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础理念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要积极利用书刊杂志、网络信息

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具备计算机初步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标准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三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规律和不同专业学生发展方向的需求与特点,也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简单的文字录入、文本编辑、电子表格计算、幻灯片制作、网络搜索等作业任务。能利用网络进行文件传送、收发邮件、聊天联络等。能较为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能利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至两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操作系统。

、全面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全面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学会制作图表,掌握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了解在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幻灯片软件的各项功能,演示文稿的制作、超链接技术和放映。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组成和系统结构,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学会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搜索信息、网络实时通讯、文件的下载等基本操作。

三、内容标准

计算机作为一个学科,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解决本学科相关问题的模型、技术和方法。在这里,给学生提供哪些计算机知识,从而对他们开展相应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同时也应适量地介绍些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硬件知识。

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要,设置统一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已难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为此,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二是在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过程中加上体现所在专业特色或与所在专业教

学相结合的内容。其中,公共基础课内容的设置要满足众多专业的共同需要,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而加上的内容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以便在某一信息技术方向上作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

根据不同专业其教学内容标准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基础模块+主干模块+特色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可以选用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编写的普通教材,也可以选用编写水平较高的其他教材或校本教材。

(二)教学建议: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计算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计算机技术及其文化、对计算机基础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做到:

()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

()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计算机应用与实践的机会;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本《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基础,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目标驱动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活动应积极促进计算机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计算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

计算机技术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计算机文化的现实体现。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了解国内外计算机文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计算机基础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技术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

()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自觉加强计算机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

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可以采取笔试、上机考试、实验报告填写、导学手册填写、电脑小报设计和作品设计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平时成绩和作业×+三次测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建议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选择题习题集、上机练习题、考试真题、实训手册、导学手册和建立电脑小报设计和作品设计素材库等。

五、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本校所有专业。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求,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本标准撰写人:滕春燕邹钰尹振鹤)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定位于技能课。本课程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如:电子商务)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涉及文字录入、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有针对性的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应用、Internet的使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为一体,在学习中应注意知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并通过“掌握-提高-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 (一)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文字录入的方法与技巧;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 3.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 4.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进行邮件的收发、信息的检索以及相关资料的下载和上传; 5.能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修理。 (二)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维护方法;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功能; 3.掌握常见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 3.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4.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证目标 能够通过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或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代码:11110103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生物制药技术、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疗保险实务、医学文秘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32课内实践学时32独立实践学时30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碰到的事务,注重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及其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了解计算机信息编码及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平台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其上的常用软件的功能和应用;熟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本知识及功能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及相关概念,掌握因特网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电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 基于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四大基本能力: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具体为:理解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 3.素质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计算机不仅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机及互联网有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为终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工具;善于使用互联网和办公软件是培养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使用者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XXXX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 .全面掌握WindoWS200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2007操作系统 4 .全面掌握Word2007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完整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52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之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大纲,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编码及病毒防治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打字技巧; (3)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字处理及图文编排; (5)熟练掌握Excel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 (6)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7)掌握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办公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 (3)运用Word处理文档; (4)运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及数据; (5)运用PowerPoint处理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操作系统是 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学生需要学会安装、配置和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和Linux等。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提高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 最后,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 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 一、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 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 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 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 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框架 总体设计思路 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

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 2、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码】00018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三年学制计算机专业 【授课单位】xxx【总学时】64 【教材】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制定依据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结合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就业导向,明确规格定位,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按照基础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制定。 1.2 课程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支撑高职各类专业相关课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高新、适用和实用技术,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和利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着秉承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的理念,结合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采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知识补充、拓展训练”的驱动式教学方式,把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学用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用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⅛E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通用素质课,是技能培养类课程; 2.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3.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他应该能做这样一些事情:他能够利用它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用它作为工具来学习其他的非计算机课程;用它来与其他的同学、老师或者朋友们交流信息;用它来进行网络信息传递;用它为将来的工作服务,还要用它为将来的生活方方面面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培养目标是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还要培养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二、课程设计基础理念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

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基础是本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础理念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应用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标准。 1. 课程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知识: 1.1 计算机硬件基础: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能解决硬件故障。 1.2 操作系统基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等,能够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软件安装和卸载等操作。 1.3 常用软件应用: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能够完成日常办公任务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1.4 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

1.5 数据库基础: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插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 1.6 编程基础: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至少一种常用编程语言。 2. 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2.1 计算机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常见硬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操作系统:常见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如Windows、Mac OS 等。 2.3 办公软件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 2.4 网络与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社交媒体的使用等。 2.5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 2.6 编程基础:计算机编程的基本原理、流程和常见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3.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英文名称:Computer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公共课 适用专业:全校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48 总学分:3 预修课程:无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2.具备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基本要求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争取优秀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 本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使用Windows 7系统,使用Word 2010制作文档,使用Excel 2010制作电子表格,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局域网和Internet应用,以及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等内容。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共3学时) 任务一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任务二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内容包括计算机主机配置,计算机外设配置,计算机软件系统 任务三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与字符编码,内容包括计算机中的数制,数制的转换,字符编码,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单位

任务四了解计算机病毒,内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预防 项目二使用Windows 7系统(共2学时) 任务一Windows 7使用基础,内容包括Windows的版本,安装Windows 7,启动和关闭Windows 7 任务二Windows 7基本操作,内容包括鼠标基本操作,熟悉键盘按键,认识Windows 7的视窗元素,启动“记事本”程序,在“记事本”中输入中文, 保存记事本文档并关闭窗口 任务三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内容包括认识文件,认识文件夹,认识资源管理器,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和文件夹常用操作,查看对象信息和属性,使 用U盘 任务四系统管理和应用,内容包括认识控制面板,认识应用软件,个性化Windows 7,创建和管理用户账户,安装应用程序,卸载应用程序,添加或删除 Windows 7组件 任务五管理和维护磁盘,内容包括使用磁盘清理工具,使用磁盘碎片整理工具,使用磁盘扫描工具 项目三使用Word 2010制作文档(共6学时) 任务一创建协议书文档——Word 2010使用基础,内容包括启动和退出Word 2010,熟悉Word 2010工作界面,新建文档,保存文档,关闭文档,打开 文档 任务二输入协议书内容——文本输入和编辑,内容包括输入文本和特殊符号,移动光标,增补、删除与改写文本,选取文本,移动与复制文本,文本的查 找与替换,操作的撤销和恢复,使用不同视图浏览和编辑文档任务三编排协议书文档——设置文档基本格式,内容包括设置字符格式,设置段落格式,复制格式 任务四美化招生简章——设置文档其他格式,内容包括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设置边框和底纹 任务五打印协议书文档——设置文档页面和打印,内容包括设置文档页面、预览和打印文档 任务六制作个人简历表——表格创建与编辑,内容包括创建表格,选择表格和单元格,编辑表格,在表格中输入内容并设置格式,美化表格任务七制作商品促销海报——图文混排,内容包括绘制,编辑和美化自选图形,插入、编辑和美化图片,使用文本框和设置艺术字,完善海报任务八编排杂志——高级排版,内容包括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页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所有的专业,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系统组成、常用输入法、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等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现代办公中的文字处理、表格设计、演示文稿、网上浏览、电子邮件通信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进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应该首先明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同于专业教育目标,但它是专业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应该是一种计算机能力的教育,一种适应新技术环境、掌握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即技术与应用能力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应该重基础(够用为原则),重技能,重应用,应该为专业服务,实施计算机素质教育。 本课程就是根据上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思想而开设的。其强调实用性及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取材合理,深度适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训练;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操作系统Windows; 第三部分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部分Microsoft Office 应用软件的使用与操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职校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开设的重点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入门课程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讲、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布置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力求新颖的上机练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理论上满足“中职”生够用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知道因特网的应用; 4、掌握文本编辑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 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 8、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9、知道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进行文字编辑与排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解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了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4.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 5.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 6.发展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技能和思维方式。 7.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常用计算机术语。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主要硬件器件。 •CPU的工作原理和指令系统。 •存储器的种类、特点和分类。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设备的基本原理。 (3)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计算机应用 (1)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特点和开发过程。 •常用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多媒体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通信原理。 •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3)计算机编程 •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控制结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熟悉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3. 实践环节 •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实践。 •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使用实践。 •计算机编程的实践应用和项目实施。 四、考核方法 •平时学习和作业:占总成绩的5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5%。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5%。 •课程作业包括编程实验和书面报告。 •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 五、教学建议 •在授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作用。 •在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论文以及编程实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环节,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五年制大专)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专业公共课 课程学时138课程学分 课程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开课教研室理科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专业学生在入学一年级、二年级两学年的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 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 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它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目的是 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 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 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 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工学结合”的理念 结合现代社会工作单位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一些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大量的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的有代表性 的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任务 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理念 从学校、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了 六个项目,按照“学习情境 ----提出任务 ---分析任务 ----- 解决办法 ----操作过程 ----- 效果展示” 的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 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 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⑵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和属性设置方 法。 ⑶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⑷熟练掌握用因特网( Internet)搜索网络资源和享用网络资源的方法。 ⑸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中文录入方法。 ⑹熟练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进行图文编排的方法。 (7)熟练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⑻熟练掌握使用软件PowerPoint 进行创建、编辑演示文稿的方法。 (9)熟练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上机 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培养相互协作解决问 题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采用任务式讲解方式,以任务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而设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满足现代机关、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其它课程及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根据岗位(群)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真实项目为载

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项目中。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教师的演示讲解有机结合。教师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准备教学案例,引导性示范,让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边学边做边练,在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课程设计流程图 五、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编辑排版、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特点、用途及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系统中硬、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部分基本功能; 2.了解Word的特点和功能,理解样式的概念; 3.理解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及其关系; 4.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常用概念,理解母板的概念。 (三)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进行中英文录入; 2.能熟练完成汉字录入、编辑、排版等工作任务; 3. 能熟练制作出工作中需要的电子表格、图表,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格式设置; 4. 能按工作需要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 (四)素质目标 1.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吃苦耐劳、公正坦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学会与人相处; 3.掌握和控制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时间,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获取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