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手术】一个很有意思的手术【鞍区脑膜瘤】

【看图说手术】一个很有意思的手术【鞍区脑膜瘤】展开全文

这是我去年在芬兰赫尔辛基看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手术。手术前考虑是一个鞍区脑膜瘤

手术入路——右侧眶上外侧入路(Juha最喜欢、使用率最高的手术入路,是Yasargil经典翼点入路的改良),手术切口设计要以额骨颧突为中心,开始于中线旁约1-2cm,向下止于颧弓上2-3cm。

将皮瓣翻向前牵拉

于颞上线剥离颞肌,向前牵拉,目标是显露眶上缘和额骨颧突。这个手术入路剥离颞肌的范围较小,术后引起颞肌萎缩和颞下颌关节、咀嚼的问题较少。

于颞上线钻孔一个

游离骨瓣,骨瓣面积较小

对于蝶骨嵴的处理,我们经常碰到棘孔和松质骨的出血,常规需要用骨蜡封堵,较为费事。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小磨钻。利用金刚钻的高速高温,在磨除蝶骨嵴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处理骨质的出血。

围绕着额骨颧突弧形剪开硬脑膜。这个手术入路实际上是从单侧额下入路。这里需要感叹的是他们的高质量麻醉技术,打开硬膜前脑组织张力就控制的非常理想,为这种眶上外侧入路的操作提供便利条件。一起学习的希腊、墨西哥等国的医生都很羡慕他们的麻醉水平。

向后牵开额叶后,释放鞍上池的脑脊液,必要时还可释放颈内动脉池的脑脊液,目的是使脑组织张力下降,利于术野的显露。Hernesniemi教授并不常规分侧裂。

然后,分离视交叉上方的蛛网膜。

视交叉后方就是终板,通常为灰蓝色的薄膜,如果脑组织张力下降的不理想,就可打开终板,释放三脑室的脑脊液。

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周岩

沿右侧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间隙探查进入鞍上区,当时并没有发现

肿瘤,取而代之的是一团畸形血管。

当时,Hernesniemi教授考虑可能是动静脉畸形,让我们再看看这个病人的CTA影像,肿瘤表面有一团异常血管。

随后,进行了吲哚荧光造影检查,确定了这并不是动静脉畸形。

随后,Hernesniemi教授毫不犹豫,以极快的速度切入畸形血管团,电凝切除。解决完畸形血管团后,见到了下方的肿瘤组织,冰冻活检提示为脑膜瘤。

术后,Juha Hernesniemi教授给我们讲解手术时提到,如果是AVM,除了常规的处理方式外,动作一定要快,越快出血越少、损伤越小。对于血管壁发育不好的这些畸形血管,烧灼的技巧是带着点正常脑组织一起烧灼。

鞍区肿瘤.

鞍区肿瘤切除技术管理规范及质量保障措施 为规范鞍区肿瘤切除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临床技术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鞍区肿瘤切除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鞍区肿瘤切除术是指经蝶窦、经额或经外侧裂等途径切除鞍区肿瘤的技术。鞍区肿瘤主要包括鞍区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和蝶骨嵴内侧脑膜瘤。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鞍区肿瘤切除术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 (三)从事该项技术的医院必须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病房,床位40张以上,能独立开展神经外科四级手术,有良好的显微外科操作基础。 (四)每年完成15例以上鞍区肿瘤切除术,包括经蝶窦肿瘤切除术,且经额或经外侧裂肿瘤切除术不少于10例。肿瘤全切达80%以上,且死亡率低于10%,近三年无与该项技术相关并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五)医院设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六)有符合要求的无菌手术室 1、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 2、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配有必备的抢救药品。 3、配有神经外科手术专用显微镜、显微外科手术器械、术中内窥镜辅助设备及鞍区肿瘤切除术所需要的其他设备、设施。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检验科:能够满足神经外科术前必要的化验检查。 2、医学影像科:有16排或以上的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MRI)等设备。 3、病理科:能够进行神经病理学诊断。 (八)有至少3名具有鞍区肿瘤切除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副主任医师或以上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有经过显微外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实施鞍区肿瘤切除术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第一执业地点为申请单位。 2、有10年以上神经外科工作经验,且有5年显微神经外科操作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鞍区占位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

鞍区占位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 鞍区肿瘤的概念 鞍区肿瘤是指发生在蝶鞍区的肿瘤,可分为鞍内、鞍上、鞍旁、鞍后及鞍下肿瘤。包括垂体瘤(54.8%)、颅咽管瘤(35.4%)、脑膜瘤(5.2%)、异位松果体瘤(2.8%)、视交叉胶质瘤(1.0%)等。其中鞍区及鞍上多为垂体瘤、颅咽管瘤,鞍旁为脑膜瘤,鞍后为脊索瘤,鞍下为蝶窦肿瘤。 1. 手术治疗在当今仍然是鞍区肿瘤最常采用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良性肿瘤尤其如此,即便是恶性肿瘤也有不少患者能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收到延长寿命的效果。 2.用手术方法不能彻底切除的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可推迟肿瘤复发,延长病人寿命。 3.在一些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化学药物治疗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鞍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鞍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1.尿崩症; 2.垂体功能低下; 3.水和钠离子代谢紊乱; 4.脑脊液鼻漏等。 (一)尿崩症 1.评估尿崩症发生的可能性开颅或经鼻蝶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一般很少发生尿崩症。而垂体微腺瘤尿崩症的发生较多见,一般为暂时性,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4H以内,持续时间多为1~2周。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高,且尿崩程度严重,恢复时间相对较慢,多数需要4~5周。鞍区脑膜瘤和胶质细胞瘤发生尿崩症者较少。 2.术后严密观察尿量和尿比重鞍区肿瘤术后最好留置尿管,每小时观察尿颜色、比重,用量杯测量尿量并准确记录,若尿量大于200ml/H,尿颜色逐渐变淡,尿比重低于1.015,同时患者伴有口渴,多饮,24H尿量大于4000ml,提示有多尿和尿崩的可能,应及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准确使用治疗尿崩的药物并观察药物反应按时按剂量应用神经垂体素,对24H持续微量泵泵入神经垂体素者,应严格计算泵入速度,并要求2~3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泵入。防止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或药量过大引起尿闭,造成水钠潴留而加重术后脑水肿反应。同时观察用药后反应,神经垂体素在抗利尿的同时还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患者可出现面色潮红、烦躁、头晕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应报告医师予以药量调整,与此同时应向家属和患者进行用药知识宣教,共同保证安全用药。 4.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观察有无低血钠和低血钾症状对尿崩症患者每1~2天抽血测血清电解质1次,了解血清电解质水平。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手足麻木、腹胀等低血钾的表现,观察有无疲乏、恶心、厌食以及极度烦渴和意识障碍等低血钠的表现。 5.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记录24H出入量,为医师每日补液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尿量进行口服补液,补液原则为尿量+呼吸(400毫升)+皮肤(无汗500毫升)=当日补液量,观察患者皮肤粘膜弹性,保证患者在丢失水及电解质的同时,通过增加饮水及饮品来补充。大量饮水易造成患者厌水和恶心,可鼓励患者应用橙汁或其他果汁,因橙汁含有较高的钾离子,有利于补充钾离子。 (二)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垂体功能多数好转或维持现状,个别患者出现加重而出现较严重的垂体功能低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较高,达60%以上。垂体功能低下患者主要表现为:嗜睡、表情淡漠、疲倦、乏力、皮肤干燥苍白、食欲缺乏或无力进食,下床后

【经验】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技巧

【经验】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技巧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sellaemeningiomas)又称鞍上脑膜瘤,是对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的统称,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由于肿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术前计划及显微外科技巧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1899年Steward首次在尸检中发现鞍结节脑膜瘤。1916年Cushing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术。1938年Cushing 和Eisenhardt总结28例手术治疗经验,首次对鞍结节脑膜瘤的起源、生长、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做了系统阐述,并将术瘤分为四期:(1)早期,(2)无症状期,(3)适合手术期,(4)晚期或不能手术期。 鞍结节脑膜瘤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多以单眼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视力视野损害逐渐加重,并可伴有头痛和内分泌改变。随着CT和MRI的普及,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不困难。根据术前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即可帮助术者制定恰当的手术计划,又可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Goel等采用计分法来判断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预后,具体方法为: 病程(<3月1分,3月~2年2分,2~5年3分,>5年5分); 视力(单侧下降1分,双侧下降2分,一侧失明3分,一侧失明另一侧下降4分,双眼失明6分); 脑部症状(偏瘫3分,神志改变3分,行为改变2分,抽搐1分,内分泌紊乱1分); 全身状况(糖尿病1分,高血压1分,妊娠2分);年龄(50~60岁1分,60~70岁2分,>70岁3分); 瘤周脑水肿(轻2分,中2分,重3分);动脉包绕(ACA4分,一侧ICA1分,双侧ICA2分);

经鼻颅底手术中高流量脑脊液漏修补的那些-TipsandTricks

经鼻颅底手术中高流量脑脊液漏修补的那些-TipsandTricks 在经鼻颅底手术中,颅底修补和重建是关键的步骤,特别是对于那些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患者,目前修补方法每家中心都各有自己的发展和独特点,本文介绍我们CMU-EEA团队常用的几种加强版修补方法。 1、简易版强&强联合(人工硬膜反塞&游离中鼻甲粘膜) 游离中鼻甲粘膜之废物利用版:垂体瘤手术中的脑脊液漏临床比较常见,对于鞍隔的意外小裂口通常局部支撑后一般问题不大,因为垂体瘤中,有鞍隔和鞍底两道门户来防止脑脊液漏。在鞍底这道门户的修补中,游离的中鼻甲粘膜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补材料,个人体会这种游离的鼻粘膜可以负责术后两周以后的脑脊液漏防护,但是在一些鞍隔意外比较大的漏口情况下,如果术后1周内存在脑脊液漏,可能影响游离中鼻甲粘膜的生长和贴敷,造成修补失败。因此对于意外的鞍隔大漏口,我们团队尝试伍用比较软的可吸收人工硬膜加强修补鞍隔漏口,在临床上屡试屡爽,介绍给大家,该方法局部取材,不用另外切口取脂肪,并且方便可靠。 典型病例如下(见下图):男性,视力障碍起病,磁共振显示鞍区垂体大腺瘤,略微呈现哑铃样,术中质地软,鞍隔出现较大漏口,采用可吸收人工硬膜反塞漏口,游离中鼻甲粘膜加固颅底,术后经过平稳,复查肿瘤全切。 相关视频:哑铃型质软垂体瘤,鞍隔较大漏口,术中脑脊液漏反而有利于鞍上质软肿瘤的切除,但是高流量漏对修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首先采用柔软的可吸收人工硬膜钓鱼法反塞减小鞍隔漏口,降低脑脊液漏程度,然后利用游离中鼻甲粘膜补充覆盖鞍底(见修补图示及视频),该方便简单实用,可靠确实,临床取材方便。 2、增强版强&强联合(鞍区及鞍上一体骨瓣还纳&带蒂鼻中隔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 1头颅平片 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其主要变化有: 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 ②肿瘤钙化; 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

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 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 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 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 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

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鞍区CT冠状位扫描和薄层扫描对提高肿瘤的诊断发现率及显示肿瘤与附近鞍底、蝶窦等骨性解剖结构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MRI是目前诊断垂体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与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海绵窦等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有指导价值。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T1加权像上,鞍区和鞍旁肿瘤通常呈低信号,正常垂体及垂体柄向对侧移位,早期扫描肿瘤信号低于王常垂体。此外内分泌同位素检查测定垂体及靶腺激素水平及垂体功能动态试验,有助于了解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的功能,对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估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颅咽管瘤 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发病高峰年龄在7~13岁、20~25岁和60~65岁,鞍内型颅咽管瘤多见于成人。临床内分泌症状以下丘脑内分泌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尿崩症和体温调节异常等。伴有垂体功能减退症状,儿童表现为体格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易乏力、面色发黄、皮肤光滑苍白和皱纹,貌似老年。性器官不发育。无第二性征。成人中,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和早衰;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和毛发脱落。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人较多见。颅高压大多为肿瘤长入第三脑室引起室间孔阻塞所致。儿童多见,临床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是指位于鞍区的肿瘤,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部位,是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所在的区域。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放射性核医学方法等。下面将对鞍 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1. MRI影像表现: (1) T1加权像: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CSF)呈明亮信号,正常垂体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明亮信号。鞍区肿瘤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如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垂体腺瘤多数呈高信号,并可呈包膜型、囊变型或实性型。 (2) T2加权像: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暗信号,正常垂体 呈高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低到高不等的信号。相对于T1加 权像,T2加权像更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包膜。 (3) 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组织 内的自由扩散来产生图像,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几乎所有的鞍区肿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垂 体则呈低信号。 (4) 造影增强:磁共振造影增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 构的关系,包括肿瘤的包膜、囊变、坏死或出血等特征。通常使用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可以使肿瘤的强化增加,从而使肿

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2. CT影像表现: (1) 平扫CT:平扫CT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结构,如蝶鞍的形态、大小和形变等。由于鞍区肿瘤通常不发生骨质破坏,因此平扫CT对于鞍区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2) CT增强:蝶鞍增强CT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包膜 和囊变等特征。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呈现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分布特点。 3. 放射性核医学方法: (1) 甲氨蝶呤(99mTc-MIBI)显像:甲氨蝶呤显像能够显示垂 体腺瘤和部分垂体腱膜瘤,但对于垂体室管膜的病变则无法显示。 (2) 白血病脑腰液显像: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鞍区来源的 脑脊液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综合上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在MRI上,脑 脊液信号正常、垂体信号低、肿瘤信号高;在CT上,主要显 示骨骼结构变化;在放射性核医学方法中,可观察到甲氨蝶呤显像和白血病脑腰液显像等特征。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鞍区肿瘤。4. 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TSMs)通常起源于视交叉沟和鞍结节,因其解剖位置较近,临床上把起源于鞍膈、前床突、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统称为TSMs,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TSMs毗邻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切除技巧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眶上外侧(lateral supraorbital,LSO)入路由HERNESNIEMI等在2005年首次报道,此入路简单、快速、安全、损伤小。 手术方法 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手术入路侧别,偏侧生长的选择瘤体较大的一侧入路,跨中线对称生长的选右侧入路。患者取仰卧位,上半身抬高约20°~30°,头部下垂15°,向对侧旋转约30°。作发迹内起自中线,从外下方弧形走行至耳前1 cm,颧弓上3~4 cm,总长约7~9 cm的切口。常规消毒铺巾后,切开头皮,分离前段颞肌及骨膜,将肌皮瓣翻向眶上缘及额颧突附近。在颞线后下方钻1骨孔,然后用铣刀打开4 cm×5 cm的骨瓣。磨钻磨削去除蝶骨嵴和前方额底骨质,使前颅窝尽可能平坦。 硬脑膜悬吊后,围绕蝶骨嵴弧形剪开硬膜。显微镜下自额外侧进入颅底,解剖视神经-颈内动脉池蛛网膜,适当解剖侧裂,充分释放脑脊液。双极电凝处理肿瘤前外侧基底部血供后,充分瘤内减压、减瘤,蛛网膜界面下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蛛网膜下视神经上细小滋养血管,肿瘤侵犯的颅骨予以磨除,必要时颅底重建,防止脑脊液漏。 讨论

鞍结节脑膜瘤(TSMs)属于鞍上区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TSMs与视神经结构关系密切,大多数的TSM患者都存在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因此,手术是TSM患者唯一合理的治疗选择。但是,由于鞍区涉及重要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手术视野显露至关重要,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文献报道,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较多,包括翼点入路、单或双侧额下入路、额下外侧入路、眶上锁孔入路、经鼻蝶入路等。 LSO入路为HERNESNIEMI等在翼点入路基础上,不断总结手术经验而创建。采用LSO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开颅简单、用时短,具有侵袭性小的特点,减少了开颅相关并发症。在TSMs的显微切除中,传统的单额或双额入路存在以下缺点:冠状切口长;高额窦开放率;较多的额叶暴露和牵拉;下丘脑损伤;嗅神经损害;上矢状窦前1/3及额叶回流静脉的结扎。这些弊端在LSO入路均可避免。 经典的翼点入路缺点为:切口较长;手术对脑组织牵拉较多;高位病变存在盲区;显露对侧病变距离较长。采用LSO入路能减少开颅时间,降低对颞肌的损伤,避免对面神经额支的损害,降低了手术对容貌的破坏,能够以较短的距离到达鞍区。TSMs的血供常来自于脑膜血管、筛后动脉以及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无名脑膜动脉,应用LSO入路有利于早期处理TSMs供血动脉,从基底部阻断肿瘤血供。此外,TSMs的大小并非限制LSO入路应用的主要因素,大型肿瘤也可通过脑松弛技术、瘤内减压技术及蛛网膜界面分离技术实现有效切除。但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被肿瘤包绕时,应用LSO有其局限性,此时采用双额经纵裂入路比较合理。 此外,对于肿瘤切除后需要进行颅底重建的病例,经LSO入路存在一定困难。LSO入路视神经的保护:TSMs患者大多数均有不同程

鞍区颅咽管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体会和经验

鞍区颅咽管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体会和经验---参与长春,2015年中国神经肿瘤年会大会发言交流 颅咽管瘤的起源跟垂体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围绕颅咽管瘤的开颅手术入路是百舸争流,各显神通。从经典的翼点入路到大脑前纵裂、从经额基底到经胼胝体入路,手术入路的不断变化在于尝试找到一个合适的入路,更好的避开神经和血管、更好的直视切除肿瘤。但是源于垂体柄的位置和颅咽管瘤的生长方式,开颅入路无法避免的要从神经和血管的间隙去切除肿瘤(见附图一),而扩大经鼻鞍上入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随着器械和高清内镜的进步和脑外科内镜颅底学者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尝试内镜经鼻治疗颅咽管瘤。跟既往经鼻显微年代的认识不同,经鼻鞍上入路是从颅底打开鞍结节和视交叉沟,从视神经后方和垂体柄的前方去显露和切除颅咽管瘤(见下图),在绝大多数的病例中并不会涉及到垂体移位,因此术后垂体功能的影响不大,即使有也往往是一过性可恢复的。

鞍上入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可以不用牵拉任何结构就可以直接显示垂体柄及其周边(见上图及文后的解剖小知识),这是经鼻鞍上入路处理颅咽管瘤的一大优势,第二个很大的优势就是鞍上入路可以直接显示到三脑室、室间孔和中脑导水管,对于突入三脑室内的肿瘤可以做到直视下切除,术中一期就打通脑脊液循环。内镜处理颅咽管瘤手术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经鼻颅咽管瘤手术往往术中涉及广泛的蛛网膜下腔操作或者显露三脑室,这种高流量脑脊液漏需要确切的修补才能保证术后的效果(关于脑脊液漏的修补问题我会在以后的专题中详细讨论)。 典型病例一(鞍内型-蛋壳样钙化型颅咽管瘤):年轻女性,视野障碍起病,CT和磁共振发现鞍区蛋壳样钙化性颅咽管瘤,我们通过内镜经鼻完成手术,术后垂体功能一过性受影响,1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因为垂体在前方,经鼻相对于开颅来说,对于保护垂体功能更为有利(见下图)。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鞍区肿瘤简介:常见的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以及鞍结节脑膜瘤。鞍区肿瘤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颈内动脉、视神经、垂体和垂体柄、大脑前动脉及下丘脑,因此一直以来鞍区肿瘤属于脑外科复杂和高风险手术。经鼻入路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进入鞍区的进路,可以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直达病灶的位置。在其中鞍内垂体瘤是最早广泛开始可以经鼻显微手术的疾病,因为鞍内垂体瘤位于中线,鞍隔的完整也避免了高流量脑脊液漏的发生,目前绝大多数垂体瘤可以经鼻手术来完成。但是对于一部分突破鞍隔往鞍上生长的垂体瘤仍然不适合经鼻显微手术。高清内镜的出现为鞍区复杂肿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得益于内镜的宽广视野、随着颅底内镜手术技术和理念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复杂鞍区肿瘤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来完成,在本文中介绍我们CMU-EEA团队最近完成的三例相对复杂的鞍区肿瘤内镜经鼻手术。 典型病例分享一: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的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治疗(见下图): 部分垂体瘤可以突破鞍隔生长,形成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对于此类垂体瘤,既往可能需要开颅+经鼻显微手术分期分次手术来解决,随着高清内镜的引入,目前此类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来完成。 该患者为复杂的不规则垂体瘤,鞍内鞍上生长,右侧侵袭海绵窦形成Knosp3A和Knosp3B侵袭,在手术中出乎预料的是,鞍内及大部分鞍上肿瘤质地硬韧,经过耐心分离,切除鞍内、鞍上及Knosp3B 海绵窦侵袭的肿瘤,Knosp3A侵袭部分残留。术后视力障碍明显恢复。前颅底延伸的垂体瘤可能包绕压迫大脑前动脉复合体,但是往往跟鞍结节脑膜瘤不同的是,这些大脑前动脉分支很少参与垂体瘤的直接供血,术中只要细心分离、小心操作手术安全还是相对可靠的。部分垂体瘤可能质地韧,造成内镜手术的困难,对于质韧的鞍内鞍上沟通性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一、背景 鞍上区属于中颅底的一部分,其主要鞍结节、蝶骨平台、鞍膈、前床突等,周围由视交叉、双侧颈内动脉、垂体柄、海绵窦等包绕,是颅底较为复杂的区域。鞍结节脑膜瘤,是该区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5%~10%,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视神经或视交叉引起的视力视野障碍,一般先表现为单侧视力受损,其后双侧视力视野下降。单侧视力下降占50%,双眼视力下降占55%,眼底检查可见原发视乳头萎缩。头痛时是本病的另一常见症状,少数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如嗜睡、记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压迫额叶底面有关。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垂体瘤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闭经等,可能与肿瘤压迫垂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影像表现,头颅MRI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肿瘤边界,和垂体分界清楚,垂体柄位置正常。矢状位可见明显的脑膜尾征、强化均匀、密度较骨质低,少数病理可见骨质破坏。头颅CT可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骨板弥漫性增生。根据影像学表现上肿瘤和鞍结节的位置可将鞍结节脑膜瘤分为三种类型:单纯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和鞍隔结合型脑膜瘤、单纯鞍隔脑膜瘤,不同的脑膜瘤分型可指导不同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和普通的脑膜瘤大致相同,主要有:内皮型(40.0%),合体细胞型(20.0%),纤维型(5.7%),砂粒体型(5.7%),血管瘤型(5.7%),混合型(22.8%)。其治疗方式和其他脑膜瘤一样,尽可能的手术全切。如未能全切,次选治疗可放疗或者再次手术。 二、手术入路 主要有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

(pterional or extended pterional approach)、经眼睑入路(trans-eyelid approach)、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纵裂入路(anterior interhemispherlc approach)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EES)。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争议较多,但无论何种入路详细的术前评估是必要的。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与周围颈内动脉及视交叉的关系;垂体MRI肿瘤的分型;是否伴有骨质破坏、是否有脑内侵犯、术前是否已经手术治疗或者放疗等。 1.翼点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最早可追溯到19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已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该入路暴露空间较大,开颅范围广,是颅底手术的经典入路。对于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 cm)、偏侧生长、包绕颈内动脉、一侧视神经受压较严重的病例可选择该入路。其优点主要是:①手术路径较短;②颅底骨质的磨除及充分释放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一旦出现血管损伤可及时处理;③对于较大的肿瘤(直径大于5 cm),合并有垂体柄及下丘脑的损坏者可扩大切除范围;④不会出现脑脊液漏。 其缺点也较为明显:①创伤较大,手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多; ②对于视神经下的肿瘤及包绕双侧颈内动脉肿瘤暴露不够充分,尤其有视神经侵犯的时;③术中可能损伤下丘脑导致尿崩,术后感染的风险较其他入路高。该入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经典入路,术后全切率为所有入路最高创伤大,对于偏侧生长的巨大脑膜瘤较其他入路优势明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难以避免。 2.眶上锁孔入路:是经眉弓进入前中颅底,可见额叶底部的神经和血管,该区包含多个自然间隙:①第一间隙:即视交叉前间隙,由两侧的视神经和蝶骨平台后缘组成,间隙深面可到达鞍膈、垂体柄、垂体。鞍膈之上可看到对侧的颈内动脉的内侧面和其上发出的垂体上

经鼻内窥镜辅助下的蝶窦入路方法--TheNeurosurgicalAtlas系列

经鼻内窥镜辅助下的蝶窦入路方法--TheNeurosurgicalAtlas 系列 为了让广大神外医生获取世界最前沿神外手术进展,我们特将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视频陆续上传到公众平台链接的网站()。视频保证了原视频最佳清晰度,无水印及2次处理,视频首期将脑膜瘤部分上传,流程:点“阅读原文”--简单注册--登陆--点开想看的课件--点加入学习--观看视频。 普遍共识 经鼻蝶入路方法在过去的一百年已经优化了。Harvey Cushing在他的外科时代作为先驱者(那个时代包括了Schloffer和Halstead)使经鼻入路方法受到欢迎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头颅外科的初期,蝶窦入路手术方式确确实实地把Cushing推向了探索头颅外科的顶端。 图1:Cushing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垂体外科保持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些Cushing和病人相处的珍惜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示范肢端肥大症的特点。(引用耶鲁大学Cushing脑肿瘤记录) 图2:Cushing手术的艺术演绎,由Max Brodel配图。 图3:到1929年,Cushing已经擅长经颅技术,同时摈弃了经鼻路径转而偏向于经额叶下方式。在他的笔记里,他记录的切口(左)和经额叶下路径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式(右)。(引用耶鲁大学Cushing脑肿瘤记录)

随着过去10年照明、内窥镜技术、测量仪器的改进,过去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限制,现今是有可能通过经鼻路径这条通路进行手术。经蝶窦入路已经成为更好的路径来处理鞍旁的病变,例如垂体瘤、脑膜瘤以及颅咽管瘤。内窥镜技术已经降低了通过经颅路径来切除垂体肿瘤的需求。对比于翼点入路手术方式,经鼻路径消除了对大脑的牵拉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间,经鼻路径被用于和内窥镜技术结合来进入到前颅底、鞍区、以及斜坡旁。在这一章,我会回顾经鼻内窥镜的原则。既然我们的耳朵、鼻子、咽喉对于我们来说经常在鼻内窥镜下暴露,我将不会在这本书中列举关于内窥镜技术的相关的细微差别。但是,神经外科医师持续的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鼻内镜下的暴露,这一章节也会致力于描述这一技术。神经外科医师通过鼻内窥镜途径行颅底肿瘤切除的方式会在《颅脑肿瘤体积》这书的垂体和鞍区肿瘤这章讨论。 方法适应症 鼻蝶显微入路是更为理想的方式来处理那些限制在鞍旁、鞍上颈动脉内侧区及在这些交叉下空间的病损。显著垂直生长的肿瘤并不是禁忌症,只要肿瘤没有大范围的横向扩散并超过海绵窦的范围。常见的能通过鼻内窥镜治疗的病变包括了垂体瘤,Rathke囊肿(垂体胶样囊肿),鞍旁脑膜瘤、颅咽管瘤和斜坡脊索瘤。内镜的应用根本上扩大了经鼻入路的手术范围,使得运用这一技术切除病变超过了鞍区以及到达几乎整个颅底。 通过利用内镜,外科医师能获得开阔的手术视野从而进入眶沟前颅底、蝶骨平台及鞍结节脑膜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斜坡旁脊索瘤,软骨肉瘤可以非常容易的在鼻内窥镜下暴露。对于明显向鞍上及颅中窝扩散的肿瘤,我尝试初次通过经鼻入路行切除,并准备第二阶段行

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护理常规

鞍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护理常规 概述 鞍区常见肿瘤有垂体瘤、颅咽管瘤。 垂体瘤是指蝶鞍内脑垂体细胞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 -12%,仅次于脑膜瘤和胶质瘤。男女比例无明显异常,好发年龄多为青壮年。垂体瘤对于病人生长发育、劳动能力、生育功能及社会心理影响较大。 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但在儿童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本病的70%是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按照颅咽管瘤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鞍内、鞍上和脑室内肿瘤。 一. 护理问题 1.视力视野改变 2.内分泌系统紊乱 3.呼吸道管理 4.硬膜外引流管 管理5.开颅或经眉孔入路手术后护理6.经蝶入路术后护理7.尿崩症 8.水、电解质紊乱9.脑脊液鼻漏10.中枢性高热11.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危象12.教育需求 二. 初始评估 1.基础生命体征、疼痛 2.基础神经系统体征:意识(GCS ),视力视野 3.内分泌系统 4.C T或MRI结果 5.体重或营养状况

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系统体征 3.营养状况:注意患者血糖情况 4.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无焦虑、恐惧 5.病情及主要症状: 5.1颅内压增高征:较少见 5.2视力视野障碍:肿瘤向上发展压迫交叉神经可引起视力减退和视野 缺损。视力减退由一侧眼睛开始,进行性加重,最后可导致双眼失 明,视野缺损典型表现为双眼颞侧偏盲。 5.3内分泌表现:1)催乳素异常:女性患者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 溢乳和不孕,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及体重增加,体毛减少。 2)生长激素异常:青少年表现为巨人症或侏儒症,成人表现为肢端 肥大症。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等库欣综合征症状 6.实验室常规检查:肝肾功、测电解质、PT/APTT等。 7.内分泌功能监:PRL GH ACTH TSH LH ASDH MSH 8.特殊检查结果:头颅CT、MRI、CXR等 9.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四. 干预措施 1.体位与活动: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但对于视觉障碍、共济失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叶新运赖文焘宋海民吴至武冯开明蒋秋华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討鞍区肿瘤患者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应用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76例,分析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及预后情况,综合评价该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70例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全切率92.11%。随访3个月~1年,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部分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复发,其他患者均未复发。术后,5例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4例有嗅觉减退表现,4例有鼻塞表现,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均予以对症处理,未对手术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3.26±58.6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1.02)d,平均住院费用 (4.85±0.48)万元,末次随访KPS平均评分为(85.63±9.06)分。结论:以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整体预后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神经导航神经内镜鞍区肿瘤扩大经鼻蝶入路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YE Xinyun, LAI Wentao, SONG Haimin,WU Zhiwu, FENG Kaiming, JIANG Qiu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4): -15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llar region tumors by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Method: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sellar tumors treated by neuronavigation and neuroendoscop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urgical results, complications, operation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herapy was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Result: Among 76 patients, 70 cases had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5 cases had subtotal resection and 1 case had partial resection.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92.11%. All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3 months to 1 year of follow-up.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ne patient with partial resection relapsed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none of the other patients relapsed. After operation,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occurred in 5 cases, pseudoaneurysm in cavernous sinus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1 case,hypoolusia in 4 cases, nasal obstruction in 4 cases, transient polyuria in 3 cases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in 2 cases, all of which were treated symptomatically without serious adverse effect on the surgical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193.26±58.62) mi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10.35±1.02) 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4.85±0.48) million yuan, and the average KPS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 (85.63±9.06)score. Conclusion: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enlarg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 has high total resection rate, fewer complications,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low treatment cost, good overall prognosis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Neuronavigation Neuroendoscopy Sellar tumors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irst-author’s address: G 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4.037 近年來,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医疗设备不断更新,经鼻蝶入路的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特别在神经内镜日益小型化、成像清晰度日益提升、多角度成像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脑外科手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实时颈动脉定位,保证了病灶定位的准确性。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技术为扩大经蝶窦入路进行鞍区肿瘤手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