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讲义
管理学-课程中心-湖南大学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强调结果,使总部人员摆脱日常运营具体事务, 专注于长远战略规划,也有利于培养高级经理所必需 的多方面才能和全局视野。 缺点: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厂长 指挥命令权
职能科室
职能科室
车间主任
职能组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职能组
参谋、指 导 无权命令
优点: 统一指挥 职能专业化
班组长
班组长
班组长
特点:直线命令、参谋建议 适用:中型企业普遍适用
湖南大学通识平台课程《管理学》讲义
缺点: 高度集权 横向联系差 信息传递慢
湖南大学组织结构图
校长 指挥命令权
学工处
教务处
土木院
学工办
工管院
化工院
教务办
参谋、指 导 无权命令
市场营销系
工商管理系
电子商务系
特点:直线命令、参谋建议
湖南大学通识平台课程《管理学》讲义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最早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 提出,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 一种高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一天内 拿到贷款 一天内 拿到贷款
业务部1 客户
业务部2 客户
业务部3 客户
一天内 拿到贷款
业务部4 客户
一天内 拿到贷款
湖南大学通识平台课程《管理学》讲义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乡镇干部依法行政培训讲义 PPT课件

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2)
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3)夫妻双方结婚5年以上,因患
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经治愈要求生育的;(4)一方或
者双方是再婚的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
过子女的”。
7
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 >> 地方性法规
农业人口的生育政策:《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 夫妻双方是农民,除适用第三十四条规定外,符合下 列条件之一,可以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1)第一个孩 子是女孩的:(2)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少数民族的; (3)男到独女无儿户家结婚落户的。
17
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 >> 地方性法规
第六十三条规定:“在县以下人民政府、街道 办事处、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岗位累计工作20年以 上,并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的专职人员,退休时给予奖励。在乡(镇)以上人 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划生育 工作的专职(含招聘)人员,可以享受人民政府或老 单位发放的岗位津贴和劳动保护待遇。”
14
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 >> 地方性法规
我们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同时
规定了计划生育执法人员的权益。
第六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
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
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
务受法律保护”。
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
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已生育—个子女 的,应当落实避孕措施;已生育两个子女的,一方应当首选 绝育措施;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怀孕的,应当及时采取补 救措施”
建立定期孕情、环情检查制度。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讲解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二、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三、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四、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五、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时代条件和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外,还有着深刻的理论思想渊源,而各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更使公共管理学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本章将以探究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为开端,继而分析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历程、新公共管理思潮及其在各国的实践。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兼收并蓄、积极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思想养分,是公共管理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行政学、政治学对公共管理学的传统影响自不待言,社会学、心理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最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影响。
可以说,正是企业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嵌入”,才使公共管理学有可能从公共行政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本节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1.古典学派理论2.行为学派理论3.决策学派理论4.系统学派理论5.新管理主义理论第一,企业再造理论第二,虚拟企业第三,学习型组织二、当代经济学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政府失败论第一,公共决策失效。
第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1)代理理论(2)交易费用理论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的有关实践和具体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
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
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公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从那时候算起,公共管理学至今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对于这段历史,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划分和描述。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视角人手对公共管理学作了划分。
管理基础-宋联可博士-学员讲义(课前版,中英文版)-14052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Organizing组织
Arranging work to accomplish organizational goals. 安排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Leading领导
Working with and through people to accomplish goals. 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 吉尔布雷思夫 妇
Focused on increasing worke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sted motion通 过减少多余的行动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Developed the microchronometerto time worker motions and optimize performance.发明测微计时表记时工人动作 以最大化工作绩效。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1)Scientific Management科学管理
Fredrick Winslow Taylor费雷德里克〃W〃泰罗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科学管理之父 Published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出版了 《科学管理原理》
Have a distinct purpose (goal)明确的目的 Composed of people由人员组成 Have a deliberate structure有精细的结构
1–8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宋联可博客:/songlianke
育明教育2015年人大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冲刺班讲义-经济学讲义

如图,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为 u 、通货膨胀率为 3%的 A 点。若这时政府采取 扩张性政策,以使失业率降低到 u1。由于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 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 6%。因为在 A 点处,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 3%,而现在实际 的通货膨胀率为 6%,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会增加生产,增加就 e 业,于是失业率减少为 u1。于是就会发生图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PC1(π =3%)所示的情况, * 失业率由 u 下降为 u1,而通货膨胀率则从 3%上升到 6%。 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期的。 经过一段时间, 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 下降,这时他们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 3%调整到现在的 6%。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 * 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 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 u 。 但此时经济已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 胀率预期(即 6%)的 B 点。 将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 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 PC1、PC2 等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 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 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LPC。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 QQ1559022430 徐老师 3.说明美国近年来实施的量化宽松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作用机制。 【分析】 答: (1)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 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 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 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2)美国近年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是:美联储 2010 年 11 月宣布推出第二 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在 2011 年 6 月底以前逐月购买总量为 6000 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 债,以增加流动性,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3)作用机制: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增加,LM 曲线向右下移动。
[司法考试]行政法讲义
![[司法考试]行政法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2e317e60508763231121279.png)
第一部分 行政法基本知识一、行政法知识体系(图表一)权利权 力行政主体相对人管理: 不平等行政行为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 行政强制 行政公开监督: 平等行政救济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国家赔偿公民组织私 公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二、行政法基本原则1、合法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2、程序正当原则:3、权责统一原则:4、合理行政原则:(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应当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实质正义)56、诚实信用原则:二、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图表二)★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称条例、规定、办法。
规章不得称条例。
★地方性法规由省、较大的市(包括省会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经济特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市级地方性法规需经省人大常委会4个月内批准。
★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代会制定。
第二部分专题讲解专题一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不同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一、行政主体资格(图表三)☆☆☆☆☆★总结:1、下级机关经上级机关批准的行为中行政主体资格:复议看职权,诉讼看名义2、法律、法规、规章对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授权为真授权,行政机关自己作出的授权为假授权,视为委托。
●重要法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十九条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00054管理学原理 讲义 第十三章

第五篇控制篇——第十三章控制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控制的概念、必要性与类型,了解控制的目的,以及控制与计划、组织和领导之间的关系,熟悉控制的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为:从狭义讲,控制就是指“纠偏”,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从广义概念讲,控制并不仅限于“纠偏”,同时还包含着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因此,控制与下列两项事件有关:第一,将现在执行情况与原来计划进行比较,以观究竟;第二,当执行状况与原来计划有所不同时,即予以纠正督导。
所以,在管理活动中,完整的控制包括了“纠偏”和“调适”这两方面的含义。
控制的功能就是将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进行比较,其间如果有任何差异,即由控制予以纠正与处理二、控制的必要性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职能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控制工作是否有效。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在执行计划的活动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管理控制也就成为必然。
(一)环境的变化如果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静态的环境,其中各个影响组织活动的因素永不发生变化,例如,市场供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那么,管理人员便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各种管理活动,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
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组织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组织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作相应的调整。
(二)管理权力的分散只要组织达到一定规模,管理者就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组织和指挥全体员工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doc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1. 管理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