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视角述评_霍娟娟

合集下载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作者:杨志尚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7期【摘要】生态女性主义主要从女性性别视角通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重点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尝试寻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坚决反对父权制统治模式和二元思维方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和剥削,提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批评 ;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248-02一、引言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观。

它既反对“反自然”的观点,又反对自然主义的观点,赞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生态哲学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在实践应用中谋求发展,因而它又是一种开放的哲学。

生态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是其中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女性问题,女性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更加有爱心。

积极号召女性领导一场生态运动,让女性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研究自然和女性的联系,是东西方文化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观念。

如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希腊人则视地球为“大地之母”盖娅。

美国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凯伦·瓦蕾指出统治妇女与统治自然之间在历史上、经验上、概念上、宗教上、文字上、政治上、伦理上、认识论上、方法论上以及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一个伞状的术语,它可以包括各种把统治人类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们,尤其是妇女的社会制度与统治自然联系起来的关于自然的多文化视角。

二、定义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而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出现在法国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d’Eau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1974)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变化》(1978)。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探析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探析

前言尽管男人、女人都为自然界所生养,但是与男人相比,女人更贴近大地和海洋。

自然界养育着万物,女人则养育着人类;自然界赋予地球以生命,女人则赋予整个人类以乳汁;大自然千变万化,女人也柔情万千,并在无常和流变中创造着和展示着美的形式与法则。

因此女人比男人更靠近大自然的真实与美丽,本质上更像是大自然的化身,更接近于自然界的造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古至今,人类更愿意把女人比作天使;把大地比作母亲。

然而遗憾的是,在男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统治的社会,今天的人类似乎愈来愈远离自然世界。

他们随心所欲地消耗着自然、破坏着自然、驯训和征服着自然;好像自然界只是一个可被无偿利用和支配的对象;从而使人类日益走向大自然的对立面。

这实际上既是对自然世界的压制和破坏,也是对女性的侵占和伤害。

男人们没有认识到:利用理性逻辑、抽象的概念、僵死的形式、以及全部所谓必然性的推理与判断,并不能拯救那已经被破坏了的河流、湖泊、土地、草原;只有通过对大自然的真情投入和倾心相爱,才能最终挽救危机四伏的人类和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

这是具有生命力的大自然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女性主义者们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渴望。

因此,流行于当今世界的生态女性主义实质上,是当代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

与跨文化的全球女性主义一样,生态女性主义力图展示各种人类压迫之间的关系,但它同时也集中思考人类控制非人类世界或自然界的企图。

其中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生态女性主义丰富思想中的一个亮点。

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建构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认为自然不是与人对立存在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的有机整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并不是中心,而是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的。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概念具备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自然不是僵死的,而是活的;不是人们剥夺的对象,而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

第二,女性与自然存在紧密联系,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女性与环境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理论和运动。

它认为性别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分类,还涉及到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识与对待。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通过女性的视角和议程来探讨环境问题,并寻求真正可持续和平等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议题。

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等问题使得人们意识到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环保运动中常常缺乏对性别问题的深入思考。

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强调了女性在环境运动中的重要性。

历史上,女性经常被边缘化在环保运动之外。

但事实上,女性在许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更容易与自然和环境相互联系。

如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她们的生计与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密切相关。

因此,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她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认可。

生态女性主义还对人类主导下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批判。

过度的工业化、资源开采、污染等现象大多是由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引起的。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应该采取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女性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重要,她们可能更关注家庭、社区和环境的长期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还倡导平等和包容。

这并不意味着排除男性,而是希望男性也能意识到对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平等是实现环境可持续的重要一环,只有消除性别歧视和重建男女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态女性主义的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环境运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的理念也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重视,一些政策和措施开始着眼于性别和环境的关系。

可以预见,生态女性主义将会在环境运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环境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运动,它强调了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与传统环保运动不同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一只白苍鹭》是一篇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关系的短篇小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这篇小说中所呈现的观点和主题。

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人类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一只白苍鹭》中,母亲在与女儿的对话中,提到“这条小溪曾经很干净,鱼儿那么多,也有鹭鸟在这里住过,可是现在没有了”。

这句话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消耗,而这些行为也直接威胁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物们的生存。

此外,在小说中,母亲也提到了女儿大学里学习的环保知识,并且告诉女儿:“应该长大后,做好保护环境的事情。

”这也表达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中的理念,即人类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将环境作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其视为被支配和消耗的资源。

除了环保,生态女性主义还关注到了动物福利和权利。

在小说中,女儿发现了白苍鹭,并非泼墨画上那些带着惨白色的鹭鸟,而是一只真正的白苍鹭。

而母亲也向女儿传达了保护白苍鹭的信息,认为他们是野生生物,应该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

这表明生态女性主义中所强调的动物权利和福利,认为动物应该有自由和尊严的生存环境,而人类也应该与动物保持和谐的共生关系。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也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价值观。

故事的结尾,女儿与母亲在河边的时候,女儿看到了那只白苍鹭,而母亲则安慰女儿回家。

这个场景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环境和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就在于,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为此行动起来。

总之,《一只白苍鹭》呈现了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环境保护到动物福利,再到人类责任和共同担当,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呈现。

生态女性主义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行动,保护环境和动物,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善待自然,善待女性----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

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Ⅰ、介绍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

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

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

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

(1)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将环境问题与女性权益问题联系起来的理论。

在《一只白苍鹭》中,我们可以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她与自然的关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性,她与父亲生活在一个独立的农村生态村庄中。

她与邻居们一起种植庄稼、养殖动物,过着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个故事中的女性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体验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女主人公对自然充满敬畏和尊重。

她观察到大自然中的种种变化,比如动物迁徙、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她尊重动植物的生命权,从不主动伤害它们,而是与它们和谐相处。

女主人公对自然的态度展现了一种与生态女性主义理念相契合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是平等、相互依存的。

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念。

她遵循自然的周期和规律,比如种植庄稼的时间、动物的繁殖等。

她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农耕养殖来获得食物和生活用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这种谨慎和节制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女主人公在村庄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她参与社区的决策过程,并且为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建议。

她鼓励邻居们采取环保措施,例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

她通过自己的行动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传递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积极行为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女性参与社会、推动环境保护的思想。

《一只白苍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

通过描述女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该故事传递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研究述评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与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为自然和女性立法,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

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呈现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自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到父权制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到了全面向父权制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女性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1920—1928年欧美女性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而达到顶峰。

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在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1]这次运动以全面争取在就业、教育、福利、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为目标,对女性的本质和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与现代性各种政治思潮结合形成自由女性主义、社会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等诸多流派。

而生态女性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低潮时期,这是一个区别于其它女性主义流派的独特流派。

一、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开了当代环境运动的序幕,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妇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使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真正孕育“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及其基本思想的是弗朗索瓦丝?迪奥博纳70年代早期的两本著作:1974年出版的《女性主义或者毁灭》和1978年出版的《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1]迪奥博纳宣称,之所以有必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是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些物种的生育能力也因为人类过剩的人口而持续降低。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

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

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

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

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

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

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

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

‛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 b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160・摘 要:生态主义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性别、人与自然关系等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国内学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主要从介绍理论发展、理论源流、基本概念的介绍,以及理论跨学科分析等视角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在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同时,也丰富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视角;述评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5)01—0160—02[收稿日期]2014-10-30[作者简介]霍娟娟(1982-),女,河南濮阳人,铁道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

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种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后现代开始对西方传统主流文化和哲学进行反思,对西方文化中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思维,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确立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反思。

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受到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客体的认识模式的影响,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过度对自然开发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这种生态危机客观上刺激了人类重新反思、界定人、自然的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就产生于这种后现代思潮兴起的年代,通过对自然、人、主客、以及人与关系的重新解读,反思作为客体的自然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的限度。

我国学者最早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介绍外国学者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研究开始,逐渐开展各种研究,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更加有其实际意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研究视角这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脉络的分析,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渊源,继承了女性主义对性别、人与自然等基本概念的研究思路和隐喻等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也是从梳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脉络中探究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

郇庆治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论评》对生态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女权思潮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在作者看来,生态女性主义在较大程度上发展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思想,将性别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将女性角色的社会建构作为研究的基本范式。

这些基本的理论范式在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中就已经存在,并且生态女性主义是作为第三代的女性主义的研究,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兹・德奥波纳、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罗斯玛丽・鲁特尔以及苏珊・格里芬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建构了生态女性主义基本的理论内涵。

生态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角度出发,反思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

郇庆治在研究中就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女性主义从更加广阔的范围研究性别压制以外的、社会压迫等现象,开始反思“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宰的世界新秩序明显依赖于对一个不发达的‘其他’(国家)的资源与劳动的支配”。

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解读中,这种压迫的本质上是男权对女权压制的一种延续。

郇庆治也从认识论、立场等角度分析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

郇庆治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女性主义对社会压迫、政治问题的关注是生态女性主义的转向,倪志娟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中提出了不同见解,倪志娟的研究同样将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发展,不同的是,她将前期女性主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融合了这些流派理论,构建出性别隐喻背后的社会权力。

但与生态女性主义并列的还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也就是郇庆治所谓的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转向。

倪志娟认为,这并不是生态女性主义的转向,而是与生态女性主义并列的女性主义的一个发展而已。

李晓光的《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权思想渊源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源,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或者说女权主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运动”,这种运动从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开始分析,也是从这种研究的宏大叙事入手,分析性别差异背后的原因。

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后现代、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以此来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中得到了继承。

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研究是梳理理论发展的基础,通过梳理,学者探究理论渊源、学术范畴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生态女性主义基本概念的研究视角生态女性主义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是从对人、自然、性别等这些基本概念的重新解读开始的,因此,对生态女性主义基本概念的解读也成为国内学者探究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视角之一。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思维中自然已经是作为一种存在,开始被作为人类思考、研究的对象。

不同的是,这(铁道警察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当代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视角述评霍娟娟DOI:10.16145/23-1531/z.2015.01.079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 b i n V 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161・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完全地将人与自然区分,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对自然的探究促使哲学家开始思考自然的本源问题,本体论问题直到中世纪都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但在不同时期,对自然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自然不再是作为一个有机的存在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为一种认识、被认识的关系,而到笛卡尔时期,则完全沦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自然成为一种被动的存在。

陈伟华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中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自然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自然是一种“活的自然”。

也就是说,自然本身不是机械的、僵硬的,不应该只是人的剥削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认为自然是一种更为有“心智”的存在。

在西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中,正如社会领域中男权与女性的关系一样,男权通过建构对女性的权力,确定社会中男权的中心,人类通过将人的价值凌驾于自然之上,确立人类中心主义,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自然与女性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女性主义主义者所要探究的,即是重塑自然、女性的地位。

束佳、束学康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研究》中,借用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洛琳・麦茜特的概念,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角中自然是一种有机论的自然观。

在这种自然观中,自然被隐喻成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母亲角色,生态女性主义的这种对自然的界定来解构机械论自然观下,自然的机械存在,赋予自然本身的价值,否定人的价值高于自然。

赵媛媛、李建珊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刘颖的《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等都属于此类的研究。

除了自然之外,性别也是女性主义研究核心概念。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男女的自然性别,生态女性主义者提出了社会建构性别的概念。

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男女自然性别的差异远远低于社会对男女性别的社会建构,女性在社会中的社会性别地位是被男权所建构的。

陈彩云的《从“平等”、“社会性别”到“公民资格”———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转向》中,作者对男权对女性的社会性别的建构理论过程进行了分析,生态女性主义者对性别的分析依据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有完整阐述。

在波伏娃的理论中,社会性别的概念被作为整个理论的根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别的差异,这种社会性别差异是男权制社会汇总,男权通过社会建构,实现其社会性别统治与压制的基础。

男权通过价值二元论和价值等级论将男女之间的性别建构成两种完全对立的性别角色,男权天生被界定为高于女性,男权对女性的压制是与生俱来的,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种隐喻同样使用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中,男权就是通过这样的隐喻确定了男权对女性、人对自然的价值优越性。

三、生态女性主义的跨学科研究视角跨科学的研究是将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用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由于对性别、人与自然关系等进行了全新的建构,其理论的分析视角也被广泛的被学者应用到多学科的研究中。

吴良红的《自然、女性、和谐——美国当代黑人女性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使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美国的黑人小说,在黑人小说中,黑人作家采用了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解读方式,将黑人的社会地位与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关联,黑人在社会中所遇到的身份认同、白人压制等问题,与社会领域中男权对女性、人对自然的压制是一致的。

黑人小说家在文学作品中建构了这种种族差异性的结构,以此呼吁给予黑人平等的社会角色。

将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生态女性主义跨学科研究中最重要的范式之一,隐喻等生态女性主义者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经常使用的。

同时,由于女性主义者的早期作品中文学作品色彩较重,因此,生态女性主义者被广泛使用在文学研究中。

史忆的《解构父权中心主义——基于< 野草在歌唱>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使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分析了2007年的文学作品《野草在歌唱》。

在作者看来,这部文学作品描述的是在非洲殖民地由于男权社会的存在,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被扭曲,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由于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得到悲惨的结局,女主人公的命运在作品中体现了女性主义在男权压制下的觉醒,以及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沈泓的《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中,对整个1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回顾。

王秋雁的《自然与女性的合鸣:莫泊桑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中,作者对莫泊桑小说《一生》中所展现出来的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以及家庭进行描述,将主人公的命运隐喻为男权下女性主义的命中注定,反映出男权是造成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而改变女性命运的路径就在于反思性别的社会建构,批判男权的地位。

除了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之外,生态女性主义还广泛被应用于伦理学、生态学、政治学以及科学等多种学科中,通过分析各个领域中二元的不平等、角色的社会建构以及性别歧视的隐喻,生态女性主义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理论中最重要的分析视角之一。

总之,现在国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主要采取的就是以上的各个视角,通过分析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其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因此来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建构以及理论发展进行分析,较为系统地在我国国内介绍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