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高低错落,负载着历史的抑扬顿挫;建筑是时代的语言,它的曲直起伏,带着文明的诗歌词赋。

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当代建筑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摩天高度,而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跨世纪的标志。金茂大厦作为20世纪中国高层建筑水平的代表作,它的标志性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它的物化高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流的设计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

金茂大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实难一一尽述。在本文中,我们只是想试着从一本书说起,换一个文化角度去解读一下金茂大厦。

清末民初的鸿儒辜鸿铭在其名为《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他要向西方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real Chi-naman”),在他那个时代美国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人,是因为美国人比较豁达和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是深刻、单纯,但不够豁达;德国人则也是比较豁达和深刻,但不够单纯;只有法国人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相近,他们具有以上三种个性。另外,中国人和法国人都有一种以上三个国家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纤致性”,而且中国人比法国人更为显著。这种纤致性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文字、书法、绘画中都能读到的特性。

借着辜鸿铭的这种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洞察力,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和各种视觉艺术中,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中体会到这种纤致性。每个第一次看到金茂大厦的人,都会惊叹到:金茂大厦很好看、很耐看、很中国、很……我们试着找了一大堆形容词去形容金茂 但似乎没有一个词能表达心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但当我们读到辜鸿铭的这本书中的话时,我们马上就被“纤致性”这个词深深吸引住了。在金茂大厦身上,我们读到的不正是这种感觉吗?也许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粗制滥造的建筑充斥着周围的世界,使我们一时间竟然淡忘了这个词。但当金茂出现在面前时 我们才找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是这种纤致性生来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使金茂对于我们总有着某种莫名的吸引力。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立面构图是13个内分塔节,由下而上、四角内收。从平面正方形对角线上看,构成两个最佳的视角。金茂大厦上小下大,逐节加快,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神奇,兼有保俶塔和大雁塔的视觉意象。从正方形轴线上看,金茂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兼有东岳秦王碑的永恒和乾陵无字碑的丰富。环顾仰望,金茂大厦似塔似碑,形体不断变化,母题不断重复。层层向上收的体形使得它充满中国古塔的神韵,但高科技的材料却使它随着昼夜更替,阴晴变化,远近高低视点的改变而或金或银,或蓝或灰,或隐或现 拥有东方美人般的细腻感。也许正是这种纤致性,使得我们在接近它时从未感觉到压迫。金茂的体量非常巨大,但并非大而无物,事实上,金茂大厦总在给予我们惊喜,我们可以看到九曲桥飞跨在中庭中,可以看到江南月洞门从后院深处走到前厅中庭,可以看到北方民居花格窗由百姓门面变成金拱顶饰;可以看到铜雕壁饰龙凤虎,演绎5000年汉字进化。金茂大厦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个性,相互陪衬,珠联璧合。

金茂找到了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纤致性,更进一步地讲,其实是找回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失落已久的原创性和文化品味。SOM的主要设计人阿德兰。史密斯(Adrian Smith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高层建筑源于塔,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我试着按比例设计新塔。金茂大厦不宜简单地被划为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于是,他设计金茂大厦就是要体现中国塔的神韵,他真的做到了 钢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这让我们想起了贝聿铭先生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中国古代没有高层建筑,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上,要有中国文化的内

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金茂却成功了。

阿德兰。史密斯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中国塔,它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演变的原型。所以,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结构角度,它无疑都是“原创的”、“中国化”的。这为金茂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在同一个载体上达到完美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高科技的支持,塔的立意也许只是一纸空谈。在金茂大厦,高科技的设计已经成为物化的现实存在,这使得金茂的建筑立意得以实现和升华。以下是我们不得不顺便提到的:金茂这座摩天大楼,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金茂的照明系统有8万套灯具;金茂有充足的新风量;金茂的内墙材料特别注重减少回声,避免噪音;金茂玻璃幕墙上的框架作了鳞化处理,以消除光污染;金茂的候梯时间不超过35s,直达办公楼各层,实现空中的连接。这一切都无疑使建筑师实现了通天塔的立意和构思。

建筑语言是无声的,犹如一本书,在我们静静地默读、细细地品味、反复地琢磨、冥冥地感悟之后,获得的方是顿悟、惊喜、叫绝。金茂正是这样一本好书,也许,等到下一次我再读它的时候,又有另一番滋味……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应用新技术情况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应用新技术情况上海金茂大厦工程应用新技术情况 2006-06-30 , 简介: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 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 第三高度。 一、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度。 金茂大厦是一幢集办公、旅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其1,52层为办公楼,53,87层是五星级的金茂凯悦大酒店,距地面340米的88层是观光层;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基坑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米,主楼基础承台为4 米厚。13500立方米的00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主楼泵造混凝土高度达到382(5米,在24—26层、55,57层、85,87层有三道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八根巨型往连接成一个整体。工程结构设计独特,并获世界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国际建筑结构设计最高奖。

金茂大厦的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承包商的青睐,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携日本大林组、法国西宝公司、香港其士集团,一举中标总承包该幢大楼的建筑施工,开创了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首次总包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建筑,也首次实践了运用总包的总管理总协调的手段和高新施工技术完成了该幢大楼,为上海浦东地区及外滩沿线增加了新景观。 二、应用新技术情况 1、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支撑,主楼核心商、复合巨型柱。楼板等工程部位。应用的总量达到了157000立方米。金茂大厦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装水泥。机械上料、自动称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外加剂和掺合料“双掺”技术,搅拌车运输和泵送浇筑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标准化程度。并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 382(5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2、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金茂大厦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采用定型加工的钢大模,所以在核心筒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主楼旅馆区环板与核心筒钢筋连接处,巨型柱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采用锥螺纹连接的施工技术。 整个工程锥纹接头共计58296只,通过对接头的试验及抽检结果均符合A级水平。应用数量见下表: 新型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从七个方面改进了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改进刀具、滚丝轮的材质;改进了工具夹;增加自动定位装置;设置滚动上料架;端头冷处理,提高强度,保证A级接头标准。使应用达到了高速、优质、低耗的目的。 3、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

建筑赏析 - 金茂大厦建筑赏析(得了94分)

金茂大厦建筑赏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Jin Mao 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3年)、中国大陆第5高楼。上海金茂大厦第88层观光厅,高度为340.1米,面积为152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观光厅。观光厅装饰豪华,全部采用进口天然大理石,其中墙面石材厚度只有3毫米;玻璃幕墙视野开阔,凭栏远眺,黄浦江两岸的都市风光以及长江口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两台每秒运行9.1米的直达电梯,只需45秒就可以将游客从地下一层到88层观光厅。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妙不可言的朝霞与落日,与瞬息万变的蓝天白云友好握手。 图:金茂大厦的外观

基本信息 金茂大厦(JinMao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3年)、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9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因为中国人喜欢塔所以中国才把金茂大厦设计成这样。 建造历史 1999年三月18日,上海市又一座标志性建筑傲然屹立黄浦江畔,人们期待已久的世界第四、亚洲第二、中国内地第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刷新的历史)的88层金茂大厦(Jinmao Tower)终于推向市场,这幢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现已成为上海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 金茂大厦于1992年12月17日被批准,1994年5月10日动工,1997年8月28日结构封顶,至1999年3月18日开张营业,当年8月28日全面营业。金茂大厦占地2.3公顷,塔楼高420.5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图:上海金茂大厦门厅

认识海派文化 上海历史文化浅谈剖析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金茂大厦结构体系分析

金茂大厦结构体系 分析

高层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结构体系分析 土木1301班班玄威 U 15### 中国对高层建筑的定义:中国自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它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与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重视结构选型和构造,择优选择抗震及抗风性能好而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与平、立面布置方案,并注意加强构造连接。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适用范围 当前国内的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 金茂大厦是融办公、商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高档楼宇,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

无柱空间;第51-52 层为机电设备层。 第53-87层为世界 上最高的超五星级 金茂凯悦大酒店, 其中第56层至塔顶 层的核心筒内是一 个直径27米,阳光 可透过下班折射进 来的净空高达142 米的空中中庭。环 绕中庭四周的是大 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距地面341米的第88层为国内迄今最高的观光层,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两部速度为9.1米/秒的高速电梯用45秒将观光宾客从地下室1层直接送达观光层,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上海金茂大厦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处,那不是容易建造超

金茂大厦最新结构技术

最新结构技术 金茂大厦外观 大厦采用超高层建筑史上首次运用的最新结构技术,整幢大楼垂直偏差仅2厘米,楼顶部的晃动连半米都不到,这是世界高楼中最出色的,还可以保证12级大风不倒,同时能抗7级地震。大厦的外墙由大块的玻璃墙组成,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一、变化无穷的色彩。该玻璃墙由美国进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为两层,中间有低温传导器,外面的气温不会影响到内部。金茂大厦共有79台电梯,观光高速电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为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金茂大厦的大厅采用圆拱式的门框,给人高大宽敞明亮的感觉;墙面选用地中海有孔大理石,能起到良好隔音效果;地面大理石光而不亮,平而不滑。前厅内的八幅铜雕壁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它通过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一直到篆、隶、楷、草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往宴会厅的走廊,更是一条艺术长廊,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品位和豪华的气派。 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支撑,主楼核心商、复合巨型柱。楼板等工程部位。应用的总量达到了157000立方米。金茂大厦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装水泥。机械上料、自动称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外加剂和掺合料“双掺”技术,搅拌车运输和泵送浇筑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标准化程度。并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金茂大厦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采用定型加工的钢大模,所以在核心筒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主楼旅馆区环板与核心筒钢筋连接处,巨型柱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采用锥螺纹连接的施工技术。整个工程锥纹接头共计58296只,通过对接头的试验及抽检结果均符合A级水平。应用数量见下表:新型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从七个方面改进了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改进刀具、滚丝轮的材质;改进了工具夹;增加自动定位装置;设置滚动上料架;端头冷处理,提高强度,保证A级接头标准。使应用达到了高速、优质、低耗的目的。 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 金茂大厦的主体结构层高变化多,还存在墙体收分和体型变化。共有3.2米、4米、5.2米等共8种高度,53层以上取消了原有的井字型内剪力墙,墙 体厚度由850毫米逐步分四次收分至450毫米。尤其在24~26、51~53、85~ 87层设有三道外仲钢桁架,给模板脚手的设计及超高层施工作业安全性带来了 极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主楼核心筒施金茂大厦 工中,自行设计制造了“分体组合自动调平整体提升式钢平台模板体系”。与国外先进模板比较,各项性能毫不逊色,同时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人民币。成功地完成了高空解体和组装,解了利用一种模板体系在两种不同结构的施工技术,创新地采用了电脑自动调平技术控制系统提升的施工技术,及采用全封闭模板体系,使施工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造了一个月施工13层的施工速度。电脑自动调平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952465391.1)。该模板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已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巨型柱施工中,我们创新设计制造了“跳提式爬模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巨型柱施工时。上部钢梁已安装就位,传统的模板脚手体系均无法圆满完成混凝土施工后的爬升问题。该体系创新设计了伸缩吊臂,斜面滑板,顶伸式伸缩架,翻转开启式附墙等一系列专门的

浅谈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浅谈 江水泱泱入海激昂:海 派文化浅谈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 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 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 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 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 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 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 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 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 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 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文学上曾出现过标新立异的"鸳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上海文学界由一批文人自发组成了"鸳 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程小青、张恨水、 陈蝶仙、范烟桥、秦瘦鸥等,大多擅长写爱情故 事:才子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 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鲁迅语)。该派作家持" 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观念",认为人生就是一

金茂大厦结构体系分析

高层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结构体系分析 土木1301班班玄威U201315###我国对高层建筑的定义: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与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重视结构选型和构造,择优选择抗震及抗风性能好而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与平、立面布置方案,并注意加强构造连接。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

金茂大厦是融办公、商 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智能化高档楼宇,第3-50层 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 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 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第 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 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 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筒内 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 下班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 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 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 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 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 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距 地面341米的第88层为国内 迄今最高的观光层,可容纳 1000多名游客,两部速度为 9.1米/秒的高速电梯用45秒 将观光宾客从地下室1层直 接送达观光层,环顾四周,极 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 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 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上海金茂大厦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处,那不是容易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地方,该处的土质条件极差,以至于建在浅基础上的许多建筑最大沉降可达到254mm;永久的地下水位是地面下1m之内。地基条件很困难--砂粘土,且100m(328英尺)以内达不到基岩层。此外,影响结构设计之额外因素还有该地区会经常受台风袭击和发生地震。台风季节,在建筑物的顶部平均的风速在十分钟之内可达到201km/h。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达到UBC标准地区的2A。 大厦采用超高层建筑史上首次运用的最新结构技术,整幢大楼垂直偏差仅2厘米,楼顶部的晃动连半米都不到,这是世界高楼中最出色的,还可以保证12级大风不倒,同时能抗7级地震。大厦的外墙由大块的玻璃墙组成,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一、变化无穷的色彩。该玻璃墙由美国进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为两层,中间有低温传导器,外面的气温不会影响到内部。 评价地震是对金茂大厦的影响。采用反映塔楼动力特征的现场特定反应谱分析出最可能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应用新技术情况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应用新技术情况 2006-06-30 简介: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度。 一、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度。 金茂大厦是一幢集办公、旅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其1~52层为办公楼,53~87层是五星级的金茂凯悦大酒店,距地面340米的88层是观光层;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基坑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米,主楼基础承台为4米厚。13500立方米的00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主楼泵造混凝土高度达到382.5米,在24—26层、55~57层、85~87层有三道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八根巨型往连接成一个整体。工程结构设计独特,并获世界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国际建筑结构设计最高奖。 金茂大厦的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承包商的青睐,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携日本大林组、法国西宝公司、香港其士集团,一举中标总承包该幢大楼的建筑施工,开创了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首次总包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建筑,也首次实践了运用总包的总管理总协调的手段和高新施工技术完成了该幢大楼,为上海浦东地区及外滩沿线增加了新景观。 二、应用新技术情况 1、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支撑,主楼核心商、复合巨型柱。楼板等工程部位。应用的总量达到了157000立方米。金茂大厦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装水泥。机械上料、自动称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外加剂和掺合料“双掺”技术,搅拌车运输和泵送浇筑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标准化程度。并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2、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金茂大厦的核心筒和巨型柱的模板均采用定型加工的钢大模,所以在核心筒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主楼旅馆区环板与核心筒钢筋连接处,巨型柱与楼面梁的钢筋连接处,采用锥螺纹连接的施工技术。 整个工程锥纹接头共计58296只,通过对接头的试验及抽检结果均符合A级水平。应用数量见下表:新型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从七个方面改进了钢筋冷轧锥螺纹工艺:改进刀具、滚丝轮的材质;改进了工具夹;增加自动定位装置;设置滚动上料架;端头冷处理,提高强度,保证A级接头标准。使应用达到了高速、优质、低耗的目的。

海派文化赏析

海派文化赏析 摘要:海派文化的定义,它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它的形成,成长,转折,成熟追根溯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上海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又影响了上海,推动了上海商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开拓进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与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文化和晋商文化等其他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海派文化既不是原有上海社会和商人所创造,也不是在某一省份商人的文化基础形成,它是各地商人多元文化杂交的产物。而徽商和晋商文化的地域性都比较突出,主要是受当地人文社会环境和商人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果说徽商和晋商文化是当地土著人的产物,海派文化则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商业移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杂交混合型文化。 其次,海派文化不仅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而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对于海派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等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这便是它的萌芽时期。而它的成长期则是在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同时,它还有一段转折时期。 首先在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都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是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次,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到了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内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走向成熟。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各种文化杂糅的产物。西洋文化对

金茂大厦结构体系分析

土木1301班班玄威 U201315###我国对高层建筑的定义: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与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重视结构选型和构造,择优选择抗震及抗风性能好而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与平、立面布置方案,并注意加强构造连接。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使整个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 金茂大厦是融办公、商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高档楼宇,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第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筒内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下班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距地面341米的第88层为国内迄今最高的观光层,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两部速度为米/秒的高速电梯用45秒将观光宾客从地下室1层直接送达观光层,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上海金茂大厦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处,那不是容易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地方,该处的土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有人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错,正是由于有了上海话这样的吴侬软语,才会有海派文化的独特性和非凡性,才会有上海人的精明沉稳的性格。下面我就从上海话的起源谈起,说说上海话和海派文化。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上海话是历史悠久的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上海开埠形成上海港以来至少有700年历史,上海话最早是从苏州话发展过来的,并在20世纪开始由于上海经济大发展,上海话逐渐取代苏州话成为主流,曾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后来由于国家强制推广普通话,上海话逐渐在新生代群体中没落下去。 上海话既继承了悠久历史所传承下来的方言基础,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上海开埠后,在10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内,上海籍人口只占25%,非上海籍人口占了75%。1950年,非上海籍人口占到了上海地区人口总量的85%。大量的移民在到上海避难、经商、求学、工作的同时,也把他们家乡的南腔北调乃至纯正的洋腔带到了这座城市,就如美国的移民文化一样,上海也就诞生出了海派文化。而语言之间的自我修复和校正,使得上海话很快吸收了来自各地,尤其是西方的语言发音,腔调等,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比如很多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古诗,用上海话读就能押韵,再比如“日头”为“太阳”取代,常被上海人挂在嘴上的“阿拉”也不是上海本地方言,而是取自宁波话。外来语对上海话的影响,如“摩登”一词来自“modem”,“脱口秀”一词来自“talk show”等等。 上海话的代表性我是知道的,作为一个外地人,虽然也生活在江南地带,但是我们的方言是闽南语,和上海话的吴语差别可不是一点两点就能数清的。来上海之前,我也听说上海人是有点小气的,但是来上海生活了两年之后,我发现原来上海人的小气是来源于他们的精明,而上海人的精明则是糯糯的吴侬软语和海纳百川,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所造成的。但是这其中也产生了一点弊端,就是由于上海人本土语言精确性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宁愿不讲上海话也不愿听很不标准的上海话,从而造成了上海话没比广东话热门的原因之一。 再说上海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主要是由吴越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因素融合而成,具有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说道海派文化,就不得不提海派文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其海派文学,更是一个郁达夫式的以抒情为

建筑结构选型案例分析

1 混合结构体系 1.1混合结构体系概述 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的承重结构所共同组成的结构体系均为混合结构。混合结构,又可以说是砖混结构.虽然也用钢筋浇柱\梁,但墙体具是承重功能,不能乱拆. 特点:质量较框架略差,质量较好,寿命较长.造价略低,适合6层以下,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但平面灵活性差。 分类:型钢柱+混凝土梁+混凝土筒归入混凝土结构 型钢柱/钢管混凝土+钢梁+混凝土筒归入型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1.2 实例工程项目概况 金茂大厦(JinMao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是上海目前第2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9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因为中国人喜欢塔所以中国才把金茂大厦设计成这样。 1.3 实例工程项目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分析 其结构体系为巨型型钢混凝土翼柱+ 内筒混合结构体系。这种混合结构体系的巨型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内筒通过刚性大梁构成一个整体的抗侧力体系, 而且其抗侧力体系的力矩很大, 效率很高。这种体系还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 其外围洞口可以做得很大。 2框架结构体系 2.1框架结构体系概述 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向框架,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

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上海建筑的城市文化 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独特而有价值的建筑会为城市增添魅力,一个城市也会因建筑而被后人铭记。上海的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不管是老上海市民生活起居、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里巷,还是见证上世纪20、30年代老上海繁华奢靡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还是今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黄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历史,共同构成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认同,“上海的城市建筑是海派文化的外在形象体现”①,因此风格迥异、各式各样的上海建筑可以说是表征海派文化的符号。 一、市井气息浓郁的弄堂、石库门 弄堂是上海民居的标志,一提起上海,弄堂里巷、石库门便与之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的意义。可以说,弄堂、石库门是影响上海市民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处事方式、风俗习惯最重要的建筑样式之一。这一独特的建筑样式随着上海对外开埠设立租界而日益兴盛,其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接近中国传统的江南民宅,但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联立式住宅方式的建筑,“石库门这种建筑样式,从它诞生年代那一刻起,就烙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烙印: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实惠、功利、精细狭窄,等等,等等”②。后来的石

库门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高度、外形的处理(门框、门楣、山墙)等方面更多地借鉴西方古典的建筑风格而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在上世纪20、30年代进入石库门建筑的繁盛时期。 作为上海民居建筑的主要样式,石库门在容纳大量市井小民的同时,还承载着市民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显示了上海市民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在这一空间下长期凝聚而成的情感等文化内涵。在这个独特的民居空间里,上海男男女女演绎着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弹奏着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在海派文学作家张爱玲、王安忆等人笔下,石库门民居呈现出上海市民社会独特的生活景观。透过影像和书籍的记载,上海市民的生活众相、悲欢离合慢慢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居住习俗(“螺蛳壳里做道场”、乘风凉、孵太阳等等),充分利用狭窄空间的弄堂游戏(如滚铁环、刮片、扯铃等等),悠扬动听的弄堂歌谣,温馨朴实、情仇交加的邻里情愫,,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石库门文化,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典型。 二、由外滩万国建筑群到浦东陆家嘴建筑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滩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是外来者透过它观看上海的门孔,也是上海向世人彰显自身实力的有力证明。外滩在上世纪30、40年代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奢靡,在当时海派文学、新感觉派小说作家那里,上海,确切一点说,外滩才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官和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及答案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40分) 1、建筑形式美原则,不外是()、()、( )、()这几个方面。我国古代建筑如北京的天安门,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些原则来进行分析、欣赏。 2、建筑毕竟是艺术文化,所以,除了()之外,人们对它的品评,还需有()。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说法,就是建筑的()。 3、欣赏分析建筑的造型美,一要(),二是( )。 4、对建筑物的艺术价值评价,重要的是了解建筑物的(),看看它的风格是不是(),比例是不是(),韵律是不是( ),色彩是不是(),材质是不是(),环境是不是( )等。 5、美国当代现代建筑大师文丘里指出: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或(),创造了许多巨型的、英雄的作品,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大多运用的是()手法,文丘里的这段话说明,了解建筑师的()对我们鉴赏建筑艺术十分重要。 二、简答题:(60分) 1、建国50周年时被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的十大建筑是什么(10分) 答:

2、简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10分)答: 3、简述金茂大厦的建筑艺术。(10分) 答: 4、简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主要功能。(10分)答:

5、上海图书馆是怎样做到与上海城市建筑形态的和谐的(10分) 答: 6、简述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风格。(10分) 答: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40分) 1、(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 2、(形式美)(文化性)。(文脉性)。

3、(从形式美原则出发),(从这一流派所提倡的观点来分析)。 4、(内涵),(统一),(协调),(讲究),(妥贴),(优良),(和谐)。 5、(隐喻手法)(象征手法),(隐喻)(设计手法)。 二、简答题 1、(10分) 答:金茂大厦、新锦江大酒店、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浦东国际机场。 2、(10分) 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是: 一是外形优美, 二是色彩和谐, 三是交通流畅, 四是融合自然, 3、(10分) 答:答案在14页。 4、(10分) 答:答案教材71页。 5、(10分) 答:答案在85页 6、(10分)

上海金茂大厦工 程

上海金茂大厦工程 一、工程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工程占地面积2.3万m2,地下三层、地上八十八层,建筑面积约29万m2,金茂大厦建筑总高度为420.5m,为目前已建工程的国内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度。 金茂大厦是一幢集办公、旅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其1~52层为办公楼,53~87层是五星级的金茂凯悦大酒店,距地面340米的88层是观光层;裙楼部分有6层,内设大小宴会厅、百货商场和休闲娱乐等;6万m2的三层地下室内设有各类大型机电设备、服务设备、地下停车库和食街。整幢大楼如一座综合性的小区。其总投资约45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基坑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米,主楼基础承台为4米厚。13500立方米的00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主楼泵造混凝土高度达到382.5米,在24—26层、55~57层、85~87层有三道外伸桁架将核心筒与八根巨型往连接成一个整体。工程结构设计独特,并获世界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国际建筑结构设计最高奖。 金茂大厦的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承包商的青睐,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携日本大林组、法国西宝公司、香港其士集团,一举中标总承包该幢大楼的建筑施工,开创了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首次总包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建筑,也首次实践了运用总包的总管理总协调的手段和高新施工技术完成了该幢大楼,为上海浦东地区及外滩沿线增加了新景观。 二、应用新技术情况 1、商品砼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支撑,主楼核心商、复合巨型柱。楼板等工程部位。应用的总量达到了157000立方米。金茂大厦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装水泥。机械上料、自动称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外加剂和掺合料“双掺”技术,搅拌车运输和泵送浇筑技术,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标准化程度。并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记录。

金茂大厦简介

金茂大厦(6张) 【建设地点】: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 【开工日期】:1994年5月10日 【竣工日期】:1999年3月18日 【占地面积】:2.3公顷 【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地上88层,地下3层 【建筑高度】:420.5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造价】:50亿 【投资单位】:中国金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Adrian Smith 【中方配合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Jinmao Building 大厦简介金茂大厦(JinMaoTower),又称金茂大楼,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金茂大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420.5米,目前是上海第3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10)、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8年建成,有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地下3层,楼面面积27万8,707平方米,有多达130部电梯与555间客房,现已成为上海的一座地标,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等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多功能型摩天大楼,由著名的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Adrian Smith设计。因为中国人喜欢塔所以中国才把金茂大厦‘搞’成这样。 遥对东方明珠电视塔,毗邻延安东路隧道口,与地铁二号线连通,其主体建筑地上88层,地下3层,高420.5米,占地面积236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曾为上海第一高楼,大陆第一高楼,2008年8月29日被比邻的环球金融中心超越。金茂大厦是融办工、商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高档楼宇,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第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内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玻璃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距地面340.1米的第88层为国内第二高的观光层(仅次于环球金融中心),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两部速度为9.1米/秒的高速电梯用45秒将观光宾客从地下室1层直接送达观光层,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 地下停车场 金茂大厦地下室共有3层,局部4层,建筑面积达到57151平方米,设有800个泊车位的停车场,2000辆自行车库。停车场的收费系统,根据不同需求的停车客人,准备有月、季、年租泊车位智慧卡,或者随机取定时票停车。800个泊车位的停车场安装了车位信息指示引导系统,每时每刻实时的显示和统计指示导引每层每个区域的车位情况。每层每个区域监视着的360度旋转云台摄像机,每时每刻照顾着您金茂大厦的步伐伴侣,您可以放心地把车停泊在金茂大厦的地下车库内。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上海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高低错落,负载着历史的抑扬顿挫;建筑是时代的语言,它的曲直起伏,带着文明的诗歌词赋。 金茂大厦以其独特的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当代建筑科技的完美融合,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摩天高度,而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跨世纪的标志。金茂大厦作为20世纪中国高层建筑水平的代表作,它的标志性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它的物化高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流的设计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 金茂大厦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实难一一尽述。在本文中,我们只是想试着从一本书说起,换一个文化角度去解读一下金茂大厦。 清末民初的鸿儒辜鸿铭在其名为《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他要向西方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real Chi-naman”),在他那个时代美国人不能充分了解中国人,是因为美国人比较豁达和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是深刻、单纯,但不够豁达;德国人则也是比较豁达和深刻,但不够单纯;只有法国人的民族性和中国人相近,他们具有以上三种个性。另外,中国人和法国人都有一种以上三个国家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纤致性”,而且中国人比法国人更为显著。这种纤致性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文字、书法、绘画中都能读到的特性。 借着辜鸿铭的这种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洞察力,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和各种视觉艺术中,从中国人的群体性格中体会到这种纤致性。每个第一次看到金茂大厦的人,都会惊叹到:金茂大厦很好看、很耐看、很中国、很……我们试着找了一大堆形容词去形容金茂 但似乎没有一个词能表达心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但当我们读到辜鸿铭的这本书中的话时,我们马上就被“纤致性”这个词深深吸引住了。在金茂大厦身上,我们读到的不正是这种感觉吗?也许是因为当下有太多粗制滥造的建筑充斥着周围的世界,使我们一时间竟然淡忘了这个词。但当金茂出现在面前时 我们才找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是这种纤致性生来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使金茂对于我们总有着某种莫名的吸引力。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立面构图是13个内分塔节,由下而上、四角内收。从平面正方形对角线上看,构成两个最佳的视角。金茂大厦上小下大,逐节加快,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神奇,兼有保俶塔和大雁塔的视觉意象。从正方形轴线上看,金茂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兼有东岳秦王碑的永恒和乾陵无字碑的丰富。环顾仰望,金茂大厦似塔似碑,形体不断变化,母题不断重复。层层向上收的体形使得它充满中国古塔的神韵,但高科技的材料却使它随着昼夜更替,阴晴变化,远近高低视点的改变而或金或银,或蓝或灰,或隐或现 拥有东方美人般的细腻感。也许正是这种纤致性,使得我们在接近它时从未感觉到压迫。金茂的体量非常巨大,但并非大而无物,事实上,金茂大厦总在给予我们惊喜,我们可以看到九曲桥飞跨在中庭中,可以看到江南月洞门从后院深处走到前厅中庭,可以看到北方民居花格窗由百姓门面变成金拱顶饰;可以看到铜雕壁饰龙凤虎,演绎5000年汉字进化。金茂大厦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个性,相互陪衬,珠联璧合。 金茂找到了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纤致性,更进一步地讲,其实是找回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失落已久的原创性和文化品味。SOM的主要设计人阿德兰。史密斯(Adrian Smith )在谈到自己是如何进行构思的时候说道:“我在研究中国建筑风格的时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中国塔。高层建筑源于塔,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我试着按比例设计新塔。金茂大厦不宜简单地被划为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文脉。”于是,他设计金茂大厦就是要体现中国塔的神韵,他真的做到了 钢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这让我们想起了贝聿铭先生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中国古代没有高层建筑,所以在现代高层建筑上,要有中国文化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