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在调整

和完善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全国中小学根据历史、需要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关教学大纲,统筹安排课程,充分发挥各科教学资源,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包括科学类、语文类、数学类、英语类和其他学科类五类教学大纲,各级教育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制各学科的本级教学大纲。

科学类教学大纲在本质上推动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热爱与发展。语文类教学大纲设计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以及正确的汉语思维方式。数学类教学大纲则是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各科基本概念和规律、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改善学生的数学素养。英语类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英语思维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进而了解文化差异,了解外国文化。另外,还有其他学科类教学大纲,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均有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衔接良好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积累。

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大纲汇编为教师提供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并提供指导性的教学指导;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学大纲汇编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为高中教育的学习做好准备;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学大纲汇编可以为教师提供宏观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再基础上系统学习。

因此,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在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今后,在实际应用中,要注重分析教学大纲的解决方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创新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未来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制度。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根据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拟定的,主要是指导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为建设未来贡献巨大的力量。首先,课程体系建立非常重要,教育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基础学科。其次,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增强自身素质,与社会相适应。最后,要认真落实教育改革措施,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推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实施中小学课程标准时,要深入调研社会发展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其个性发展为核心,强化学生对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手为目标。 另外,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重视学校活动课程,更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体合作精神。学校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把握好活动的宗旨和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科学管理,让学生珍惜时光,把珍贵的校园生活活用起来。 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依据,它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来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想把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做好教学大纲汇编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要体现学校的特色,还要考虑学校的教学实际,紧跟学生的发展,并且NG动落实管理条例,确保教学效率。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文件,旨在指导和规范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小学教学大纲的解读,详细介绍其内容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科设置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在语文学科中,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数学学科中,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标准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明确了不同学段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详细列出了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目标、技能要求和思想品德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和听讲,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和项目 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学大纲 鼓励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五、评价体系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规定了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包括日常 评价和综合评价,旨在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发展和学习态度。评价标准侧重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团队合作等方面。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的参考。 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要 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和家庭氛围。 七、教师的角色 中国小学教学大纲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既是知识 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 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 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结语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英语发展概况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英语发展概况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史研究课题组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把“外国语”列为中学堂科目。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外国语安排在高小第三学年,每周3小时,教学“读法、书法、作法、语法”。同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外国语以英语为主。1916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在高小开设两个学年的外语,每周2小时,要旨“在使儿童略识外国语文以供实用”。 1923年,制订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暂以英文为例)》。同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1929年,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此次的课程标准与1929年的基本相同,只是有所简化。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作出的“设六年制中学,不分初高中”的决议,于9月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并下发了《关于初中不设外国语科的说明的通知》。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俄语,三分之二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国语”。1962年,教育部就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意在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国语教师,也可以在五、六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但未颁发教学大纲。 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1980年,该大纲修订为第2版,基本内容未变。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后附词汇表,这在我国是首次。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实验,于1992年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修订为第2版。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了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后,大纲的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在高中阶段,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三年级为选修课。 1993年,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编订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初,颁发了试验修订版。

小学教育学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学大纲师范类认证

《小学教育学》 教学大纲 系(部): 专业: 教研室: 修订日期:2021年08月 填写说明

1.本大纲除标题特殊标注外,内容部分全部:宋体、小四、1.5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均是 2.5cm,左侧装订;如表格中的内容较多,可以调整为五号字,但要统一字号。 2.“课程简介”部分要明确该课程类别,如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3.“课程目标”部分要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相对应)。 4.“教学方法”部分要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小学教育学是本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选修课程,是用以培养学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专业课,主要介绍了怎样科学地认识小学教育、解释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用严谨、科学的小学教育学知识去描述、解释和预测教育现象,为将来应对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而作出决策、制定政策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在已完成《普通心理学》、《普通教育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方可开设,并为后续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能够学会用严谨、科学的小学教育学知识去描述、解释和预测教育现象,为将来应对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而作出决策、制定政策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分目标: 1.充分论述小学教育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其他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2.论述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举例说明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3.学生能够学会用严谨、科学的小学教育学知识去描述、解释和预测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执行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做到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4.学生能够逐渐养成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习中认真、合作、严谨、求实,树立坚定的责任感和教师职业使命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编码131500506 课程类型跨学院课程 适用范围院级课程 学分数 1 先修课程小学数学研究 学时数16 其中实验学时 其中实践学时考核方式考查 制定单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执笔者审核者 一、教学大纲说明 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发展方向,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具体包括: 1、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2、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确定、编排特点和分析方法,熟悉现行小学数学教材。 3、了解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4、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活动的组织、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价。 5、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教学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 注意追踪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援引较为权威的文献作为立论的依据;注意研究当前小学教育实际,广泛吸收小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实教材内容,验证理论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自学辅导、课例分析、情境模拟、讨论交流、课题研究等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小学数学教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第五章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六章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第七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第八章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 2、了解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特点。 3、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与1992、2000

第三单元 20世纪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单元 20世纪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沿革 第一讲从“癸卯学制”到国民教育的历史课程 一、清末的历史课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史学传统的国家,2000多年来史书的编写从未中断,连绵不绝,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历史教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部落长辈向晚辈讲述部落的历史与神话是当时历史教育的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历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编纂的教材中有《春秋》,讲述鲁国的历史,可见历史是孔子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历史教育,但独立的历史课程从未出现,历史教育与文字教育、道德教育综合在一起。这种情况要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紧缩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面临着2000年未遇的大变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腐朽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被迫实行“新政”。“新政”中教育改革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当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规定在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设置历史课程。但“壬寅学制”因故未及实行,即被废止。 1904年,张之洞的主持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了,因那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在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置历史课。由此,历史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中国学校,时至今日,屈指算来也有百年了。1909年,清朝政府将中学分为文科与实科,历史在二科中都有设置。 晚清历史课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它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历史课程有着重要地位。从初等小学堂阶段到中学堂阶段每一学年都开设有历史课程。每星期有2~3个钟点的授课量,在课时数上不可不谓多,足见历史课程的重要。 第二,课程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清朝政府如此重视历史课,并不是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历史对个体成长的意义,而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培养效忠清王朝的愚民,维护它的封建统治。“癸卯学制”规定“无论各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因此,历史课程需多多“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第三,课程内容繁复,不切实际。由于受旧的史学观念的影响,其课程内容,不分轻重,繁杂不堪,且脱离实际。如“癸卯学制”中学堂历史课程将世界史分为亚洲史与欧美史。亚洲史“先就日本、朝鲜、安南、暹罗、缅甸、印度、波斯、中亚细亚诸小国,讲其事实沿革大略,宜详讲日本及朝鲜、安南、暹罗、缅甸,而略于余国”。 虽然清末的历史课程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近代意义的历史课程毕竟踏出了第一步。 二、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历史课程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可以以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中国很快就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尽管政府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等教育改革文件,历史课程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主要仍沿袭了清末的体系,但其课程目标删除了忠君的内容,其目标是“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课时分配可见下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掌握《标准》中对小学阶段(一、二学段)的具体要求;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功能,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主要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初步具备运用《标准》和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程标准重要内容的解析与案例分析;二是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案例分析。课程标准的解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为重点。教材分析除按主题分析外,重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内容的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教学评价: 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一是课堂参与(10%),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二是专业作业(3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专题研究,并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三是期末考核(60%),课程结束后,以开卷的形式独立完成一份考核作业。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导言(1课时) 第二章《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解析(5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一)(1) 第二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二)(1) 第三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一)(1) 第四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二)(2) 第三章《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解析(2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目标分析(1) 第二节《标准》的内容结构(1)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概述(2课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材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分析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与主体图分析 第四节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分析 第五章国内主要版本教材介绍(2课时) 第一节人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二节北师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三节苏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四节其他版本教材特点分析 第六章“数与代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课时) 第一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一整数)(2) 第二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二分数与小数)(2) 第三节数的运算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四节简易方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七章“图形与几何”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6课时) 第一节图形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二节“测量”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八章“统计与概率”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4课时)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相关概念的理解(1) 第二节数据分析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三节平均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四节简单随机现象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 (1) 第九章“综合与实践”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4课时) 第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总体要求(1) 第二节综合与实践的第一学段内容举例及教材分析 (1) 第三节综合与实践的第二学段内容举例及教材分析 (1) 第四节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案例(1) 学生实践作业与课堂讨论: 1、《标准》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把握,(2课时,小组课后准备,5名同学课堂展示。) 2、《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分析与运用,(2课时,小组课后准备,5名同学课堂展示)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地理发展概况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史研究课题组 (一)清末与民国时期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始于清末。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和《钦定中学堂章程》。这些章程规定蒙学堂(4年)和小学堂(6年),各学年均开舆地课,中学堂(4年)开设中外“舆地”。这几个章程未及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这些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均设地理,并规定了“地理要义”和各学年“程度”,“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再讲“中国地理与外国地理之大要”。中学(5年)授地理总论、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和地文学。从此,地理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并有了统一要求。 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规定中学分文科和实科,课程均为12门,分主科和通习两类。文科的地理为主科,一、二年级授中国地理,三、四、五年级授外国地理;实科的地理为通习,课时较少。一、二、三年级授本国地理,四、五年级授外国地理。这个方案实施时间较短。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初小未设地理课,高小设史地课。11月,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高小一、二学年授“本国地理之要略”,三学年授“外国地理之要略”,并规定了“地理要旨”。9月颁布的《中学校令》,中学学制由5年改为4年,取消文、实分科。12月,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学4年均设地理,规定了“地理要旨”。19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各学年均设地理。第一、二、三学年授地理概论、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第四学年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论。1916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的地理要旨和教学内容与1912年的基本相同。

新中国数学教育目的的演变

新中国数学教育目的的演变 数学教育目的总是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虽几经挫折,但总能在自觉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和要求。 建国之初,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统一。数学教育从学习美英为主的西方模式转变为全面学习苏联,数学教育目的仿照苏联制定的。经过“大跃进”和调整反思之后,1963年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具有我国特点的数学教育目的描述才有较为稳定的表述和得以实行。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数学教学目的(这段时间多是用《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二词)演变进行分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5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正式颁布的小学数学(算术)教学大纲有九个,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有九次变化。 (一)1949年-----1957年小学算术教学目的 1950年颁布的是《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是暂行的,而且是“草案”,说明它还不够成熟,但由于形势的需要,必须从速颁布。在这个标准中,规定教学目的是: “①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②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③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④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国民公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在四项目的中,包括了知识、能力和习惯、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鲜明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小学算术教学中要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 “暂行标准”公布不到两年,教育部于1952年12月以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译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把课程标准改为了教学大纲,其中体现出算术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 ①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掌握《标准》中对小学阶段(一、二学段)的具体要求;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功能,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主要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初步具备运用《标准》和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程标准重要内容的解析与案例分析;二是小学数学教材解析与案例分析。课程标准的解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为重点。教材分析除按主题分析外,重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内容的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教学评价: 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一是课堂参与(10%),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二是专业作业(3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专题研究,并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三是期末考核(60%),课程结束后,以开卷的形式独立完成一份考核作业。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导言(1课时) 第二章《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解析(5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一)(1)

第二节《标准》的基本理念分析(二)(1) 第三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一)(1) 第四节《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二)(2) 第三章《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解析(2课时) 第一节《标准》的目标分析(1) 第二节《标准》的内容结构(1) 第四章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概述(2课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材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分析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与主体图分析 第四节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分析 第五章国内主要版本教材介绍(2课时) 第一节人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二节北师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三节苏教版教材特点分析 第四节其他版本教材特点分析 第六章“数与代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8课时) 第一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一整数)(2) 第二节数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二分数与小数)(2) 第三节数的运算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四节简易方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七章“图形与几何”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6课时) 第一节图形的认识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二节“测量”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内容与教材分析 (2) 第八章“统计与概率”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4课时)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相关概念的理解(1) 第二节数据分析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三节平均数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1) 第四节简单随机现象内容详解与教材分析 (1)

中学语文教材要和谐发展

庄文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变化,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作了应有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用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教材建设事业发展,可以凝结为一个理念:中学语文教材建设要和谐发展。 一、六十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建设 从1950年至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历史时期。 前期:1950年至1987年.37年间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波浪式发展态势,有波谷有波峰。前期是“国定制”教材建设时期,“一纲一本”,人教社编辑、出版、使用了八套人教版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供全国中学通用。 后期:1988年至2010年,23年间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台阶式发展态势,一步上一个台阶。后期是“审定制”教材建设时期,“一纲多本”,编辑、出版、使用了两套人教版全国选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供全国中学选用。 人教社中语室六十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定位现实,展示未来。 1.前期:政治性和工具性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要和谐发展,首先要科学地统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六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实践,从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具性相结合发展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相应地,对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认识,也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语文实用目标相结合发展到语文实用目标和人文教育目标相统一。纵观人教社中语室六十年教材建设史,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语文教学水平的状态,影响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和教育目标的认识的变化,也直接决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 一般说来,国家时局动荡、强调阶级斗争,语文学科就强化政治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时局稳定,强调经济文化发展,语文学科就强化工具性,强化语文实用目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也随之发展变化。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国家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强调阶级斗争。建国初期的语文教学,继承陕甘宁边区等革命根据地教育传统,强调语文价值、政治价值、知识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人教社编审部语文编辑组改编当时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的全国通用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形成人教版全国通用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强调“要完成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课本以选文为主要教学内容,选文题材有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初中语文课本六册,有116篇课文,其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文有44篇。此外,相当数量的“学习苏联”的课文(约30余篇)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中课本六册,有110篇课文。在69篇白话文课文中,选自1948年至1950年《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的时文有21篇,反映苏联社会生活和苏联作者撰写的课文有16篇。中学语文教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课文思想内容随之政治化,导致课堂教学政治化。1953年第7期《人民教育》短评说:“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的现象又产生了。”①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宣布:“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中学语文教育事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毛泽东主席主持会议。会上决定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教学问题委员会。1954年2月1日,以胡乔木为主任的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经批准而实施,决定全国中学实施文学、汉语分科教学。 1954年至1956年,人教社文学编辑室、汉语编辑室先后编辑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胡乔木指导了文学、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特别是他指示:采用从古到今编排高中文学课本的体例(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对教材编写产生重大影响。②1956年4月,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现行的2011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并能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成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新一代研究型美术教师。 教学任务: 主要为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和美术教材研究两大块。其中包括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美术教育的国际思潮与本土思考、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综述、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研究、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下的说课与上课、小学美术课程下的美术课评价及策略以及《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研究》课题汇报展之外景课程合十个章节来进行。 其中教学内容结构域课时分配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任务 第一章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目标: 了解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因素、美术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美术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任务:结合某案例分析 1新课程的背景与理念,写出其与以往理念的区别; 2写出上课之后,你对某一新课程理念在认识上发生的变化; 3尝试将各种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第二章美术教育的国际思潮与本土思考 目标: 对国际上重要的美术思想和潮流进行了解并结合本土思考 任务: 1.分析艺术教育对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影响; 2.明白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你的小学美术教育有哪些启示 3.请谈谈中国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和解决路径。 第三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 目标: 清晰的了解2011版课标的修订情况 任务: 1、学习2001年之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过去的修订情况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研究--毕业 论文 【标题】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研究 【作者】谭立 【关键词】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指导老师】李良品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建国以来,我国正式颁布2部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6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每一部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出台和实施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每次改革带来更多的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这样说,在五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每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是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经过理解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研究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对于探索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意义非凡。它不但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形成和语文科目自身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1](P1-2),而且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 建国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过8次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有效的指导不同时候、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教学工作。为此,在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的贯彻落实之际,特对建国以来,次《标准》(《大纲》进行梳理和整合。

(一)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结构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约束着内容,每一部标准(大纲)在编辑时首先注意了结构的安排和处理。只有合理的结构、科学的内容,才能使每一部标准(大纲)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反之,结构的变动,也就带来了相关内容的改变。建国后8部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比较如下: 表1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结构的比较表 标准(大纲)名称结构的内容构成 1950年标准由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三部分组成。 1956年大纲说明(总纲) 分节阐述教学大纲。 1963年大纲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选文标准教学内容教学中的注意点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内容。 1978年大纲前言主体七章(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原则编排原则方法、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基础训练) 结尾。 1986年大纲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基础训练教材编排原则和方法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五年制和六年制各年级教学要求。 1992年大纲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课外活动教学中的注意点各年级教学要求。 2000年大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 2001年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 资料来源:顾黄初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12-795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名称(英文):Study on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s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代码:4210301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学分:3 先修课程: 开设专业:小学教育(文科方向) 三、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专业课。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透彻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树立“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信念,能自觉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的理念;对小学阶段的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较充分的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能依据标准和小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了解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概貌,能运用所学的关键知识,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学会专业地、探索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及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具有较宽广的视野,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初步了解国外语文课程与教材。 四、课程目标 1、在透彻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树立“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信念,能自觉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的理念; 2、对小学阶段的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较充分的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能依据标准和小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3、了解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概貌,能运用所学的关键知识,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学会专业地、探索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及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4、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 5具有较宽广的视野,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初步了解国外语文课程与教材。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一)课程内容: 第一模块: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概览 第一章:课程导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专业课。本课程共三个模块,修满本课程,获3学分;也可选修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模块,并获得相应学分;或重新组合单元,合计相应学分(修满18学时,获1学分)。 课程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概览 一、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认识小学语文教科书 阅读领域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研究其他领域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研究 三、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六、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与教材 四、小学中高段阅读教材研读七、写作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五、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八、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及案例 模块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概览 ●模块概要 该模块在本课程中是统摄性的。包含一个课程导学和两个学习单元。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识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该模块学习的两大任务,也是进一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目标 1.以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姿态对待本课程,愿意以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投入课程的学习。 2.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树立“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的信念。 3.从两个方面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树立专业地使用语文教材和“教参”的观念:(1)“语文课程”的“标准”;(2)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材。 ●模块导学 本模块学习是两个方面: (1)基本学习材料的了解。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版本。

(2)重点是关键知识的学习。运用这些关键知识,去理解和分析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语文课程”的“标准”;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科书。 难点:以能力目标为主语文课程目标;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的教学难点;语文课程目标与语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资料:见单元各节中的学习资源。 课程导学 第一单元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学物理发展概况 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中学堂是5年,物理在四年级开设,每周4个钟点。在《奏定学堂章程》里极粗略地提到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912年底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春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写得也极为粗略。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供教育界参考。这个课程标准纲要中,初中设了必修的自然科。高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分为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的第一组和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的第二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的、分科专修的、纯粹选修的;分科专修的科目又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种。公共必修科目中有科学概论。普通科第一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自然科或数学之一种,至少6学分”。普通科第二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物理、化学、生物三项选习两项,每项6学分,至少12学分。” 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和《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供各校选用。对高中只颁布了不分科的《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仍采用学分制。1932年,将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标准,废除学分制,初中将理、化分开。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将1932年的物理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周4小时、第二学期每周3小时,改为第二学年每周3小时(高中物理教学时数未变)。1941年颁布的修正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时减少,又将高中物理分成甲、乙两组,课时数由1936年的每周6小时(包括实验每周2小时),改为甲组每周5小时(包括每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乙组每周4小时(包括每两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1941年,教育部还颁布了专为升学作准备的《六年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供少数学校试验。

第1章 语文课程设置

第二章语文课程设置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既是静态的结果(知识)、育人的媒体和手段,又是动态的过程(体验),是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行为,课程是民主的和开放的。 语文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语文学科内容(学科课程),也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活动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既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也包括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既包括教材因素,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整合。 课程设置,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设置”为“设立”之意。课程设置就是为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内容、范围、分量、进程和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本章第一节,介绍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分为三个阶段加以介绍:清末至建国前语文课程的设置;建国后50年语文课程的发展;21世纪之初语文课程的改革。第二节介绍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从它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人的发展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加以论述。第三节介绍语文课程的管理形态,分两级管理:国家管理形态和地方管理形态。第四节介绍港、澳、台地区的语文课程设置。第五节介绍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包括语文课程与学科内容、时代、国际、未来发展的

关系。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历史沿革 我国语文课程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清末至建国前语文课程的设置,建国后50年语文课程的发展,21世纪之初语文课程的改革。 一、清末至建国前语文课程的设置(近现代语文课程)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性的部分教育内容,已经显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具体表现在: 1.在原始社会教育时期,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传统教学内容。 2.在奴隶制社会教育时期,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教育内容中包含着许多语文课程教育内容,“书”更是纯粹的语文课程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