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这个最大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 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

2.[答案] A

[解析]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3.[答案] A

[解析]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4.[答案] B

[解析]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与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

5.[答案] A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在9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但无法知道玉米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最大值,B项错误。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也可能是其遗传特性决定的,D项错误。

6.[答案] 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7.[答案] B

[解析]同种生物个体间生存斗争是个体间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种群密度

越大,生存斗争越激烈,1972年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生存斗争更激烈,所以

A 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到幼苗阶段死亡率大约为12,而幼苗至成熟期死亡率约

为17,所以B 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注意随机取样,计算全部样方数据的平均值,所以C 错误;据图示所给定分析,该种群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不能构成“S ”型增长,所以D 错误。

8.[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 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多少,而图中落叶松是一个物种,故B 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正确;由图可知幼虫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立即影响松树的松针长度,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 正确。

9.[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不论哪种生态系统都有三大功能,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也不例外,而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因此A 对。营养级是根据食物链划分,而不是根据植物、动物、人划分。动物中会有第二、三、四营养级,因此B 错。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大小有区别,C 错。在一个自然生态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城市生态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粮食、蔬菜等从外界输入,因此D 错。

10. [答案] A

[解析] 本题结合捕食关系图,考查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A 点后丙种群数量下降,所以A 点年龄组成

应为衰退型;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标记个体为M,再次捕捉的数量为n,再次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为m,当m减小,会造成N值偏大;图示曲线反映了甲、乙、丙的种群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曲线的振幅

越小,说明受环境影响越小,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1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难度中等。对一个种群来说,决定其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b点以后,株冠的形成为田鼠躲避天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田鼠种群密度大幅提升;曲线Ⅰ比曲线Ⅱ设桩密度更大,为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故猛禽的密度应更大;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t年后种群数量为N=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不满足以上条件。

12.[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质循环等知识,难度中等。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CO2吸收量增加,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体积小,活动能力强,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13.[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此土壤中小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不同土层中的

小动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就属于分解者;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因此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该地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会随之下降。

14.[答案] C

[解析]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消耗有机物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分解的是动物的遗体或残枝败叶的有机物,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9.6×104kJ/(m2·y)不正确,没有包含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故D正确。

15.[答案] C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d

16.[答案] D

[解析]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但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是10%~20%,所以②的叙述错误。难降解的污染物可以随食物链富集,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聚集的污染物越多,因此④的叙述正确。

17.[答案] D

[解析]a、b分别是“J”型增长和“S”型增长曲线,二者主要是由环境资源条件决定的,如果有无限的环境资源,或者在种群个体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就会出现“J”型增长;如果环境资源相对有限,则表现出“S”型增长。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多吃植物性食物,可以减少能量的散失,从而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如果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c。

二、简答题(共45分)

18.[答案](1)甲随机取样

(2)大于“S”

(3)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4)次生演替抵抗力

(5)1.96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数量变化,难度中等。(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甲为生产者;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第20年种群λ大于1,种群的数量在增加,说明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第0年到第30年,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