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大唐西域记》(论文)

合集下载

论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

论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

论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玄奘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贡献,高度评价了其卓越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交流文化玄奘,唐代名僧,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洛阳人。

十三岁时,破格剃度为僧,法名玄奘。

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出敦煌,至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携回梵文经典六百五十多部。

玄奘载誉回到长安之后,唐太宗劝他做官,他坚决谢绝,决心献身于译经事业。

一、玄奘对佛教发展的贡献玄奘在印度生活学习了十四年,得到了很多印度高僧的指点,因此,他的佛教思想很接近于印度佛学。

而很多佛教流派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作了相当的改变,以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因此与印度佛教有较大的不同。

玄奘创立了中国佛教一个新的教派——慈恩宗,该教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照搬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很多做法和思想,它的“种姓”思想就明显受到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在皇帝的扶持下,曾盛极一时,但因不适合社会需要,就逐渐衰微了。

二、玄奘对翻译的贡献玄奘在翻译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45 年,他开始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657部梵文佛教经典,到他临死的前一个月为止,前后近二十年,翻译工作从未中断。

玄奘一共把75部(1330余卷)梵文佛教经典翻译成了汉语,这个数量超过了鸠摩罗什、真谛和不空三个人翻译数量的总和。

玄奘提出了影响巨大的翻译标准和意义深远的“五不翻规则”。

玄奖经过煞费苦心地探索与研究,终于释其所惑,他指出,汉译佛经要“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就必须改新革面,根除“旧译”“程序”。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另外,为使翻译能够真正实现“求真”和“喻俗”,玄奘独创了著名的“五不翻规则”: ( l )秘密故;( 2 )含多义故;(3 )此所无故;( 4 )顺于古例故;(5 )为生善故。

这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意义及其深远!真可谓“盖世无双,叹为观止”!现在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大量术语每天都在进入我们的生活。

大唐玄奘西行记的历史价值

大唐玄奘西行记的历史价值

大唐玄奘西行记的历史价值《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的游记,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该书叙述了玄奘一行人从长安出发到印度取经的全过程,详细记录了当时沿途经过的城市、山川、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等,对于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宗教、交通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探索古代文化《大唐西域记》对我们认识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中所记载的,如山西太原、西北吐蕃、新疆吐鲁番、印度贾拉伯尔、瓦莎奴等地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这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等方面提供了资料。

此外,书中还描述了一些古代的历史遗迹,如张掖马蹄寺、库车沙窟、敦煌莫高窟等,这些寺庙、塔庙、窟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佛教艺术及其发展情况,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推广佛教文化《大唐西域记》并不仅仅是一本纪实性的游记,它更是一部佛教文化宝典,通过玄奘一行人的译经取道印度之旅,展现了唐代的佛教勃兴情况。

书中对佛教的信仰、教义、仪轨及其流派等有着详细的阐释,对于佛教信仰者的宗教修行及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化了世界各地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启示当代文化《大唐西域记》虽然是一本古代游记,但其对当代文化也有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瑰丽之美,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光辉。

同时,它也是一本反映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提醒我们以宽广、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从《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中,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玄奘所经历的精神旅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世界、对文化、对生命的追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因此,《大唐西域记》不仅对于研究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能够促进我们的国家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作者:郭飞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奉唐太宗的命令口述,弟子撰写而成。

此书共分为十二卷,主要讲述了自己所了解到的西域的靈迹法教、山川地理、風土民情、有关各国的城镇人物和政治、经济、文化,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大体分为非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研究现状;非语言学;语言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1.《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奉唐太宗的命令口述,弟子撰写而成。

此书共分为十二卷,主要讲述了自己所了解到的西域的靈迹法教、山川地理、風土民情、有关各国的城镇人物和政治、经济、文化。

其中记载佛教的靈迹聖址和西域的山川地理最为重要。

记述的文字质朴,内容详实而全面。

如卷第二印度总述,其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时、邑居、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由此可见其叙述的详尽并且其叙述风格有优柔、明净之美,其语言简洁明快,所用词汇丰富,反映出了唐代语言的特色。

2.《大唐西域记》非语言学研究研究玄奘生平及译经事业的论文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白杨在2008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玄奘研究综述》一文,对玄奘及对玄奘研究的单篇论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对于我们了解玄奘及其所述写的《大唐西域记》材料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相关的文章主要是从历史、文化、地理、文学、农业、考古、人文等方面对《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其成果都是以期刊文章的形式呈现,有数十篇之多,简要列举如下数篇,可窥一斑:1)何英《从看唐代西域民俗》,对唐初西域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研究;2)王伶《俗文化考察》,重点考察唐代初期出行信仰的佛教模式和仪礼的具体内容,以及《大唐西域记》所展现的唐代西域物质生活与人生仪礼民俗文化;3)何红艳《与唐五代小说的创作》,从《大唐西域记》中梳理出部分题材,以大量实证材料证明《大唐西域记》对当时”征奇话异”的小说创作产生的深层影响;4)谷小勇等《中关于农业内容的整理与分析》,以物产、土壤和气候为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为目,对《大唐西域记》做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并简单考证了当时中亚、南亚以及西亚的整体农业发展状况;5)林承节《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对《大唐西域记》中所包含的印度历史的价值进行了研究;6)魏丹霞《浅析的散文艺术》,着重从散文的角度来对《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7)简圣宗《传说故事之研究》,对《大唐西域记》中的传说故事进行了研究;8)田峰《中所载西域女国考论》,从《大唐西域记》所记的”苏伐剌拏瞿呾罗”入手,对西域女国的相关资料重新做了梳理,认为西域女国的位置在今西藏中部偏南,种族为西羌;9)朱蕴秋、王立欣《中的印度人形象》,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借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的研究成果,对《大唐西域记》中的印度人形象进行解析,进而分析其蕴含的现实的、历史文化的内涵;10)王世平《价值的再认识》,主要从亚洲史、亚洲古地理、中西交通史、佛教史角度重新认识了《大唐西域记》的价值。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述评

《大唐西域记》研究现状述评

玄奘, 姓陈 , 名袜 , 法号 玄奘 , 唐代洛州缑 氏 ( 今 河南偃 师
县南缑 氏镇陈河村附 近 ) 人。玄奘 生 于隋文帝 开 皇二 十年 ,
卒 于唐 高宗麟德元年 。唐朝著名 的三藏法师 , 汉传 佛教史 上
2 . 1 《 大唐西域记》 非语言研究
最伟 大的译 经师之一 。1 3岁跟 随捷 法 师在洛 阳净土 寺诵 习
2 0 1 4年 5月
黑 龙 江 生 态 工 程 职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l a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c o l o g i c l a E n g i n e e r i n g
佛经, 后居 留 长安 、 汉川、 益 州 等地 。武 德 五 年 ( 公元 6 2 2
《 大 唐西域记》 非语 言研究成果 丰硕 , 这与作者的写作 目 的有关 。《 大唐西域记》 是玄奘受唐 太宗之命 而作 , 既要为 他 提供西域 的真实 资料 , 又要 传播 佛法 , 所 以他 在同一 本书 中
途经的一百一 十国 和传 闻所 知 的二 十八 国。全 书内容 丰 富 多彩 , “ 对当时被称为 ‘ 西域 ’ 的广大 中亚 和南亚 地 区的一百
二十多个 国家 的地理 、 气候 、 物产 、 历史 、 民族 、 语言 、 政治 、 风 俗、 宗教 等各 方面的情况作 了全面翔 实 的记 载 ” ( 《 大唐 西域 记 校注》 季羡林 等 ) 。而 世界上 流传 至今 的反 映该 地 区中世 纪状 况的 古文献极少 , 因而《 大唐西域记 》 成 了全世界最 珍贵
了描写 , 生动形象 , 通俗 易懂 , 这就完成 了《 大唐 西域 记》 的另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4期取经归来著成《大唐西域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为了瞻仰佛迹,寻求佛理,自三国至明代的一千多年间,西行求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像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东晋时期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就是突出代表。

此四人中,法显有《佛国记》,玄奘有《大唐西域记》,义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传世。

而这三部行记中,《大唐西域记》则以其翔实、深入而著称。

那么,《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如何编纂而成的呢?这还要从玄奘立志西行取经说起。

明代吴承恩写了一部名著叫《西游记》,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唐僧——唐三藏。

唐三藏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玄奘,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俗姓陈,名祎,玄奘是其法号。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幸的是父母早亡,家道逐渐困窘,于是便跟随其兄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

这期间,他涉猎了小乘和大乘佛教。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仅13岁的玄奘在洛阳剃度出家。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中原战火蔓延,玄奘与长捷为避战乱,西入长安。

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十数年间,他参谒宿老,拜访名师,足迹所至,几近半个中国。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再次来到长安,此时他已通究佛经,造诣日深,誉满京师。

然而,由于高僧派系的不同,玄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疑惑,佛教中同一个问题不同派系的解释和观点往往大相径庭,这使玄奘无所适从,不能够辨别真伪。

此外,玄奘还感觉到佛教经典的译本太少,并且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错误,文笔拙劣,词不达意,很难满足研究的需要。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玄奘产生了去佛教中心印度取经的想法。

不久,玄奘结侣陈表,申请去印度西行求法。

但当时朝廷对百姓出国限制极严,玄奘西行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批准。

不过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贞观元年(一说是三年),玄奘离开长安,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越阻涉险,历尽艰难,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印度。

《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见闻实录

《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见闻实录

《⼤唐西域记》:⽞奘西⾏的见闻实录《⼤唐西域记》:⽞奘西⾏的见闻实录张⼴英 乌仗那国周五千余⾥,⼭⾕相属,川泽连原。

⾕稼虽播,地利不滋。

僧伽罗国周七千余⾥,国⼤都城周四⼗余⾥。

⼟地沃壤,⽓序温暑,稼穑时播,花果具繁。

⾦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

昔佛在世,⾼数百尺,屡经残伐,犹⾼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焉。

——《⼤唐西域记》 历尽艰⾟,⽞奘西⾏取经 作为神话⼩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在中国,⽞奘是家喻户晓的⼈物。

1300多年前,他万⾥跋涉,西⾏取经,《⼤唐西域记》⼀书就是他西⾏途中的见闻实录。

如今,⽆论是⽞奘还是他的《⼤唐西域记》,都有着世界级的知名度,这⾜以令他的家乡⼈引以为傲。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今属洛阳偃师)⼈,⽣于隋⽂帝开皇⼆⼗年(公元600年)。

他5岁丧母,10岁丧⽗,孤苦⽆依,只好到洛阳净⼟寺投靠⼆兄陈素。

13岁那年,⽴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他被破格剃度,从此正式遁⼊空门。

当时洛阳佛学氛围浓厚,少年⽞奘天资聪颖,勤学不辍,很快崭露头⾓。

可惜,到他19岁时,净⼟寺因战乱⽽不再是⼀⽚净⼟,⽞奘只好离开洛阳,到成都、长安(今西安)等地游学。

⼏年后,他的佛法修养已令京师长安的⾼僧刮⽬相看,⼤家称他“佛门千⾥驹”,认为他肩负着光⼤佛学的重任,然⽽,⽞奘知道他对佛学还有许多疑惑和期待。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迟迟等不到朝廷批⽂的⽞奘决定孤⾝涉险,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

这⼀路,⽞奘历尽千⾟万苦,多次⾝陷绝境。

最终,他到达了印度佛教中⼼那烂陀寺,在那⾥留学5年,之后⼜周游印度。

当地僧众景仰他的⼈品学识,戒⽇王还为他召开了曲⼥城辩法⼤会,他的名⽓越来越⼤。

⼈们希望他能留在印度,然⽽,⽞奘已完成西⾏使命,他义⽆反顾地回了国。

公元645年正⽉,⽞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京师长安,并带回了⼤量的印度佛经及佛像、舍利等。

随后,唐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召见了他,“君⾂相见尽欢”。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标题:初探宋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摘要: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它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在佛教方面,宋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玄奘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论文从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和《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出发,探讨了该书对佛教在宋代的传播以及对其影响。

关键词:宋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佛教传播;影响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在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佛教在宋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著作。

本论文旨在从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和《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出发,探索该书对佛教在宋代的传播以及对其影响。

二、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宋代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三种主要宗教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佛教方面,早在唐朝时期,佛教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宋朝的建立,佛教逐渐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相结合。

不仅有专门的寺庙和僧侣,还有清净道、华严宗、法相宗等各种派别的出现。

佛教在宋代的传播,除了依靠宣讲和佛经的传递外,还有利用艺术、文学、音乐和社会活动等形式扩大影响力。

三、玄奘《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影响1. 《大唐西域记》的价值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著作,该书在对佛教的发展和历史的描述中,极为详细地介绍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对佛教研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它通过描述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大唐西域记》的传播《大唐西域记》于唐朝时期出版,当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经过长期的传播和流传,该书在宋代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佛教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随着宋代佛教的发展,该书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

3.《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促进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描述的佛教活动,具有非常大的教化意义。

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摘要论玄奘精神及现代启示摘要:唐代的玄奘法师,广学多闻,深通佛教大小乘及世间各种学说,二谛圆融,智慧和品格很高,成就很大。

可以说玄奘法师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千古第一人,其成就为世界所公认。

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系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行取经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自信心”,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更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玄奘精神;现代启示;求法西行目录一、玄奘法师的精神 (3)(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 (3)(二)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 (3)(三)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 (3)(四)建正法幢,捍卫真理 (3)(五)热爱祖国,在文化上作出贡献 (4)(六)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4)二、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5)(一)德行的实践 (5)(二)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5)(三)增进国际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5)三、玄奘精神的现代启示 (5)(一)中国佛教应该“走出去” (5)(二)佛教界应着力提升佛教信仰者的素质 (6)(三)深入研究和宣传“玄奘精神” (6)一、玄奘法师的精神(一)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论”在各地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

经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发现当时各地所讲解的经论,“各擅宗途”,即便以佛经为核定的依据,也是“隐现有异,莫知适从”,也就造成了“遂使双林一味之旨。

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

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i的局面。

这时他没有去参与纷争,而是为解决纷争西行求法。

其动机和目的非常单纯,“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困扰着他,于是求取佛法来解决这些争论不清的问题,没有丝毫其他私人目的,为此他宁可做一个偷越国境的犯人,宁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穿越边关险境去向外国真诚学习佛法、勇于探索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公元602
~664年),俗名陈秭,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陈河村附近)入。

玄奘是他的法名。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
苏嘉
后又称三藏法师。

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

隋唐高僧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受过玄学的熏陶,所以生于儒学世家的玄奘,虽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却很自然地接受了佛教教义,出家为僧。

佛教在古印度有小乘、大乘之分,大乘又有“空宗”、“有宗”之别。

小乘要求累世修行,才能进入天国,不受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欢迎。

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不用修行,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有宗”除空之外,还保护和修炼“佛性”的“有”。

所以玄奘选择大乘“有宗”。

隋唐时,佛教在中国传布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重要经典已经译成汉文。

但译文舛错不少,文意不明,难以理解。

因此,玄奘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去古印度求法。

他在印度留学十几年,苦心钻研佛学理论,甚至熟悉“外道”的情况,还参加过宗教大辩论,并取得胜利,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但玄奘在古印度时,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

所以当他回国时即上表唐太宗,因而得到热烈的欢迎。

唐太宗并非信仰佛教,而是十分关心西域突厥一带的社会政治状况。

接见时即要求玄奘“助秉俗务”,玄奘没有允应。

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译经和写作上。

组织译场、网罗助译人才,开始译经。

并用一年时间,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就完成《大唐西域记》,进呈唐太宗。

玄奘以赴古印度求法时亲历和闻见的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题目,记述它们的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共十二卷。

由于它保存了7世纪中亚、南亚的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史、宗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玄奘既通华言,又娴梵语,对佛教各宗派,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主张翻译全文,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会贯通经中的真正含义,白创新的译风。

所以在佛经翻译史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明刻十卷本书影
《大唐西域记》有《四部丛刊》影宋梵荚本、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径山藏》本,1981年中华书局刊有向达辑敦煌、福州藏、金藏三残本影印合刊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季羡林等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见解的校注本。

还有日、英、法等译本。

.|.
丽鬲而面面磊可1万方数据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
作者:苏嘉
作者单位:
刊名:
出版史料
英文刊名:PUBLICATION ARCHIVES
年,卷(期):2010(1)
1.刘文典.诸伟奇.Liu Weidian.Zhu Weiqi大唐西域记简端记[期刊论文]-文献2000(2)
2.王春春.王洪洋《大唐西域记》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期刊论文]-今传媒(学术版)2009(4)
3.苏嘉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期刊论文]-出版史料2010(3)
4.苏嘉20世纪初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期刊论文]-出版史料2010(4)
5.何红艳《大唐西域记》与唐五代小说的创作[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
6.谭继和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5)
7.朱蕴秋.王立欣.ZHU Yunqiu.WANG Lixin《大唐西域记》中的印度人形象[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2005,17(1)
8.孙尚勇.Sun Shangyong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之佛本生窣堵波[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5(4)
9.王青.Wang Qing玄奘西行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5(1)
10.田峰.TIAN Feng《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于阗的三则故事小考[期刊论文]-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3(5)
引用本文格式:苏嘉玄奘和《大唐西域记》[期刊论文]-出版史料 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