用是深化.

五、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思维训练,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溶入渗透。整个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2)注重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与现实生活中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注重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体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好处。

九、教学评价

1、观察法: 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点评法: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各章节知识点与重难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知识要点】 1、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2、“属于”的概念 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元素 如: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如果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3)图示法(Venn图)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要点】 1、“包含”关系——子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2、“相等”关系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A B B A ??? 且 3、真子集 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全

高 中 数 学 必 修 4 教 案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使f(x)=0 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实质上是函数y=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的意义:方程f(x)=0 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零点定理: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至少有一个零点c,使得f( c)=0,此时c也是方程f(x)=0 的根。 4、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y=f(x)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f(x)=0 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y=f(x)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5、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f(x)=ax2+bx+c(a≠0). 1)△>0,方程f(x)=0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f(x)=0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f(x)=0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二、二分法 1、概念: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⑴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确度ε; ⑵求区间(a,b)的中点c;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1年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全册完整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其中R 为AB 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222222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 222 222222 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a b c C ab ?+-=?? +-? = ?? ?+-=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做题中两个定理经常结合使用. 3、三角形面积公式:

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 222 C A B π+? =- 222()C A B π?=-+. 5、一个常用结论: 在ABC ?中,sin sin ;a b A B A B >?>?> 若sin 2sin 2,.2 A B A B A B π ==+=则或特别注意,在三角函数中, sin sin A B A B >?>不成立。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中n a 与n S 之间的关系: 1 1,(1),(2). n n n S n a S S n -=?=? -≥?注意通项能否合并。 2、等差数列: ⑴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n a -1-n a =d ,(n ≥2,n ∈N +),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⑵等差中项:若三数a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⑶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或(n a pn q p q =+、是常数). ⑷前n 项和公式: ()() 11122 n n n n n a a S na d -+=+ = ⑸常用性质: ①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q p n m a a a a +=+; ②下标为等差数列的项() ,,,2m k m k k a a a ++,仍组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 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套) 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A .()8,9 B .()9,10 C .()12,13 D .()14,15 2.若函数f (x )在[a ,b ]上连续,且同时满足f (a )·f (b )<0,()02a b f a f +?? ?> ???.则( ) A .f (x )在,2a b a +?? ???? 上有零点 B .f (x )在,2a b b +?? ???? 上有零点 C .f (x )在,2a b a +?? ????上无零点 D .f (x )在,2a b b +?? ???? 上无零点 3.三个变量y 1,y 2,y 3随着变量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则关于x A .y 1,y 2,y 3 B .y 2,y 1,y 3 C .y 3,y 2,y 1 D .y 1,y 3,y 2 4.下列图象所表示的函数中,能用二分法求零点的是( )

5.对于函数f(x)在定义域内用二分法的求解过程如下:f(2014)<0,f(2015)<0,f(2016)>0,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函数f (x )在(2014,2015)内不存在零点 B .函数f (x )在(2015,2016)内不存在零点 C .函数f (x )在(2015,2016)内存在零点,并且仅有一个 D .函数f (x )在(2014,2015)内可能存在零点 6.已知x 0是函数()1 21x f x x =+-的一个零点.若()101,x x ∈,()20,x x ∈+∞, 则( ) A .f (x 1)<0,f (x 2)<0 B .f (x 1)<0,f (x 2)>0 C .f (x 1)>0,f (x 2)<0 D .f (x 1)>0,f (x 2)>0 7.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x ∈R)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A .(-3,-1)和(2,4) B .(-3,-1)和(-1,1) C .(-1,1)和(1,2) D .(-∞,-3)和(4,+∞) 8.某研究小组在一项实验中获得一组关系y 、t 之间的数据,将其整理得到如图所示的散点图,下列函数中,最能近似刻画y 与t 之间关系( ) A .y =2t B .y =2t 2 C .y =t 3 D .y =log 2t 9.某厂原来月产量为a ,一月份增产10%,二月份比一月份减产10%,设二月份产量为b ,则( ) A .a >b B .a <b C .a =b D .无法判断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汇总

- 1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步骤1. 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 得到b b a a sin sin = 同理,在△ABC 中, b b c c sin sin = 步骤2. 证明: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 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 所以C R c D sin 2sin ==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 ii A B C R R ==2c R =;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 (4)R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 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xy f(x)(x D)f(x)0y f(x)(x D)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xy f(x)f(x)0y f(x)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x)0y f(x)y f(x)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f(x)01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y f(x)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y kx(k0)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k(k0)y没有零点。②反比例函数xy kx b(k0)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2y ax bx c(a0)④二次函 数. 2xax bx c0(a0)(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x ax bx c0(a0)(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2xax bx c0(a0)(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xy a(a0,且a1)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 y logx(a0,且a1)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a n0n0y x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fxfx0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

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再把复杂的函数y,yfx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这另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12fafb0a,b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fafb0a,bfx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上连续,且a,b②在区间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 f(x)0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xf(x)从“形”的角度看:即是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x xxf(x)若函数的图象在处与轴相切,则零点通常称为不变号零点;00xx xxf(x)若函数的图象在处与轴相交,则零点通常称为变号零点. 009、二分法的定义 y f(x)f(x)f(a)f(b)0[ab]对于在区间,上连续不断,且满足的函数,通过不断地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f(x)10、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f(a)f(b)[ab]0(1)确定区间,,验证,给定精度; x(ab)(2)求区间,的中点; 1f(x)(3)计算: 1f(x)x0①若=,则就是函数的零点;11xf(x)x(a,x)f(a)0b②若<,则令=(此时零点); 1101xf(x)x(x,b)f(b)|a b|0a③若<,则令=(此时零点);(4)判断是否达到精度;即若,则得到1110a b 零点值(或);否则重复步骤(2)~(4). 1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易错点

高中数学必修1-5常考难点易错点 数学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一场噩梦。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只要能把数学成绩提上来,总成绩也就能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并且相对于语文英语等大科来说,数学想要提分也是最容易的,只要能多拿下一个选填题就能多拿下五分。而就经验而言,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其总成绩也一定不会差,而要想总成绩能名列前茅,数学必须要有120以上。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数学是一定要攻克下来的难关。 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数学难点以及易错点,请对照查看自己的掌握状况。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

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假期回顾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概念,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 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完整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测试A卷

升混合溶液后又用水填满,这样继1升酒精的容器里倒出1升后用水加满,再倒出11. 从盛满20(A) 章末检测题第三章) (续进行,若倒第k(k≥1)次倒出酒精f(k)升,则f(k)的表达式为.) 60分12小题,每小题5分,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k1919k-1k1 =+ D.f(k)(C.f(k)=) A.f(k)=k B.f(k)=1x-20202020) ,则函数g(x)=4f(x)-x的零点是(f(x)1. 若函数=x某商店迎来店庆,为了吸引顾客,采取“满一百送二十,连环送”的酬宾促销方式,即顾客在12. 11 D. B.2 C.- A.-2元,就元奖励券;满200),就送20店内花钱满100元(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奖励券或二者合计22040元奖励券;……当日花钱最多的一位顾客共花出现金70 300元,就送60送40元奖励券;满) x2. 方程-1=lgx必有一个根的区间是( ) 元,如果按照酬宾促销方式,他最多能得到优惠(0.5) D.(0.4,,,0.3) C.(0.30.4) A.(0.1,0.2) B.(0.2 元 D.17 580 C.17 500B.17 540元元A.17 000元,f(b)<0a1时,恰有一实根. x) (2=函数6. f(x)ex+-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是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把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2) , C.(01) , D.(1 0) 1B.( 1) 2A.(-,--,2|-a的零点个数为3-x,则a=________. |4x16. 若函数f(x)=3)

(完整版)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c =,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优秀教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1.1任意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角)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学法 回忆-观察-讲解-归纳-推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 ?? ~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 ?? ~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

端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 ,就形成角α.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的始边,OB 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 叫做叫α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 (即转体2周),“转体1080?”(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360?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 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 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 如教材图1.1.3(1)中的角是一个正角,它等于750?;图1.1.3(2)中,正角210α?=,负角150,660βγ??=-=-;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为了简单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α”或“α∠”可简记为α. 3.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象限角这个概念. 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如教材图1.1-4中的30?角、 210?-角分别是第一象限角和第三象限角.要特别注意: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

(完整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若直线过点(1,2),(4,2+3)则此直线的倾斜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2.若三点A (3,1),B (-2, b ),C (8,11)在同一直线上,则实数b 等于( ) A .2 B .3 C .9 D .-9 3.过点(1,2),且倾斜角为30°的直线方程是( ) A .y +2=33(x +1) B .y -2=3(x -1) C.3x -3y +6-3=0 D.3x -y +2-3=0 4.直线3x -2y +5=0与直线x +3y +10=0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平行 C .重合 D .异面 5.直线mx -y +2m +1=0经过一定点,则该定点的坐标为( ) A .(-2,1) B .(2,1) C .(1,-2) D .(1,2) 6.已知ab <0,bc <0,则直线ax +by +c =0通过(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一、三、四象限 D .第二、三、四象限 7.点P (2,5)到直线y =-3x 的距离d 等于( ) A .0 B.23+52 C.-23+52 D.-23-52 8.与直线y =-2x +3平行,且与直线y =3x +4交于x 轴上的同一点的直线方程是( ) A .y =-2x +4 B .y =12x +4 C .y =-2x -83 D .y =12x -83 9.两条直线y =ax -2与y =(a +2)x +1互相垂直,则a 等于( ) A .2 B .1 C .0 D .-1 10.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所在的直线是3x -y +2=0,直角顶点是C (3,-2),则两条直角边AC ,BC 的方程是( ) A .3x -y +5=0,x +2y -7=0 B .2x +y -4=0,x -2y -7=0 C .2x -y +4=0,2x +y -7=0

高中数学必修4重难点

P x y A O M T 高中数学必修4重难点 第一章 三角函数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则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0y x x α=≠. 9、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为正, 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0、三角函数线:sin α=MP ,cos α=OM ,tan α=AT . 1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221sin cos 1αα+=()2222sin 1cos ,cos 1sin αααα=-=-;

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5重难点整理

数学重点内容概括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 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高三生在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方程的实根,即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这是这一章的难点,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 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有必要的还要在做题时结合草图,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做题表求表面积时注意好到底有几个面,到底有没有上下底这类问题就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